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遺傳學教學中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探索的論文

在遺傳學教學中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探索的論文

  現代教育理念強調人的全面發展,重視發揮人的主動性,重視培養學生獨立探究以及獨立思考等能力。新的學習模式倡導學生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學習者”。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等能力,老師們進行了許多探索。

  遺傳學是高校生命科學中的一門很重要的專業主幹課程,是研究生物遺傳與變異的一門學科。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較差,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他們的自主學習與主動思考,我們在遺傳學教學中進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一種問題引領下的自學加課堂問答教學法,這種方法不同於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學模式,這不是一種合作學習的方法,但在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思考這點上與PBL教學法有相似之處。

  1.教學方式

  (1)課前佈置問題。針對一堂課的教學內容,按照授課順序,教師設計好一系列問題,提前一週佈置給學生。問題的設計很重要,要起到引領學生看書和思考的作用。

  (2)課堂回答並講解。上課的時候,以學生對問題的回答和老師的講解相結合來推進整堂課的教學。根據教學內容,對於問題有以下三種處理方式:①抽學生起來回答。這種問題一般是學生透過自學和思考,用幾句話能夠說清楚的。②問題由老師講解。這種問題所涉及的教學內容一般比較複雜,作用在於促進學生自學和思考,學生不容易講解清楚,因此由老師講解。③老師講解後提問由學生回答。針對教學難點,學生不容易看懂的內容採用這種方式。這裡的問題可以提前佈置也可以不佈置給學生,上課由老師講解完相關知識點後,再提問由學生思考回答。

  (3)對課堂內容歸納總結。如果大部分教學內容是採用提問的方式來推進,為了防止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必須有老師的引人、穿針引線及最後的歸納總結。

  (4)課堂問答記入學生平時成績。為了防止學生不自學、上課沒有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發生,學生的回答將記人平時成績。除了回答問題,為了鼓勵學生提問,學生的提問也會記人成績。

  2.應用例項

  下面以孟德爾定律的學習為例來闡釋這一教學方法,所用的教材是劉祖洞、喬守怡等所編的《遺傳學》第三版[5]。孟德爾定律學生在中學巳學習一些,但理解沒有那麼深,因此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力求不重複中學的內容,而是要讓學生有更高層次的認識。在問題的設計上主要針對關鍵點和中學沒有涉及的內容。問題已提前一週佈置給學生,下面介紹一下課堂教學過程。

  透過介紹孟德爾的研究經歷引人本堂課,然後展開以下提問:

  (1)孟德爾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在看書及中學學習的基礎上,這個問題學生基本能答,但不全,老師歸納學生要點並進行補充。

  (2)談談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中正反交的共同點。

  學生通常回答是3:1的分離比,老師補充並複習顯隱性概念。

  (3)孟德爾是如何解釋分離現象的?

  此問書上有假設,學生能回答。

  (4)談談對基因型和表現型概念的理解。

  學生回答後,老師介紹純合體和雜合體的概念。

  (5)測交法和自交法證明孟德爾假設的關鍵之處在哪裡?

  這個關鍵之處也是孟德爾假設的關鍵之處,此問學生一般不能正確回答,老師講清關鍵點是成對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匕形成了兩種數量相等的配子,以及測交和自交法是如何證明這一點的。

  (6)如何證明配子形成時發生了分離?

  學生回答後,老師總結分離定律。

  (7)分離比實現的條件有哪些?

  學生回答後,老師介紹分離規律的應用。然後出示兩對相對性狀的雜交試驗圖,介紹重組合與親組合的概念並提問。

  (8)兩對相對性狀的遺傳現象有何特點?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老師進行歸納和總結。

  (9)如何解釋自由組合現象?

  這也是自由組合的實質,老師點明是等位基因分離,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10)用測交法和自交法如何證明自由組合定律?先要引導學生得出由於等位基因分離,非等位基

  因自由組合,在廠形成了四種數量相等的配子,測交法與自交法就是要證明這點。由於證明的原理與分離規律是一樣的,在老師引導下,學生通常能夠回答。

  (11)多對性狀的遺傳有何規律?

  學生回答後老師介紹自由組合定律對培育良種的啟示(教材上較為簡略)並對整堂課進行總結。

  3.效果

  開始試用這一方法時,有些忐忑,不知效果會怎樣,沒想到課上氣氛很活躍,學生回答問題也很踴躍。同學們反映帶著問題看書有目標和重點,也願意繼續採用這一教學方法。該方法雖然佔用了學生一定的課外時間,但最大優點就是鍛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促進了他們主動學習和思考。同時在問答的過程中也增加了師生間的互動交流,有利於老師從學生的回答中發現問題,從而進行針對性的講解。而且透過自學、思考、回答和老師的歸納總結這些環節,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和對知識的理解更深刻。由於學生巳先看了書,省略了一些過程的介紹,可把時間用在講關鍵點、重點和難點上,對於學生回答了的地方可不講,僅補充學生沒有回答的地方,因此該方法不會延長課堂教學的時間,有時還會縮短。

  4.反思

  透過在教學過程中應用這一教學方法,有以下幾點體會:

  (1)是否採用該教學方法要依據教學內容。總的來講相對不太難的、學生自學能夠看懂的教學內容適宜採用這種方式,如孟德爾定律、伴性遺傳等。難點通常不適宜,如三點測驗、遺傳率的計算等,因學生不易讀懂。但如果教材編得比較好,難點講得較為通俗易懂,也可採用這種方法。針對二本師範院校學生的實際水平,我們在教學中發現以下章節中的大部分內容可以採用這種教學方式:孟德爾定律、孟德爾定律的擴充套件、遺傳的染色體學說、性別決定與伴性遺傳、連鎖與交換現象、數量性狀的特徵與基本統計方法、染色體的數目變異、基因突變概說、誘發突變、細胞質遺傳、進化理論、物種形成與生物進化。另外遺傳的分子基礎包括基因表達調控(表觀遺傳調控除外)的.內容,我院學生巳在分子生物學中學過,為節省時間,在教學中是採用的複習性講解,不作過多闡釋。

  本文所舉的例子是整堂課基本都採用這種教學方式的;有的課,提問和老師的講授大約各佔一半;有的則是講授多些,提問少些,如連鎖交換、微生物遺傳等較難的章,總之要依據教學內容而靈活運用。如果問題的目的是促進學生預習和思考,則所有的內容都可以。有學生反映這種方式可促進自學,但上課有些緊張,因此問答和老師的講解最好交替。

  (2)問題的設計很重要,要起到引領學生自學和思考的作用。注意提問的角度,如果蠅的伴性遺傳,摩爾根設計了三個實驗來驗證其假設,問“這三個實驗中哪個最關鍵?為什麼?”或許比問“摩爾根是如何驗證其假設的?”要好。要有一定比例的較易回答的問題,因為畢竟關係到學生的成績,同時也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另外學生負擔比較重的情況下佈置的問題不易太多,有些內容可以課堂上老師進行必要的鋪墊後再抽問,這比全由老師講解的印象要深。

  (3)因為學生是回答一個一個的問題,為了防止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必須有老師的穿針引線和歸納總結,有的也可透過提問的方式來總結,如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體現在哪些方面。

  (4)有一本稱手的教材將有利於這一教學方法的實施。教材的思路清晰,層次結構合理,語言流暢,敘述清楚,將利於學生自學。有的教學內容因為並未按照教材講解、或對教材的知識體系進行過較大調整,雖然內容本身並不太難,也不好採用這一教學方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