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慶七星巖導遊詞
肇慶七星巖導遊詞
肇慶七星巖位於肇慶市區北約2公里處,去到肇慶一定要去七星巖看看哦。不然就白來一趟肇慶啦!下面請看肇慶七星巖的導遊詞
肇慶七星巖導遊詞【1】
講解線索: 【天柱巖】——【千年詩廊】——【水月宮】——【閬風巖、玉屏巖】——【阿坡巖】——【溼地公園】
七星巖位於肇慶城北約3公里處,是個歷史悠久的風景區,遊人到此遊覽的歷史可上溯到一千多年前。1982年,取七星巖的“星”和鼎湖山的“湖”,合稱為“星湖風景名勝區”,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
1999年、XX年星湖風景名勝區先後被評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全國十大文明風景區示範點”、“國家4a級景區”。
我們面前的這個湖,是狹義的“星湖”。是當地俗概念的“星湖”。古時候它叫瀝湖,原來是西江古河道的餘瀝,後來經過文人墨客的渲染,成了“天上銀河的餘瀝”美譽為“星湖”。“星湖”一名最見諸文字是在是在明代崇禎年間,距今已有350多年的歷史,星湖由中心湖、波海湖、青蓮湖、東湖(仙女湖)和裡湖五個湖組成。總面積約為6.49萬平方米。
清代陳恭尹寫了一首《七星巖提名歌》:“媧皇未補星辰漏,神人驅石如雲走。赭鞭鞭斷雲不前,天風吹落西江口。”屈大均的《廣東新語》也說:七星巖“蓋帝車之精所成”。這就是七星巖得名之由來。七星巖共七巖,呈兩列長條狀,南列自西至東為閬風、玉屏、石室、天柱、蟾蜍、仙掌及北邊的阿坡這七座巖。
【天柱巖】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七星巖景區了。整個景區的面積共8.227平方公里,我們今天只能遊覽其中的幾個景點。面前這座山就是天柱巖,高約114米。峰頂上的摘星亭,是七星巖最高的建築物。
天柱巖有如擎天柱,半山上的天柱閣,曾住過陳毅和羅瑞卿等黨和領導人,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也曾在此就餐。當年郭沫若十分欣賞此閣,曾作詩留記:“七星落地上,天柱立中流。山多紅豆樹,窗對白鳧洲。月下開菱鏡,雲間結綵樓。勾留過一宿,燈火是端州。” 我們在附近找找,看誰能見到散落在地上的紅豆----相思豆。
【千年詩廊】 1962年2月,外交部長陳毅元帥來遊七星巖,曾寫下一首古體長詩,其中對石室巖的摩崖石刻有這樣的讚美: “壁上題詞句,千年成詩廊”。
什麼叫“摩崖石刻”?中國人自古習慣把可有圖文的方形石板叫做“碑”,圓形的則稱為“碣”;對於鐫刻在天然岩石上的圖文,則稱為“摩崖石刻”,也簡稱為“摩崖”或者“石刻。 “摩崖石刻”原來是為了銘功和記事的,發展至後來,也加入了選刻詩文、佛經佛像等內容。
七星巖的摩崖石刻主要集中在石室巖的龍巖洞內外及蓮花洞。自唐宋以來,歷代詩人墨客在此賦詩題字者,絡繹不絕,現存有摩崖石刻410餘件。這些石刻,有古今體詩、長短句、四言韻語、四六駢文、歌行、散文、遊記,還有對聯、題名、題榜以及經文。論字型,篆、隸、真、行、草,樣樣俱全。使人恍如置身於碑刻書法藝術的宮殿,瀏覽於詩文薈萃的長廊。
在這些石刻中,最有藝術價值的,就是我們眼前的這幅李邕的《端州石室記》。像初唐其他散文一樣,這篇文章仍沿襲漢魏六朝賦體駢文的句式,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可惜由於年代久遠,有些字已殘缺難辨了。宋朝時,這裡又多了個馬蹄形的損痕,所以後人稱它為“馬蹄碑”。 這篇《端州石室記》的價值,在於它是七星巖現存摩崖石刻中年代最早的一篇,刻於唐代開元十五年(727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它的作者文名滿天下!連李白和杜甫都崇拜和頌揚他。他書法藝術精湛,開一代書風,印證了初唐疏朗痩勁書風向盛唐時期的豐厚磅礴書法風格的轉變。
唐代在這裡題刻的名人還有稍後的李紳。李紳,他是中唐時期有名的詩人。對於他,大家可能不大熟悉,但他有兩句古風,倒是家喻戶曉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此後,宋代的名臣清官包包拯、《愛蓮說》的作者哲學家周敦頤哲學家祖無擇、詩人郭祥正、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永曆三忠”之一的陳子壯等,都在此留下了摩崖石刻作品,至於清代的石刻就更不勝列舉了。 所以,XX年“千年詩廊”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水月宮】 大家都看到了山門簷下的“水月宮”三個字吧,宮名為“水月”一說巖下本有座觀音堂,供奉著水月觀音;一說取“水月雙清”之義。水月宮始建於明嘉靖年間,萬曆三年重修擴建,後廢,崇禎九年又重建 ,並鑄造銅像。1985年春由國家撥款重建。
水月宮佔地6000平方米,紅牆黃瓦,採用了中國傳統沿中軸線佈局的院落式格局。大殿裡特設供奉“摩利支天”。所謂“天”,實際上是神的異名,佛教說共有20天,他們本是印度神話中懲惡護善的20位天神,佛教沿用其說,把他們作為護持佛法的神。我國許多寺廟的大殿內兩側都有二十諸天神像,但不專祀,這裡作為主神而專祀,在國內是罕見的。
摩利支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陽焰”、“威光”。據《摩利支天經》說,她常常行走在日神之前,但有隱形法,使日神看不見她。所以在古代,摩利支天是武士崇信的偶像。明朝兩廣總督熊文燦設殿專門祭祀她。據說就因為他派遣兩廣總兵鄭芝龍(鄭成功之父)在征剿劉香的海戰中,得到摩利支天現形助戰而大獲全勝之故。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個摩利支天銅像,是1986年重鑄的,高5米,重6噸。他旁邊兩位是仙女。是改革開放的春風,使摩利支天支菩薩得以重鑄金身。
【閬風巖、玉屏巖】 我們面前的石山東西相連,氣勢雄渾,並列如屏,古時合稱為“屏風巖”。明朝開闢這巖時,人們將東、西峰分開,東峰稱“閬風巖”, 古書云:“高門為閬,閬風乃崑崙山極頂之門戶”;西峰稱“玉屏巖”。陳毅元帥形容“玉屏如鐵牆”。 早在明萬曆年間這裡就修了蹬道,清乾隆年間又再次重修,所以沿途可見明、清的摩崖石刻。 好了,都上來了吧,這座亭名為“十友亭”,從這裡俯瞰平湖幽堤、村落城郭,一覽無遺。請過來看看這幅石刻,它叫“狀元碑”。詩是清代詩人、書法家黃培芳作的,字是清代廣東三大狀元之一的林召棠寫的。待會我們還可以看到清初詩壇著名的“嶺南三大家”-----順德陳恭尹、南海梁佩蘭、番禺屈大均的題名石刻。 各位遊客,參觀了三仙觀,過了扶嘯臺、環翠臺,我們終於來到玉皇殿了。它始建於明萬曆四十六年(1598年),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重修。建築物磚木結構,重簷歇山頂,簷下的斗拱鋪作繁多而且精細。瞧,這就是“蓮花托”,這就是“燕尾昂”。支撐殿頂的四根金色木柱,前兩根褸刻雲龍,鱗甲畢具,形若飛動。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往西走,經過玉屏峰的小石林、叮咚井、一線天、雙珠徑,到馬鞍亭下山。
【阿坡巖】 我們現在抬頭看見的這座石山,就是阿婆巖,阿坡是“阿婆”、“禾婆”的轉音。 相傳古時有一仙女,在這裡教打漁為生的鄉民種植水漲禾高的大禾,使四鄉獲得魚稻雙豐收。她老了,鄉民便稱她為“禾後”、“禾婆”。至今在巖山東北麓還有明代刻的“禾後巖”三個大字。 阿婆巖下週圍的石壁上,遍佈當代名人的摩崖石刻,很有書法價值。 巖下這個水洞,全長300多米,是七星巖“八洞”中最長的一個水洞。這裡屬於冷洞型的腳洞,夏天進去,涼風習習,令人暑氣全消,如果乘船進洞探勝,裡面的鐘乳石千姿百態,為七星諸洞之冠。
【溼地公園】 各位遊客,我們眼前這片湖面是東湖的一部分,因禾花仙女的傳說而稱仙女湖。它是星湖溼地公園的核心,面積約2平方公里,水深平均達2米,是最能體現溼地環境的遊覽區。現在請各位上船遊瀏覽。 溼地公園你們聽說過嗎?溼地是指天然或人工的、長久或暫時的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靜止或流動的或為淡水、鹹水、鹹淡水的水體,還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海域。溼地被譽為“生命的搖籃”、“地球之腎”。它是鳥類、爬行類、哺乳類動物的樂園,是物種的基因庫,它與森林、海洋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
溼地這個概念早在1956年由美國政府提出,1971年由美國等36國在伊朗小鎮拉姆薩爾共簽訂了《溼地公約》。1994年我國開始全面履行《溼地公約》。XX年12月12日,我國首家溼地公園----肇慶星湖溼地公園正式被確認。
大家請往兩旁看,招鳥島、月亮島等20多個小島浮現湖面之上,前方的島上就是南中國第一大的丹頂鶴園了。目前全世界大約有XX只丹頂鶴,中國約有1000多隻,這個園內有50只,這在中國排第四位。丹頂鶴被譽為“溼地之神”,成語“童顏鶴髮”“松鶴延年”的“鶴”都意味著長壽。園中還有火烈鳥、白鸛、蓑羽鶴、白枕鶴和冠鶴等共幾百只珍稀禽鳥,這是一個極具特色的、充滿歡樂和詩意的天地。
各位遊客,1961年葉劍英元帥曾以詩句對七星巖景色作了最精確的概括:“借得西湖水一環,更移陽朔七堆山。堤邊天上絲絲柳,畫幅長留天地間。”今天我們遊覽的地方也算多了,但這只是七星巖景區的一部分。其實,七星巖景區包括“五湖六崗七巖八洞”、“二十景”,還有些景點我們還未涉足呢!
今天的'行程到此結束了,這裡還有許多景點等待大家再次光臨!
肇慶七星巖 導遊詞【2】
七星巖景區由五湖、六崗、七巖、八洞組成,面積8.23平方公里,湖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河,景在城中不見城,美如人間仙境。七星巖以喀斯特溶岩地貌的巖峰、湖泊景觀為主要特色,七座排列如北斗七星的石灰岩巖峰巧布在面積達6.3平方公里的湖面上,20餘公里長的湖堤把湖面分割成五大湖,風光旖旎。被譽為"人間仙境"、"嶺南第一奇觀"。國級文物保護單位七星巖摩崖石刻是南中國儲存得最多最集中的摩崖石刻群,所以取名為七星巖。
七星巖以喀斯特溶岩地貌的巖峰、湖泊景觀為主要特色,星湖、閬風巖、玉屏巖、石室巖、天柱巖、蟾蜍巖、仙掌巖及北邊的阿坡巖。七座排列如北斗七星的石灰岩巖峰巧布在面積達6.3平方公里的湖面上,所以叫七星巖[1]。20餘公里長的湖堤把湖面分割成五大湖,風光旖旎。被譽為"人間仙境"、"嶺南第一奇觀"。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七星巖摩崖石刻是南中國儲存得最多最集中的摩崖石刻群,李邕、李紳、包拯、周敦頤、俞大猷、陳恭尹、朱德、葉劍英等500餘壁唐、宋、元、明、清及當代的名人詩題為七星巖增輝添色。
星湖原是由西江古河道形成的瀝湖,20多公里長的林蔭湖堤,如綠色帶飄般把仙女湖、中心湖、波海湖、青蓮湖和裡湖連結在一起,湖光山色,綽約多姿。
"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陽朔七堆山,堤邊添上絲絲柳,畫幅長留天地間。"葉劍英元帥的《遊七星巖》詩勾勒出七星巖的秀麗景色。
景區介紹
七星巖牌坊位於景區中心湖南部,1959年落成,鋼筋混凝土仿古建築,高12米,寬17.5米,四柱三間,柱礎花籃形,四根大圓柱飾以硃紅,仿歇山頂,上蓋琉璃瓦,中門上方鑲嵌著朱德於1959年手書的"七星巖"三個大字,為肇慶的重要標誌物。牌坊北側有廣場,面積2.83萬平方米,是集娛樂、休閒、觀賞、購物於一體的活動中心和大型公共活動場所。廣場有廣東最大的音樂噴泉,廣場文化在省內頗有名氣,週末遊客可在此免費觀賞文藝演出。
七星巖摩崖石刻位於景區中心,共有531題,其中石室洞有333題,是廣東省儲存最多、最集中的石刻群,1957年就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東石刻以唐為貴,七星巖就有唐刻4題。石刻以漢字為主,還有藏文和西班牙文。漢字各種書體俱全,以楷書為最,行書次之,其中唐代李北海正楷《端州石室記》是七星巖摩崖石刻的珍品。石刻群文體有詩、詞、歌、賦、對聯、題記,其中詩有252首,陳毅元帥撰詩稱之為"千年詩廊"。
石室洞由龍巖洞、碧霞洞和蓮花洞組成,龍巖洞以小艇導遊,後兩洞可步行參觀。龍巖洞是七星巖開闢最早、景物最多的溶洞。穹隆高大,千姿百態,如夢如幻的景觀,令歷代文人騷客陶醉,並留下讚美的詩篇。石室洞中存各種文體石刻333題,可見石室洞在七星巖風景區中是何等的注目。
石峒古廟位於七星巖東北部,仙女湖遊覽區內。始建於唐初,明萬曆十三年(1585)重建,清嘉慶三年(1798)、道光二十二年(1842)重修,古廟置於巖洞中而得名。廟中供奉附近百姓的神,稱周氏神。因傳說廟中石鐘乳有一小洞曾流出白米,故有俗稱"出米洞"。
蓮湖泛舟
最佳觀賞點在紅蓮橋南風情碼頭處。廣東肇慶七星巖
七星巖歷史悠久,早在晉代已有文字記載。唐朝文章家、書法家李邕(北海)曾慕名來遊,寫下了著名的《端州石室記》,鐫刻在石室洞口的石壁上。
七星巖景區還有廣東罕見的龐大石刻群,儲存著唐代以來的石刻489題(七星巖摩崖石刻),具有重要藝術價值和科研價值。位於七星巖東面的仙女湖風景優美,每當太陽西下的時候可以觀賞到臥佛吞日的自然奇觀;七星湖與仙女巖之間的湖面上建有東方禪林,在這裡遊客可以領略到禪趣。
七星巖在1982年成為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肇慶市委、市政府於一九九七年底先後投資1500萬元,在七星巖景區內的六個小島、七座山岩,八公里長的湖堤上安裝了環湖園林路燈560盞、1000瓦的射燈、彩色泛光燈250盞及3000米的彩虹管,運用先進的第三代光源的變化多姿。以不同的顏色交錯投射到景物上,勾畫出七星巖景區內神秘幽雅的堤岸、小橋,花木,巖山與湖水交相輝映,使夜幕下的七星巖更加絢麗多彩;同時開闢了星湖夜遊專案,為廣大市民和遊客在夜色中游湖觀光提供了一個美麗的環境 ,再造出"第二星湖"。
近幾年,增加了許多新的景點,如牌坊文化廣場,每當夜幕降臨,霓虹閃耀,遊人如鯽,全國目前最大的露天音樂噴泉啟動之時,七星巖牌坊廣場更顯得壯觀,每逢週末或節假日,這裡還可以欣賞一臺臺豐富多彩的文藝節目,真是令人如醉如痴。位於星巖東面的仙女湖,每當太陽西下,還可以觀賞到天然奇觀--臥佛吞日。在仙女湖與星巖之間湖面上新建的佛教大觀園--東方禪林,也可以領略到禪的奧秘。後來新開挖了3公里長的"禾花水道",使星湖景區的遊覽面積比原來增加了五倍,並使得陸上景點與水上景觀渾然一體。如果你坐在遊船上環湖遊覽,你會有一種新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