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自主探究自然規律的論文
讓學生自主探究自然規律的論文
學常識中,有很重要的一塊內容是幫助學生認識自然界的發展變化規律。培養學生運用發展的觀點,透過觀察比較、實踐操作、分析推理去自我發現、自我論證、自我總結自然規律的能力是常識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如何在常識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自然規律?本人以為授之以“漁”,把探究的方法教給學生是很重要的。新的課程標準對科學探究的途徑和形式作了詳盡的闡述,涉及觀察、測量、猜想、查資料、製作、實驗、交流、歸納、綜合等方面,為我們指導學生了解和掌握探究自然規律的方法與途徑提供了依據。自主探究自然規律的方法很多,本文只能擇其一二,以作引玉之磚。
一、觀察比較,主動發現自然規律
觀察與比較是探究自然規律的基礎。事物的變化特點需要在觀察中發現,自然界的發展規律需要在比較中得出。常識教材中,有關自然科學的許多內容是我們熟悉的或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但未引起我們關注的事物。要研究這些事物的發展變化規律,我們要開放課堂,開放問題探究的空間,引導學生回到生活,回到大自然去,對教材所涉及的事物作詳細的觀察、比較。透過觀察,弄清事物的變化真相;透過比較,找出事物的發展規律,從而將感性知識上升為理性知識。
如教學《植物與環境》一課,在指導學生認識植物對光的反應規律時,可以組織學生觀察:校園周圍的植物,哪些生長在陽光充足的地方,哪些生長在背光的地方?同樣的植物因光照不同,長勢是否一樣?透過觀察比較後,學生便會發現:植物生長需要陽光,但對陽光的直接需求量不一樣,如大多數花草樹木生長在陽光充足的.地方,而苔蘚則生長在陰暗的地方。又如同一種花木,因光照不同,長勢也不同。這樣,學生對“植物對陽光的反應規律”就很清楚了。透過這課的教學,還可以指導學生平時要多注意觀察、比較各種自然現象,透過表面現象,發現自然界的一些科學規律。
二、實驗論證,自覺揭示自然規律
自然規律光靠觀察而得之是不夠的。教師應把常識課中關於“利用實驗得出結論”的方法告訴學生,同時要培養他們以嚴肅、科學的態度去探究自然規律的品質。為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教學時,要由教師教實驗,變為學生自行實驗。這樣,學生親自經歷了實驗的全過程,對事物的變化規律就會有更清楚的瞭解,留下的印象也會更深刻。同時學生透過實踐鍛鍊,動手能力得到培養,為其課後自主地運用實驗論證自然規律打下基礎。
如前面所講的“植物生長需要陽光,但需求量不一樣”,在學生透過觀察,初步得出結論後,為防止其偶然性,可以透過實驗證實。教師可讓學生將在背光處長勢良好的苔蘚置於光照充足處,一、二天後觀察其長勢;或將兩盆長勢相近的仙人球分別置於室內與室外光照充足的地方,一、二個月後,比較兩者的長勢。從上面的實驗中可以看出:“植物生長需要陽光,但對光的需求量不同”是正確的。又如《怎樣接亮小電珠》,光靠教師講,不少學生還是學不會的。但只要組織學生按照書上所講的親自做一下實驗,學生就會很容易掌握正確的接法。
三、想像分析,積極琢磨自然規律
常識教材中有許多關於研究自然規律的內容,要藉助想像去學習,透過分析去探究。愛因斯坦說:“想像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因此,要使學生充分認識自然現象,掌握事物的發展規律,想像與分析是不可缺少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充分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展開豐富的想像,透過想像、分析,摸清事物的變化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