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山的導遊詞
海棠山的導遊詞
海棠山是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有機結合、融為一體的典範。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閱讀海棠山的導遊詞,相信能帶給大家啟發。
海棠山的導遊詞一
各位遊客朋友 :
大家好!對於各位的光臨表示熱烈的歡迎,並預祝大家在這裡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我是導遊員 XX,很高興陪同大家一起遊覽海棠山,願意竭誠地為大家服務。阜新海棠山,位於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城西南22.5千米處的大板鄉境內,是東北三大名山之一醫巫間山之餘脈。它東西長 4.8千米,南北寬 3千米,主峰海拔715.4米。阜新海棠山,不僅是國家級森林公園,還是藏傳佛教黃教教派的藝術名山。人們稱讚山中的奇松怪石可與黃山相媲美,山中的摩崖造像是 "中國東方藏傳佛教中心"惟一倖存的珍貴文物群。相信朋友們到此一遊,定會不虛此行。
根據景區的資源分佈及其特徵,我們將其劃分為5個景區。它們是摩崖造像景區、松韻風濤景區、雲落碧水景區、霞起青山 ;景區和峰巒迭峰景區。每個景區內又往往是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珍貴的人文景觀相互依託、相互映襯,使大家有 "一箭雙鵰”之感,這也正是阜新海棠山的獨特魅力之所在。請朋友們在下面的遊覽實踐中,進一步地去理解和體會。
現在,我們首先來到阜新海棠山的山門。不知您是否注意到“山門的整體構造是一個 "佛"字。這裡還有一副醒目的對聯:普安寺佛光普照接八方遊客 ;阜新海棠山奇峰景秀迎四海賓朋。那麼,此山為什麼叫海棠山呢?海棠山是蒙古語"亥臺音兀勒 "的音譯之誤。"亥臺",蒙古語意"牆垛"(或"瞭望臺"),“兀勒 "意為"山"。該名稱源於清朝初期。1629年,蒙古兀良哈部之善巴,降於後金有功被封為鎮國公,居住在國華鄉後官營子。台山距官營子 9千米,自然成為鎮國公府北邊的一大天然屏障。因此稱山為 "亥臺音兀勒",即"亥台山"。"亥台山"用蒙語譯音為 "海棠山",在文史資料中有明確記載。有人從山名的字面上誤認為山上必有海棠花,實際山上一朵海棠花也沒有。山門正中橫柱上,鑲嵌著溥傑親筆題詞"海棠山普安寺"。
我們進入山門後第一個景點便是普安寺。普安寺,俗稱大喇嘛洞,是阜新地區第二大寺廟(最大寺廟瑞應寺 ),始建於清代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至建國前夕,歷經 270餘年,有六代五位活佛相傳。他們多次赴京規見清朝皇帝,討封號 ;並去西藏向班禪大師取經學法。由於清王朝倡導 "黃教",蒙古王公積極支援,所以普安寺不斷擴建,歷時百餘年,終於形成了具有完整體系的藏傳佛教寺廟建築群。寺院建築依山勢佈局,殿字樓閣精巧恢宏、壯觀絢麗,寺內雕鑄塑畫及眾多佛像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煙火鼎盛時期,喇嘛多達1600多名,寺內經聲朗朗、終日燈燭輝熄。普安寺的一世活佛是蒙古人巴雅斯古朗。普安寺的主體建築是大雄寶殿,蒙古語稱措欽大殿。大殿正中門上掛著道光皇帝御筆親賜的有滿蒙藏漢4種文字的匾額。大雄寶殿的結構與西藏布達拉宮相似。殿內供奉有13面千手千眼白傘蓋佛母像和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塑像以及三世活佛像、大威德金剛等7尊密乘金剛佛塑像等,另外,還置有二世活佛和四世活佛的"舍利塔"、(大藏經)、(丹珠爾經)、(甘珠爾經)等聖物。大雄寶殿前臺下為庭院,正北有法相僧院(薩尼特扎倉)大殿,西南有密乘僧院 (阿克巴扎倉),東北為時倫僧院(丁克花爾扎倉)等。除上述大型建築外,還建有龍王廟、瑪尼廟、關帝廟、舍利廟、瑪泌護法寺、禪洞、白塔和活佛宮……可惜的是,這片宏大的古宗教建築群,於20世紀40年代末期遭到破壞,1976年被毀於一空 "遊人對此,曾傷感地說:"何處去尋法鈴聲,只聞泉水響丁冬 !"但是,令人欣慰的是,在改革開放政策的光輝照耀下,1995年修復了關帝廟、龍王廟,2001年經省政府批准復建措欽大殿,2002年10月竣工,2003年正式向遊人開放。重新復建的大雄寶殿投資600萬元人民幣,建築面積達968平方米,建築風貌非常宏偉壯觀,整個大雄寶殿用黃金6公斤,寶石1200塊,是目前東北地區修復建設的最大一座藏傳佛教廟宇。殿內復塑的高9.9米的大白傘蓋佛母像是全國最大的室內雕塑佛造像之一。它們集中展示了普安寺民族宗教文化的動人風采。"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迄今,慕名來此遊覽者絡繹不絕。普安寺還培養出很多學識淵博的喇嘛,如寫出曆法的卻傑巴力吉尼,精通蒙、漢、藏、滿4種文字的瑪拉哈格西,著名畫師額爾頓扎卜、吉言倉等人。這座佛寺對祖國的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的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朋友們,下面我們將沿著16華里的登山步道,來觀賞阜新海棠山除了精美的寺院古建築藝術之外的另外兩大景觀 :鬼斧神工的摩崖造像和優美的自然風光。阜新海棠山摩崖造像,堪稱中國民間藝術傑作───"中國一絕"。據有關資料記載,清康熙二十三年 (1683年),章嘉活佛率其弟子來此傳佛,同時在峻峭的奇峰怪石上雕刻佛像,至今己有 300多年。現在儲存完好的石刻佛像共有 260餘尊,最大的高達5米,最小的僅 30釐米。3米以上的造像有30多尊。在造像雕刻藝術方面,繼承和發揚了晚唐風格,採用了陽刻、陰刻、高浮雕和龕內浮雕等多種手法,在傳統文化基礎上吸收融匯外來藝術營養,創造了富有民間傳統風格的摩崖造像群,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藝術百花園又增添了一束光芒耀眼的新卉。其中,每一尊造像都閃耀著民族文化的光輝。這一造像群,是中華民族藝術之瑰寶。
朋友們,大家隨我來,請大家在登山時一定要注意安全。下面,我們已經來到了佛雕造像群區。在岩石峭壁上,錯落有致地雕刻著十尊摩崖造像。看眼前這幅關公造像,騎馬持刀威風凜凜,在浮雕造像的上下左右還刻有滿、藏兩種文字的楹聯並塗有彩繪,歷經二、三百年不脫落不褪色,特別是雨後觀賞尤為鮮豔。阜新海棠山的自然風光非常優美。天設地造的奇景更是層出不窮。古松怪石千姿百態,山花碧草爭奇鬥豔,雲海日出別有情趣……朝夕變化無窮,四季景觀各異。大家請看:關公像前的石縫中生長著兩株400餘年的並立古松,它們形影相伴,刻刻不離,象十對孿生姊妹,故名 "姊妹松”。我們再往高處看,那裡有一幅3.5米多高的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雕像,他端坐在蓮花寶座上,結跏跌坐,兩手持著甘露寶瓶。他是我國民間尊奉的大佛之一,為淨土宗信奉的主佛,密教則稱作 "甘露王"。佛經上說阿彌陀佛能接引信徒往生西方淨土,所以又稱之為 "接引佛"。(大無量壽經)中有載;遙遠時代中,距鏡光如來或燃燈古佛 53代時,曾有一位叫"世自在玉如來 "的出現世界上,二位國王在他的教示後,深發道心捨棄王位出家為僧,取戒名 "法藏",他決心建造一個屬於自己的清淨莊嚴的佛園樂土。世自在王如來把 210億頃土地給予了他,他終於大徹大悟,實現了自己的宏願,成為西天極樂世界的教主。在觀賞了上面兩幅造像後,我們又來到宗喀巴雕像前。這是又一尊頗有代表性的大佛造像。宗喀巴生於1357年,卒於1419年,原名羅桑扎巴,為青海省涅中縣魯沙爾鎮 (今西寧塔爾寺所在地)人。"宗喀"是指青海湖以東涅水流域,藏族人為表示對他的尊敬,所以不呼其名,而稱之為宗喀巴。他是宗教改革家、藏傳佛教格魯派 (即黃教)的創始人,在西藏佛教界享有很高聲譽,被稱為 "第二佛陀"。他生於元代末年官宦人家,父親魯布木格曾任元朝地方官達魯花赤之職,母親興薩阿卻。他兄弟姊妹 6人,他排行老四。他6歲時,曾受頓珠仁欽密法灌頂獲密號頓悅多吉。 7歲從師於頓珠仁欽受沙彌戒,法名羅桑扎巴。在化隆夏瓊寺依師學經,在良師教育指導下廣學經論和密法。由於他的刻苦努力,為後來的藏文、密法和顯教經論等方面的研究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372年,在他 16歲時與其他僧人結伴到西藏求學深造。1373年至1374年在聶塘第瓦僅寺(極樂寺)專學"慈氏五論";而後又從師於薩迦派大師仁達瓦學習顯教的幾部重要論書。以後,在佛學諸多方面,都取得輝煌的成績。1400到1409年是宗喀巴宗教改革的10年。他的改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制定戒軌,提倡遵守戒律,要求弟子僧侶嚴格遵守戒律,反對僧人追逐利祿、操縱權勢和生活放蕩不軌,鼓勵少欲知足,清淨自活。二、提出完整的振興佛教理論,撰寫出許多有關理論專著。1409年(明永樂七年),他在拉薩東25千米處的旺吉爾山旁主持修建了甘丹寺,是他和格魯派弟子們常住的寺廟。 1416年,宗喀巴弟子嘉央卻傑在拉薩西部修建哲蚌寺, 1418年又修建了色拉寺,從而成為黃教歷史上的三大寺,聞名天下。1419年10月25日,宗喀巴病逝於甘丹寺,享年63歲。
現在我們已經來到半山腰。這裡是"通遙石"。大家請看:這塊巨石下面只有三點輕輕支撐著,巨石形如一把大椅。"大椅"能坐10多人。周圍的樹木,有如各色花傘在為"椅"上的遊人乘涼遮陰。過了通遙石,前面就是"通天洞"和"夾扁石"。走過這裡,距喇嘛洞山的主峰就近在咫尺了。阜新海棠山不僅以寺廟、摩崖造像等佛教文化人文景觀聞名中外,而且自然景觀也非常引人入勝。您看映入我們眼中的"雄鷹石"、"蛤蟆石"、"濟公帽石"、"震山龜石"等等,不但栩栩如生、形神兼肖,而且還都有著一個個美好動人的神話傳說故事。比如這塊位於喇嘛洞山坡上的蛤膜石。傳說很久以前,這裡經常遭受蟲災。有一年天大旱,蟲災嚴重,農田收成瀕危。大家正在心焦如焚之際,一位白髮仙人來此,他手指青山口唸咒語,霎時間漫山遍野成了 "蛤膜世界",只見成群結隊的蛤膜奔向田間,各個張開大嘴,將田間的害蟲吃進腹中,蟲災解決了,青苗保住了。接著白髮仙人又口吐一氣,化作滿天烏雲,頃刻間降下兩個時辰的大雨,隨之旱情也解除了。仙人臨行前,將山坡上一塊巨石化為巨大蛤膜造型面視田野,用以鎮伏蟲害,使這裡永保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裡是喇嘛洞山的一處高峰,海拔460米,這裡的石縫中生長著 500多年樹齡的長壽松、迎客松、臥龍松和陰陽松。與長壽松木目媲美的是它旁邊的龍盤石。傳說海棠山地區遠古時期是一片汪洋大海。地殼幾經變遷抬升,海水退走時,龍王的一個兒子留戀這裡的美麗風光不願隨父遷走,便化小身形藏在一塊巨巖縫裡。玉皇大帝知道此事後,便將龍子化為這塊藏頭縮尾的龍盤石。
遊客朋友們,我們站在這裡,可以放眼遠眺,這時,其它四大景區的秀色便可一覽無餘。峰奇石怪、林木茂密的峰巒疊幢景區使您深感別緻 ;中部的霞起青山景區雲飛山色、姿態萬千令您神魂飄逸 ;溝深壑美、煙霧繚繞的雲落碧水景區讓您美不勝收;而多奇花異卉、四季景異的松韻風濤景區又會把您陶醉得如醉如痴、流連忘返。各位朋友,我們又來到另一尊巨大的雕像前面。它高4米,頭頂王智寶冠,結跏跌坐在巨大的蓮花寶座上,左手持寶缽於胸前,右手伸直下垂作 "觸地印",其姿態安詳,雕工精美,堪稱一絕。這就是阜新海棠山另一尊具有代表性的.石雕造像───佛祖釋迦牟尼造像。釋迦牟尼是佛教創始人。為公元前6世紀古印度逝毗羅衛歐今尼泊爾南部 )淨飯王之子,名喬答摩·悉達多。後6世佛教徒尊稱為 "釋迦牟尼",意即"釋迦族的聖人",簡稱釋尊、佛陀等。他的生活時代約為中國的春秋時期。相傳,他誕生於蘭毗尼園(故址在今尼泊爾南部的羅美德),自幼受傳統的婆羅門教育,淨飯王對他寄予很大希望。然而,他長大後深感人世間充滿苦難,變化無常,即於29歲時離宮出走。6年後在菩提伽耶的一棵菩提樹下悟道成佛,並在鹿野苑為弟子們第一次說法。此後45年中,輾轉於印度恆河流域中部地區廣泛講經傳道。80歲時,在據屍那跡圓寂。於是佛教界有"八相成道"和佛祖"四大聖蹟”之說。其遺骨(舍利)被分成8份,在各地建塔供養;他的有關資料與言論,被弟子們整理成佛經三藏,成為後來佛教徒們的"教科書"。
我們沿著石階下行,一路上您還會看到喇嘛修煉的禪房,未來世佛彌勒造像 (在267尊中最大雕像)、千手千眼觀音菩薩造像、文殊菩薩造像、藥師佛造像、大黑天佛造像和三頭六臂的馬頭金剛造像等。眾多造像的刀法精湛,工藝高超,神態各異。每尊造像的表情亦各不同,裝飾衣著精彩紛呈,就連手中所持法器也都形象逼真,令人讚歎不已。在我們即將遊覽結束時,我還得多說一句。近年來,阜新海棠山風景名勝區的開發建設得到國家、省市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援。國家各部委領導多次來此視察,將這裡定為國家森林公園、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阜新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景區曾接待世界 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遊人。更為可喜的是,在開發了"眾生奔佛景區"後,又不斷開闢了"悟牆石"、"千年松"、"長壽凳"、"觀音洞"等新景點和"百畝果品採摘園 "等活動基地。今後,將更為豐富遊人的視野和活動內容。
由於時間所限,今天我們就遊覽到這裡。願這裡的每一尊佛的雕像都帶給您一個美好的祝願,每一處風光都永駐於您的記憶中。阜新海棠山永遠歡迎您的光臨。
海棠山的導遊詞二
各位朋友,大家好!
歡迎來到阜新海棠山旅遊!
阜新海棠山位於阜新市蒙古族自治縣境內,是東北三大名山之一醫巫閭山的餘脈。
阜新海棠山不僅是國家級森林公園,還是藏傳佛教黃教教派的藝術名山。人們稱讚山中的奇松怪石可與黃山的相媲美。山中的摩崖造像是“中國東方藏傳佛教中心”唯一倖存的珍貴文物群。現在就讓我們來共同遊覽。
阜新海棠山的山門整體造型是一個“佛“字。阜新海棠山是蒙古語“亥臺兀勒”的音譯。“亥臺”蒙古語譯為“牆垛”,“兀勒”意為“山”。亥台山用蒙古語音譯為“海棠山”。有人從山的名字上誤認為山上必有海棠,實際上山上一朵海棠花都沒有。
這是普安寺,俗稱‘大喇嘛洞,是阜新地區僅次於瑞應寺的第二大寺廟,始建於1683年,至建國前夕,歷經270餘年,有6代5位活佛相傳。由於清王朝倡導黃教,蒙古王公積極支援,所以普安寺不斷擴建,歷時百餘年,終於形成了具有完整體系的藏傳佛教寺廟建築群。寺院建築依山勢佈局,寺內雕鑄塑畫及眾多佛像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煙火鼎盛時期,喇嘛多達1600多名。普安寺的主體建築是大雄寶殿,大殿正中門上掛著道光皇帝御筆欽賜的“普安寺”匾額,兩側有壁畫四大天王像。重新復建的大雄寶殿建築面積達968平方米,建築風貌非常宏偉壯觀,整個大雄寶殿用黃金6公斤,寶石1200塊,是目前東北地區修復建設的最大一座藏傳佛教廟宇。殿內的這座高9.9米的大白傘蓋佛母像是全國最大的室內雕塑佛造像之一。他們集中展示了普安寺民族宗教文化的動人風采。這座佛寺對祖國的宗教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阜新海棠山以峰巒、峭壁和古松等自然景觀最具特色,各種奇峰怪石十分獨特。現在我們就來欣賞一下這些岩石。
這是蛤蟆石。傳說啊,在很久以前,這裡經常遭受蟲災。有一年天大旱,蟲災嚴重,農田已近絕收。大家正在心焦如焚之際,一位白髮仙人來此,他手指青山口唸咒語,霎時間漫山遍野成了“蛤蟆世界”,只見成群結隊的蛤蟆奔向田間,各個張開大嘴,將田間的害蟲吃進腹中。蟲災解決了,青苗保住了。接著白髮仙人又口吐一氣,化作漫天烏雲,頃刻間降下兩個時辰的大雨,隨之旱情也解除了。仙人臨行前,將山坡上一塊巨石點化為蛤蟆面視田野,用以鎮伏害蟲,使這裡永保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大家看這個龍盤石。傳說阜新海棠山地區遠古時期是一片汪洋大海。地殼幾經變遷抬升,使海水退走。龍王的一個兒子留戀這裡的美麗風光不願隨父遷走,便化小身形藏在一塊巨巖縫裡。玉皇大帝直到這件事以後,便將龍子點化為這塊藏頭縮尾的龍盤石。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尊巨大的摩崖造像是釋迦牟尼像。它高4米,坐在巨大的蓮花寶座上,其姿態安詳,雕工精美,堪稱一絕。
由於時間所限,今天我們就遊覽到這裡。希望這裡的每一尊佛像雕塑都能帶給您一個美好的祝願,每一處風光都永駐於您的 記憶中。阜新海棠山永遠歡迎您的光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