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環古城導遊詞

蘇州環古城導遊詞

  蘇州環古城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也是有著許多的古建築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蘇州環古城的導遊詞,歡迎大家的閱讀。

  導遊詞

  各位遊客:你們好!我是你們的導遊小趙,歡迎參加蘇州環古城河上游。

  我們現在位於環城河與古運河的交匯處:環城河包圍的陸地就是面積為14.2平方公里的蘇州古城,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從北經寒山寺西側流向蘇州古城區,在橫塘鎮附近與胥江匯合,經泰讓橋與西環城河相連線,在胥門外向南,經南環城河,穿過吳門橋、人民橋等橋樑,流到這裡,便向南轉了個彎,穿過覓渡橋,經唐代寶帶橋旁,浩浩蕩蕩一直向南,流到另一個天堂城市杭州。大家都知道中國有一句老話:“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是古老的大運河把這兩座天堂城市早就連線起來了。由於經濟的發展,大運河日益繁忙,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蘇州古城南郊蠡市鎮之北開挖了一段新航道,向東到北帶橋北側,注入大運河古航道。每天數以千計的運輸船隻從新航道經過,使蘇州的胥江和環古城河清靜起來了,為發展旅遊水上游提供了好條件。

  現在大家請看,這裡水面寬闊,是京杭大運河南下浙江的咽喉,向北就是東環城河,是通向葑門的必經之處。我們往河的東南面望去,可以看到有一大一小兩座橋,大的叫新覓渡橋,小的叫古覓渡橋。元代之前這裡是沒有橋的,只有擺渡船。船家常藉此敲詐過往行人,和尚敬修屢遭敲詐後,立志要造橋利民,便到處化緣集資籌款,最後如願以償。橋最初叫“滅渡橋”,吳方言中“滅”和“覓”是同音,後來才演變成覓渡橋。古覓渡橋橋孔跨度19.8米,罕見的是如此高大的拱橋,拱券厚度僅30釐米。

  在河邊有一組塑像:搖船擺渡的船伕、搖手招呼渡船的女子以及在正在為建橋而化緣的敬修和尚,再現了當時的歷史情景。

  覓渡橋是一座典型的蘇州古橋,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每當月圓之夜,皓月當空,橋洞的倒影和月亮的倒影相映成趣,“覓渡攬月”是賞月的絕佳美景。在覓渡橋南堍的西南面,我們見到的那座紅磚瓦房就是1895年也就是清代光緒年間設立在蘇州的海關,已有約一百多年的歷史了,是蘇州最早的海關遺址,目前受到了市政府的保護。

  覓渡橋的對岸,是以蘇州市花命名的桂花公園,位於蘇州古城的東南角,與覓渡橋隔水相望,形成了古代城牆與古石橋交相輝映的景緻。請大家看桂花公園內,南環城河與東環城河交匯處的古城樓和古代城牆,名為“赤門堞影”,是一座近年來重建的雙層城樓和城門,以及恢復的一段城牆。從桂花公園向西延伸到南園橋,都是長滿綠草和樹木的土山,原來這是蘇州的古代城牆遺址。古城橋是蘇州古城2500年曆史文化的積澱,也是蘇州歷史的標誌和見證。

  城河南岸蘆葦叢中有一個小島,叫“菰蒲花洲”。在它四周環水的地方,我們可以欣賞到各種各樣的浮水、挺水、半水生、溼生植物,是少有的生態溼地景觀。人們形象地將它比譽為“自然之腎”、“城市之肺”。

  各位遊客:前面有座橫貫南環城河的橋,叫做南園橋。2004年4月16日晚上,在南園橋旁的南環城河上舉行了中國蘇州國際旅遊節開幕式。開幕式首次採用了水上彩船巡遊的表演形式,19艘綵船爭奇鬥妍,船上裝飾和節目表演豐富多彩,數萬民眾兩岸觀看,感受蘇州以水為本、以水為魂、以水為脈的無窮魅力,品味“天堂蘇州、東方水城”的神韻,盛況空前,真所謂“古城內外萬人空巷,古運河畔人山人海”。

  河岸邊高低不平的石板就是古代縴夫所走的纖道。大家可以看到,三位“縴夫”弓腰、挽褲、赤腳的雕塑作品再現了古代縴夫艱苦勞作的情景;在環城河南岸的碼頭觀景亭內,有一組雕塑為街頭賣唱者,在長亭古道邊依依惜別,兩組雕塑均出自中國著名雕塑大師錢紹武之手。

  經過南園橋,在河北岸古色古香、粉牆黛瓦的建築是蘇州輪船碼頭,在這裡坐船沿著古老的京杭大運河南行,可直達杭州。輪船碼頭對岸是蘇州第一絲廠,該廠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了,是蘇州最早的國營工廠之意。現為我市首批旅遊購物推薦服務單位。廠內原有三國時東吳名人孫堅和孫策的墓,以及一幢磚混結構兩層西式建築,是1902年時的日本領事館。

  遊客們,現在遊船將經過人民橋,人民橋面寬45米,十五開間的仿古“長廊”,黛青筒瓦,廊簷輕挑,結構精巧玲瓏,色彩古色古香,洋溢位輕盈典雅的吳文化氣息。連線人民橋的這條路叫人民路,貫穿蘇州古城南北,是目前蘇州最繁華的主幹道之一。原叫臥龍街,整條道路就像一條巨龍橫臥城中。宋代大文豪范仲淹首創將蘇州府的府學(官辦學校)與祭祀孔子的廟堂合為一體,建成左廟右學的文廟,就在這條街上。

  在橋洞裡,一共鑲有16幅石雕浮刻,每一個都有一個名字,生動的講述著2500多年來蘇州的一段段動人故事:鑄劍江南、築城爭霸、江東都會、園林始興、山塘風韻、學風蔚然、煙雨江南、百藝競爭、人文薈萃、吳門畫苑、明吏治府、能工巧匠、市井風流、南巡盛況、仁人志士、與時俱進,組成一部縮略的蘇州歷史。

  遊船穿過人民橋,河南岸,可以看到幾座老廠房。那是1897年投產的蘇綸紗廠的一部分。河邊還有一座混凝土老橋,叫裕棠橋。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該廠企業家嚴裕棠先生出資修橋鋪路,在前面高高的古石拱橋——蟠龍橋的南堍造了這座以他名字命名的裕棠橋。2004年初擴建盤門路時,這座有文物價值的裕棠橋保留了,在它旁邊造了座新的裕棠橋。而蟠龍橋看起來像座新橋,實際上是座老橋。多年前,胥江上的石拱古橋棗市橋拆掉後,石料堆被儲存,搬遷到古盤門東側的南環城河上,於2004年初完工,叫蟠龍橋。橋如長虹臥波,為京杭大運河的原古航道增添了美景。橋北堍特地立一石碑,詳細記述了該橋的歷史變遷,成為橋樑中的`佳話。

  各位遊客,前面經過的地方是蘇州“盤門三景”景區。盤門三景,即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瑞光塔、升級文物保護單位盤門水陸城門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吳門橋,景區佔地24.86公頃。盤門位於蘇州古城西南隅,地處水陸要衝,自古以來就是蘇州古城的交通要道和重要屏障。京杭大運河自西向東繞城而過。古盤門曾經雄踞一方,風光一時。後因戰事形成市面蕭條,人跡稀至,蘇州人稱其為“冷水盤門”。今天盤門已成為蘇州著名的風景名勝區,景區南依古運河、古代城牆城門、古橋樑,北面與雄偉壯麗風格獨特的五星級大酒店互為借景,交相輝映;外有古街民居,內有古寺、古塔、殿堂和新建的山水、亭廊,歷史與現實在這裡交匯,懷舊與時尚在這裡共存。所以2001年盤門景區成為第八屆亞太經合組織財長非正式會議的主會場,深得好評,美名遠揚。

  大家請向遊船的北側望去,我們可以看到一座七級八面磚木結構樓閣式結構的古塔——瑞光塔。瑞光塔是北宋寶塔,建於1004年,高53.57米,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造精巧,造型優美,用材講究,寶藏豐富。相傳該塔初建於三國東吳十年,孫權為報母恩而造,為蘇州最早的佛塔,重建於北宋。清代咸豐十年遭兵火之災,佛殿被毀,幸塔尚存。後經百年,年久失修。1978年從塔裡發現許多儲存完好的佛教精品文物,如高122.6釐米的真珠舍利寶幢,120餘卷佛教經卷等。

  船行至盤門水域,可觀賞到蟠龍橋、裕棠橋、吳門橋、吉水橋和水關橋這五座橋樑。其中1872年建成的吳門橋是一座蘇州現存最高的古單孔拱橋,構造精巧,建於清代同治十一年,橋長66.3米,橋面寬5米,拱券跨徑16米,拱高9.5米,北坡有石階49級,南坡50級。登上此橋,只見古運河波濤滾滾東流,水網交織,好一派江南水城風光,水之韻十足。與吳門橋交相輝映的就是剛剛介紹過的蟠龍橋和裕棠橋。另外,古老的盤門水城城門前有一座平板的石橋,叫水關橋;吳門橋西南面還有吉水橋。

  遊客朋友們,我們現在看到在河的北岸矗立著的雄偉建築就是古盤門。古吳時盤門稱“蟠門”,刻木作蟠龍,以示鎮服南方的越國。又因“水陸縈迴,徘徊屈曲”而名盤門,並有“龍蟠水陸”的題詞。盤門陸城門上的城樓是1986年慶祝蘇州建城2500年時重建的。傳統的木結構兩層重演歇山式建築,面闊三間,周圍設迴廊,外形古樸蒼勁,蔚為壯觀。

  陸城門的中央,是一個“口”字形的甕城。甕城四周的城垣軍用長條石和特製的城磚築砌而成,陡削筆立,壁壘森嚴,敵人一旦進入第一道門,守軍可放下閘門,截斷其退路,便如同甕中捉鱉。

  盤門的水城門是我國唯一保留完整的與陸門並列的水城門,兩重水城門全部是用條石築砌成拱形門洞,可以容納兩條船並肩而過。洞門河床底鋪墊著一層楞墓或石板。水城門同樣有東西兩重城門和甕城組成,雄峙於內城河上,北與陸城門連成一體。水城門拱券有閘槽,有絞關石,承臺上的絞關石可沿閘槽升起落下,水門甕城比陸門小得多。城樓上有槍、刀、劍、戟等十八般兵器展示,城牆上的雉堞、垛口、射孔、炮洞、閘口、絞關石均歷歷在目。在旅遊界盛傳“北看長城,南看盤門”之說,蘇州盤門可謂與長城齊名。

  各位遊客,蘇州自古以來就是一座著名的水城。蘇州全市8488平方公里的面積中,水面佔3609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42.5%,擁有大小湖泊300多個,各類河道2萬多條,是個典型的江南水鄉。被馬可.波羅譽為“東方威尼斯”。

  現在大家看河西岸,有一座民國初年建築風格的房子,是我國著名實業家劉鴻生先生於1029年創辦的蘇州鴻生火柴廠的廠房之一。河東岸有座仿古代城牆的建築,是近年來新落成的滄浪少年宮,這是為了紀念毛主席為蘇州少年陳永康題詞“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而在此興建的,岸旁的親水綠地,就是百花洲公園。院內綠蔭鋪地,樹木鬱鬱蔥蔥,鮮花滿園,一派自然秀色。

  與百花洲臨近的是接官廳,再向北就是古老的胥門了。接官廳在清代是驛站和碼頭。官船櫛比,熱鬧非凡,康熙、乾隆南巡時這裡是御碼頭;皇庭街在河的西岸,1684年康熙南巡至蘇州,告誡地方官要“愛民、奉公、守法、體恤民隱”,事後巡撫湯斌勒石,樹碑,建亭在此,所以稱皇庭,旁邊的街也就叫皇庭街了。請看,河邊豎有三塊石碑,有亭一座。

  各位遊客,我們前面看到的兩座橋,靠北側的那座是現代建造的姑胥橋,另一座是宏偉的三孔萬年橋。明代時,這座古橋曾“失蹤”過一次。當時橋身寬達10米,長約100米,臨河有五個大環洞,全有最佳的太湖石砌就,橋周身合縫,光滑平整,橋面兩側植有工藝精美的石雕欄杆,欄杆上還雕鑿有100個石獅,形態各異地蹲峙著,是橋中的狀元,享有“三吳第一橋”的美稱,深的明代權奸大貪官嚴嵩喜愛。曾被蘇州知府作為行賄“禮品”送到江西省袁州府分宜縣嚴嵩老家,萬年橋一斷就兩百年之久。眼前的這座三孔拱“萬年橋”是重修的。

  現在大家可以看到河西岸胥江與環城河匯合處的一篇仿古建築——蘇州市規劃展示館,這裡是2004年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的召開地。規劃展示館與對岸的水上舞臺以及塔門之間的水面是2005年中國蘇州國際旅遊節開幕式的舉行地,在這裡進行了綵船巡遊和水上表演。

  胥門與蘇州古城同齡,其名是為了幾年蘇州城的設計者伍子胥。胥門水陸交通便利,所以古代有“銀胥門”之美譽。

  古胥門城門洞南北兩側還有一段儲存較完好的古代城牆,是難得的歷史遺蹟。胥門原有水、陸兩個城門。戰國春申君統治蘇州時,測知太湖地勢高過蘇州,為免城內遭氾濫之災,就把胥門水道加以封閉,從此胥門便沒有了水城門。因此蘇州的水城門和水路實際就是起一個連線作用,既與城外水系溝通,又與成誒水道相連,實是蘇州水道的樞紐和門戶。

  古城門前是伍子胥紀念園,園內由錢紹武設計的《伍子胥象天法地建設蘇城》雕塑,巍然而立,氣勢昂然,雕塑線條簡練,卻又力拔千鈞,充分體現了伍子胥的英雄氣概。雕塑後高4.5米,延伸數十米,共一百多平方米的城牆前刻著紀念伍子胥歷史功績的故事,後面刻有“相土嘗水,象天法地”八個大字,體現了以天地原則設計蘇州城建的精神。同時為了表現伍子胥忠貞為國,卻被吳王聽信讒言殺害的悲劇特色,還專門設計了一個4米多高的伍子胥頭像,具有強烈震撼性。

  相關資訊介紹

  蘇州是世界著名的水城,被稱為“東方水城”,蘇州人世世代代生活在水巷小橋邊,蘇州因水成市、因水成街、因水成橋、因水成景。蘇州的護城河和蘇州的歷史一樣悠久,歷經了2500多年。

  公元前514年,吳國大臣伍子胥“相土嘗水”“象天法地”,理水為河,壘土為坊,規劃建造了“週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的闔閭大城。蘇州水路縱橫,自然橋樑眾多,形態紛繁多姿,風格迥然各異。據記載,唐、宋、明、清四代,蘇州城區有橋300座以上,是中國橋樑數量最多、密度最高的城市,現在仍儲存著168座古橋。

  古人曾用“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來形容蘇州橋之多。整個環古城河,有橋樑42座,其中穿越20座橋樑、途經10個城門。環古城河及沿岸的美麗風光,成為了詮釋古城蘇州獨特風情的最醇載體。2002年5月開始,蘇州市政府投巨資重新疏浚整理了環古城河,使它成為一條新的旅遊觀光線。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