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師觀察記錄《老師,他打我》

幼兒園教師觀察記錄《老師,他打我》

  本學期我們班新轉來一個小朋友,剛來時我們就發現他愛動愛跑,活動中容易開小差,也發現了他適應能力較強,沒多久就和班裡的小朋友打的火熱。可是時間一長,告狀說他打人的小朋友越來越多,我開始注意他了!

  案例實錄:

  實錄一:活動馬上開始了,小朋友都端著小椅子坐了下來,準備好了等老師上課。毅毅剛一坐下就開始和旁邊的小朋友打鬧,一會用腳踢別人的腿,一會拿拳頭打別人的頭,開始幾下旁邊的小朋友撥開了他的手,沒有太當回事,可他不但沒有收斂,反而有點變本加利,拳頭像雨點一樣一下接一下地落在了小朋友的腿上。被打的小朋友只能委屈得跑來告狀。我趕緊走過去對他說:“你為什麼打小朋友呀?”可他一下說:我沒有打她。”一下又說:“她先打的我。”就是不肯承認自己打人。

  實錄二:等待家長來接的時候,小朋友們都在開心地玩著桌面玩具。毅毅選擇了拼搭房子,他剛坐下來就先把玩具筐裡一半的玩具捧到了自己的面前,然後開始站著拼。他沒有按照圖紙拼成房子,而是拼成了一個長長的棍子。這時他發現自己面前的玩具已經所剩無幾,然後腰一彎就從對面小朋友的“房子”上拿了幾根玩具下來,對面的小朋友不願意了,馬上準備伸手拿回去,毅毅拿起手裡的棍子就打了小朋友一下,打在了對方的眼睛上,小朋友疼得哭起來,同桌的小朋友都跑過來告狀“毅毅又打人了。”當我問到他時,他理直氣壯地說:“他拿我的玩具。”

  實錄三:因為平時都是爺爺奶奶來接,所以當發現他的這種情況之後我首先和爺爺進行了溝通。還沒等我將情況說明白,爺爺就開始了對他的說教:你怎麼又打人了,在家裡不是跟你說的好好的嗎?再打人就不要回家了。快點,跟老師說再見,明天再打人就不來接你了。說完就風風火火地拉著孩子走了。雖然這次溝通的.並不成功,但我從中獲得了兩個資訊,一是爺爺並沒有真的重視這件事情,隨便說幾句敷衍了老師這一關事情就結束了,二是爺爺知道他的這種行為,而且這種行為不是最近才有的。我又給媽媽打了電話,媽媽的說法是:爸爸媽媽工作忙,疏於管理,爺爺奶奶寵孩子,習慣沒有培養好,煩老師多費心。

  行為分析: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在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影響因素中,遺傳大約佔50﹪,其餘50﹪中有一部分是家長與孩子相互作用所導致的。毅毅性情活潑好動,興奮性強,控制能力差,這讓他較其它小朋友產生攻擊性行為的可能性高了很多。但這並不是決定性因素,如果後天環境選擇的好並能夠採取正確的教育方式,攻擊性行為產生的強度會降低很多。而不巧的是他的父母都忙於工作,疏於對孩子的教導,而爺爺奶奶又過於溺愛,放任對孩子的教育,有時使用的方法也過於簡單,當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時沒有及時制止並給予正確的引導和干預,導致孩子的攻擊性行為越來越明顯。

  孩子的行為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需要家庭和幼兒園的合力來完成,希望在今後的日子裡可以透過家園的共同努力,制定有效的教育方式,改善孩子的不良行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