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時間凝結風景美文
用時間凝結風景美文
古語有云:“玉不琢,不成器。”人更如此,靜心研磨,不急於求成,方成大器。
君不見,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十年恥辱,十年教訓,終雪恥稱霸;書聖王羲之身臨墨池,苦練點橫撇捺,迎送了多少個黎明黃昏:臺灣導演侯孝賢七次闖入戛納影展,二十年來有如一磨鏡老人,終摘桂冠……他們的傳奇,旁人無法複製,卻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用時間凝結風景。
然而,卻總有一種灰色,印在歷史的長軸中,揮之不去。秦始皇十三歲登基,二十一歲親政,滅呂相,平叛亂,蕩滅六國,一統文字度量衡。這樣的神速,在歷史的長河裡,鮮有君王與之媲美。可是,一帆風順卻是他的`悲哀,所以他不懂得靜心精研,而是急於成就萬世千秋的皇帝夢,坑殺儒生,焚燬經典,修阿房,築長城……結果如何?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一個國家在組建伊始就急功近利,而不休養生息,哪來的民力財力構築夢想的大廈?
人生如酒,越久越醇;人生如鏡,越磨越亮。只有以時間為鑽為壇,用心雕琢沉澱,方可光亮恆新,芳香永溢。在這個光怪陸離、浮躁成風的社會,做學問、搞藝術尤需磨鏡精神。
一個農家小夥兒,心中懷揣著一個夢——描寫一部以白鹿村為背景的歷史大戲。於是,他憑藉一本新華字典,翻閱大量史料,對這個世界靜心觀察,潛心思考,一筆一畫地描繪,醞釀沉澱二十餘載,一部文學史詩《白鹿原》橫空出世,震驚文壇。他孜孜不倦,精益求精,不因街邊閃爍的霓虹燈而亂了眼,也不為五彩的浮華而迷了心,耐心地磨著自己的性子,沉澱著自己的心靈,夯實著創作的根基,終在文學天地馳騁。若不靜心研磨,陳忠實又如何能穿越歲月的喧囂,直達夢想的彼岸?
“板凳要坐十年冷”,對學問和藝術的研究也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長期靜心研磨方能致遠。“一天三幅畫,一幅賣不出;三年一幅畫,一天即賣出”說的也是這個道理。然而,我們身邊卻有太多忙碌的學者:忙於著書立說,忙於晉升職稱,忙於參評大獎,忙於拿課題專案,忙於成名成家,忙於四處講學……真正能如董仲舒般面對滿園春色不為所動,專心治學,不求聞達,三年不窺園者又有幾個?殊不知,如果心態浮躁,吝嗇於時間的研磨,很快就會被時間拋棄,甚至貽害無窮。我們應該冷卻浮躁的內心,在時間的汪洋裡凝結成彼岸的風景。
東坡曾言:“人生無味是清歡”。你若真能抱著“十年磨一劍”的心態,沉澱自己,磨礪自己,即使在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時,清歡也自會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