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個園的導遊詞範文
揚州個園的導遊詞範文
中國的園林數不勝數,而其中最傑出的代表被稱為“中國四大名園”,它們分別是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拙政園和我們今天要一同欣賞的揚州個園。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揚州個園的導遊詞範文,希望能幫到你!
揚州個園的導遊詞範文(1)
個園是揚州現存歷史最悠久,儲存最完好的鹽商園林,南臨揚州著名古巷東關街,北對著揚州內河風光帶鹽阜東路,是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兩淮鹽總黃至筠的家宅。為揚州明清私家園林的經典代表。1998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和蘇州拙政園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園 .個園是揚州現存歷史最悠久,儲存最完好的鹽商園林,南臨揚州著名古巷東關街,北對著揚州內河風光帶鹽阜東路,是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兩淮鹽總黃至筠的家宅。。
園主黃至筠為兩淮商總五十餘年,家資累積鉅萬。全園佔地2.3公頃,整體佈局採用古典園林前宅後園的傳統形式,在造園上以竹石為主。植竹以品種豐富為旨歸,萬竿千姿,蔚為大觀。疊石以分峰用石為特色,疊出獨一無二的四季山,南北稱奇,名聞遐邇。此外更有三路豪宅,宏達微著,餘光遺響,彰顯盡一代鹽商家居生活的奢華氣象。由於置景獨特,構撰巧妙,於疏朗開闊之中,別有一種曲折幽深引人入勝的境界。
個園名稱中這個“個”字,最為耐人尋味,大家都知道,不管是字典裡,還是語言習慣中,“個”都是用來作量詞的,如:一個人,一個蘋果。其實呢,“個”最早的意思是“竹一竿”,古書《史記正義》便有 “竹曰個,木曰枚”的說法。這一點不奇怪,因為漢字原本就是象形文字,而“個”看上去不正是竹葉的形狀嗎?清代大才子、大詩人袁枚有“月映竹成千個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詩句,物象鮮明,意境空靈,可謂深得竹的神韻。另外黃至筠自己也以“個園”作為自己的別號,人與園合一,意味深長園中竹居三一,石居三一,人居三一。分而獨立成章,各奏華彩、合而大化天成,高潮迭起。人與竹與石渾然一體,賓主難分。是最具揚州地方特色的江南私家住宅園林。現在讓我們一起來領略它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風情萬種生態竹
進入北大門,迎面而來的就是萬竿修竹,竹是個園的精魄,個園的靈魂,遊個園,第一要觀竹。黃至筠愛竹,並在園內種竹萬竿,就連個園的名稱也是由竹而來。其實竹在揚州的栽培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姚合的《揚州春詞》裡就寫到揚州人“有地唯載竹,無家不養鵝”。“竹”歷來也為中國文人所愛,不僅是因為竹子姿態清雅,色如碧玉,更主要的因為它“正直,虛心,有氣節”的品格。比如張九齡的“高節人相重,虛心世所知”;蘇東坡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板橋的“一枝一葉總關情”。1997年,個園在四季假山北建“品種竹觀賞區”,逐漸恢復當初有竹“百種萬竿”的歷史原貌。目前是揚州城內最佳賞竹處。總佔地面積12000平方米,現有竹60餘種,近20000竿。設土山竹林,品種觀賞,映碧水榭,竹西佳處等區域。
在個園觀竹,既是一次賞心悅目的審美享受,也是一門深奧有趣的學問。竹,既非草本.也非木本,它在植物界中自成特殊的一族。在植物分類學上,竹子是屬於禾本科竹亞科,據記載全世界竹類植物約有50餘屬,1300餘種。我國自然分佈的竹種就約有30餘屬,500餘種。分叢生和散生兩大類,揚州地處江淮,適宜散生竹種和少數比較耐寒的叢生品種。園內現有60餘種,從觀賞角度可分為觀稈和觀葉兩大型別。觀稈類中,又有形與色的分別。像龜甲竹、方竹、螺節竹;佛肚竹、羅漢竹、辣韭矢竹、高節竹等是欣賞其稈形的不同尋常;而紫竹、黃皮剛竹、黃槽剛竹、小琴絲竹、黃金間碧玉竹、金鑲玉竹、花毛竹、金明竹、黃皮烏哺雞竹、花稈哺雞竹、斑竹、茶稈竹、紫蒲頭石竹等則是欣賞稈色。觀葉類中,有寬葉形的箬竹、狹長葉形的大明竹、和葉面有各種色彩條紋的菲白竹、鋪地竹、黃條金剛竹等。此外,晏竹、芽竹、苦竹、紅竹、唐竹、鵝毛竹、平竹、斑苦竹等等散生品種,也可在園內找到身影。
龜甲竹
龜甲竹是園中最奇特的竹子,它是楠竹的變異品種,屬自然生長的變異竹子,因此極為稀少,上千畝竹林中也難見其蹤。是珍稀觀賞竹種。龜甲竹的節片像龜甲又似龍鱗,凹凸,有致,堅硬粗糙,與其他靈秀、俊逸的竹相比,少了份柔弱飄逸,多了些剛強與堅毅。稈基部節間連續呈不規則的短縮腫脹,並交斜連續如龜甲狀。象徵著健康長壽,福如東海。
慈孝竹
這一品種稱孝順竹,也叫慈孝竹,叢生竹種,筍期在夏季,新筍緊靠老竹,像是遵從古訓“父母在,不遠遊”。而老竹,則殷殷呵護、扶持著新竹免遭風雨侵襲,平安成長。正如板橋所言“新竹高於舊竹枝,全靠老杆來扶持。”因為氣候的關係,個園內叢生竹較少,只有孝順竹、鳳尾竹和小琴絲竹几種。
斑竹
在所有的竹子裡,最具傳奇色彩、也最令人傷感的就是斑竹了。因為它和我們民族傳說中一個優美動人的悲劇故事緊密聯絡在一起。綠色的竹稈上呈現著紫色的斑點,宛如淚痕。根據晉代博物學家張華《博物志》記載: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堯有兩個女兒,一個叫娥皇、一個叫女英,姐妹倆同時嫁給繼承皇位的舜帝為妃。舜帝駕崩後,失去了丈夫的姐妹倆晝夜啼哭,泣淚成血,灑到竹子上,長出來的竹子從此部滿了斑點。人們把它叫做斑竹。後來,娥皇、女英的淚哭幹了,就投入湘江自盡了,傳說做了湘水女神,所以斑竹又叫湘妃竹。斑竹是著名觀賞竹。其實從生物學的觀點來看,斑竹的花紋應該是真菌腐蝕幼竹而成的。不過人們還是更願意相信它是淚珠染成的,“斑竹一枝千滴淚”所代表的忠貞的愛情,總是令人無限嚮往的。
碧玉間黃金
黃金間碧玉:是園內最多的竹子。此竹色彩美麗, 葉片披針形,為優良的觀賞竹種。竹稈金黃色,節間帶有綠色條紋是黃金間碧玉;竹稈碧綠色,節間是黃色條紋者即碧玉間黃金。具有極高的觀賞性。
竹西佳處(竹徑)
曲徑通幽,是江南園林的審美要素之一。而悠長纖瘦的竹林小徑,在體現園林意境美方面更勝一籌。進入竹生態區,即有一條數十米長的小路穿越其間,竹影橫斜,竹香清幽,篩光漏月。行至竹徑盡頭,可見一匾額上題著“竹西佳處”。竹西”的來歷,出自晚唐詩人杜牧吟詠揚州的詩句,“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到了宋代詞人姜夔這裡,又有“淮左名都,竹西佳處”的詞句,後來人們便用“竹西佳處”來指稱揚州。“竹西佳處”在這裡迴歸了字面的本來意義,顯然是在提示人們:此處竹景最佳。仔細琢磨回味,你會恍然大悟,其實,真正的竹西佳處,都在這條竹林小徑上呢。走過竹徑是一條由桂花樹枝葉交錯形成的林蔭小徑。桂花的花期大多在中秋前後,前後可持續20天左右,不過盛花期也就一個星期的樣子,此時天清露冷,所以亦有“冷露無聲溼桂花”的說法。每到花開的時候,滿園都浮動著清清悠悠的芬芳,令人沉醉。這時,你若是來遊園就可以盡情地享受這甜蜜的幽香。微風拂過的時候,細碎的桂花便如雨一般紛紛揚揚,落滿你的發稍和衣襟。你現在看到的小樓是“叢書樓”。從名字可以知道這是主人藏書、讀書之所。桂花向來和舊時人們仕途得意、飛黃騰達密切相連。黃至筠在園中植桂花、置書樓當然是希望子孫後輩才華出眾,仕途通達。樓下有楹聯:清氣若蘭,虛懷當竹:樂情在水,靜趣同山。
冠蓋豪門鹽商第
過叢書樓向南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園主黃至筠的日常起居之所。依照坐北面南、前宅後園的傳統,個園南部是主人的起居區,正門開在東關街上。大門對面是座豪華大八字磨磚磚雕照壁。陳從周先生在《園林叢話》中說;“華麗的照壁,貼水磨面磚,雕刻花紋,正中嵌‘福’字,像個園大門上的,製作精美。”清人金雪舫曾說個園是:“門庭旋馬集名流”。傳說個園鼎盛時期的住宅分別以“福、祿、壽、財、喜” 為主題,縱向排列,五路豪宅次第開,原有房屋二百多間。雖然目前儲存下來的只有東、中、西三路,但一廳一堂,一梁一柱無不顯示出主人的家居生活考究與奢華,印證著揚州鹽商財力的雄富。
東路建築:(祿)
現在隨我進入東路建築,東路住宅前後三進,簷口瓦頭滴水及門窗閣扇,皆以鹿喻祿。廚房
“民以食為天”,所以我們先來看看黃家的“廚房”,這是東路建築的最後一進房屋,格局為三間兩相,從屋脊到簷口有梁七架,排山有中柱(立帖式),是非常典型的揚州民居單元形式之一。由於原廚房早已廢棄,為了讓人能更直觀的瞭解歷史狀況,在此屋按傳統廚房佈局作恢復性陳設佈置。內設大鍋灶,置食盒、酒罈、條凳等廚房用具,立於其中可去細細揣摩當初廚子、僕從來往穿梭,細作羹湯,精製佳餚的場景。清代鹽商對美味的追逐達到極至。民間傳說黃至筠每天的早餐是:燕窩,參湯,外加雞蛋兩隻。而其子黃小園則常備十幾種點心和十幾種粥在早晨待客。由此也可略見黃家財力的雄厚和生活的奢侈。關於黃至筠飲食的精製講究,至今還有兩則在老百姓中廣為流傳的逸事.
一兩紋銀一隻蛋
有一天,黃至筠空閒無事,隨手翻看記事薄,看到“卵二枚”下面注著“每枚紋銀一兩”,非常詫異說:“就算現在雞蛋價格昂貴,可也不至於到這種程度阿”。立刻叫人把廚子喊來,斥責他弄虛作假。誰知那廚子說:“我每天送來的雞蛋,不是市面上的雞蛋能比的,每個一兩銀子的價錢是很便宜的了,主人要是不相信,就重新找一個人來吧,請你好好品嚐分辨一下”。說完就請辭走了。黃至筠重選了一個人來代替他,雞蛋的價格是下來了,可是味道卻大不如從前。一連換了好幾個廚子,都是這樣。最後只好又要原來的廚子來做,結果第二天雞蛋的味道又和從前一樣了。黃至筠大惑不解,就問那廚子:“你到底用了什麼辦法讓雞蛋的味道如此鮮美呢?”廚子說:“我的家裡養了上百隻母雞,每天都用人參、白朮、紅棗等研磨成粉末,加入飼料中的,所以才有這樣的美味的,你差個人到我家裡看看,就知道了。”黃至筠派人去看,果然如他所說,自此再不提換廚子的事了。
擔挑肉燉黃山筍
黃至筠愛竹成性,他不僅自己的名字裡有竹,在家園裡植竹,以竹意題園名,而且還有一個與竹有關的奢好:喜歡吃竹筍。當然,個園裡的竹皆為觀賞竹,筍子是不宜吃的,即便吃,也有限。所以黃至筠最愛吃黃山筍,還要趁著剛挖出土的新鮮勁兒吃。但黃山離揚州路途遙遠,如何能夠吃到新鮮出土的鮮筍子呢?這在尋常人家看來簡直就是異想天開嘛,可對富甲一方的大鹽商來說,就不一樣了,他完全不必作蘇東坡等窮文人的痛苦選擇。這不,早有人專門為他設計了一種可以移動的火爐,在黃山採到竹筍後立刻洗淨切好,和肉一起放到鍋裡燜上。然後讓腳伕挑著火爐向揚州趕,等人到了揚州,竹筍和肉也煨好了。一盤竹筍肉竟然如此費周折,期間花費的銀兩就不用說了。
楠木廳:
剛才你看到的主人的廚房,那麼這裡自然就餐廳了。這是三間兩披廊的格局,構造堪為考究。此廳樑柱取材為楠木,稱楠木廳。構架圓作、抬梁式,用料肥碩。梁兩端略作“卷殺”刻弧線,前後施軒,廳堂裝修前置木雕閣扇,後置屏門。兩次間是木雕落地罩,周圍牆壁置合牆板,廳內直柱粗挺,柱下白礬石柱磉“天圓地方”,線腳簡潔,造型洗練。廳內中間是三個大理石鑲面的圓形大桌和圓形矮凳。縱觀此廳堂,規整寬敞,庸容大度。 屏門懸宋人山水及揚州八怪之一金農所撰楹聯,“飲量豈止於醉;雅懷乃遊乎仙”。立柱楹聯是:“家餘風月四時樂:大羹有味是讀書”。此廳架構圓柱、圓梁、圓椽,廳內設圓桌、圓凳,楹聯抱柱又借論酒談羹發人生感悟,很顯然這裡是個宴請聚會的場所,“圓”是取團圓、團聚之意。
清美堂: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黃家接待一般性來客和處理日常事務的地方“清美堂”。“清美”是以清為美,為官清正廉明,做人清清白白,是人們追求的一種思想境界。廳前三面置廊拱衛,廳堂構架造型特徵為抬梁式,形制雖簡樸,但做工較考究。加之廳堂低於南首門外地坪60公分,更見歷史久遠,可推為明代遺構。,梁兩端下口帶園勢曲線,匠人稱之“剝思”亦稱“拔亥”。條端處墊木木雕如意雲式,此墊木稱之“水浪機”。前後施軒,因狀如船蓬,南方一般稱之為船蓬軒,北方則稱為卷蓬。廳堂明間後步架置屏門,兩次間置木雕落地罩。此廳有楹聯兩副,一副是:“傳家無別法非耕即讀:裕後有良圖惟勤與儉”。耕讀傳家,勤儉持家體現了中國人傳統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態度,不過現在已經受到現代西方文化的衝擊。還有一副懸於屏門之上,上聯是:“竹宜著雨松宜雪;花可參禪酒可仙”。如果說雨雪增添了竹的韻致和松的姿態,那麼花和酒則可以讓人獲得遠離紅塵的淡然心境。耕讀傳家表達了主人對傳統文化的尊崇,竹、松、花、酒又傳遞了他的文人雅緻情懷,脫俗境界。也最好的詮釋了黃至筠即是商人又是文人的雙重身份。
東火巷
在到中路前,我們先駐足來看看揚州的火巷。火巷是封建社會大富人家大宅門內聚族生活所需而置的狹長通道。是使住宅與住宅之間按需要能隔能合,兼作防火防盜之用。也是封建禮儀道德、尊卑位序,交通交往所至。例如僕人雜務、女眷進出,賓客要至後花園也只能從火巷出入,不能穿堂入室抵後花園。黃氏火巷比尋常人家寬敞許多,兩側高牆大屋,高低錯落。青磚青灰絲縫砌築,牆體厚實,不加粉飾、清水本色、質樸古拙。有明顯的地方特色,有別於江南牆體單薄、白灰粉刷,黑煙刷色。揚州人所說的火巷,江南蘇州地區稱之備(避)弄。但揚州火巷比江南蘇州地區民居備弄開朗。上見天、見陽、透光、透氣。通常在巷內兩對門之間加蓋敞開披屋蓋。稱之瓦。而江南備弄相對狹小,上蓋幾乎全封閉,採光較暗。
鴛鴦牆
從黃氏火巷兩側牆面看有兩個特點:一是牆下半段是青磚扁砌。上半段是用板磚空鬥豎砌。稱之鴛鴦牆。還有一特點,牆面上釘有鐵巴鋦間隔有序,排列整齊。這是從前有錢的大戶人家砌牆講究的一種作法。在砌牆時,牆內放順牆木(橫木),同時,牆內壁置木排山。順牆木連著木排山。此鐵巴鋦在牆面看是堅著一字形,實際是丁字形,另一端釘在順牆木與排山上,起拉結作用,使牆與排山相互更牢固,不容易倒塌。簡單地說,相當於現在建築混凝土圈樑加固作用。
中路建築(福)
中路前進為正廳,中進和後進為住宅,稱之為前廳後寢。此住宅格局是三間兩廂,體量較大,是大七架樑構架,旁設四間廂房。這是揚州從前大戶人家傳統格局形式之一。格扇、短窗、欞條木雕“龜背錦”。檻牆、天井青石板,堂屋方磚地,臥室木地板,牆壁置合牆板。裝修很規整。簷口瓦頭滴水及門窗閣扇,皆為倒掛蝙蝠寓意“福到”
漢學堂
漢學堂是大宅門主廳,是黃家正式的禮儀接待場所,此廳面闊三間,抬梁式,柏木架構、柏木軒梁,亦稱之為柏木廳。其大陀梁寬60公分,厚40公分,扁作,古樸雄渾.地面的柱礎(石磉)上圓下方,屋頂的矮腦(童柱)古樸簡單,整個構架造型簡練,全無清代的繁複多變,當為明代遺構。廳內傢俱陳設為揚州傳統佈置格局,桌椅所有文飾均為竹葉形狀。迎面掛著對聯和中堂畫軸的叫“太師壁”,條案上擺著瓷帽筒、石插屏和花瓶,諧音“平平安安”。中堂盈聯;“咬定幾句有用書可忘飲食,養成數杆新生竹直似兒孫。”此聯為板橋所撰。楹聯中間所懸竹石圖也是後人仿板橋作品。從這裡我們不僅感受到主人對竹的崇尚和摯愛,同時也感受到了他對子女的殷切期望,希望他們向竹一樣正直、虛心、有節。再看兩邊抱柱為:“三千餘年上下古,一十七家文字奇。”太師壁兩邊是木刻落地罩閣,走進罩閣可見兩個扇面拓片,一是工筆花鳥,一是仿宋人小品有人物山水,作者均為黃至筠。過屏門(太師壁)可見磨磚罩面腰門連著朝北的“到座”三間,到座通常是為接待禮儀服務備事之用。
中路中進
出到座就可看到一個三間兩相的院落,是為中路中進。這裡是黃至筠次子黃奭夫婦的居所。黃奭主要從事的工作是“輯佚”,和同時代另外一位學問家馬國翰齊名,被稱為“輯佚兩大家”。主要著作有《近思錄集說》、《臚雲集》、《清頌堂叢書》、《漢學堂叢書》、《漢學堂知足齋叢書》等等。共計數百卷。黃奭十分推崇漢學,治學嚴謹,著名學者阮元稱其“勤博”。富家子弟能以勤奮博學留名,當屬不易。有子如此當然自豪。至此我們也就清楚了黃家主廳,漢學堂的陳設佈置為什麼盡顯儒雅之風了。看來黃家不僅是富商大賈也還有書香滿屋的。中進室內太師壁掛“四時讀書歌”一幅,楹聯一副,楹聯字型為大篆,上聯是:漫研竹露裁唐句;細嚼梅花讀晉書。東邊臥房和西邊書房的傢俱陳設都為典型的清代風格,精巧奢華。書房懸有條屏一幅內容是:“揚子江頭吹白萍,年年愁殺雨淋淋,春風不識離亭苦,先遣長條向客清。”此詩作者劉琴宰是黃奭的夫人,她是當時兩淮鹽運史的女兒。也是揚州有名的才女,黃奭夫婦二人可謂夫唱婦隨。從室內懸掛的書畫內容和陳設的傢俱,我們可以大略知道黃奭在此靜心做學問的生活場景。黃奭在學術上的造詣讓他得以青史留名,他學術上的成就不僅僅是因為他聰明,更重要是得宜於他的“勤博”。《清史列傳》說他:小時候很聰明,雖然出身在商人家庭,但喜愛讀書學習幾乎到了痴迷的狀態,完全不同於其他鹽商子弟的崇尚奢華,不學無術。他曾以重禮請“揚州學派”的著名學者江潘,“館其家四年”。也就是說江潘做了黃奭四年的家庭教師。江潘死後,黃奭十餘年足不出戶,潛心鑽研,治學態度十分嚴謹,重實證而輕議論。他主要從事的工作是“輯佚”,和同時代另外一位學問家馬國翰齊名,被稱為“輯佚兩大家”。主要著作有《近思錄集說》、《臚雲集》、《清頌堂叢書》、《漢學堂叢書》、《漢學堂知足齋叢書》等等
中路後進
穿堂而過可至中路後進,同樣是三間兩相的格局,但陳設卻大為不同,非常簡樸,毫無富商大賈的豪華氣派。這是黃至筠四子黃錫禧的居住場所。黃錫禧是黃家最小的孩子,也是黃家最後一個離開祖屋的人,他就好像大觀園裡的寶玉一樣,歷經的家業由盛而衰的全過程,晚年寓居泰州。從少時的錦衣玉食到晚年的寄居他鄉,其心路歷程怕是旁人難以想像的。錫禧和他的三個哥哥一樣都能詩善畫。《蕪城懷舊錄》中寫到;“錫喜尚風雅,長於詩詞文字。”他有《棲雲山館詞抄》存留於世。正室內迎面懸山水中堂,楹聯為“雲中辨江樹;花裡聽鳴禽。”就是集黃錫禧的詩句而成,雲中江樹、花裡鳴禽都很難細辯,極具朦朧美,一靜一動也更見意境悠遠。黃錫喜其文清麗婉約,淡然天成。究其成因也是境遇所至吧。左右兩間和中進一樣仍為書房臥室。中路三進開啟門可前後貫穿,關上門又自成一體,由廂房前的耳門即可出入。黃錫喜離開個園後,寓居泰州,他的兒子自幼習醫,醫術高明,在上海懸壺,有“一指神針”之稱。
西路建築(壽)
西路住宅遺存主房前後三進,是黃家內眷集中生活、活動的場所。前進為廳堂,稱之花要。中進與後進為二層樓宅。稱之繡樓,簷口瓦頭滴水是壽桃圖案,門窗閣扇,採用的是仙鶴圖案。三面置迴廊兩側設耳門,皆明三暗五格局即看上去是三間,實為五間橫排,將稍間作套房。在封建社會受“禮”制等級制度的規矩,庶民只能正房三間,民間為避之規矩就巧妙地採取“明三暗五”的組合。其實這也是使用功能上的需要。稍間前前置小天井,築花壇。非常雅靜,具有極強的私密性。通常作為閨房、書齋、密室之用。
清頌堂
此廳堂為杉木構架,但極為考究。正廳三楹,旁設套房,套房前置小天井。廳前置三面迴廊,廊寬達2米。天井白礬石(漢白玉)鋪地,四面見方。與高峻方柱、古拙方石磉對應。階沿石,取材一整塊花崗石,長度達4.8米,寬度有0。6米,厚度為0。2米,簷桁不但粗實,而且是一根整木橫陳三間,長度達12.3米。廳簷、廊簷淨高度達5.2米,此廳堂不但是黃氏三路住宅中最高敞的廳堂,也是揚州古民居中遺存最高的廳堂。因黃至筠晚年“清譽有佳”而名清頌堂。廳內傢俱八仙文飾古樸精緻,抱柱上的楹聯是:“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此廳是黃氏家族聚會祭祀場所,廳後步架上有閣,曾安放列祖列宗牌位。也是時而排戲唱“堂會”的地方。黃至筠曾畜養二、三百人的家庭戲班子。廊牆上有兩對1.5×2.5米磨磚大花窗,是典型的揚州風格。透過海棠錦、龜背錦文飾,東邊可見小天井的幾竿疏竹,西邊可見一株臘梅,清雅之極。
黃氏有佳兒
從清頌堂抱柱的楹聯上,我們可以知道黃至筠深受儒家影響,認為讀書是天下的第一等好事,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不惜重金聘名師教子,每天還親自督查。關於黃至筠教子成才的事,時人有著這樣的描述,就算現在感覺很值得借鑑。黃至筠初到揚州時,揚州的文人、名流因為他是個商人,大多不屑與他為伍。黃至筠亦不與他們往來。但他每年都要花重金聘請安徽的名宿來家教子,並且天天晚上親自檢查孩子的學習情況,發現還有不精之處,就會立刻派僕人陪著到書房,重新請老師講解,必須完全領悟才可以去睡覺。二十年如一日,從未間斷。有一天,揚州的一位名士在黃家與錫慶(長子)的老師談話,偶然涉及到《漢書》,這位名士有些不解的地方。老師指著錫慶對他說:“伊尚熟悉”。要錫慶回答,錫慶起立,背誦如流,解釋詳盡。這位名士出來後對人說:“黃氏有佳兒,勿輕之也!”嚴格的要求,優秀的老師,加上自身的努力,黃至筠的四個兒子:黃錫慶、黃奭、黃錫麒、黃錫禧都工詩詞,善書畫,有深厚的文學造詣,而且都有著作留傳於世。。尤為突出的是次子黃奭,在古書輯佚方面頗有建樹,著有《漢學堂叢書》等十餘部學術著作,名字也被載入史冊。
西路中進
此為三面明三暗五樓宅 樓上下共10間。樓下西邊最後一間是主人黃至筠的臥室,室內有藏寶洞;另一間是書房;樓下最東邊房間有樓梯可直達二樓。樓上是內眷活動的場所,有繡房、兒童室等。廊牆不設花窗,套間與小天井自成格局,夏日可避暑氣,冬日可拒寒風,居之適,讀書雅。
西路後進
仍然為三面置廊,明三暗五樓宅,樓上下共10間。樓下是正房臥室;從屏門後樓梯可上樓,樓上是閨房繡樓,有女兒家的臥房、書房、娛樂室、沐浴房等。高牆深院,與世隔絕,難怪從前有大戶人家的女兒“養在深閨人未識”之說。現在每到煙花三月,個園都會和揚州工藝廠聯辦辦“揚州剪紙藝術節”,是目前唯一集中展示揚州剪紙藝術的地方。揚州剪紙以宣紙為原料,以黑色硬紙作村,畫面黑白分明。題材豐富,有人物,風景,花鳥魚蟲等,尤以四時花卉、百蝶為長。極具地方特色,也是中國剪紙出類拔萃者之一。過去揚州人民間剪紙主要用作鞋花,枕花,檯布花和床單花等刺繡底樣。現在,由於社會習俗改變,創作題材擴大,揚州剪紙從實用性逐漸轉向欣賞性為主。堂屋屏門後原有腰門直抵後花園。是太太小姐們進入後花園賞景之門。
西火巷
此巷南寬北窄,揚州人俗稱“棺材巷”。巷的南首置一口井,井旁牆下端發磚拱著一道,水井置巷南端,緊鄰兩側住房及前面門樓排房,便於前面住宅平時用方便。若發生火災取水滅火及時。旁邊牆上砌成拱形,防止長期取水導致牆體下沉。井旁歷史上原有百年以上老紫藤樹一株。今濃蔭不存。舊日外客來訪,皆由此巷入園,由南至北漸行漸窄,強化了透視感,延伸了空間。更覺庭院深深深幾許。
孤品疊石四季山
出西火巷向左數步可見一段有花窗的粉牆,正中開一月洞門,門上白額,陰刻“個園”。竹青填色。門外兩側各有一個方形花壇,花壇內修竹勁挺,高出牆垣,作沖霄凌雲之姿,竹叢中,插植著石綠班駁的石筍,以“寸石生情”之態,狀出“雨後春筍”之意。竹是新成石舊栽,寥寥數筆,點出了春日雨後山林的盎然生意,微風中,陽光下,修篁弄影,疏葉生姿盡現於粉牆之上令人遐想,頗有板橋遺韻。這幅別開生面的竹石圖,點破“春山”主題,告訴你“一段好春不忍藏,最是含情帶雨竹”。巧妙地傳達了傳統文化中的“惜春”理念
春 山
春景由筍石(白果峰石、烏峰石)、太湖石和修竹、桂花共同組成,佈局處理精巧獨特,門外的竹石圖“惜墨如金”以及其洗練的手法表現了人們對春的嚮往和珍惜,點破“竹石”主題。牆內的“鬧春圖”不僅婉轉的傳達了人們在春日的喜悅心情,含蓄地道出中國園林發展的開端。春山宜遊,不在遊程長短,而在遊有所得,遊有所樂。立於此地,向西看,可見一段曲廊連兩間層樓,樓下懸一匾“覓句廊”。園中舊有複道樓廊繞園一週,可以“晴則徑。雨則廊”。陳含光也在《個園行》中說:“高樓四合幹星辰”。現只餘此殘樓。樓下廊柱楹聯書袁枚句:“月映竹成千個字;霜高梅孕一身花”。再看看園門橫額上的“個園”和粉牆上搖動的竹影真令人叫絕,此語為“個”做了最精彩的註釋
十二生肖鬧春圖;過月洞門,卵石灣道兩側有百年桂花樹十餘株,植於湖石圍點的花壇內。東南有以“透風漏月”廳西牆為依託用湖石貼成龍形小山,餘勢與花壇綿延相連,花壇內亦有數米高的湖石聳立。造園者為了進一步渲染春的氣息,這裡所用的太湖石形態別緻,酷似各種姿態的動物,以貼山,圍山,點石等手法構成了一幅“百獸鬧春圖”,亦稱為“十二生肖鬧春圖”。你看,最早感受到大地回春而微微昂首的蛇,負重向前的春耕牛,還有那氣定神閒的駿馬和活潑可愛的小狗無不惟妙惟肖,就連長嘯山林的猛虎,見首不見尾的神龍,聰明調皮的猴子也都被安排的停停當當,當然離人最近的還是溫順的玉兔了,大地回春,萬物復甦的熱鬧在這裡被表現的淋漓盡致。不過在此我們可不能只看“熱鬧”哦,此景在熱鬧之餘,還另有一番深意的。翻開中國園林發展史就可以知道了,園林最早雛形為園囿,《詩經》毛享傳曰:“囿,所以域養禽獸也”。也就是說,最早的園林是以散養各種動物為主的。原來這些神態各異的動物不僅為我們傳達了春的資訊,還悄悄地提醒我們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不要忘了中國園林的淵源。
園門內外,同是春景,意境卻全然不同了。剛才在門外還是早春光景,到了門內,已經是漸深漸濃的大好春光了。令人驚奇的是,這種變幻,是在你不知不覺間自然而然完成的。
夏 山
宜雨軒的西北,修竹依依,綠樹成蔭,數株高大的廣玉蘭和楓楊掩映著一座蒼翠欲滴的太湖石假山,湖石色澤青灰,飄逸俊秀,形姿多變,狀若天上帶雨的雲朵。這就是夏山。中國畫裡有“夏雲多奇峰”的意境,因為夏日天空中變幻萬千的巧雲多像奇異的山峰,個園夏山便是利用太湖石柔美曲線以掇山手法,壘石為停雲之勢,來模擬夏日天空中的雲朵。山前有一池碧水,綠樹的濃蔭在水面上、山石上渲染著水墨的意蘊。池水的波光中又變幻著山石樹木迷離的倒影,如雲一般在水底的天空聚散流動著。
湖石山景
為了更好的體現雲之柔美,夏山在用石上精心選擇備具瘦、透、漏、皺之形的上品太湖石來掇疊。瘦、透、漏、皺是我國傳統的賞石標準,瘦,是指其線條的嫵媚多姿;透和漏是指石的多孔和玲瓏,皺則是形容其滄桑的紋理。夏山不僅用石講究,在掇疊時又充分運用了“壘石為山,一石有一石的脈絡,雖千萬石而亦合成一脈絡”的山水畫理。所以夏山雖然變化萬端,卻氣韻流暢。整個山勢平緩柔和,分東西兩峰,山頂有古柏如蓋,有小亭翼然,山下臨水建有石屋,隔水而望,幽深無比。夏山主要採用掇山為主的疊石技藝,以湖石的玲瓏剔透和高超的疊石技藝表達了江南山水的婉約柔美。也是疊石技術和藝術的完美結合。
荷塘蛙鳴
江南的夏日是“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的。所以此處池西岸臨水處置一“蛙石”,池岸以湖石圍點,曲折凸凹。池中睡蓮點點,無論是淡淡的紅、還是淡淡的紫都在以最輕盈的身姿點綴著夏日的蒼翠。俗稱“荷塘蛙鳴”。水上架曲橋一道,青石板的橋面,三折後直達洞口又延伸隱沒于山腹,使水尾藏起。給人有無限幽深的感覺。
魚骨石
曲橋側立一湖石,此石修長飄逸,自下而上有三個近圓形的孔洞,如剔淨的魚骨,遮去下面的孔洞,又極似漢字中的“醜”字。宋代的蘇東坡雖然做過揚州的太守,還一上任就廢了擾民的“萬花會”,可是他肯定沒有見過幾百年後才現身揚州的這塊“醜石”。不過他:“石文而醜,一醜字而石之千態萬狀備也”卻好像是轉為此石而說。石不能言最可人,亦或是此石感遇知音,轉為印證此語才靜默的佇立在這城市山林。賈平凹也曾就石之“醜”而說:“石以醜為美,醜到極處也就美到了極處。”這石中精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稱它為“鎮園之寶”當為不過。醜石之後有一石魚,張嘴擺尾,神態生動,和池中金魚相映成趣。石魚右上方,湖石山上有云南黃馨一株,倒垂枝條已近水面,微風過處搖曳生姿,彷彿綠色飛瀑掛于山前,平增了許多生意。
夏山石屋
渡曲橋,入夏山石屋,起初會感到黯淡不適,片刻後,就會發現有絲絲光亮從石隙中透入,假山內部的立面也就在眼前逐漸的清晰起來了,洞壁變化多端,層次分明,沿山臨水處多孔洞,從裡向外看,每個洞孔都似畫框一般為我們取捨著洞外的景色。夏景的池水、山石、花木就以另一種姿態重新出現了,隨著腳步的移動景物也變換著,這就是造園上的“框景”和“移步換景”的手法,江南私家園林因為空間有限,這種手法採用較多。是利用美學上分割的原理把空間延伸擴大了,所以園林上有“越拆越小,越隔越大“的說法。每當夏日,古木生風,拂水而來,令人神清氣爽。
鶴亭
夏山頂有一四角小亭,名為“鶴亭”。相傳這裡是主人養鶴的地方,夏山如雲,若有鶴舞其間,那可真是神仙福地了。鶴亭東南角處是夏山石室透入光亮的石隙,亭角恰好為石室庇護了風雨,細節的處理也如此周到。亭前有一古柏,枝條虯曲, 伸出涯際,增添了夏山的蔥鬱氣氛。立於山顛,環顧四周可見湖石圍點成的“欄杆”,不僅確保了遊人的安全 ,還增加了山體的高度,可謂匠心獨運。
紫藤
鶴亭東有一紫藤,立於夏山山道的出口處的山石邊,枝葉交錯如蓋,藤條相互纏繞,根徑已經融為一體,彷彿歷經了滄桑。是原產於我國的一種綠陰藤本植物,每到暮春時節,就會開出一串串淡紫色的蝶形花穗,長約盈尺,輕輕低垂,散發出陣陣芳香,在初夏的陽光下,隨風飄動,格外媚人。
時空隧道
夏山柔美秀麗,綠樹青波,一派江南風情。由夏山向東,可轉至一氣勢不凡的長樓之上,這是園中最大體量的建築抱山樓,,樓上樓下各7間,沿樓廊東行,越過架空的複道廊,可直達於個園假山的精華黃石假山-秋山。黃石蒼勁有力,刀闢斧砍一般,盡顯北方的雄渾氣概,如何銜接過渡這兩座風格迥異的假山,到是要頗費一番心思的,夏秋兩山在銜接處理上手法極為高妙。首先兩山都是依樓而掇,有多條山徑直通樓上,抱山樓在空間連線兩山,長廊亦如手臂抱兩山於胸前,這也是抱山樓得名的由來。其次秋山和夏山的兩山腳在銜接處是以壓縮體量的圍點做法來協調過渡,夏山湖石延伸為花臺駁岸,如雲之彌散,秋山黃石則儘量選用圓厚縱紋者來圍點花壇,儘量縮小差異。抱山樓廊為複道廊,遊人無論在上或在下都可漫步廊道,在渾然不覺中從夏就走到了秋,所以此廊亦被戲稱為“時空隧道”呢。
立於樓上長廊,可見樓前水池東邊,有一六角小亭,飛簷翹角,清麗挺拔。和抱山樓的壯觀, 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釋名》中對亭的解釋是“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亭,在古時候是供行人休息的地方,所以道邊多設亭。亭在空間上獨立自在,佈局上靈活多變。在建築藝術上,亭集中了中國古代建築最富民族形式的精華。園林中的亭可以供人們遮陽避雨、休息觀景,也使園中的風景更加美麗。此亭的周圍似乎是隨意點置了一些湖石,但是因為池水的環繞使這些湖石便成了破浪前行的船頭。亭面西懸一匾“清漪”,有楹聯:“何處簫聲,醉倚春風弄明月;幾痕淡影斜撐老樹護幽亭。” 月明之夜,立於亭中,微風徐來,碧水盪漾,在隱約的簫聲中沉澱自己的心情,到也算不辜負了這明月春風、老樹幽亭.
秋 山
如果說春山是開篇,夏山是鋪展,那麼我們眼前的秋山則是高潮。沿樓廊東行,越過架空的複道廊,可直達於黃石假山――秋山。
秋山用黃石疊成,用石潑辣,氣勢磅礴,植物配置以楓樹為主,間雜松柏,秋山的主面向西,每當夕陽西下,松之蒼綠,楓之火紅與山石的褐黃在暮色中明淨如妝,極具畫意。但最為精妙的還是其內部山道設計,上下盤旋,縱橫交錯.石屋、石橋、石樑、、石洞、和山中小築融在一起,時澗時谷,時壁時涯,變化莫測。不過 遊秋山前你若能事先知道:“明不通暗通,大不通小通,直不通曲通” 的口訣,定會平添許多樂趣。關於黃石假山揚州民間一直流傳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畫家石濤所疊。我國著名古建史專家在他的《園林叢談》中也說:“壽芝園原來疊石,相傳為石濤所疊,但沒有可靠的根據,或許因園中的假山,氣勢有似安徽的黃山,石濤喜畫黃山景,就附會是他的作品了”。不過清人汪全泰寫給園主次子黃奭的詩詞中有“若年少,懷故里,甚牢騷。自言家居,大滌石屋洞天高。”之語(大滌子為石濤別號),自家人言自家事,這算不算“可靠的證據”呢?
黃石山景
秋山外形峻峭依雲,綿延不絕,分西,中,南三峰,中為主峰,西、南兩峰為輔。三者之間賓主照應,參差掩映,形成起伏綿延的山勢。中鋒最為險峻,突兀驚人,峰頂疊石彷彿 餘工未了,更是耐人尋味。這是疊石者大量使用“挑飄”技法形成的效果。“挑”是塊石從山體中橫向當空伸出,“飄” 是在伸出的塊石頂端豎石的手法。秋山的每塊石頭都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頗有黃山意蘊,若從山頂尋道下來,你最大的感受可能就是:整個山體內部都是“空”的,這就是假山的虛實手法了,相對來說,湖石假山要比黃石假山容易堆疊的,因為湖石本身多孔,具有一定的空靈感;但是黃石質地厚重,形態單一,很難做“空”。不過若有高手妙成,則更能顯示出山的嵯峨氣勢。個園的秋山,實而不悶,高峻而又奇險。而且十分注意山形之凹凸變化及洞壑之大小搭配,在黃石假山中是巔峰之作。
拂雲亭
從抱山樓廊東行可直至秋山中峰山顛的拂雲亭,亭名“拂雲”取高可拂雲之意,這裡是園內最高的建築,人立其中俯瞰全園,古木、假山、池水、建築都盡在腳下,此時此境園西的夏山真彷彿一片舉步可至的雲海,這就是夏山另外一個名字“秋雲” 的由來了。早些時候從這裡向北遠 眺,瘦西湖、平山堂、觀音山諸景都一一可見,可惜現在由於城市的“長高”,此亭已經無 法“借”來那些美景了。我國古代有秋日重陽登高望遠的習俗,在這裡造園者巧妙的以“高可拂雲”的小亭渲染了秋的主題。拂雲亭是位於中峰山顛的,但是亭南黃石山峰還是依亭而上,高出亭簷,峰頂平臺小到只能一人立足,不過若是沿石階蹬上此處,那種居高臨下,紅塵已遠的舒暢,會讓你難以忘懷的。儘管此處及其險峻,人在其上也絕不會有絲毫的恐懼,因為有亭在人身後,給人以心理的依託,悄悄的平息了你的恐慌,這就是拂雲亭設計的又一妙處了。
秋山石屋
按著“明不通暗通,大不通小通,直不通曲通” 的口訣,沿山道行至底層,向東、向光線明亮處去,就可看到一個石桌,其上方有“天窗”,光線即是由此灑落,此桌四人圍做,兩人對弈,都自有一番天然野趣,石桌東是一石床,床頭燈臺、床邊踏腳一應俱全。石床對面為石窗,窗下置石几,兩側設石凳。你看此處,有桌、有床、有窗、有幾還有凳,分明是一個功能齊全的石屋。而窗外是一個小小的庭院,四壁皆山,中央設一極小花臺 ,有羅漢松一株。不過可不要小瞧這個僅能植樹一株的小花壇哦,它雖小在這裡卻打破了兩個僵局呢,第一,如果沒有這個花壇,從石屋出來時,豈不是出門就碰壁嗎?有了它,我們不僅不會碰壁,還有了兩條大路可走;第二,如果沒有它,人在院中,四面皆壁,豈不成了 “囚”。中國古人造屋非常講究風水,就算是建石屋也不能不有所避諱。園主次子黃奭“自言家居,大滌石屋洞天高”,果然在此!有如此妙景,揚州人“八月秋聲,不看廣 陵潮”也就不奇怪了。
旱山水意
在石屋外可見兩座漢白玉欄杆的小橋,高出我們的頭頂,前後呈“之”字排列,如果我們剛才下山時,到中途平折西出,過一線天,就可立於此橋之上了。橋面是一塊條形黃石,不過此石全無同類的蒼勁有力,到彷彿在流水中浸潤了千百萬年似的,波紋剝蝕,石苔點點。人若立橋上,則上對絕壁,下臨深潭,而我們此時人在橋下,又大有人立舟上,舟行水面的感覺。這裡雖然沒有一勺真水,但 又無處不具水的意境。這種造景手法,園林上稱“旱山水意”,亦稱“枯水”。
黃石丹楓
秋山的植物以楓為最多。江南凡樹葉有叉岐者,多呼為楓。一經秋霜,葉盡深紅。不過也不是所有的楓葉都要經秋才紅的,住秋閣前的這株紅楓就是四季長紅的。所以無論你那個季節來看秋山都會有“楓葉荻花秋瑟瑟”的感覺。秋山位於園東,每當夕陽西下,黃石丹楓,倍增秋色。人行其間也真的彷彿置身於秋日山林。
住秋閣
石屋窗下,庭院最東有石階可上秋山南峰,或向西出庭院右折也可盤旋而上,南峰有一山間小築,面西而建,上懸一匾曰“住秋閣”。人都是怕秋日蕭瑟,要設計留春的,個園主人何事要在此“住秋”?原來黃至筠少時境遇坎坷,中年是他事業成功,人生得意的階段,人生的秋天在他來講真是一個金色的季節。春華不如秋實,春日雖有繁花似錦。只有秋日的累累碩果,才會讓人深切的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住秋”在這裡不僅再度點出了秋的魅力,也一語道破了園主為什麼要不惜“筆墨”從不同角度,來極力渲染秋的主題。更是秋山最精彩的總結。然而最美的時光的也總是走的最急,無論他對秋有著怎樣的不捨,怎樣的想留住這金色的季節,時間也不會作片刻的停留。再看門前板橋所撰的` 楹聯:“秋從夏雨聲中入;春在寒梅蕊上尋”。巧妙的道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變幻和 時光的流轉。
冬 山
從住秋閣下山,南行數步就是冬山。用宣石以掇山、貼山、圍山三種手法壘疊而成的冬山,是園中佔地面積最小的一組假山,但是卻是構思最為精巧、獨特,最富創意的一景。它分別從色、形、聲三個角度來勾畫冬的意境,又以植物,建築、來烘托冬的氣息。哪怕是酷暑盛夏,流連其間,也覺得寒氣逼人呢。
宣石山景
宣石亦稱雪石來自安徽的宣城,體態圓渾,《園冶》中說它“逾舊逾白,儼如雪山也”。其主要成分是石英,石英在陽光的直射下熠熠閃光,但在背光之下卻是皚皚露白,彷彿冬日殘雪未消的樣子,這裡將宣石置於透風漏月廳北的南牆之下,三面有粉牆花窗,一面有廳堂,取背光之下,積雪未消的意境,其高出牆頭的山頂雖因陽光的照射閃閃發光,卻並未違背此處賞雪的主題,反而突出了冬山的山峰,增加了假山積雪的質感,疊石者在這裡對色彩的觀察運用可謂細 致入薇。山腳又以白礬石鋪成冰裂紋的形狀來加深寒冬氣象。 冬日是蕭條而寂寥的,所以畫理有“冬山慘淡而如睡”之說,可是誰又希望自己的庭院是這樣的景象呢?為了打破冬日的蕭條,這裡採用了一塊塊形似小獅子的象形宣石,在掇疊時又非常注意因勢制宜,使整個冬山高低、疏密、大小相互呼應,遠遠望去,好像有無數的小獅子在雪中嬉戲,一隻只顧盼生情,憨態可掬。使寂寥的冬季充滿了無限的生機。所以冬山被人成為“群獅戲雪圖”或“雪壓百獅圖”。
冬樹
冬山掇疊以貼壁為主,山脈餘勢延伸為花臺,分植三株臘梅,幾叢天竺和一棵老榆樹,三株臘梅都是揚州名品,其中一株是“冬前素”,花期最早,在冬至前後就開花了,另一株為“揚州黃”,花瓣短圓,色澤也比一般臘梅更深 ,花期較冬前素稍晚,還有一株是素心臘梅,立春前後才開花的,所以從冬至到立春,整整一個冬季都是暗香浮動,梅雪相映;而天竺在入冬後,葉與果實都轉為紅色,和山的雪色形成鮮明的對比,冬山唯一的喬木就是那株老榆樹了,一般來說,榆樹是很少入園造景的,此樹既無花的芬芳,也無葉的婆娑、乾的俊美。但植於此地,卻是神來之筆,因為殘雪冬景要的就是這種老樹昏鴉的蕭條。當然你也可以說是取“年年有餘(榆)”的意思了。
風音洞
“形”和“色”都是可以看到的,也是造園者慣用的表現手法。但怎麼才能把轉瞬即逝的聲音運用到造園之中的呢?看到了嗎?這南牆之上的圓形孔洞,共分為四排,每排六個,總計二十四個,每個孔洞直徑約一尺,分佈均勻,排列整齊。冬為歲尾,你會很自然的聯想到它代表了一年二十四個節氣 ,不過在這裡它可不僅僅傳達了歲月的變遷,而是設計者最為獨特也最有想像力的安排。這些孔洞被人稱為“風音洞”。冬山處於花園的最南邊,風音洞所在的高牆和個園三路住宅的後牆形成了一條狹長的通道,風從高牆窄巷之間擦牆而過時,會形成負壓,加快流速。這時牆上四排孔洞,就好像四支等待以久的橫笛,呼呼作響,發出北風呼嘯的聲音,奏響了冬的樂章,給人以寒風料峭的感覺。
風音洞所在的位置按常規做法應該設定花窗,但宣石體態渾圓,形似雪堆,又間以雜色,如果用傳統的磨磚花窗作為背景,會消弱宣石的質感,淡化雪意,如果只用一段粉牆又未免顯的過於單調,在這裡造園者非常有創意的用最簡單的幾何圖形“圓”造成孔洞,即代替了花窗,又借來了“寒”風,真可謂匠心獨運。
漏窗望春
冬,是四季的終篇,但它並不意味著結束。冬山的西牆之上兩個圓形的漏窗,延伸了我們的視線,透過這圓形的漏窗,春山的修篁石筍重又映入了眼簾。讓人立刻產生“大地回春,周而復止”的聯想。令人感嘆設計者的奇思妙想,讓你忍不住為它喝彩!至此,你是否也會在心裡輕輕的嘆一 聲:“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此窗設定堪稱點睛之筆。
抱山宜雨好摟臺
個園的園林建築景觀頗有《園冶》中“奇亭巧榭,構分紅紫之從;層閣重樓,迥出雲宵之上”的意味.
叢書樓
叢書樓在冬山的東面,秋山的最南,山與樓結合巧妙,樓也成了秋山最優雅的收尾。從山間石階可直至樓上,此樓背依秋山,面南而立,三開間,樓上下共六間。從名字可以知道這是主人藏書、讀書之所。它避開園林中主要遊覽路線,建築式樣也較簡樸。樓前有一小小院落,植梧桐一株,主幹已斜出屋簷。頗有些“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的意味。東邊粉牆設海棠花形大漏窗,隔窗是幾枝縱不雨也簌簌的芭蕉,西邊的水磨磚花窗是園中最大的一個漏窗,透過它,整個冬山的宣石、臘梅都盡收眼底,更為絕妙的是,它和冬景西牆的圓形漏窗處於一條水平線上,所以我們的視線竟可以穿越冬景看到春景的修竹。計成《園冶》中說:“取景在借”。在這裡院落雖小,僅有梧桐一株。但透過花窗巧妙的“借”來隔牆的芭蕉、臘梅和院中的梧桐一起營造了一種清靜、淡泊的情趣。
透風漏月
“透風漏月”位於冬山之北,南北兩邊通透,單簷硬山頂,闊11.6 米,深7.15米。此廳從其構架形式上來說是方廳,抬梁式的構架是方的、椽子是方的、柱子是方的、石鼓是方的、石磉是方的、地面是方磚鋪的、連木雕窗子也是方的。從“透風漏月”的名字就可以知道這裡曾經的風雅。廳內的傢俱紋飾為竹葉形,陳設的花卉是蘭花,東西的牆壁上懸掛著崑曲知識介紹的資料以及經典崑曲演出的劇照。據說黃至筠最喜在此廳圍爐賞雪,雖然我們無法揣摩他當初在風清月明之夜的心境了,但可以想像的是這裡一定盪漾著絲竹悠揚的曲調。因為園主黃至筠當年蓄養的家庭戲班,規模大、設施精,在清代曾名聞遐邇。他家蓄養的私人戲班多達二三百人,服裝行頭價值白銀二三十萬,個園作為揚州園林的經典佳構,和崑曲也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也是崑曲的知音了。
壺天自春、抱山樓
出透風漏月,園中的亭臺、樓閣、假山、花木重重迭迭,幽深無比。北邊的抱山樓因著樹木山石的掩映竟讓人感覺有些縹緲,不過樓前的匾額上“壺天自春”四個大字還是清晰可見的。“壺天自春”是取《個園記》中“以其目營心構之所得,不出戶而壺天自春,塵馬皆息。”其意是個園空間雖不及名山大川,但其景為世外桃源,人間仙境之意。“壺天”最早是道教用語,出自《後漢書》:“費長房者,汲南人也,這市椽。有老翁賣藥懸壺於肆頭,及市罷,常跳入壺中,市人莫視。唯長房於樓上睹之,異焉,因往再拜。乃與俱入壺中。唯見玉堂嚴華,旨酒甘餚,盈衍具中。共飲畢乃出。乃就樓上候長房日:我神仙之人,以過見責,今事畢當去。”不過私家園林多為壺狀結構,有狹長的通道進入,裡面豁然開闊,美不勝收,也算是人間仙境了。漫步在抱山樓上憑欄賞景,可見宜雨軒的屋面坡度平緩,但出簷深遠,翼角柔順,比北方舒展,較南方低平,這就是揚州本地建築風格形式之一。全國著名古建園林專家陳從周教授,特別欣賞揚州個園住宅與園林。他評價“揚州的住宅園林綜合了南北的特色,自成一格,雄偉中寓明秀,得雅健之致,借用文學上的一句話來說,真所謂“健筆寫柔情”了。而堂廡廊亭的高敞挺拔,假山的沉厚蒼古,花牆的透漏,更是別處所不及。而個園是揚州遺存住宅園林之最,也是此語最好註腳。
宜雨軒
透風漏月向西數步即可見四面空靈的“宜雨軒”,面南而築。單簷歇山式,東西三楹,歇山有磨磚深浮雕,嵌如意卷草,線條舒捲自然流暢。是全園謀篇構局的中心,山水花木等景緻的安排全是圍繞宜雨軒次第展開的。宜雨軒門前有一楹聯:“朝宜調琴暮宜鼓瑟;舊雨適至今雨初來”。舊雨、今雨源出杜甫《秋述》一文:“臥病長安旅次,多雨生魚,青苔及榻,常時車馬之客,舊、雨來,今、雨不來。”人情冷暖令詩人感慨萬分。後人由此便用“今雨”“舊雨”借指新朋老友。此聯可謂“宜雨軒”的破題導讀,顯然,這裡曾是主人接待賓客,與新朋老友歡聚的場所,不過現在也許只有這軒中的樑柱還記得當初的琴聲悠悠了。門前是春景的十餘株桂花,也因著這個緣故,揚州人又把宜雨軒稱為“桂花廳”了。進入軒中,可見一堂橄欖文飾的老傢俱,暗紅的色澤還傳遞著舊時的典雅,精製的雕工也在訴說曾經的奢華。花幾之上的陳設和透風漏月的一樣,也是“不因無人而不芳”的幽蘭。宜雨軒是四面廳,南面設落地長窗,其他三面半窗,四面有環廊,廊前雕欄,東西兩邊設美人靠坐凳。四季景物都繞廳而置,此時此地“人在廳中坐,景從四面來”,春、夏、秋、冬竟一起隔著窗兒到了眼前。時光象是停留了腳步,四季也沒有了更迭。那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感慨,在這裡是再也說不出了。走在軒外的環廊上,腳步也就有了任意穿越時空的輕靈。彷彿那靜默的四季山真的替我們留住了似水的年華。
出身於仕宦家庭的黃至筠,不僅是一個精通鹽業生財之道的大商人,還是一個富有才情,擅長丹青的風雅名士,抱山樓下廊壁上的石刻,和掛在漢學堂內的花鳥題材扇面拓片,都是他的手筆。不過,黃至筠真正精心打造的傳世之作,還是他的個園。如果說蘇州園林精美如詩中的絕句,詞裡的小令,揚州個園就是一篇環環相扣,首尾相銜的精妙散文,讓人細讀慢品回味無窮。個園的假山、疊石、建築、花木為我們營造了一個充滿了詩情畫意的時空,任人留連沉迷。同時也在解譯著主人傳遞給我們的某種資訊密碼,在這裡你可以充分感受到,凝聚在民族文化深處的那樣一種審美情結和人生理想。真正是“鹽商豪府第 竹石雅乾坤”。我的講解就到這裡了。
好書不厭百回讀,個園妙處須細品!
揚州個園的導遊詞範文(2)
清代揚州的鹽商開始營造園林,至今還保留著許多優秀的古典園林,其中歷史最悠久、儲存最完整、最具藝術價值的,要算坐落在古城北隅的“個園”了。個園由兩淮鹽業商總黃至筠建於清嘉慶23年(公元1818年)。1988年個園被國務院授予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個園是以竹石取勝,連園名中的“個”字,也是取了竹字的半邊,應合了庭園裡各色竹子,主人的情趣和心智都在裡面了。此外,它的取名也因為竹子頂部的每三片竹葉都可以形成“個”字,在白牆上的影子也是“個”字。
遊玩景點:
個字園門,門外兩邊修竹勁挺,竹叢中,插植著石綠班駁的石筍,以“寸石生情”之態,狀出“雨後春筍”之意。同時還巧妙地傳達了傳統文化中的“惜春”理念,提醒遊園的人們,春景雖好,短暫易逝,需要用心品賞加倍珍惜,才能獲得大自然的妙理真趣。春山宜遊,原不在流程長短,而在遊有所得,遊有所樂。
夏景位於園之西北,東與抱山樓相接。夏景疊石以青灰色太湖石為主,疊石似雲翻霧卷之態,造園者利用太湖石的凹凸不平和瘦、透、漏、皺的特性,疊石多而不亂。山上古柏,山下有池塘,北陰處有一涓細流直落池塘,池中游魚嬉戲穿梭於睡蓮之間。池塘右側有一曲橋直達夏山的洞穴,洞之幽深,頗具寒意,即使炎熱的夏天,人們步入洞中,頓覺清爽。夏山宜看,遠近高低都是景,讓人左顧右盼,目不暇接。
經過抱山樓的“一”字長廊,園之東部便是氣勢雄偉的秋景,相傳出自清代大畫家石濤之手筆。秋景用黃山石堆疊而成,山勢較高,面積也較大。整個山體分中、西、南三座,有“江南園林之最”的美譽。整座山體峻峭凌雲,顯得壯麗雄偉。沿腹道攀援而上,至山頂拂雲亭,滿園佳境盡收眼底。秋山宜登,遊走騰挪於尺幅之間,如歷千山萬壑,盡得攀登險趣。
造園者將冬景安排在南牆之下,背靠高牆幾乎終年不見陽光,遠遠望去似積雪未消,地面用白石鋪成。冬山用宣石(石英石)堆疊,石質晶瑩雪白,每塊石頭幾乎看不到稜角,給人渾然而有起伏之感。冬山宜居,不過,最好的當然是仨倆知己,聚在這座面山而築的透風漏月廳裡,圍爐賞雪、夜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