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區域觀察記錄(通用15篇)

中班區域觀察記錄(通用15篇)

中班區域觀察記錄1

  事件:

  今天區域遊戲,正當孩子們和諧地玩著遊戲時,突然我聽到了一聲刺耳地喊叫聲,“好好沒給錢就把薯片拿走了。”“快抓小偷!”我還沒反應過來呢,超市裡的“工作人員”萱萱馬上衝到了娃娃家裡,揪住了正在做客的好好。這時,娃娃家的“媽媽”蔣郭一連忙問為什麼要抓住他們的客人。萱萱生氣地說道:“他偷我們的東西!他沒給錢就拿走了!快把東西放回去!”原來,銀行裡沒錢了,可是好好又想到娃娃家做客,於是就在超市外面伸手拿了罐薯片就跑了。本想著孩子們會怎樣處理這件事呢,突然,蔣郭一溫柔地對著好好說:“好好,你不買東西也可以來做客的,我們娃娃家歡迎你,但是不付錢是不能拿超市裡的東西的,你快去還掉吧。”好好聽了,高興地點了點頭,馬上把薯片還回了超市。萱萱也跟著回了超市。

  反思:

  為了觀察幼兒如何解決糾紛,我沒有介入遊戲中,作為旁觀者,我欣喜地看到幼兒已經具有了初步解決問題的能力。但發生此次問題的原因,我也有一定的責任,銀行裡不應該出現沒有錢的情況,所以,我馬上又為銀行補充了些“錢幣”讓幼兒可以不再為沒錢取而煩惱。其次,導致此次事件的另一個原因是中班幼兒的角色意識不強,也沒有很強的社會意識,在評析遊戲的過程中,我和幼兒一起討論了去超市應該注意哪些的問題,幼兒紛紛表示只有付了帳才能把東西帶回家。

中班區域觀察記錄2

  區域名稱:

  手工區

  觀察物件:

  嵐嵐

  記錄者:

  顧麗亞

  觀察重點:

  樂意與同伴交往

  幼兒活動情景記錄:

  嵐嵐是個很內向的女孩子,喜歡到手工區做一些安靜的區角遊戲。今日我看到她拿著自我的進區卡來到了區域角,我看到她從進去後就一向坐著看旁邊的小朋友摺紙,我想她肯定沒紙,所以沒辦法折,這時我走過去輕輕的問她怎樣了她過了好久才回我一句很輕的話我沒有紙。聽完我告訴她你拿不到能夠和旁邊的小朋友說下讓他們遞給你就好了。她點點頭我發現她愣在那還是不折,我又問她怎樣了這次被我一問她的眼淚都快要出來了,用發抖的聲音告訴我,我不會折。這時我看到旁邊的嵐嵐我說“嵐嵐你教下好嗎”,當我再次看她們時她們成為了好朋友。

  行為分析:

  嵐嵐是一個內向的女孩子。平時與小朋友之間的交流就不是很多,所以她的語言交流本事很差。遇到事情她只會坐在那裡看而不會主動地與別人交流。在這時教師在旁邊去引導讓旁邊語言交流本事強的幼兒去帶動她,讓她在其他幼兒面前敢說敢做,做一個勇敢的小朋友。

  教師後續的支援:

  1、多鼓勵她多和同伴交流。

  2、肯定她的提高。讓孩子自信,並願意與別人交流。

中班區域觀察記錄3

  觀察時間:20xx年12月4日10:20—10:40

  觀察物件:xxx

  觀察地點:美工區

  觀察目的:觀察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思維能力。

  觀察記錄:

  今天的區域活動時間,曹靜晶和趙俞潤選擇了美工區的材料進行操作,他們不約而同地拿起剪刀和彩紙。

  曹靜晶首先拿了一張淺綠色的紙,用剪刀剪出一個波浪形的長條,剪好後再大一點的白色卡紙上比劃了一下,又剪出一個波浪形的長條,晶晶將剪出的長條貼在白色卡紙上。而趙俞潤呢,則是用筆在紙上畫了一些運動的小人,然後再用剪刀將小人剪下來,貼在白卡紙上。晶晶看了看也拿起筆準備畫,這時,她看到站在一旁的我,又看了看貼了波浪形長條的卡紙後,在剩餘的綠色紙上畫了一個人物,沿著人物外形小心翼翼地剪下來也貼在卡紙上。緊接著,晶晶拿起一張紅色的紙剪成一個太陽的形狀,還在下面貼了一些有橫著的也有豎著的長方形。晶晶滿意的笑了,對我說:“老師,你知道我畫得是誰嗎?”我說:“是雯雯。”

  “不是的,我畫的是你,老師你辛苦了,我想請你去我家玩,你看,這兒還有一個摩天輪,我想帶你去坐摩天輪。”

  “謝謝你,晶晶,老師很開心,你真是一個懂事的好孩子。”

  潤潤的運動小人貼好後,看到晶晶剪的波浪形,覺得很好看,就對晶晶說:“你這個真好看,怎麼剪的?我也剪一個。”晶晶耐心地講著,潤潤認真地聽著,也用晶晶的方法學著剪。

  “我再來剪幾朵花”晶晶說。於是,晶晶拿起一張粉色的紙,摺疊了幾下後開始剪。“哎呀,怎麼剪不動呀?”晶晶用勁剪還是剪不動,潤潤說:“太厚了,就會剪不動的。”晶晶開啟紙,重新疊了疊,終於剪出幾朵花。

  評價:

  晶晶和潤潤都是比較聰明、語言表達能力強、動手能力較強的孩子,在整個自主區域活動中,可以看出,孩子對剪紙的製作活動特別的感興趣,會根據之前的經驗以及自己所瞭解到的知識進行操作。潤潤很喜歡這樣的藝術表現形式,對於區域活動的興趣性很高,晶晶的情感比較豐富,用剪紙的形式表達對老師的愛。

  活動中兩個孩子還透過交流討論,互相取長補短,提高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策略:

  1、老師要做一名旁觀者。在進行剪紙活動的過程中,當幼兒出現困惑時,不要急於告訴孩子的解決方法,而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加入到活動中來,與孩子共同探討解決的方法。讓孩子自己尋找解決的答案。

  2、及時讓孩子展示自己的作品,這不僅對幼兒本人是一種激勵作用;對其他幼兒來說,也是互相學習的機會。

  3、在美工區投放與剪紙息息相關的物品。

  4、孩子與家長共同收集剪紙材料以及作品。

中班區域觀察記錄4

  區域名稱:建構區

  觀察物件:小羽

  記錄者:xxx

  觀察重點:利用一切機會,鼓勵小羽大膽用語言與別人交往。

  幼兒活動情景記錄:

  孩子們正在自由地玩著積木,只見小羽獨自一人坐著玩衣角,她耷拉著腦袋坐了一會兒,最終微微抬起頭看了看積木。我走過去問你想玩嗎?她點了點頭,沒說話,只用眼睛看著我。一會兒她站了起來,慢慢走了過去,還不時回過頭看我,我笑著點點頭,她走到了孩子們的身邊。正在小羽認真的拼插積木時,我看見他對面的小宇拿了她幾個玩具。而小羽看見了卻不說話,但臉上有些不高興。過了一會小宇又拿她的玩具,只見小羽一把把自我的玩具全拿了回來,還把他的玩具給打爛了。當我走到她面前,她委屈得哭了。

  行為分析:

  1、從案例看,小羽是個性格較為內向的孩子,小羽在交往方面很不主動,缺乏勇氣,內心的需求和期望總不敢去實現。而我的點頭、微笑無疑給了她很大的鼓舞。這孩子不是不想交往而是不敢交往,她需要教師更多的關懷和愛。而在交往中她卻不善於用語言和別人進行溝通,所以委屈得哭了。

  2、針對小羽的行為,我與家長進行了個別交流。從中瞭解到,小羽在家裡就很乖巧、不大愛說話,很依戀父母,父母也認為孩子年齡小很多事情都包辦。平時父母交際很少,不經常帶她出門,將她封閉在自我的小家中,致使她缺少交往的機會。

  教師後續的支援:

  1、增強孩子的自信,抓住時機表揚她

  2、遊戲時多讓幼兒以強帶弱、相互配合

  3、利用一切機會,鼓勵小羽大膽用語言與別人交往。

  4、開展主角活動,讓小羽參加。

中班區域觀察記錄5

  觀察目的:娃娃家角色的分配

  觀察物件:玩“娃娃家” 的五位幼兒,尹可欣、王若語、餘子星、付梓坤。 觀察時間:20xx年12月10:50一11:20

  觀察地點:小一班教室“娃娃家”活動區

  觀察實錄:

  今天是尹可欣、王若語、餘子星、付梓坤這四位小朋友玩娃娃家。娃娃家的角色牌有兩個,爸爸和媽媽。孩子們進區後,一會兒傳來了爭吵的聲音, “我要當媽媽,我就要當媽媽,我不當寶寶。”原來是尹可欣和王若語小朋友都爭著要當媽媽,而其他三個小朋友都已經分配好角色了,睜著大眼睛看著這兩位小朋友。我一走近,小朋友們馬上用求助的目光看著我。我蹲下身子問尹可欣和王若語:“你們為什麼都要當媽媽呢?”可欣搶先回答:“因為我最喜歡媽媽,我覺得當媽媽好玩一些,我想做菜。”小語也說:“我也喜歡媽媽, 當寶寶不好玩。”想到我們剛剛學過的一個故事《幸福的一家》,我就馬上問娃娃家的寶寶:“為什麼說是幸福的一家呢?家裡有些什麼人?”一旁的“爸爸”餘子星說:“有爸爸、媽媽和哥哥。” “哥哥”坤坤也在一邊補充道:“家裡還有寶寶呀!”我接著說:“對啦!我們一家人在一起很幸福,是因為我們有一大家的人,大家在一起相親相愛!”可欣點點頭說:“我也覺得,我們家也是這樣的。”小朋友們都點點頭,我接著說:“在我們的家裡,每一個人都很重要,今天娃娃家的寶寶們也是一家人,小朋友們要當好每一個角色,我們來試試當不同的角色好不好?”小朋友都說好。我轉過頭看看邊上那兩個分配好角色的小朋友說:“爸爸和哥哥真棒,不爭不搶的選好自己的角色。”我又看看可欣和小語說:“老師提個建議,今天可欣來當‘媽媽’,小語當‘寶寶’,到下一次遊戲的時候我們就互換角色,看看誰當的‘媽媽’或者‘寶寶’當的好?可以嗎?”透過調節和勸說,可欣最終當上了“媽媽”,小語當上了“寶寶”。剛開始“寶寶”還撅著小嘴巴,可過了一會兒,“寶寶”就開心的投入到角色中去了

  分析:

  1、孩子們到娃娃家,有了初步的規則意識(如:已有兩位小朋友自己分配好角色了。)

  2、我們有時經常會問孩子最喜歡家裡的誰?大部分孩子都回答的是媽媽。雖

  然小班的孩子還不能用語言去表達。但孩子們心中就是覺的媽媽是溫柔漂亮能幹的,相比之下,寶寶在孩子們的心中分量比媽媽要稍遜色一些。所以當有“媽媽”和“寶寶”的角色選擇時,就會出現以上案例中的一幕:兩個孩子都爭著當“媽媽”的角色。

  3、我最初是想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給孩子自主的權利,讓孩子自己去選擇角色。所以讓“娃娃家”的孩子們自己分配。其實孩子們對於角色扮演有著濃厚的興趣。但有的孩子碰到自己喜歡的角色就會爭論不休,這也與孩子自我為中心的狀態有關。

  措施:

  1、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加強孩子的親情觀念的培養,知道家裡的成員都是很重要的。

  2、孩子在遊戲中出現問題,教師要及時的出現,並用親切的語言和適宜的方式去引導孩子。比如:兩個孩子都爭選“媽媽” 的角色,我及時的用回顧故事的方式,讓孩子停止了爭吵。並加以提問,加深孩子們對家庭角色的認識。

  3、教師還是要引導孩子自己去分配角色,不能硬性的指派孩子去擔當什麼樣的角色。我用建議的方式讓兩位孩子協商和分配誰當“媽媽”,雖然孩子剛開始還是有點不高興,但當孩子投人到遊戲當中的時候,能馬上忘掉不開心,這也是小班幼兒的心理特點。

  4、小班孩子在自選角色這個規則意識上是比較薄弱的,孩子無法協商角色的選擇時,教師要酌情參與指導,制定輪換角色的規則,並用圖片的形式記載孩子表演過角色的軌跡,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擔任自己喜歡的角色。當孩子得到自己喜歡的角色時,要給孩子提出遊戲的要求,讓孩子學會珍惜自己的機會,同時對能自主協商分配角色和謙讓的小朋友進行表揚。幫助小朋友逐步學會協商、合作,學會剋制自己,遵守規則,加強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

  5、在評價環節,運用情景再現法,讓全班孩子發現問題,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孩子把遵守規則內化,逐步培養他們自願、自覺的遵守輪換規則的好習慣。

中班區域觀察記錄6

  遊戲又開始了,這次我作為一個蛋糕店的糕點師參與到了幼兒的遊戲中去。我自己擺弄了一會兒,用皺紋紙揉了一些長條,這時,老闆壯壯對我們喊道:“這個客人要一個草莓蛋糕!”我應聲道:“馬上來。”接著,我就忙碌起來了,我用剛剛準備好的長條皺紋紙當成奶油繞在了草莓蛋糕半成品上,又取了兩個小奶油放在了上面,接著我又用橡塑紙剪了兩片樹葉狀的東西擺在了小奶油邊上,最後,我取來巧克力棒放在了上面,一個草莓蛋糕就完成了,其他糕點師看了我的做法,也開始創意起自己的蛋糕來,不再是一味的亂剪亂擺了,開始注意擺放的層次和搭配。

  分析策略

  孩子們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之前不會做蛋糕是因為沒有過類似的經驗,在經過我的演示之後,孩子們很快就學會了,而且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創意。我們還可以給他們提供一些模板,如小草莓模板、橘子模板和各種圖形模板,讓孩子們自己挑顏色的紙,用模板印了以後剪下來裝飾在蛋糕上。在觀察這次的遊戲後,我發現了一個新問題,就是我們老師提供了很多半成品蛋糕和小奶油、巧克力卷等物品,但是這些東西都是放在蛋糕上的,一動這些東西就會掉下來。於是我和朱老師討論了一下解決辦法,決定給所有的半成品縫上一些粘的東西,這樣讓它們能和蛋糕底座固定住。

中班區域觀察記錄7

  觀察資料:

  應對大班幼兒的告狀行為。

  觀察班級:

  大三班。

  觀察時間:

  2月24日。

  觀察地點:

  活動室。

  觀察物件:

  王xx。

  觀察目標:

  培養幼兒獨立解決問題和寬容的品格,減少告狀行為的發生。

  觀察例項:

  生活活動中,有一些幼兒把自己從家裡帶入幼兒園的貼畫紙分發給自己的小夥伴,這時,我便看見錢楊小朋友把貼畫紙分發給了離自己座位較近的王思瑤、聖彪、陶哲這些小夥伴。

  這時我便聽到王思瑤小朋友面紅赤耳地小聲說:“你就給我一張,你給聖彪兩張呢!你不給我兩張的話我就告訴老師你帶貼畫到幼兒園了!”(幼兒園規定幼兒不能從家帶任何東西入園)於是我便故意裝著沒看見,讓幼兒自己應對問題。這時瑤瑤便跑到我面前對我說“老師,楊楊帶貼畫到幼兒園來,還把它分給小朋友!”

  反思:

  幼兒的告狀行為看似小事,卻與幼兒的心理發展有很大的聯絡,幼兒對同伴的分享,在心裡上存在異議,覺得不平均,從而產生矛盾,她期望教師與同伴進行制止,在心裡上得到安慰,這是本班級常見的告狀行為,同時也是幼兒在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失後的告狀行為,以此下去,會養成幼兒自私自利的品德。

  應對措施:

  這只是幼兒之間的小矛盾,教師也可將問題拋還給幼兒,引導他們自己學著處理;若是較嚴重的狀況則需教師酌情處理。另外,平時注意多與幼兒溝通,瞭解他們內心的想法。此外,與家庭配合培養幼兒獨立解決問題和寬容的品格,一減少告狀行為的發生,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中班區域觀察記錄8

  幼兒園中班區域活動觀察記錄【1】

  案例發生的年齡班:新中班

  【案例】 豪豪買菜記

  今天,當區域遊戲一開始,豪豪就很高興的跑去華士菜場買菜了,菜場老闆婷婷開始想要和他聊天。只見豪豪只顧自己悶頭揀著菜,婷婷說:“這個是5塊一斤。”豪豪:“好的。”於是拿著菜往秤盤裡一放,還沒問多少錢,豪豪又趕緊走回去揀了好多不同種類的菜,如竹筍、西紅柿、胡蘿蔔等,一起放到了秤盤裡,這時一旁的凡凡湊近一看,說:“怎麼一下子買這麼多種菜啊,老闆怎麼稱啊?”豪豪:“那好吧,我下次少買點。”說著轉身就走了,這時菜場老闆婷婷發話了:“菜還沒拿就走了啊!”豪豪聽到後,跑回來一把抓住秤盤裡的菜就走了。其他小朋友看見了,哈哈大笑……

  【分析】

  案例中的豪豪是我們班出名的愛哭幼兒,不管什麼事只要不順心就會哭,哪怕天熱,他出汗了,自己一個人就在那哭,我們問他這樣做對不對,他的回答幾乎都是“好吧!下次不這樣了。”而且經過觀察發現豪豪的自理能力、同伴交往能力較差。由此分析上述案例中,豪豪的表現是因為平時的社會交往積累太少,以及他的語言發展滯後,不管其他人問他,他的回答只有一種模式“好吧!下次不這樣了。”

  【指導策略】

  1、教師的直接指導:從豪豪此次遊戲的角度看,我們應該多讓豪豪參與遊戲,並在一旁給予正確的遊戲指導,讓其明白遊戲規則;從豪豪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更耐心的教育他改掉一句話模式的回答,使其在以後玩遊戲時能與其他幼兒交流自如。

  2、幼兒同伴間的間接指導:給豪豪找一個好朋友,以組合的形式參與到遊戲中,當然這個好朋友必須是語言表達能力、同伴交往能力發展較好,同時明白遊戲規則的幼兒,帶領豪豪參與遊戲,透過平行的遊戲角色,以間接指導者的身份幫助豪豪。

  3、家園合作:家長與教師應該很好的配合,只有家園合作,才能讓豪豪進步。因為如果只是在園時教師的教育,到了家家長仍對其不教導,則我們老師教育的效果將不見效。所以,教育要家園同步進行。

  幼兒園中班區域活動觀察記錄【2】

  過程:

  中午十一點半左右,孩子們安靜地吃好了中飯,送好了餐具,他們開始自由交談。我發現顧景灝和張鳳桌上、地上都掉了一些飯粒,但他們都置之不理。

  我走到孩子中間說:“你們肚子吃飽了,現在坐在一起說說玩玩開不開心?”幼兒異口同聲:“開心。”

  我又問:“那請你們找找桌子上地上的小飯粒,它們開心嗎?”孩子被我問的一下寂靜了,原本臉上的笑顏也消失了。有的轉過頭找桌上的小飯粒,有的低下頭去找地上的小飯粒,發現沒有就興奮的說:“老師,我那邊沒有掉小飯粒。”“老師,我看到顧景灝那邊有小飯粒。”“老師,你看,張鳳掉了好多飯粒呀!” 被說的這兩個孩子看了看我,就移開了視線,一副漠然不予理睬的態度。

  “掉出來的飯粒會開心嗎?”

  “不開心。”

  我接著問,“為什麼不開心?”

  孩子三三兩兩地回答:“因為,因為它們掉在桌子上了,我看到地上也有,還有的都被踩爛了。”

  “想一想小飯粒怎麼會掉出來的,還被踩爛了?”我繼續追問。

  “我剛才看到有的小朋友吃飯時掉出來的,他沒有吃乾淨。”愛說話的薛晴連忙接話道。

  我肯定了她的答案,並將視線轉向了顧景灝和張鳳,問道:“請你們來說說你的飯粒是怎麼掉出來的?”兩個孩子支支吾吾的回答。我提示到:“你吃飯的時候小腳是怎麼放得?身體朝向哪邊?你的飯碗在哪裡的?”大家一起幫助他們找出了錯的坐姿和吃飯方式。

  “那請你們想想辦法,吃飯時怎樣做才不會讓飯粒掉出來?”

  顧景灝不語,張鳳只是做了個鬼臉,於是我請大家想辦法。

  有的說:“ 要吃得乾乾淨淨。”有的說:“吃飯不說話,飯粒掉了馬上撿起來。”也有的說:“坐在椅子上,吃飯不能動來動去。”還有的說:“不能把飯碗拿起來吃,會倒出來的。”

  我問顧景灝和張鳳:“你們覺得小朋友說的對不對?”

  他們點點頭。

  那請你們來告訴大家:“吃飯該注意些什麼才能不掉飯粒?一點一點的說,把話說完整。”張鳳是個外向的孩子,先來說,在我的幫助下對剛才大家討論的內容進行了小結,顧景灝最後也是斷斷續續的說了一遍。

  “好的,今天我們知道了吃飯時要怎麼做不掉飯粒,如果不小心掉了,也應該馬上撿起來,送進垃圾桶,否則會被踩爛,不衛生,我們要愛惜米飯,也要愛惜我們的活動室。”顧景灝和張鳳也表示同意,以後會像今天討論的這樣做。

  分析及策略:

  每次吃中飯,總髮現有個別孩子由於坐姿和吃飯方式不正確等原因,使得桌子上地上掉了一些飯粒,且他們不會自覺地收拾,幾經善意提醒,效果都不佳。於是我利用餐後時間,及時就餐後的現場,來開展關於怎樣吃飯不掉飯以及如何主動處理掉了的飯粒的談話活動,更具感染力。中班孩子開始從自己的向他人的世界過渡,並開始具有一定的判斷是非、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採用孩子自我觀察發現問題和同伴互助的教育方式引導孩子找出問題的焦點所在,以及根據問題想出有效的解決辦法。大家透過有意識地看發現問題,透過有目的的思考找出原因,透過集思廣益想出解決辦法,這樣的過程想必會給孩子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也有利於其今後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我想,我們的孩子就是要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地積累經驗,從而成長為一個個棒小孩!

中班區域觀察記錄9

  看誰爬得快

  【活動目標】

  1、觀察粗細不同的小棍繞線圈數的不同,初步感知周長。

  2、體驗科學觀察、發現、記錄的樂趣。

  【活動準備】

  粗細不同的小棍、動物玩偶、線、房子模型、記錄表等。

  【操作要點】

  1、觀察三根棍子的不同,猜猜哪隻小動物先到家。

  2、旋動棍子,看哪一隻小動物先到達第三層。觀察此時三隻動物所處位置的高低,以及粗細不同的`棍子上繞線的圈數。

  3、按小動物高低的順序(即小動物快慢順序),依次找出它們對應的棍子,並在記錄表上用符號標註。

  【指導建議】

  1、活動前可提供不同粗細的小棍、線等,透過繞線遊戲初步感知棍子粗細與周長長短的關係。

  2、可進一步引導幼兒理解活動原理:同等距離或長度的線,粗的小棍繞的圈數少,快到達;細的小棍繞的圈多,滿到達。

中班區域觀察記錄10

  觀察記錄:學會禮貌待人

  觀察時間:20xx年1月

  觀察物件:XY

  觀察目的:學會禮貌待人

  本學期,幼兒升入中班後,比原來活躍了許多,再加上活動空間大了,孩子們在班裡經常跑來跑去,或者學奧特曼互相打著玩。

  XY就是這些孩子中比較典型的一個,他喜歡和老師在一起,但是他經常會與周圍小朋友發生矛盾,也常常有小朋友跑來向老師告狀,說XY打了他等等之類的話。

  在我觀察了XY之後發現,其實並不是XY愛打人,而是他處理問題的方法不恰當。例如:早上活動區時XY在建築去玩搭積木,他搭了一個特別漂亮的遊樂場,而這時洋洋正巧坐在XY搭的建築物旁穿鞋,不小心擋住了XY的搭建,於是XY就推了洋洋一把,結果手重了,洋洋哭著向我告狀說XY打他了。我將這一切都看在眼裡,於是我走過去把XY叫了下來,對他說:“XY,你為什麼打他啊?” XY說:“我沒打他,他碰到我的樓房了。”我又問他:“你是不是想讓他讓開一些啊?” XY點點頭,我又告訴他:“你想想,如果你不用手推洋洋,還能怎麼告訴他啊?” XY想了想,對我說:“請你讓一下行嗎?”我笑了,摸著XY的頭說:“對啊!你要是這麼對洋洋說,他不就不會給你告狀了嗎?” XY點點頭,對我說:“老師,我改了。”

  反思:

  中班幼兒的行為問題增多,更多的是源於中班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缺乏。作為老師,要不斷觀察幼兒的社會交往情況,並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使幼兒的社會交往技能不斷改善,從而減少行為衝突問題發生,保證幼兒順利進入“社會化”。

  觀察記錄:拼圖

  觀察目標:

  1. 瞭解孩子對拼圖的掌握情況。

  2. 瞭解孩子對各種圖形的認識水平。活動情況:今天朱儁楠、開心等小朋友在數學區玩拼圖形娃娃的遊戲。這是一個認識形狀的複習活動,要小朋友先自己拼出一個娃娃來,然後數一數自己用了幾個正方形、幾個三角形、幾個長方形、幾個圓形。

  具體記錄:

  朱儁楠先拿了一個圓形當娃娃的頭,然後拿了一塊大一點的長方形當身體,然後在長方形的下面放了兩個小長方形當腿,接著他又拿了兩個小的長方形放在頭(圓形)的兩邊,我正納悶這是什麼東西的時候,我看到他又拿了兩個小三角形放在這兩個小長方形的旁邊,我問他這是什麼,他告訴我說是手。原來,他把手臂安在頭的兩邊了。再看看其他幾個小朋友,發現他們也是這樣,把手臂安在頭的兩邊。

  這時我對他們提問說:“你們看看你們的手臂長在什麼地方?”他們看來看去,然後說:“在身上。”“對,那你們應該把手臂安在什麼地方呢?”朱儁楠猶豫了半天,拿著長方形一會兒在頭上放放,一會兒在身上放放,最後試著在身上拼上,還不放心地看看我的眼睛。看我沒有異議,才確定下來。

  最後拼完的時候,我問他:“現在是不是像個娃娃啦?”他點了點頭。

  分析反思:

  在拼圖的時候,在畫人的時候,小朋友會把手臂畫在頭上,這是小班小朋友繪畫的特點,可能對他們來說,手臂長在肩膀上這個方位,小朋友還是不能正確的辨別出具體方位才會表現出這種繪畫特點。

  我們中班的孩子會有這種情況,是因為他們原來沒有學過繪畫,所以繪畫的水平還是在最原始的狀態中。

  教育建議:

  當孩子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我們需要幫助孩子認識身體的結構,幫助他們提高繪畫的水平,當他們不會畫的時候,也可以用拼圖或者黏貼的方式來表現人物。

中班區域觀察記錄11

  觀察物件:小琸

  記錄者:顧麗亞

  觀察重點:觀察幼兒與他人的交往情景。

  幼兒活動情景:記錄

  我們班的孩子對搭積木是很感興趣的,在本次的區域活動中,我選擇了軟體積木、雪花片等積木讓幼兒進行拼搭。這次我讓小琸也玩積木,小琸平時在這方面本事比較弱,所以我安排他多動手拼搭來鍛鍊自我的本事。在活動中,他跟往常一樣一個人開始拼搭。看著其他幼兒能夠跟自我的同伴一齊拼搭,但文博卻常常一個人,不會主動和同伴一齊拼搭,就算不會拼搭了,也不會主動和同伴一齊拼搭。

  行為分析:

  孩子們對建構是很有興趣的,但在活動中,由於小琸年齡較小,並且膽子也比較小,所以缺少與同伴合作的機會。對於他的要求不能過高,應當慢慢促進幼兒之間的合作本事。

  教師後續的支援:

  在任何活動中要及時地引導幼兒合作,鼓勵幼兒合作來促進幼兒與同伴之間的合作本事。

中班區域觀察記錄12

  觀察時間:第三週。

  觀察地點:活動室。

  觀察物件:永琦、宇博等。

  觀察目的:永琦為什麼不跟宇博玩了。

  背景資料:

  開學沒多久我們就學習了《白雪公主》這一課,小傢伙們十分喜歡故事裡的白雪公主,常常在區域活動時間玩扮演遊戲,對能扮演公主和王子更是著迷。這不一大早,邵永琦就帶領著一群小朋友玩開了。可是卻因為由誰來份演王子和公主爭執不下,大家都想當公主,於是吵到我那裡。我只好提議輪流當公主和王子。

  遊戲結束後,永琦帶著小朋友走到我旁邊問我:童教師,公主是不是獨一無二的一個故事裡只能有一個公主對不對我不疑有他,就回答說:當然啦!那你說我們班誰是公主永琦之後問我。她這一問,所有小朋友的眼光都看向我,那一雙雙眼睛裡都是企盼,我讀懂了那眼神,卻也犯了難回答哪一個都會傷害到其他的小朋友。我只好使出才教師們的必殺技,笑著對他們說:“嘿嘿,這可是個秘密,我不告訴你們。哈哈……”所有小朋友在一聲“唉——”的嘆息中失望的回到了坐位。顯然他們對這個回答一點也不滿意。

  活動結束後我抽空找來所有女孩子,逐一對著他們的耳朵說:在教師眼裡,你就是公主。但這是我們的秘密哦,不能告訴別人哦。看著孩子們歡喜的眼神,我對自我這個小聰明能保護孩子們的情感感到竊喜不已。

  觀察實錄:

  最近我發現小朋友們在玩《白雪公主》的時候,宇博總是可憐兮兮的站在一邊看著別的小朋友們玩。這是怎樣了他平時可是很活躍的啊小朋友們可都很喜歡他當王子的,難道是對這個遊戲不感興趣了可他明明就很想玩的樣貌啊帶著這個問題我就異常留意他。幾天下來,我就發現不是宇博不想玩,而是小朋友們不跟他玩。每次他走過去提出想玩時,永琦就說,我不跟你玩。永琦一這麼說,其他小朋友也都隨聲附合,宇博就這樣被排除在外了。

  分析與措施:

  永琦之前和宇博可是很要好的朋友,他們常常一齊玩,可是此刻她為什麼不跟程宇博玩了呢宇博平時有點調皮我是明白的。於是我先找來宇博瞭解情景::“宇博,告訴童教師,你跟永琦怎樣了你們吵架了嗎她為什麼不跟你玩呢,你們不是好朋友嗎”“我也不明白啊!”小傢伙委曲的說。“嗯,那你想想,你有沒有做什麼讓她生氣的事,而忘了道歉呢”小傢伙低頭想了想,搖搖頭。“嗯,那好吧,你先去玩一會,我去問問永琦,看看是什麼原因。”我找來永琦:“琦琦,你跟宇博吵架了嗎”“沒有啊。”“那你為什麼不跟他玩了”琦琦聽我這麼問,低下頭,猶豫了半天才說:“我說我是公主,可宇博非說我不是公主,佩君才是。所以我再也不跟他玩了。”我一聽她這話,才猛然驚覺,我之前的那個小聰明其實一點也不高明。小傢伙們並不懂得保守秘密。

  感覺到事情的嚴重性,我不著痕跡的把所有小朋友都聚到身邊,帶著他們重溫了一遍《白雪公主》的故事,然後我問永琦:“琦琦,你能告訴我,你認為我們班上誰是王子呢”“我覺得梓燦是王子。”“啊,原先你心目中的王子是梓燦啊!那你心裡都有自我的王子了,宇博也會有心目中的公主啊!”我笑著說。琦琦一臉不理解的樣貌,再看看,其他的小朋友,好像一下子也不太理解的樣貌。於是,我又叫來另一個小朋友:“怡鑫,你能告訴童教師,你心目中的王子是誰嗎”“我心目中的王子是偉傑”怡鑫回答說。那偉傑,你說一說,你心目中的公主是誰。“嗯,我心目中的公主是曉曉。”徐偉傑說。曉榮你呢子涵你呢……

  我在一個個的請了所有的小朋友來說出自我心目中的公主和王子後問道:“寶貝們,你們發現了沒有,每個小朋友心目中的公主或王子是一樣的,還是不一樣的”

  “是不一樣的。”小朋友們齊聲說。

  “啊,每個人心目中的王子和公主啊,都是不一樣的啊!看來,每個人心目中都有自我的王子和公主。原先,每個人都是王子和公主啊!!”我做恍然大悟狀。小朋友們一看我這個樣貌,一下子也就明白了,興奮的對身邊的小朋友說:“原先是這樣啊!!哈哈,那我也是公主(王子),你也是公主(王子),哈哈……。

  我笑看著琦琦:“琦琦,那你此刻還要不要和宇博做朋友,要不要和他一齊玩呢”

  “嗯,我還是要和他做朋友,和他一齊玩。”琦琦笑著說。

  “嗯,這就對了,要記住哦,每個人都是王子和公主哦!”

  “嗯,我明白啦!宇博,我們一齊去玩吧。”說著,小夥伴們高興的玩去了。

  看著他們開心的樣貌,我才放下心來。

  幼兒到了中班年齡階段,心裡發展逐漸成熟。有獨立的思考本事、確定本事和必須的人際交往本事和虛榮心。在這個過程中,由於此刻社會都是獨身子女,往往養成幼兒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現象,他們會根據自我的喜好選擇朋友,當然也會根據自我的好惡來排斥別人。但同時,他們的心靈又很脆弱,教師不經意的一句否定的話語——假如當琦琦問我誰是公主時,我若隨口回答一個,無疑就會傷到其他小朋友——說不定會留給孩子終身難已抹去的陰影。所以,在日常生日中,作為教師,需三思而行,慎言慎行,在不傷害孩子心靈的同時,正確引導幼兒發展良好的人際交往本事和各種良好的行為習慣。

中班區域觀察記錄13

  觀察時間:

  20xx年12月28日

  觀察地點:

  教室

  觀察物件:

  恆恆和寒寒

  觀察記錄:

  本學期,幼兒升入中班後,比原先活躍了許多,孩子們在班裡經常跑來跑去,或者學奧特曼互相打著玩。

  恆恆就是這些孩子中比較典型的一個,他喜歡幫教師做事,可是他經常會與周圍小朋友發生矛盾,也常常有小朋友跑來向教師告狀,說寒寒打了他等等之類的話。

  在我觀察了寒寒之後發現,其實並不是寒寒愛打人,而是他處理問題的方法不恰當。例如:早上活動時寒寒在玩搭積木,他搭了一個個性漂亮的遊樂場,而這時恆恆正巧跑到寒寒搭的建築物旁,不留意把他的建築物弄倒了,於是寒寒就大聲地說‘你幹嘛啊’,恆恆哭著向我告狀說寒寒打他了。我將這一切都看在眼裡,於是我走過去把寒寒叫了過來,對他說:“你對他怎樣了啊?”寒寒說:“恆恆把我的積木弄倒了,我沒有罵他”我又問他:“你知不明白他為什麼哭呢”寒寒搖搖頭,我又告訴他:“你想想,如果你用很重的口氣對他說話,那他以為你就生氣了,不和他玩了,那他就會哭。對嗎”寒寒想了想,對我說:“我明白了,我此刻就去和他一齊玩。”我笑了,摸著他的頭說:“對,你是最棒的!”

  反思:

  中班幼兒的行為問題增多,更多的是源於中班幼兒社會交往潛力的缺乏。作為教師,要不斷觀察幼兒的社會交往狀況,並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使幼兒的社會交往技能不斷改善,從而減少行為衝突問題發生,保證幼兒順利進入“社會化”。

中班區域觀察記錄14

  紫涵小朋友各方面非常優秀:聰明、活潑、懂禮貌,好奇心強,無論對什麼活動總有創新精神,喜歡錶現自己。為此,經常受到老師的稱讚和表揚,是每個老師心目中的最愛。在家呢,獨生女,家庭條件優越,家長對孩子百依百順,任其擺佈,從而造成了孩子自私,以自我為中心和唯我獨尊的不良品質。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學會謙讓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注重培養孩子謙讓是我們幼兒園教育中必不可缺的一項內容,對孩子今後取的成功相當重要。

  觀察實錄:

  今天的操作活動是用橡皮泥裝飾《漂亮的男孩女孩》,活動開始,我先給孩子展示了示範畫及製作過程,激起孩子興趣後,便給每個小組發下材料進行操作,當發到第三組時(紫涵那組),操作盒剛放到桌子上,紫涵‘唰’的就把橡皮泥裡的操作工具抓在了手裡。

  孩子們認真的操作著,都忙著為自己設計的男孩女孩穿漂亮的衣服,裝飾眼睛、鼻子、嘴巴、扎麻花辮子等。這時,三組的書展告訴我:“老師,我們這組的黑色橡皮泥不夠用,”“為什麼?”“紫涵自己都拿著,不給我們用,”三組的孩子齊聲回答。黑色橡皮泥就一塊大的,我一再強調要輪流用的。當我問紫涵時,她竟然認真的說:我還沒用完。

  實施措施與效果:

  面對紫涵的行為,我先是採用了說服教育,講道理:讓她瞭解集體與個人的關係,把自己從“我”的概念中擺脫出來,讓她懂得,大家生活在一起,你需要的別人同樣也需要,同樣有享有的權利,不能一人獨佔,要想著別人。就像操作中的工具、黑色橡皮泥本來就不多,如果輪流用是完全可以的,你要裝飾眼睛、頭髮等,但別的小朋友也要裝飾啊,假如別人也這樣都自己拿起來的話,你怎麼用啊?接著又給孩子們講了《孔融讓梨的故事》。我的一番話,紫涵好像意識到了自己的不對,便拿過操作工具(塑膠小刀),從手裡的大橡皮泥上切下了一小塊,然後把大的一塊放到了操作盒裡,並且說:“我們每人切一小塊一起用吧!”看著孩子們愉快的操作著,我感到無比的欣慰。

  現在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父母把所有最好的都給予孩子。無論孩子的什麼要求,家長都儘可能的滿足孩子。因為是一個,也不會有人去和孩子爭搶,但就是因為這樣的環境很容易造成孩子不知道如何去分享,從而也就不懂得如何去謙讓。

  所以孩子良好品質的形成,是家園共育的結果,其中家庭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家長,首相要以身作則,當孩子有謙讓行為時,應及時給予鼓勵,透過家長的言語強化,讓孩子懂得怎麼做是對的,怎麼做是不受歡迎的;作為老師,我們應將培養孩子的謙讓行為,貫穿於日常生活中,遇到問題及時引導。我相信,只要我們多注意這方面的教育,每個孩子都是最棒的!

中班區域觀察記錄15

  有趣的沙漏

  【活動設計】

  一次,我從精品店買來一個五顏六色的小沙漏,帶來幼兒園給孩子們看,沒想到這些小可愛們十分喜歡,看著彩沙慢慢漏到另一個管子裡覺得很有趣,一個小朋友說:老師我們能不能自己做呢?”這句話點醒了我,何不滿足這些小不點們呢?讓他們自己動手做,自己去探索?為此在科學區投放了礦泉水瓶讓他們自己製作,體驗成功的樂趣。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探究慾望,發展幼兒的比較、觀察、判斷能力。

  2、透過觀察、比較探究沙漏速度與漏口大小、沙多少、沙粗細的關係。

  3、培養幼兒之間的合作能力。

  【活動準備】

  不同大小的飲料瓶、膠布、粗沙細沙等,記錄表。

  【活動過程】

  一、請幼兒觀察沙漏並猜測。

  “這是兩隻粘連在一起的瓶子,裡面有沙子。請小朋友猜一猜,如果我把瓶子倒過來,會發生什麼情況。”

  “沙子會從一隻瓶子流到另一隻瓶子裡。”

  “你們桌子上有這樣的瓶子,請你們試一試,玩一玩。”

  二、幼兒操作

  “沙子是從哪裡漏下來的?你為什麼是這樣認為?”

  "我斜著看,發現裡面有個洞。"

  老師小結:原來沙子是從洞口流下來的。這就是沙漏。(教師開啟瓶子讓幼兒觀察瓶蓋是否真的有洞,引發幼兒的探究興趣。)

  三、幼兒製作沙漏

  "你們有辦法制作一個比原來那個流得快的沙漏嗎?請你把設計的辦法記錄下來。幼兒在記錄紙上記錄。"

  "請你們介紹一下自己的辦法,再聽一聽別人的辦法可行不可行。"

  (教師展示孩子的記錄)

  "老師為你們提供了沙子、勺、空瓶子、有洞的瓶蓋。請你們去做實驗,別忘了實驗後記錄結果。"

  幼兒選擇材料進行實驗,教師觀察幼兒實驗情況,如幼兒是否根據自己的設計進行實驗,是否把製作的沙漏和原來的作了比較。然後詢問幼兒為什麼採取這種方法,將兩種方法對比後有什麼想法。

  四、交流實驗結果

  "你是怎麼做的?把你的實驗結果告訴大家。那為什麼沙子少了也會快呢?"

  "為什麼洞口大,洞口多了,沙子就流的得快呢?"

  活動延伸:

  把材料投放到科學區,探索:你們有什麼辦法制作一個原來的漏得慢的沙漏嗎?(引發新問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