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學教學現狀評價及反思論文

解剖學教學現狀評價及反思論文

  當前,中國臨床醫生崗位勝任力模型正逐步構建和完善,對醫學生崗位勝任力、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的培養提出新的要求。為了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國內各醫學院校相繼對解剖學課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借中國解剖學會與香港大學交流解剖學課程改革經驗之際,收集了各大醫學院校的解剖學教學情況。透過總結目前的解剖學教學現狀,分析改革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方法。

  1改革的主要措施

  1.1縮減學時,減少操作的區域性

  隨著生命科學的迅速發展,出現了許多新興學科,這意味著醫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要學習更多的課程,使其在學習時間的安排上捉襟見肘。因此,很多醫學院校對解剖學教學計劃進行調整,縮減了學時,以便空出時間供其他新興學科使用。此外,由於教學觀念的轉變,注重對醫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進行培養,因而減少了以老師為主體的“灌輸式”的課堂講授,將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自主學習。在這樣的背景下,解剖學的學時被一減再減。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醫學院的解剖學總學時不足160,而區域性解剖學僅在70學時左右。

  1.2PBL教學

  目前多數醫學基礎課程仍採用傳統的課堂講授,這種“灌輸式”教學嚴重固化了學生的思想,不利於在學習過程中培養批判精神、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其他綜合能力。針對傳統授課方式的種種弊端,很多高校都嘗試了教學方法的改變,如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roblem-basedlearn-ing,PBL)、翻轉課堂等。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其他能力的養成。

  1.3其他措施

  除了上述縮短學時、減少操作區域性以及PBL教學等措施以外,還體現在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如多媒體教學、網路課程等。

  2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的醫學院校就已經對解剖學課程進行了改革,其措施也包括縮短教學時間、減少操作區域性、應用PBL以及實施多媒體教學[1]。目前國內進行的改革與美國的做法大同小異,基本上照搬了美國模式。然而,Cahill於2000年發表相關研究論文[1],對美國過去30年的解剖學教學狀況進行了評價。文中指出美國立法委、大眾媒體對這一時期培養的學生質量進行了調查。其調查結果顯示,這一階段培養的醫生,大多因為基礎知識缺乏而不稱職。美國已經對先前的改革進行了深刻的反思,這值得引起廣大解剖學教師的高度重視,認真思考改革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首先,由於學時減少,無法完成所有的教學內容,不得不刪減教學內容,並相應減少操作的區域性,有些甚至是很重要的內容。根據調查情況來看,多數學校的區域性解剖學學時數在70左右,但解剖完一具屍體,這點時間顯然不夠。解剖學是一門形態學科,有其自身的`特點,學習解剖學的唯一方法就是“解剖”,學生只有透過實地解剖操作及近距離觀察,才能理解並掌握人體的形態結構。減學時、去區域性這樣的做法,將使學生不能完整學習解剖學的基礎知識,無法全面掌握人體的正常形態結構,制約其今後在臨床上的發展和提高。因此,在調整課程學時的時候,應該從課程本身的特點出發,簡單的“一刀切”式做法值得商榷。其次,目前的改革主要體現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變。在教學方法的改革方面,主要有PBL教學的運用。PBL的優勢在於:首先,它能為學生營造一個輕鬆、主動的學習氛圍,使其能夠自主、積極地暢所欲言,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其次,在討論中可以加深對理論的正確理解,還可以不斷髮現新問題並解決新的問題;第三,它可以鍛鍊學生文獻檢索、邏輯推理、歸納總結、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等多方面的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可為其今後開展的臨床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PBL教學法是一種跨學科的學習方式,然而國內做法是,僅在解剖學課程中設定幾次病例討論,並未以問題為導向對該課程乃至跨學科進行講解。因此,大多隻得其形,而未得其神。Cahill在其論文中,對PBL進行了評價[1]。文中指出PBL最突出的問題是:學生對基礎知識缺乏全面瞭解,是一種顧此失彼的教學方法。而且PBL還受到師資力量、辦學規模等客觀條件的制約。因此,PBL教學模式可謂有利有弊,在學習國外先進教學經驗的時候不能盲目照搬,對於解剖學課程而言,應從該課程整體教學架構與計劃等方面深入思考,根據自身條件及辦學特點探索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

  3解決問題的途徑

  有的醫學院已經意識到改革中出現的問題,並採取了相應的措施來加以解決,其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3.1結合解剖學課程的特點,合理安排教學計劃

  以協和醫科大學以及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為代表的高校,秉承“小系解、大局解”的優良傳統,從解剖學自身的特點出發,並未對學時進行大量縮減。具體做法是將少量的學時用於講授系統解剖學,讓學生構建完整的人體概念,然後將大量的時間用於區域性解剖學的教學,透過實地解剖的方式來學習解剖學,保障教學內容的完整性。這種方式具有學時設定合理、且內容詳盡豐富、涵蓋範圍廣的特點,同時也是筆者最推薦的一種方法。

  3.2拓展性學習和繼續教育為了彌補課時不足

  帶來的影響,以第四軍醫大學、福建醫科大學以及重慶醫科大學為代表的一批高校,將學習由課堂內拓展到課堂外,讓學生利用課餘時間進入實驗室,自我組織,自我管理,在實驗室進行教學計劃以外的區域性解剖學實驗。透過拓展性學習,既保障學生能完整學習人體解剖學的基礎知識,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在我校,課題組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探索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即LCD教學模式[2,3]。其包括三個環節:L指學習(learning),即在大綱的指導下進行系統性學習、課餘的拓展性學習以及基於專題的自主學習。在教學過程中,發揮教師和學生的雙重主體作用,提倡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4]。C和D(com-munication&discussion)指在學習的基礎上,學生根據不同的專題,閱讀臨床相關教科書/專著、瀏覽影片、上網查閱文獻,撰寫綜述,然後進行交流和討論。數年的教學實踐表明[3],這一模式能較好地解決教材內容相對於學科發展嚴重滯後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長期存在的基礎與臨床脫節的問題,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學習能力,而且有助於教學相長。LCD教學對於那些招生數量多而師資力量卻相對不足的學校,更具可操作性和實踐意義,因而具有推廣價值。當然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課題組也在其中發現了一些問題,如學生數量眾多,學生的交流和討論受到侷限,實驗室的管理有待進一步完善以及學生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思維固化,參與拓展性學習的積極性有待提高等。因此,LCD教學在實際運用中,應結合辦學規模等自身條件,靈活運用並對其進行不斷地完善。如今,生命科學已從分子、基因水平來認識人體,但迄今為止,大體解剖仍不能少。解剖屬於大體形態學的範疇,有著自身的特點,雖然新的教學手段不斷湧現,但是傳統的實地解剖操作仍不可取代。如今由於微創和介入等診療技術在臨床的廣泛運用,對解剖學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去著力探索,摸索出適應新形勢發展要求的解剖學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CAHILLDR,LEONARDRJ,MARKSJrSC.AcommentonrecentteachingofhumananatomyintheUnitedStates[J].SurgRadiolAnat,2000,22(2):69-71.

  [2]邱國平,孫善全,楊美,等.LCD教學模式在區域性解剖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體會[J].基礎醫學教育,2015,17(12):1061-1063.

  [3]楊美,孫善全,冉建華,等.LCD教學模式在解剖實驗教學中的實踐探索[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誌,2014,13(10):1009-1011.

  [4]孫善全.七年制系統解剖學教學方法初探[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2,4(2):89-91.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