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仙鎮名的來由美文

會仙鎮名的來由美文

  傳說八仙在蓬萊各顯神透過大海,大風大浪把各位神仙漂散了。何仙姑站在荷花上漂呀漂,經東海,過南海,看看越漂越遠了。她收起荷花,駕上祥雲,飛過高山平原,不知飛了多久,往下一看,只見:山,皆平地崤拔,林立四野,疊嶂有序。似朵朵蓮花含苞待放,棵棵玉筍破土而出,像人,像獸,像禽、像蟲,像魚……千姿百態;水,清澈明亮,有蜿蜒千曲的河流,有碧波盪漾的湖塘……

  何仙姑想,此是何處人間,如此美麗,賽過仙境?她慢慢下降高度,低頭細看,東邊一條桂江,西面一條柳河,從北往南流淌,兩河之間是一片肥田沃野,水中游魚穿梭,空中飛鳥皋翔,荷花滿塘,真是魚米之鄉。

  何仙姑住了一天,覺得一人在此不好。於是她駕上祥雲返回蓬萊,找到鍾漢離、張果老、韓湘子、鐵柺李、曹國舅、呂洞賓、藍采和七位大仙,告訴他們,她發現了新仙境。眾仙將信將疑,說,天下還有比蓬萊更美的.地方?何仙姑說,眾仙親臨其境才知道。眾仙說好去看看。

  眾仙在何仙姑的帶領下駕上祥雲往南飛來,一會兒就到了目的地。眾仙一看果然仙境也!八仙又邀請天上、地上、海中的各路神仙來此聚會。

  眾仙問何仙姑,此乃何處?何仙姑說,我也不清楚。眾仙說,請李大仙去走一轉,找當地人問問就知道了。

  鐵柺李在一片樹林中降落下來,鐵柺李轉來轉去找不見人,只得上天告訴眾仙,這裡人煙稀少,找不到人所以不知道地名。

  眾仙商議道,我們大家在此相會,就叫會仙吧。眾仙說,好,好。

  在民間還有一說,以前會仙一地水寬地窄,人煙稀少,常年雨來洪水氾濫;天旱地面千裂。有一天,人們聽說天門山上來了仙人,各村各寨的三老約去拜見仙人。請仙人指點解決澇災旱災之術。

  三老們爬上山頂,可是沒見到仙人,他們下決心不見仙人不回家。他們等呀等,從天亮等到天黑,又從天黑等到天亮,等了七七四十九天。神仙們才從南海回來。神仙們聽了三老們的訴說後,答應想辦法。

  第二天神仙們在天上巡查了一週,找到了解決的辦法,就下凡和老百姓商議。神仙說,修一條東接桂江,西通柳江的水渠,這樣澇時可排,旱時可灌。但是工程很大,困難很多。老百姓說只要人心齊,有困難不怕。於是在唐代,人們開始挖土鑿石,春夏秋冬,夜以繼日,男女老幼齊上陣修水渠。

  老百姓的千勁感動了各路神仙,神仙們紛紛來幫忙。終於在唐長壽元年(692年)把水渠修築成功,分相思水,使之東西分流,日相思埭。

  相思埭,能排能灌能航,農商俱賴。修相思埭是三老們去會見仙人的事。於是會仙就成了此地美好的地名。

  《嶺外代答》一書是宋代周去非所著。周去非(1134~1189),浙江永嘉人(今溫州),南宋淳熙(1174~1189)初,“試尉桂林”,東歸後於淳熙五年撰《嶺外代答》。

  世上名會仙鄉、會仙橋、會仙樓、會仙閣、會仙河、會仙山、會仙湖不少,周去非記的是不是臨桂的會仙呢?查周去非的仕途,他在臨桂“試尉”(相當於代理公安局長),有義務有時間有條件到臨桂各地巡查,有機會收集民間傳說。

  宋時臨桂會仙還人煙稀少,古時五戶為鄰,五鄰為裡,裡有里長、里正(相當鄉、村長),再次印證了周去非的《嶺外代答》記:“舊有群仙於此,緇穆羽駕,編於碧空,競日而去,里人聚觀壯聞,因名會仙裡。”會仙裡就是今時的桂林市臨桂區會仙鎮,也是會仙鎮得名的由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