優秀的羅漢巖導遊詞
優秀的羅漢巖導遊詞
篇一:瑞金導遊詞
歡迎大家來到我們瑞金。瑞金位於武夷山西麓。是江西省東南邊陲重鎮,東與福建省長汀縣相連,南與江西省會昌縣為鄰,西連於都,北接寧都、石城二縣。全市總面積2448平方公里,轄19個鄉鎮,總人口60萬。 古代這裡產金子,“掘地得金”,金為瑞,是吉祥之意,故取名瑞金。唐天佑元年(即公元904年),以象湖鎮淘金場設定瑞金監,瑞金之名即從此正式叫起。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升瑞金監為瑞金縣,自此歷經千餘年不變。1931年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會成立時,定都瑞金,一度把“金子”的金改為“北京”的京,瑞金當時為中央直屬縣。瑞金在1994年撤縣改市。
瑞金在中國革命歷史上曾經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她是中國第一個紅色政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誕生地,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央革命根據地的中心,是馳名中外的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的出發地之一。解放以後,瑞金以“紅色故都”、“共和國搖籃”享譽海內外,成為人們崇敬、嚮往的革命聖地。從紅軍進入瑞金到1934年10月離開瑞金開始長征這五年左右的時間,瑞金人民踴躍支援紅軍和中央根據地的建設,有五萬多瑞金兒女參加了紅軍,三萬多人犧牲,其中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17000多人。瑞金人民為革命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和犧牲。歷史學家的評論說沒有瑞金就沒有北京,沒有當年的蘇維埃,就沒有今天的共和國。
瑞金境內儲存了大批的革命遺址和紀念建築物,總數達到180處,其中有全國重點的保護單位15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還有一萬多件珍貴的革命歷史文物資料,中央和國家部委有30多個在這裡修復了前身舊址,建立了部委傳統教育基地。目前已經開放的革命景點有:葉坪革命舊址群、紅井、中央政府大禮堂、長征第一山——雲石山、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陳列館、瑞金革命烈士陵園等。另外,還有省級自然風景名勝區——羅漢巖。
瑞金主要土特產品有蓮子、荸薺、生薑、淮山,其中荸薺、淮山是明清時期的貢品。近年來開發的“大自然”香芋、紅心地瓜幹、酒釀紅魚等具有濃郁客家風味的特色食品很受歡迎,成為饋贈佳品。 今天我們將要到葉萍革命舊址、長征第一山旅遊。屆時我們的講解員將為大家介紹這兩處紅色景點的情況。
大家感受如何?讓我送給大家一首《十送紅軍》吧。祝朋友們下一站旅途愉快!
篇二:南 嵩 巖 導 遊 詞
導遊線路:青蛙石——隔塵亭——橋坦景觀——蝙蝠洞——遊舫巖、朝靴巖——龍勥門——駱駝峰——龍潭峽——回龍橋水庫——映霓潭——弘濟月墓——嵩巖講寺——醒獅亭——楓樹灣——嵩巖潭
【概況】各位遊客,歡迎到南嵩巖遊覽。南嵩巖景區位於浙江省溫嶺市大溪鎮境內,面積3.2平方公里,景區由懸崖峭壁、奇巖幽谷、飛瀑溪流和佛教文化組成,1996年12月被確定為省級風景名勝區,2004年確定為國家森林公園,2005年2月成為雁蕩山世界地質公園的東園區。為什麼叫“南嵩巖”呢?據溫嶺縣誌記載:“嵩”的另一寫法是“山”字下面一個“松樹”的“松”(“崧”),這個字和“巖”、“高”、“松”都有關係,意思是有蒼松奇巖的高山,因為北面黃岩境內有一座山叫嵩巖山,所以這裡叫做“南嵩巖”。
【青蛙石】現在我們已進入景區,入口旁邊這塊岩石好像一隻巨大的青蛙蹲在路邊,等候著遊客的到來,這叫青蛙石,石上題有“南嵩巖”三個字。青蛙石下面是方型的水池,中間的圖案是“山山水水”四個字。
【大旗巖】大家看左邊這座山峰,它高329米,像一面隨風飄揚的旗幟,叫做大旗巖。相傳很久以前,東海龍王的三太子喜歡上了美麗善良的金雞姑娘,可是遭到龍王的極力反對。終於有一天,三太子帶著金雞姑娘乘著龍船逃離東海龍宮,龍王得到訊息後大怒,一剎時海上捲起狂風,掀起巨浪,龍船翻了,船上的所有東西都沉了海,只有這面大旗豎立不倒。
【隔塵亭】這叫隔塵亭,是隔離仙境和凡間的亭。南嵩巖是一處仙境,從這個亭進入,我們就離開了凡塵,可以做一日神仙了。
【朝天龜】左邊巖峰頂部突出一角,像有一隻烏龜從巖殼裡伸出頭來,朝天仰望,叫做朝天龜。
【橋坦景觀(含壁巖、巨人峰、象巖)】這裡前後左右奇峰聳立,景觀豐富。北面有一大片平整光滑的巖牆,像一座屏風豎立在岸邊,叫做壁巖。這是典型的火山岩劈理地貌,因為岩石受到節理切割和巖性差異風化,形成連片的陡壁景觀。在壁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巨大的火山岩之間夾著薄層的沉積岩。前面這座巖峰細看象一頭大象,它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向我們點頭微笑。向後看,大旗巖移步換形變成了巨人峰,也有叫它將軍巖,它像一個身穿鎧甲的武士站在嵩溪邊把守著龍勥峽口。
【撲船巖】這塊巖與道士冠隔溪相對,像一艘小船倒扣在巖壁上,所以叫撲船巖。相傳這一帶的陸地原來被海水覆蓋,後來滄海變成桑田,漁民便把廢棄不用了的船撲在巖壁上,天長日久,變成了石頭。撲船巖
下有一座財神廟叫龍船宮,裡面供奉著胡公大帝。
【藏經閣】大家注意觀察從壁巖到蝙蝠洞遊道邊的岩石,這是層狀火山岩。岩石順著山勢層層橫疊,每層厚20到30釐米,中間夾有砂岩,這是由於火山碎屑落在水中冷卻收縮沉積形成的,看上去像一本本經書層層疊在一起,所以叫它藏經閣,說不定是嵩巖講寺哪個粗心的小和尚曬經的時候把收好的經書落在這裡了。
【青蛙參禪、童子拜佛】請看撲船巖至獅峰一帶的岩石,中間有隻“青蛙”蹲在山頂,它聽到了嵩巖講寺的誦經聲,正在認真思考。在青蛙石下面有塊突出的岩石像一個小孩,雙手合攏,朝著前方參拜,叫做童子拜佛。
【蝙蝠洞(含雄鷹兀立、女媧補天石、一線天)】這叫蝙蝠洞,洞裡住著很多蝙蝠。據說解放後,當地村民從洞中清理出的蝙蝠糞有半米多厚,全部用作肥料。現在我們在這一面洞口,看頂上這塊岩石,像一隻剛剛收攏翅膀的雄鷹站在那裡,叫做雄鷹兀立。洞內道路曲折,最窄的地方只能一個人透過,裡面冬暖夏涼。現在我們要進洞了,請胖男、胖姐、胖爺、胖婆排在隊伍中間,否則被岩石卡住了退不出來也沒有人知道。遊洞的時候注意觀賞那一面洞口上方的巖縫中夾著一塊大石頭,相傳是女媧補天石。從洞裡向上看,只能看到一線天光,又叫一線天。
【牛頭巖、情侶峰】看對面的壁巖,好象一顆巨大的牛頭,頭部輪廓很明顯,眼睛、鼻子、嘴巴都清晰可辨。牛頭巖這座巖峰和邊上這座巖峰緊貼在一起,叫做情侶峰。
【雙龍戲珠瀑】這裡橫著一塊岩石,水流隨岩石兩肩分成兩股噴落,到下面又匯成一股,形成了雙龍搶珠的景觀。
【遊舫巖、朝靴巖】大家看南面的崖壁,靠東面的岩石長10米,寬5米,象一隻畫舫正在湖中行駛,船頭還泛起層層水波呢,這叫遊舫巖。西邊像有一雙巨人的靴子掛在巖壁上,叫做朝靴巖。相傳是一位仙人在遊覽南嵩巖的時候,被南嵩巖的奇秀山水迷住了,連靴子掉落在這裡都忘了。
【天下第一鍾】這座巖峰像一隻倒扣的大鐘,它發出的鐘聲可是天音,和嵩巖講寺的鐘聲融在一起,增添了南嵩巖的佛國氣氛。
【龍勥門】現在我們到了南嵩巖最有名的一個景點——龍勥門。前方30多米的'巖壁上,有橫寫行草書“仙關”,是明朝萬曆年間知縣吳從道題寫的。這個題詞同眼前景色非常相合,遠望龍勥門,時常雲遮霧繞,朦朦朧朧,像有仙人進出,所以又叫“仙關”。清代黃維澄在《嵩巖二門》詩中是這樣讚美這裡的:“仙關行
到處,心地倏然清。崖石千尋立,天光一線橫。水穿洞底出,雲向嶺頭生。覓句坐良久,長吟山谷鳴。”
這裡是龍勥門口,請看兩邊岩石拱在一起像門,一百多米長的巖壁上纏繞著十多條一米多寬的凹槽,就像神話中的龍遨遊時擦過巖壁留下的痕跡,就因為這個奇特的形狀這裡得名“龍勥門”。“勥”是方言,“用力鑽過”的意思。龍勥門,意思就是龍鑽過形成的門。龍勥門裡的水潭,叫做下龍潭,潭水很清。龍勥門內的石壁上刻有一副對聯,上聯是“壺天啟鑰”,下聯是“弱水分波”,橫披是“蔭濯天成”,相傳是清朝黃岩參政柯夏清所寫。
關於龍勥門,還有一個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南嵩巖附近住著一條黃龍,一天它閒著無事,看到陽光明媚,就忍不住躺在岩石上曬鱗,不幸被大鵬鳥發現,所謂“神龍見尾不見首”,龍是不能在人間暴露全身的,大鵬鳥認為黃龍違反天規,要把它擒住交給玉皇大帝處置。黃龍慌忙逃跑也沒有看準路,一頭撞向山崖,“轟”的一聲,勥開了一個口子,所以形成了這個龍游痕跡的地貌。從地質上分析,由於這裡剛好是兩個不同傾角的岩層交接的地方,岩層破碎,千萬次的山洪暴發,使溪床不斷下切。在下切的同時水流侵蝕兩側的岩石,拓寬了溪床。經過幾千萬次這樣作用,終於形成了眼前這樣的地貌。
【天狗把門】右上方那塊岩石像狗頭一樣伸出來,尤其是走過龍勥門回頭看最為逼真,因為這狗把守在龍勥門口,所以叫做天狗把門。
【搗臼巖】這塊在龍勥門頂上突起的岩石,象一種農家用來椿米的工具——搗臼,所以叫搗臼巖。據說水月禪寺的秋月禪師在這裡捨身跳崖,被觀世音菩薩派來的仙鶴救走,從此成佛。
【黃龍逐虎】請看嵩溪兩側兩個山峰,一個像龍,一個像虎,黃龍露出龍頭正看準時機攻擊對方,猛虎把身體緊貼在地上躲避襲擊,這個景觀叫做黃龍逐虎。
【駱駝峰(含大鵬巖、棲雲亭)】各位請看龍勥門南面的兩座山峰,聯在一起像一隻大駱駝慢慢地向西走。這是一隻單峰駝,建在駝峰上的亭叫棲雲亭。回頭看右邊這座巖峰,像一隻大鵬鳥伸著頭緊盯著龍勥門,黃龍已經勥出去了,它還在這裡守望。
現在我們到了棲雲亭,先看亭柱上的對聯:“且向雲頭尋鶴影,還從谷底探龍蹤”,講的是秋月禪師捨身跳崖和龍勥門形成的傳說。再看四面景色:這邊是回龍橋水庫、南嵩巖山峰,下面是龍犟門,那邊是獅峰。
【三龜朝聖】道士觀山頂三塊岩石像不像三隻小烏龜?它們正在專心地朝嵩巖講寺的方向游去,它們被嵩巖講寺裡小和尚的誦經聲吸引,一心向佛,叫作三龜朝聖。
【龍潭峽】這龍潭峽長十幾米,兩邊的岩石垂直壁立,只剩下一米多狹長筆直的空間,好像快刀削成。龍潭峽裡面有一條瀑布,好像一條白色蛟龍束縛了手腳,暴跳如雷,響聲轟鳴,水汽直衝峽口,涼風撲面。龍潭峽的上龍潭深不可測,水色暗藍,無論春夏秋冬都冰涼徹骨。峽口有橫寫的草書石刻“峻流幽匯”也是吳從道所書。龍潭峽為什麼能被水衝成像人工溝渠一樣整齊筆直呢?這是由它自身的岩石結構造成的,如果到回龍橋水庫的溢洪道上去看看,就能知道個大概。回龍橋水庫的溢道上有兩條顏色深一點的岩石破碎帶,寬只有一尺多,破碎帶岩石的性質與邊上岩石的性質完全不同,直線一樣隔開,沒有絲毫摻和,龍潭峽就是這種結構的岩石被水沖刷的結果。
【情人瀑】這情人瀑在回龍橋水庫下面,上游的水流分成兩股瀑布凌空而下,好像兩條小白龍在山澗嬉水,更像一對情人天天相伴。瀑布衝擊水潭發出的響聲像是他們的笑聲。潭水明亮清澈,撲一把在臉上,明目舒心。以前因為路險灘急,遊人很難走到瀑布中間,1999年建造了觀景臺和進出情人瀑的遊步道後,我們可以親近它了。石路隨著山勢在懸崖峭壁之間盤旋,有時好像懸在半空,攀登起來另有一番驚險趣味。
【回龍橋水庫】這是回龍橋水庫,它建於1959年3月,壩長55米,高23米,水庫面積0.83平方公里,蓄水量10.65萬立方米。四周青山連綿,水面碧波盪漾。水庫大壩的地方原來有座小橋,叫回龍橋。傳說很早以前,有一條嵩溪龍住在龍勥門的龍潭裡,它在行雲布雨後閒著無事,就常常從下游上來,把頭伸進嵩巖講寺看和尚唸經,把一群小和尚嚇得半死。老和尚為了維護佛門的清淨,就在嵩巖講寺和龍潭之間造了一座回龍橋,橫跨在山溪上。這座回龍橋沾上老和尚的法力,嵩溪龍不敢靠近它,到這裡就回頭了。所以這座水庫也叫回龍橋水庫。回龍橋是由小石塊鋪成的拱橋,山洪衝不倒,颱風刮不倒,好像真的沾了仙氣一樣,現在回龍橋埋在水庫大壩下面。
【映霓潭】這是映霓潭,潭上有兩條瀑布飛落叫做龍鼻瀑。為什麼叫映霓潭呢?請看,瀑布的水珠從二三十米高的崖壁上飄下,落在碧綠的潭水上,每天太陽剛升起的時候,陽光撒在水珠上,會有一條七彩霓虹橫在山壁前,所以人們叫它“映霓潭”。潭上石壁有摩崖石刻“神龍回伏”四個字,署名已經模糊不清。中間有三根石樁,樁和樁間隔50多釐米,排列成三角形,據說是宋代名僧嵩巖講寺的開山祖師大悲禪師火化的地方。
【羅漢洞】這裡有一個石龕窟,離地三米多高,看上去像一個小型的戲臺,長不足三米,高約二米,深一米左右,後壁上橫寫著“秋月空凡處”五個字,窟中擺放著一張一米長的平整石凳,可以坐也可以躺。這裡曾經是水月禪院的秋月禪師面壁修行的地方。羅漢洞在“秋月空凡處”山崖的上面,洞口狹小,只能一
個可以通行,洞內有一張天然石床,放著石枕頭,都叫它仙人床。人在洞中,轉動都覺得困難,嵩巖講寺歷代高僧都在這裡修行。
【弘濟月墓】眼前這墓的主人是誰?請看墓前碑文:“臨濟正宗三十三世弘濟月和尚之墓”。弘濟月禪師是清朝高僧、禪宗五派之一臨濟宗的第三十三世衣缽傳人,嵩巖講寺曾經是佛教臨濟宗的一個大道場,有過輝煌的歷史。
【嵩巖講寺】都說“深山藏古寺”,嵩巖講寺的黃牆紅瓦、飛簷畫棟就藏在南嵩巖的松林竹海之中。從山門進去依次是天王殿和大雄寶殿,大雄寶殿正中供奉釋迦牟尼像,左右兩廂有藏經樓、觀音殿、齋房、禪房、客堂、庫房等,大部分是近幾年修的。嵩巖講寺在宋代就成了禪宗佛教的叢林。禪宗佛教是南北朝時期由菩提達摩祖師傳入中國的,禪宗又分五派,臨濟宗是禪宗五派中的一個大派。嵩巖講寺歷代香火相傳,據《嘉慶太平縣誌》記載,這裡出的高僧有宋代大悲、元代無淨、秋月、明代雪庵、清代弘濟。大悲禪師是南嵩巖的開山祖師,在宋朝景德年間(1004—1008)在這裡建澄照講寺,秋月禪師在離澄照講寺三百多米的龍鼻巖下建造水月禪院,到元朝至正年間(1341年),朝廷把“嵩巖講寺”的匾額送給水月禪院,明朝洪武年間併入澄照講寺,統稱“嵩巖講寺”,一直到現在。歷代高僧在嵩巖講寺修行,講經說法,聲名遠揚。每年農曆六月初六,嵩巖講寺都要舉行曬經法會。這一天,四方香客集中到寺裡,經過一系列佛事儀式後,方丈手捧經書,信徒們排成長長的隊伍跟在後面,把經書送上曬經臺放在陽光下暴曬。
這是濟公井,水清涼還有一絲甜味,相傳建造嵩巖講寺的時候木材欠缺,得到濟公活佛相助,把木材從井中源源不斷地運出來,以後凡是有隆重的佛事活動,招待要用的全套餐具都可以到井裡提取。
【醒獅亭】這座亭叫醒獅亭,它高10米,寬4米,在這裡可以盡情觀賞南嵩巖的奇峰幽谷。看,右面的大旗巖變成張著口,伸著鼻子,側著頭向後望的獅子頭,左面的山峰像抬頭伏在地上的獅子,形成“雙獅對峙”的奇觀。亭柱上的對聯“登亭攬勝,雙獅對峙守仙關;溯澗探奇,萬木爭榮藏古寺”點出了這個景觀。
【觀景臺】現在要沿著懸崖邊一路登山,去道士觀山頂平臺,山路邊雖然有欄杆,還是要注意安全。平臺面積只有十幾平方米,周圍沒有依靠,四面群山,腳下是懸崖深谷,前方有一個八字形空間,一派田園風光。在平臺西側有一塊巨石從中間裂成兩半,叫做天打巖。北側有鴨蛋巖,橢圓形的岩石孤立半空,像要倒下來一樣。從佛頂平臺返回,沿著懸崖邊的石階往北,我們將到達楓樹灣。
【楓樹灣】這裡兩邊是傾斜的平滑岩石,中間比較平坦,種著清一色的紅楓,像是一個寧靜的港灣,深秋時節這裡斑斕多彩。小朋友在這裡盪鞦韆,坐蹺蹺板,歡天喜地。楓樹灣後坡中間有一塊岩石如海獅翹著
篇三:炳林寺導遊詞
炳林寺位於臨夏永靖縣西南35公里處的小積石山中。從蘭州出發乘車行75公里,到劉家峽水電站大壩換乘遊艇,經過54公里浩渺的高原平湖,西拐進峽口,過姊妹峰,即可到達。
劉家峽水庫是我國著名的大型水庫之一,是去炳林寺的比經之道,快艇要1小時才能到達炳林寺。水庫的水清澈,並且這裡盛產多種美味的魚蚌河鮮,比如虹鱒魚,金樽魚等。劉家峽水庫也是我國皮划艇訓練基地,在今年的7月10號將舉行全國龍舟賽,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將全程直播。這也是我們劉家峽人的驕傲!在快艇約行45分鐘時,在我們行進的右手邊可以看到一個高高的土堆,其實呀,那是一個烽火臺,建於明朝年間,目前也是我們永靖縣內儲存最完整的一處烽火臺。烽火臺是幹什麼用的呢?大家可能都知道是它古時候戰爭所用的,白天點菸,晚上火,是用來傳遞資訊的。
在行駛了大約一個小時之後,首先進入我們眼簾的是炳林石林,炳林石林有著與其它石林不同的特色。它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在翠綠的水庫上拔地而起,有著天工開物般的神奇,彰顯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橫看成嶺側成峰,在不同的觀賞角度,你會得出不一樣的心得。
進入炳林寺,我們就能感受到濃濃的佛教氣息了。炳靈寺石窟位於甘肅永靖縣之西偏北約35公里的小積石山大寺溝西側的崖壁上,處在“絲綢之路”隴西段的一條支線上。在藏語中,“炳靈”是“十萬佛”的意思,所以,炳靈寺(唐代名靈巖寺),也就相當於漢語中的“千佛山”“萬佛洞”了。炳靈寺最早叫“唐述窟”,是羌語“鬼窟”之意。後歷有龍興寺、靈巖寺之稱。明永樂年後,取藏語“十萬佛”之譯音,取“炳靈寺”或“冰靈寺”之名。炳靈寺在唐代稱為龍興寺,宋代稱為靈巖寺。
炳林寺初建於16國時期。石窟分上寺、洞溝、下寺三處,分佈在大寺溝兩岸的紅沙岩上,洞窟層層疊疊,棧道曲折盤旋而上。炳林寺創建於西秦,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元、明、清各代擴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曆史。現存窟龕183個,造像近800身,分石胎泥塑和泥塑三種,壁畫約900平方米。浮雕石塔25座。炳靈寺石窟雕像776軀,其中石像694軀,泥塑82軀,主要人物有釋迦牟尼、觀世音菩薩、無量壽佛、彌勒佛以及各種菩薩、佛等。造型概括,手法簡練,肢體半裸,衣裙飛動,姿態優雅,靜中有動,比例協調,充分體現西北渾厚粗獷之神韻。
十六國的西秦時期,由於當地的鮮卑族統治者篤信佛教,致使開窟造像活動十分活躍。這即是炳靈寺石窟開鑿的第一個高潮,並一直延至北朝的北魏時期。期間最有代表性的是第169窟。169窟開鑿於一天然石洞中,規模最大,塑造著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以及北壁正中的大力佛。坐落在仰蓮臺座上無量壽佛,面型方圓,著半披肩佛衣,盤腿而坐,有莊重之感。菩薩頭頂束髮,袒臂招手,伺候左右。濃墨淡彩,呼之欲出。北壁正中大力佛,高7.5米,眉目俊秀,衣紋流暢,神態安詳。其餘第172窟和第1龕,第126、128、132窟,第
2、124、125龕和第16窟等幾組也比較有名。儘管此時期造像雕鑿的是作為“胡神”的佛和菩薩,但除去姿態、手印、衣著等固有式樣外,大多摒棄了作為藝術原形的犍陀羅佛像的特徵,融入了工匠自己本土的生活感受和審美要求,注入了自身和中國信眾的情感和理想內容。尤其明顯的是,在塑像及壁畫人物的近旁都有粉底墨書的名榜。這顯然是對漢代以來傳統形式的繼承。石窟中的造像,神情生動,姿態優美,衣著線條流暢,整體技巧顯得純熟精妙,手法洗練細膩。 北魏造像最有特色的是25龕的石雕釋迦多寶像,面帶微笑,舉手敘談,莊重而瀟灑,再現南朝崇尚清談玄學的風采。
唐代,由於佛教的興盛,造像風潮再次興起,即炳靈寺石窟開鑿的第二個主要時期。期間比較著名的有第46號龕、第50號龕和第51號龕等。唐代窟龕中的造像組合,多為一佛、二菩薩(或四菩薩)、二天王,也有的是一佛、二羅漢、二菩薩和二天王。這時期炳靈寺石窟造像的特點與唐代石窟造像的整體風格相彷彿,都是強調健康豐腴的美,但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如面型較長,動態誇張,起伏處稜角分明,刀法也更顯粗獷有力。
此後,在元、明兩代,炳靈寺石窟也還有修妝,但石窟開鑿已趨於沒落了。 炳靈寺石窟以下寺最為壯觀,西秦建都臨夏期間,國王御駕親臨石窟,揮毫題詞,真跡尚存於巖壁之上。石窟懸崖上有石刻大佛像一尊;懸崖旁邊矗立著姊妹峰。周圍有鴛鴦洞,藥水泉等勝境,山清水秀,峰險石奇。乘坐遊艇可以直接到達石窟碼頭。歷史變遷,炳靈寺屢遭戰火破壞,棧道毀壞。新中國成立後,國務院頒發通知,正式公佈炳靈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設立了炳靈寺文物保管所,修建了防洪大堤,並在溝中架起了一座15米的獨孔水泥雕欄橋。
炳靈寺最為典型的是石雕像、浮雕佛塔和密宗壁畫藝術,它是我國石窟開鑿史上比較早期的作品,儘管歷經千年,至今仍富有藝術生命力,是我國藝術史上的一件珍品,與莫高窟和麥積山石窟並稱為甘肅三大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