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懸空寺導遊詞彙總

關於懸空寺導遊詞彙總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您在這個吉祥美好的日子,光臨中華五嶽之一的北嶽恆山。

  莽莽蒼蒼蜿蜒起伏的北嶽恆山,有許多奇特的景觀,古有“恆山十八景”之說,其中最負盛名的便是建於北魏後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曆史的懸空寺。

  懸空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金、明、清均有重修,現為明清建築風格,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個建築具有險、奇、巧的特點,共有樓閣40餘間,從低到高三層迭起,最高處三教殿距峽谷深處的高度曾為90餘米,由於1500餘年峽谷河床沙石沉積,現高度僅為45米,但站在三教殿仍有身臨險境的感覺。這座純木構建築,矚目遠望,彷彿是一幅玲瓏剔透的浮雕,大有凌空欲飛之勢,鬼斧神工,令人歎為觀止。民間道:“懸空寺,半天高,三尺馬尾空中吊”,大詩人李白則用“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來形容之。據史料記載,初建時,寺院高出地面近百米,而支撐寺院的僅僅是十幾根碗口粗的柱子。懸空寺為什麼建在這懸崖峭壁之上而不與地相接?據史料記載,南北朝時期,隨著政治勢力的分裂,道教也分為南北天師道場。北魏時期,太武帝拓跋燾崇通道教,曾一度滅佛興道,並且迎請嵩山道士寇謙之來京都平城設立道壇。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孝文帝拓跋宏下詔將天師道場移到恆山,就在當年,按照寇謙之道長“上延霄客,下絕囂浮”的遺訓修建了“崇虛寺”,後來人們根據崇虛寺建築懸空的特點,改稱如今的“懸空寺”。

  懸空寺以西為正,大門朝南,整個建築由南向北擴建而成,越往北走地勢相對越高越狹窄。寺院由三部分組成,每部分都有一座三層式的樓閣,內設懸梯連線。第一部分是一個標準的寺院佈局,由於建於懸崖峭壁之間,所以將一個平面的寺院佈局立體化了。第一層是禪堂;第二層是大雄寶殿的兩個配殿,為比肩式樓閣。真正體現“懸”的地方是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兩座樓之間飛架懸空棧道連線,半插飛樑為基,巧借岩石暗託。插入岩石裡的橫樑使用當地產鐵杉,事先用桐油浸過,起到防蟲防腐作用。之前先將木楔置於洞內,後將橫樑插入,因石洞口小肚大,外邊用力越大里邊咬合就越緊,這樣固定的橫樑就把壓力傳到了岩石上。在橫樑的下面用木柱支撐,這些木柱長短不一,有的著力,有的則虛設,甚至可以晃動,根本不受力,懸空寺像這樣形似虛設、可以晃動的支柱有十多根。當然,這些虛柱不僅僅是作為裝飾用的,一般情況下並不吃力,一旦承重壓力增大,就起到一柱頂千斤的作用,從而使懸空寺形成一座似虛而實、似危而安、危中見俏的奇特建築

  懸空寺的選址充分顯示出它的合理性,沒有花費巨大的勞力去改造地貌,而是因地制宜,巧妙地利用峭壁的凹凸部分依勢造殿,顯示出各殿閣的主次錯落和強烈的節奏感。寺廟建築半藏絕壁之中,上有巨崖掩護,兩旁又有突出的石壁遮擋,下雨時雨水順崖而下,正好滴在寺廟前簷流入峽谷,避開了雨水對殿宇的侵蝕;山風吹來兩旁突出的石壁減緩了風勢,減少了對寺廟的.威脅。另外,對面高聳的恆山主峰天峰嶺遮擋太陽,相對縮短了寺廟的光照時間,就是日照時間最長的夏至時節,每天也只有三四個小時。這些因素是懸空寺巍然屹立1500多年,仍然保持原有風采的重要原因。

  懸空寺不僅以建築奇巧著稱於世,最主要的就是反映了“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全寺共有大小殿宇40間,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教殿”。三教殿是體現“三教合一”的典型殿閣,位於懸空寺第三部分的最上層。三位教主共聚一堂,中間為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左邊為儒家創始人孔子,右邊為道家鼻祖老子,三教供於一殿,在全國各地寺廟建築中極為罕見。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民族共融,世界大同的崇高境界。

  懸空寺不僅外形美觀,轉折升降的木梯上也同樣具有藝術價值。木梯上用鐵釘組成數十種蓮花狀的圖案,如繁星燦爛,似鐵水迸濺,令人賞心悅目,堪稱古寺一絕。既起到保護木板和裝飾的作用,又賦予了深刻的寓意。香客進寺,踏步而上,可謂“步步登蓮,吉祥如意”。集實用、裝飾、宗教價值於一身,可見古代建築工匠的良苦用心。

  全寺共有銅鑄、鐵鑄、木雕、石刻、脫紗等塑像80餘尊,其中最突出的是大雄寶殿內的3尊脫紗佛像。其做法先用膠泥塑成泥胎,再用南方生產的麻(也叫夏布)一層層地裹,裹到一定成型的厚度,再磨光、油漆、上彩、貼金。塑完後把裡邊的泥胎從底部掏出,整個塑像形成空殼,高度達50釐米的塑像,淨重不超過3公斤,為懸空寺塑像中的一絕。

  古往今來,懸空寺以它獨特的魅力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公元735年,大詩人李白雲遊至此,揮毫書寫了“壯觀”兩個大字;公元1633年,大旅行家徐霞客遊歷懸空寺後,在他的遊記當中留下了“天下巨觀”的讚譽;英國的一位建築學家曾無限感慨地說過這樣一段話:”中國的懸空寺把美學、力學、宗教巧妙地融為一體,達到了盡善盡美,我真正懂得了畢加索所說‘世界上真正的藝術在東方’這句話的含義,懸空寺不僅是中國人民的驕傲,而且是全人類的驕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