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數學第四單元課件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數學第四單元課件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數學第四單元課件

  教材首先出示鞋盒、粉筆盒、魔方、易拉罐、筆筒、足球、玻璃球等學生熟悉的實物圖,讓學生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引出四種立體圖形。由於學生已經具備許多這方面的早期經驗,所以可以讓學生透過觀察,初步感受到形狀是物體的眾多屬性之一,日常生活中不同的物體有的形狀相同,有的形狀不同,形狀相同的物體可以看成一類。

  然後,教材透過列表的方式,讓學生對四種立體圖形分別進行直觀的辨認、區別。每種圖形的認識包括實物圖、模型圖和圖形名稱三個層次,符合兒童從具體到抽象地認識事物的認知特點。先讓學生透過觀察形狀相同的幾種實物,從直觀上認識到雖然這些實物在材料、大小、用途等方面各不相同,但形狀相同。然後逐步數學化,拋開這些實物的其他屬性,只考慮形狀這一屬性,抽象出一般的模型,使學生初步感知各種立體圖形的一般形狀特徵。在此基礎上,指明這種一般模型叫什麼圖形。

  最後,讓學生說一說身邊哪些物體是長方體,哪些是正方體,哪些是圓柱,哪些是球形。引導學生把學到的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絡起來,體現了其應用性。並且,每個學生可以說出屬於自己的答案,有很大的開放性。

  “做一做”的第1題,讓學生透過滾圓柱、推長方體、搭積木、轉球、摸球等活動,利用視覺、觸覺、運動覺的協同作用,感性的、初步的瞭解各種立體圖形的特徵,使學生感受平面和曲面的區別。並透過讓學生互相說一說操作的感受,培養初步的交流能力。

  “做一做”的第2題,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遊戲的範例,要求學生在看不見實物的情況下,按指定的形狀摸實物。使學生透過觸控體會各種圖形的特徵,加深對所學圖形的認識。

  第一課時認識簡單的立體圖形

  教學目標:

  1. 透過操作和觀察,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知道它們的名稱;會辯認識這幾種物體和圖形。

  2. 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3. 透過學生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和創新意識。

  教學重、難點: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與圖

  形,初步 建立空間觀念。

  教具、學具準備: 6袋各種形狀的物體,圖形卡片,計算機軟體、投影片。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質疑激情 :

  小朋友們,我們每組都有一個裝滿東西的袋子,這是智慧爺爺送給你們的禮物,想知道是什麼禮物嗎?把袋子裡的東西倒出來看一看。智慧爺爺還提出一個要求,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

  二、操作感知 :

  1. 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組活動。讓學生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教師巡視。

  (2)小組彙報。

  問:你們是怎樣分的?為什麼這樣分?

  學生可能回答可分成這樣幾組:一組是長長方方的;一組是四四方方的;一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組是圓圓的球。

  (3)揭示概念。

  教師拿出大小不同、形狀不同、顏色不同的實物直觀揭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概念,並隨機板書名稱。

  2. 摸一摸,感知特點。

  (1)讓學生動手摸一摸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然後把自己的感受和發現在小組內交流。

  (2)彙報交流

  學生可能說出:

  長方體:是長長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正方體: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圓 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樣粗細,兩頭是圓的,平平的。

  球:是圓圓的。

  (如果學生說出長方體、正方體有6個面等,教師應給予肯定,但不要求學生必須說出來。)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1. 由實物抽象實物圖形。

  投影出示實物圖“鞋盒”,引導學生說出它的形狀是長方體,然後抽象出長方體圖形。

  用同樣方法出示“魔方”、“茶葉桶”、“足球”等實物,抽象出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圖形。

  2. 記憶想象

  (1)分別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圖形,先讓學生辯認,然後把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圖形貼在黑板上,最後再拿出相應的實物。

  (2)學生閉眼想四種圖形的樣子。(教師說圖形,學生想)

  (3)學生閉眼按教師要求拿出四種不同形狀的實物。

  (4)先讓學生閉上眼睛,然後教師給出一種實物,由學生判斷它的形狀。

  (5)出示大小、顏色不同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圖形,讓學生進行辯認。

  3. 學生列舉日常生活中見過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

  四、分組活動,體驗特徵

  (1)讓學生拿出長方體和圓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學生髮現圓柱會“軲轆”,然後教師說明,圓柱可以滾動。

  (2)讓學生用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搭一搭。

  透過搭,使學生明確:球沒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滾動;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很平穩。

  2. 遊戲“看誰摸得準”。

  (1)每小組一人說出物體的名稱,其他同學按指定要求摸,看誰摸得準。

  (2)教師說物體形狀,學生摸。

  五、小結: 你今天有什麼收穫?

  六、鞏固練習

  35頁做一做1、2題。

  第二課時認識圖形數學活動

  教學目標

  1、透過觸控、拼擺等生動有趣的活動,使學生加深對本單元所學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認識,初步體會圖形的特徵和相互之間的關係。同時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2、使學生形成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數學交流能力。

  3、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

  教具、學具的準備

  教師和學生各準備一些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讓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尋找(可以用牙膏盒等)。教師還要準備幾個其他形狀的實物,如稜柱形鉛筆,三稜柱積木等。

  教學過程設計

  一、介紹“找物品”的方法

  師:請同學們把課前準備好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拿出來,同桌同學互相介紹一下自己收集的實物的形狀。

  同桌學生互相介紹完後,讓他們把自己的每種形狀的實物各選一個,集中起來放在一個大桌子上或地上。然後把全班同學分成4組,每組同學各管一種形狀的實物,把這些實物分一分類。管正方體的要把正方體的實物歸為一類。分好類後,各組同學摸一摸、說一說本組那類實物的形狀,再選兩個代表在班裡說一說實物的形狀。對於非本單元所學形狀的實物,可以歸為一類,交給教師,教師告訴學生:這些物體的形體不是我們這一單元所學的,但是它們也是一種立體圖形,以後我們在中學會學到。

  活動結束後,教師將分好類的物體收拾好,以便在下面的活動中使用。

  教師將全班學生分成三組,分別做“摸實物”、“搭積木”、“隨意拼”三種遊戲。

  二、介紹“摸實物”的方法

  1.準備實物

  教師從“找物品”的活動收集起來的實物中,選一些形狀稍大的便於確定形狀的實物(包括稜柱形實物,如稜柱形鉛筆,三稜柱積木)放在地上。

  2.摸實物

  把做“摸實物”活動的同學,分成幾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活動。教師請一小組作示範說明遊戲規則:先讓一個同學拿出一個立體圖形(如圓柱)給另外兩個同學看,看清後把這兩個同學的眼睛蒙上,然後讓他們從桌子上摸出這種圖形,其他同學進行判斷。如果摸錯了,可以讓他們繼續摸,直到摸對為止。然後再給蒙上眼睛的同學各拿一個立體圖形,讓他們摸一摸,說出拿出的是什麼形狀的物體。這樣做兩次後,讓進行判斷的同學來出題摸實物。

  三、介紹“拼積木”的方法

  1.教師示範

  教師用積木邊拼邊說:“我用4個大小相同的長方體可以拼一個大的正方體,還可以用2個大小相同的正方體拼一個長方體。”

  2.學生拼積木

  師:請同學們自己拼一拼,看能不能用幾個大小相同的正方體拼一個大的正方體或長方體,能不能用大小相同的長方體拼一個大的正方體或長方體?

  學生拼的時候,教師注意巡視。集體訂正時,從用幾個長方體拼成一個正方體或長方體,用幾個正方體拼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的拼法中各選一種展示出來,讓學生說一說拼成後的立體圖形各用了幾個什麼形狀的積木。

  四、介紹“隨意拼”的方法

  1.帶著拼

  教師邊拼邊說:這裡老師用一個長方體、一個正方體和兩個圓柱拼了一輛汽車,同學們,你們也能拼一輛汽車嗎?

  讓學生自己拼,教師巡視,如果學生拼的汽車的形狀、大小和教師拼的不一樣,只要能看出是汽車就行。

  2.隨意拼

  師:同學們除了拼汽車,還會拼其他東西嗎?

  讓學生根據個人的喜好隨意拼擺一些東西,拼擺用的實物可以是積木,也可以是其它東西,例如拼坦克,可以用長方體的飲料盒作車身,用易拉罐作車輪,用圓柱形的積木作炮筒。學生拼好後,教師選幾件有趣的東西展示給全班同學,讓拼的同學告訴大家拼的是什麼東西,各用了什麼形狀的物品。

  五、鞏固練習

  35頁做一做。

  認識物體和圖形教學反思

  一年級學生剛從幼兒園的小朋友升為一年級的小學生,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徵,他們採用的思維方式是形象思維為主。怎樣讓孩子認識生活中的主體圖形,並以實物體中抽象出簡單的立體圖形呢?課前一段時間裡,我作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平日裡注意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以備教具使用,如長方體的牙膏盒、藥品盒等,正方體的餅乾盒、魔方等,圓柱體的茶盒、茶杯等,球體有乒乓球、皮球等,並在卡片上畫出數學模型圖,如長方體、圓柱、球的線描立體結構圖弄。同時在課前讓學生按要求收集好相關生活物品以作學具。教學中,首先出示我收集的各種圖形,讓孩子們一一識別,然後讓孩子們倒出自己的學具,試著把自己認為是同一類形狀的物品分在一起,接著出示牙膏盒,讓孩子瞭解它的大概形狀特徵,如數一數有幾個面,哪些面的大小是一樣的,這樣引導孩子在有目的的思考中探究並認識,像牙膏盒這種有6個面組成的,對著的兩個面的大小一樣的物體就是長方體,然後我再出一個與牙膏盒的大小不一樣的紙盒,讓孩子觀察說說特點,強化認識長方體,學會變通。接著在孩子們認識長方體實物的基礎上在黑板上貼出抽象的長方體模型圖片,將孩子對長方體的認識,從具象的感知的認識上升到抽象的、理性的認識,並用類似的方法引導孩子認識正方體、圓柱、球,讓孩子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說一說等活動中找到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相同點一不同點;發現圓柱和球的共同點和區別點,在動手操作實踐中直觀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不能滾動、圓柱和球能滾動等特徵。

  這堂課準備還算較充分,課堂設計也符合孩子們的學習特點,整堂課學習氛圍濃,我和我的學生們都感到很輕鬆愉快。課後我仔細回味,這堂課的目標是達到了,但學覺得對教材資源的挖掘不夠深,還應注意知識的拓展與延伸。比如,只注意了教材知識點的突破,只追求了“求同”,統一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立體圖形,但實際不能歸入那些圖形中,如像“   ”這樣的圖形與長方體應區別開來,“  ”這樣的圖形應與圓柱區別開來,“    ”應與球區分開來。還有一種特殊的長方體,它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有可能一些孩子會誤認為是正方體,而它實際屬長方體,應讓孩子對照長方體與正方體的各自特點,這樣很容易就分辯出來了。

  這一節課是孩子們初步接觸簡單的立體幾何圖形,下一課時便是讓學生們探索從立體中抽象出簡單的平面圖形。而其中的“三角形”將由“三稜錐”立體圖形中抽象出來。看來在認識立體圖形時,還應補充認識“三稜錐”知道它也是一種立體圖形,為後面認識平面圖形“三角形”作好充分準備。

  思量之後,我在教學“認識平面圖形”時,開課提出疑難以解決上堂課的遺留問題,彌補所欠缺的知識,進一步完善孩子對簡單的立體圖形的認識,併為本堂課的“認識簡單的平面圖形”作為鋪墊。這個開課讓孩子們感受到探索知識的樂趣,培養了孩子的發散思維,求異思維,以及辯證地分析問題的能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