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學設計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編寫教學設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麼大家知道規範的教學設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初中物理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透過實驗探究使學生會同時使用電壓表和電流表測量一段導體兩端的電壓和透過它的電流。

  2、會用滑動變阻器改變部分電路的電壓。

  3、透過實驗探究電流、電壓和電阻的關係。理解歐姆定理,並能進行簡單的計算。

  過程與方法:

  1、透過實驗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係,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2、透過實驗探究,使學生進一步熟悉用“變數控制法”來研究物理問題的科學方法。

  3、嘗試用圖象法對實驗資料進行分析處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重視學生對物理規律的客觀性、普遍性和科學性的認識,注意學生科學世界觀的形成。

  【教學重點】

  理解歐姆定律的內容及其表示式、變換式的物理意義。

  【教學難點】

  實驗探究中,用影象法分析實驗資料和對實驗結果的評估。

  【教學準備】

  電源(乾電池)、開關、導線、定值電阻(5Ω、10Ω、15Ω)、滑動變阻器(20Ω、1Α)、電壓表、電流表、學生實驗報告單(課前發給學生)。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教學法、分層啟發式教學法、討論教學法和類比教學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及創設情景

  1、播放多媒體課件放一段優美的音樂,教師調節聲音的強弱。

  2、[教師]:請同學們注意觀察教師是透過什麼方法改變聲音的強弱的?

  [學生]:老師是透過旋動音量開關改變聲音的強弱的。

  [教師]:你知道為什麼透過旋動音量開關可以改變聲音的強弱嗎?

  [學生]:可能是旋動音量開關改變電流的大小改變了聲音的強弱。

  [教師]:今天我們透過實驗探究電流與哪些因素有關。

  二、進行新課

  實驗探究:電流與哪些因素有關

  [猜想與假設]

  [教師]:請同學們先回憶電流是怎樣產生的?電源的作用是什麼?

  [學生]:電流是電荷定向移動形成的,電源是提供持續電流的裝置,電壓是形成電流的原因。

  [教師]:請同學們再回憶電阻的概念。

  [學生]:電阻就是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

  [教師]:請同學們對比水流的大小與落差和阻力的關係猜想電流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討論交流]

  [教師板書]猜想1:“電流大小可能與電壓有關,可能是電壓越大,電流越大。”

  猜想2:“電流大小也可能與電阻有關,可能是電阻越小,電流越大。”

  猜想3:“電流大小可能與電壓和電阻都有關,可能是與電壓成正比,與電阻成反比。”

  [教師]:為了驗證猜想是否正確,科學探究的下一個環節是什麼?

  [學生]: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1、知道什麼是昇華和凝華

  2、瞭解生活中的昇華和凝華現象,並能用物理語言進行解釋。

  3、知道昇華需要吸熱,凝華需要放熱。

  二、教學重點

  1、瞭解生活中的昇華和凝華現象,並能用物理語言進行解釋。

  2、知道昇華需要吸熱,凝華需要放熱。

  三、教學難點

  1、知道昇華和凝華的條件,昇華需要吸熱,凝華需要放熱。

  2、用物理語言進行解釋生活中的昇華和凝華現象。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欣賞雪景、霧凇、霜景,並思考問題。

  1、雪是怎樣形成的?霧是怎樣形成的?霧凇是怎樣形成的?

  2、複習物態變化“三角形”,引入新課。

  3、展示學習目標

  二、學習新知

  (一)昇華和凝華現象

  1、根據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提出問題,解釋現象。

  北方嚴寒的冬天,冰凍的衣服也能晾乾,這是為什麼?

  這是固態冰變成氣態水蒸氣的昇華現象。

  2、寒冷的冬天,在玻璃窗的表面會有冰花。思考:窗花出現在玻璃窗的內側還是外側?

  答案:內側。並解釋:室內水蒸氣遇到冷玻璃凝華成固態冰晶。

  3、請同學們思考並回答:

  (1)、樟腦丸越來越小是什麼物態變化現象?學生答:昇華。

  (2)鐵絲網上的霜是什麼物態變化現象?學生答:凝華。

  4、總結:昇華是物質有固態直接變為氣態的現象。

  凝華是物質有氣態直接變為固態的現象。

  (二)物態變化過程中的吸熱、放熱

  1、觀看實驗影片:碘的昇華和凝華現象。並總結,昇華和凝華的條件。昇華需要吸熱,凝華需要放熱。

  2、分析某晶體的物態變化過程

  3、從分子角度來看,吸放熱使分子熱運動的劇烈程度發生變化,分子間距發生變化,從而使物質實現在固態、液態和氣態之間的變化。

  (三)解釋生活中的昇華和凝華現象

  1、解釋雪、霜、霧凇的物態變化過程

  2、解釋燒黑的燈泡的物態變化過程

  3、解釋飛機播撒乾冰降雨中的物態變化過程

  4、解釋舞臺上“霧”的形成過程中的物態變化過程

  (四)達標訓練

  1、請指出下列物態變化名稱

  2、請指出下列物態變化和吸放熱情況

  (五)課堂小結

  (六)基礎試題

  三、課堂測試

  四、佈置作業

  1、課後作業

  2、基礎訓練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3

  一、傳統教學設計中不利於學生髮展的因素

  1.教材第一的思想左右著教師的教學。

  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依據,在傳統教學中,教科書有絕對的權威。教師的教要嚴格根據教材展開,而且教學的答案不允許更改和變通,考試有著標準答案,這個答案就在教科書上。這就決定了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沒有絲毫的自主性,嚴格按照教科書的內容設計教學和實施教學。然後,教師的教學過程便成了對“教案”的照本宣科,一堂課基本上是按教師的預先設計進行的,當教學設計環節完成後,一堂課的教學任務就算完成,至於學生掌握多少,掌握到什麼程度,要到考試時看學生的分數才知道。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的因素被忽略,有時甚至成為阻礙教師實施教學的不利因素,因為學生有時提出的問題並不在教師的教學設計中。因此,傳統的課堂教學是沒有活力的,一方面教師的教學任務繁重,教師教得辛苦,另一方面由於學生的學習體驗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學生的疑問不能得到解答。在應試教育的價值取向下,他們不得不學習那些不想學、不願意學的知識內容,從這一方面說,學生學得很苦,而且憑記憶學到的一些書本知識不能直接運用於實際,更增加了教師與學生的

  負擔。最重要的是在教師的教學整個過程中學生始終處於被忽視的地位,無法實現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

  2.忽視學生的主觀感受和學習過程。

  傳統教學理念關注的是教學的結論,以及教師怎樣才能讓學生記住這些結論,而不在乎學生的主觀感受和學生有沒有經歷應有的學習過程。而學生的主觀感受和學生應該體驗的學習過程恰恰是最重要的。因為只有關注學生的主觀感受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只有讓學生真正體驗學習過程,學生才能真正理解教師所教知識的內涵,否則即使讓學習記住教學的結論,學生也不明白和理解其中的原因。只能似懂非懂,其實是不懂。傳統教學設計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企圖透過讓學生記住教學結論達到提高學生知識和能力的目的。很顯然是不切實際的,不符合學生自身發展規律。這種教學設計剝奪學生思考的權利,導致學生只會死記硬背,而缺少質疑的能力、創新的能力,不利於學生能力的提高。

  二、新課程理念下帶來的變化

  新課程針對教學提出新的觀念,其中明確指出:教師是課程的實施者,也是課程的開發者。所以教師要更新觀念迎接新的挑戰和機遇。

  1.教學設計應是有機的生態系統。

  新課程打破舊課程的束縛,把課程看做一個有機的生態系統。系統中教師、學生、教學媒介及環境四個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共同決定新課程的全新面貌。初中物理教學設計要同時考慮這

  四個因素。教師與學生是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並且是相互作用的主體。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生生互動的過程,要求教師與學生加強溝通。溝通以平等為基礎,以真誠為紐帶。教師不再是教學的主題因素,學生才是課程的主體。

  2.教學設計出發點的變化。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出發點,都是從教師和課程的設定出發,忽視學生的因素,導致課程本末倒置,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因素。而按照新課程的要求,教學設計應當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教師要相應地對教材呈現方式、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進行改革,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因素,學生應成為老師進行教學設計的出發點。

  3.學生的發展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新課程打破傳統教學只注重知識傳授,不注重學生全面發展的弊端,把學生的發展作為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進行強調。強調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總之,從初中物理新課程的實施情況看,已取得非常大的成功。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還有許多不到位的地方,關鍵在於教師,老師的觀念不更新,很難實現新課程改革的目標,所以廣大初中物理教師從自我做起,更新觀念,深入推進新課程的改革與實施。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4

  知識目標:

  瞭解物理知識在實踐生活中的應用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初步觀察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品德目標:

  培養學生學習物理興趣

  教學重點

  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學難點

  學生初步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教學過程:

  一、物理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1、浮力的應用:古希臘的教學家阿基米德首先提出比重概念並發現了物體在水中所受浮力的大小的規律,並寫了<<浮體論>>正因如此,才發明了潛水艇和母艦。此外,阿基米德發現槓桿、滑輪等機械的工作原理,在日常生活中廣泛應用。他說一句名言世”給我一個支點,我將能移動地球。

  2、電磁波:科學家發現了“電”和“磁”的性質和變化規律。於是各種各樣的電器才應運而生。電磁波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跑得跟光一樣快的物質。

  3、牛頓從蘋果落地現象,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深入研究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有了這一發現,人類才開始認識到了宇宙、天體的運動和變化,並製造出各種航天器。

  二、有趣的物理現象

  (教師演示,學生觀察描述)

  1、筷子提沙子實驗

  現象:沙子被提起

  2、紙託水

  現象:水不流

  3、瓶吞雞蛋實驗

  現象:雞蛋會掉入瓶中

  4、試管上升實驗

  現象:水流出小試管上升

  三、小結本課

  四、作業:課後完成學習活動卡第三頁A、B、C、D、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5

  【設計思路】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是初中物理教學的一個難點,教學的策略,不在於有沒有講清、講透,而是看教師有沒有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主動獲取知識,樂於探究,所以教師應想方設法把課堂活動權交給學生,把發言權留給學生。基於此,教學中,一方面注意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探究,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學研究方法的滲透,引導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參與教學的過程,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剛剛接觸物理這門學科,在知識方面,懂得少許淺顯的物理道理,知道一些較簡單的物理現象,瞭解了一些基本的物理規律;在能力方面,初步具備了一定的探究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有一定的協調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情感方面,他們有較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望;在物理方法上,知道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本節探究課學生面臨著許多困難,首先實驗探究涉及到的物理名詞多,物距(u)、像距(v)、焦距(f)、實像、虛像;還有,要找到各種像應調整什麼,如何調整,學生感到盲目;再有,從資料中要得出結論也不易,因此老師必須重視在探究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指導,同時,培養學生收集資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初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2.過程與方法

  (1)學生能在探究活動中初步獲得提出問題的能力。

  (2)透過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索的全過程和方法。

  (3)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的道理,勇於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原理。

  (2)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科學態度及探究創造的心理品質。

  (3)樂於參加觀察、試驗、製作等科學實踐。

  【教學重點】

  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探究過程。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並從實驗中得出凸透鏡成像規律。

  【教學方法】

  科學探究、小組討論、多媒體演示。

  【教學準備】

  學生:蠟燭、火柴、凸透鏡、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組;教師:多媒體課件。

  初中物理規律教學設計:牛頓第一定律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牛頓第一定律。

  2.認識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能用物體的慣性解釋生活和自然中的有關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1.透過實驗,探究並確認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2.經歷建立牛頓第一定律的科學推理過程。

  2.能透過生活經驗和大量事實認識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建立牛頓第一定律的科學推理過程學習科學思維方法。

  2.透過慣性現象的認識,樹立交通安全意識。

  3.體會物理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二、教學重難點

  本節內容由“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牛頓第一定律”“慣性”三部分內容組成。“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是研究力與運動關係的重要實驗,做好這個實驗並在實驗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猜想是得出牛頓第一定律的關鍵。

  運動和力是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物理現象。早在兩千多年前人們就開始研究運動和力的關係,直到伽利略和牛頓時代,這個問題才得以解決。運動和力的關係問題不僅深化了人類對自然的認識,而且體現了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對人類思維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牛頓第一定律是經典力學的核心內容之一,它指出了力與運動的關係,即力不是維持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它是整個初、高中物理課程的基礎。要讓學生完成對它的認識,最重要的是揭示建立牛頓第一定律的思維過程,幫助學生突破思維障礙。牛頓第一定律說明了物體有慣性,一切物體都有保持原有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慣性與生活聯絡緊密,人們有時可以利用慣性,有時應注意防止慣性給人們帶來危害。

  重點: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難點:建立牛頓第一定律的科學推理過程

  三、教學策略

  首先以水平方向只受阻力作用逐漸停下來的日常生活實際為基礎引出兩種對立的觀點,進一步用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兩個偉人來強化這種矛盾,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為核心,在基本的實驗事實的基礎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思維,進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結論。

  透過慣性實驗展示運動物體由於慣性而表現出來的現象,以突出慣性維持其原有運動狀態的實質。最後應用所學習的慣性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四、教學資源準備

  斜面、小車、毛巾、棉布、木板、慣性演示儀、多媒體、實物投影等。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6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②理解功的定義、計算公式和單位,並會用功的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③知道功的原理。

  2、過程與方法:

  ①透過觀察和思考,判斷在什麼情況下力對物體做了功,在什麼情況下沒有做功

  ②透過推理、分析與閱讀,得出功與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動距離的定性關係。

  ③經歷探究功的原理的過程,感知使用機械不能省功的事實。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透過聯絡生活、生產實際激發求知慾,培養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的興趣。

  ②透過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強自信,學會合作的意識,追求學生和諧發展。

  學習重點、難點:

  1、理解功的概念及計算。

  2、判斷力對物體是否做功,以及對“功的原理”的探究與理解。

  教學方法

  講授與實驗演示,師生互動理解教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師:說出下列詞語中“功”的含義:

  功勞、立功XX貢獻大功告成、事半功倍XX成效師:在力學上“做功”的含義是什麼?

  板書:功

  二、新課教學

  (一)物理學中的功

  師:如果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了距離,這個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學裡就說這個力作了功。

  多媒體:投影教材插圖

  師:兩組實驗中,分別有哪些共同點和不同點生:觀察並總結共同點和不同點師: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

  生:有兩個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二是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了距離。師:如何判斷是否做功?生:用功的兩個必要因素來判斷。

  師:有哪些情況看似做功,但實際上並不做功?

  生:

  1、有力F的作用,但距離S=0(如舉重運動員舉著槓鈴不動)

  生:

  2、有距離S,但力F=0(如慣性運動)

  生:

  3、有力F也有距離S,但F ⊥ S(如提一桶水,水平前進)

  練習(投影):

  1、起重機將貨物從地面A點提升到B點,又從B點平移到C點,在這一過程中起重機一直都在做功嗎?為什麼?

  2、在下列幾種情況中,力對物體做功的是()

  A、冰球在光滑的冰面上勻速滑動

  B、小孩用力推箱子,箱子未被推動

  C、學生揹著書包站在水平公路上勻速行駛的汽車上

  D、清潔工把一桶水從地上提起

  (二)功的計算

  師:做功是有大小的,做功的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有什麼關係?投影:

  由圖甲可知,用力把一木板提升1米做了一定的功,圖乙把同樣三塊木板提升1米高,拉力做的功與甲相比有什麼關係?把一塊木板提升3米呢?

  師:講述物理學中對功的規定,以及公式、單位。功的公式:W = F S W—功—焦耳(J)F—力—牛頓(N)S—距離—米(m)

  功的單位是:“牛·米”專業名稱為:“焦耳” 1J=1N·m關於公式的幾點說明:

  1、公式中的各個量W、F、s均用國際單位

  2、在功的單位中,“牛·米”才能寫成“焦”。而力x力臂單位是牛·米,不能寫成焦。

  投影反饋練習題:

  1、推鉛球時,是否做了功?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應是哪個距離?

  2、你爬樓梯時,你是否做了功?力移動的距離應是多少?

  3、用重50N的水平拉力拉重為100N的物體,使該物體在水平方向上前進了20m,拉力和重力各做了多少功?

  (三)功的原理

  師:我們已經知道使用簡單機械可省力、省距離、改變力的方向,那麼能省功呢?啟發引導學生猜想。

  投影:用槓桿、定滑輪和動滑輪提升物體的圖示。

  師:要得到不用機械提升物體和利用機械提升物體所做的功,分別要知道什麼?怎麼得到?透過圖示加以說明。可透過哪些方法獲得這些資料?最簡便的方法是什麼?

  生:思考討論,在圖上指出要測的量。討論用怎樣的方法最簡便。教師引導學生透過實驗、計算收集證據。生:進行計算、說操作步驟,協助教師完成實驗。教師總結強調。

  投影練習題:使用自重可以忽略的動滑輪提起50N的重物,人對繩做的功是100J,求動滑輪把物體提起的高度。

  三、課堂小結:

  在學生自我歸納小結後,教師投影小結內容

  力學中的功

  1、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作用在物體上的力;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2、功的計算公式: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即W=F×s注意:F≠0,S=0時不做“功”;F=0,S≠0時不做“功”;F⊥s時不做功。

  3、功單位:1焦=1牛×1米,即1J=1N·m

  4、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四、佈置作業

  P107動手動腦學物理1 2 3 4 5板書設計

  功

  1、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作用在物體上的力;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2、功的計算公式: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即W=F×s

  3、功單位:1焦=1牛×1米,即1J=1N·m

  4、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教學反思

  1、“功”的含義很多,有“貢獻”的意思,還有“成效”的意思。力學裡所說的“功”包含有“成效”的意思,但它具有更確切的含義。“功”新概念引入,學生比較難理解。

  2、在力學中功的概念是怎麼定義的?怎樣才叫做功?又怎樣計算做功的多少?區分日常功的認識和物理學中功的概念。

  3、功的計算,和日常功的計算的差別認識,是難點。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瞭解觸電的原因,掌握安全用電的原則.

  能力目標

  理論聯絡實際,能在實際應用中遵守運用安全用電原則.

  情感目標

  透過學習,樹立安全用電意識,提高生活能力.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用對話的形式講述“安全用電”的有關知識,介紹了觸電事故發生的原因,以及家庭用電安全的有關事項.

  本節知識學生不僅應該知道,而且,應該本著理論聯絡實際的原則,在生活中能自覺地按照安全用電的要求去做.對話形式增強了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讀性.在家用電器日益普及的情況下,學習和宣傳安全用電的知識,既是物理教學的需要,也是進行素質教育的必修課.

  教學重點

  對安全用電原則的掌握和並能實際應用.

  教法建議

  本節的教學易採用理論和實際相對照、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內容學生比較容易理解,教材也編得較為生動活潑,因而教學方法可以採用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閱讀和討論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例如可以先讓學生閱讀教材,然後讓學生就教材中難於理解的地方提出問題,再由教師歸納後有重點地質疑,最後可以讓學生聯絡自己家庭和學校用電的實際情況,對照檢查有沒有不符合安全用電要求的地方,並開展分組討論.這樣,就能夠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與實際結合起來.在本節的教學中,儘可能現代化教學手段,對學生進行教育.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三節 安全用電

  (一)觸電及觸電的危險.

  人體是導體,當人體上加有電壓時,就會有電流透過人體.當透過人體的電流很小時,人沒有感知;當透過人體的電流稍大,人就會有“麻電”的感覺,當這電流達到8~10mA時,人就很難擺脫電壓,形成了危險的觸電事故,當這電流達到100mA時,在很短時間內就會使人窒息、心跳停止.所以當加在人體上的電壓大到一定數值時,就發生觸電事故.

  通常情況下,不高於36V的電壓對人是安全的,稱為安全電壓.

  照明用電的火線與零線之間的電壓是220V,絕不能同時接觸火線與零線.零線是接地的,所以火線與大地之間的電壓也是220V,一定不能在與大地連通的情況下接觸火線.

  (二)幾種觸電型別.

  (1)家庭電路中的觸電:人接觸了火線與零線或火線與大地.

  ①人誤與火線接觸的原因.

  a.火線的絕緣皮破壞,其裸露處直接接觸了人體,或接觸了其它導體,間接接觸了人體.

  b.潮溼的空氣導電、不純的水導電——溼手觸開關或浴室觸電.

  c.電器外殼未按要求接地,其內部火線外皮破壞接觸了外殼.

  d.零線與前面接地部分斷開以後,與電器連線的原零線部分透過電器與火線連通轉化成了火線.

  ②人自以為與大地絕緣卻實際與地連通的原因.

  a.人站在絕緣物體上,卻用手扶牆或其它接地導體或站在地上的人扶他.

  b.人站在木桌、木椅上,而木桌、木椅卻因潮溼等原因轉化成為導體.

  ③避免家庭電路中觸電的注意事項.

  a.開關接在火線上,避免開啟開關時使零線與接地點斷開.

  b.安裝螺口燈的燈口時,火線接中心、零線接外皮.

  c.室內電線不要與其它金屬導體接觸,不在電線上晾衣物、掛物品.電線有老化與破損時,要及時修復.

  d.電器該接地的地方一定要按要求接地.

  e.不用溼手扳開關、換燈泡,插、拔插頭.

  f.不站在潮溼的桌椅上接觸火線.

  g.接觸電線前,先把總電閘開啟,在不得不帶電操作時,要注意與地絕緣,先用測 電筆檢測接觸處是否與火線連通,並儘可能單手操作.

  (2)高壓觸電.

  高壓帶電體不但不能接觸,而且不能靠近.高壓觸電有兩種:

  ①電弧觸電:人與高壓帶電體距離到一定值時,高壓帶電體與人體之間會發生放電現象,導致觸電.

  ②跨步電壓觸電:高壓電線落在地面上時,在距高壓線不同距離的點之間存在電壓.人的兩腳間存在足夠大的電壓時,就會發生跨步電壓觸電.

  高壓觸電的危險比220伏電壓的觸電更危險,所以看到“高壓危險”的標誌時,一定不能靠近它.室外天線必須遠離高壓線,不能在高壓線附近放風箏、捉蜻蜓、爬電杆等等.

  (三)發生觸電事故後的措施

  1.如果發現有人觸電了,下列哪些措施是正確的?

  A.迅速用手拉觸電人,使他離開電線.

  B.用鐵棒把人和電源分開.

  C.用乾燥的木棒將人和電源分開.

  D.迅速拉開電閘、切斷電源.

  透過討論要學生明確:處理觸電事故的原則是儘快使觸電人脫離電源,而避免在處理事故時,不使其他人再觸電,所以A.B兩項是絕對錯誤的

  2.如因電線短路而失火,能否立即用水去滅火?為什麼?

  要學生明確:不能,因水可導電,會加重災情.必須迅速切斷電源,用砂土、滅火器撲滅火焰.

  (四)安全用電原則

  電器裝置安裝要符合技術要求.

  不接觸高於36V的帶電體.

  不靠近高壓帶電體.

  不弄溼用電器.

  不損壞電器裝置中的絕緣體.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知道昇華和凝華的概念。

  ②知道昇華要吸熱,凝華要放熱。

  ③知道生活中的昇華和凝華現象

  2、能力目標

  觀察實驗,認識物體變化,形成初步的觀察、實驗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3、透過教學活動,激發學生探索一些自然現象奧秘的興趣及培養學生關心環境的環保意識。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培養其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難點

  1、察實驗,認識物體變化,形成初步的觀察、實驗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2、透過教學活動,激發學生探索一些自然現象奧秘的興趣及培養學生關心環境的環保意識。

  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教師:前面我們學習了哪幾種物態變化?發生這些物態變化的條件是什麼?

  學生:思考想一想,然後填寫下列空白。

  教師:培養複習的好習慣且可以“溫故知新”

  二、引入課題

  教師:除了以上四個物態變化,還有沒有其它變化嗎?

  學生:討論:還有沒有其它物態物態變化?

  教師:引導學生思維的方向,培養學生的聯絡實際和探索思維。

  學生:觀看新舊燈泡的實物投影,觀察、對比燈絲的粗細。

  教師:創設問題的情境,引發學生的興趣和質疑。

  提出問題:為什麼用久的燈絲會變細?

  學生:思考、分析、小組討論,回答:物體不需要經過液華過程,直接變成了氣體和固體。

  教師:直接引出昇華和凝華的概念。

  物體由固體直接變成氣體的過程叫昇華;物體由氣體直接變成固體的過程叫凝華。

  三、實驗:碘的昇華和凝華

  教師:透過實驗“碘的昇華和凝華”讓學生想想“昇華和凝華”過程需要什麼條件?是要放熱還是要吸熱?引導學生觀察物態變化條件。培養學生的聯絡對比思維。

  學生:分組實驗,觀察互逆過程現象,回答:昇華過程中需要吸熱;凝華過程需要放熱。

  四、常見的昇華和凝華現象

  教師:播放霧松、冰箱內結霜的圖片及冰凍的衣服變乾的動畫,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物態變化現象和過程。

  學生:觀察、思考、判斷,進一步瞭解現實生活中的昇華、凝華現象。

  教師:讓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的昇華凝華提出例項。

  想一想: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現象屬“昇華和凝華”,同學們可根據課前收集的資訊回答。

  學生:感受、思考、分析、討論收集到的資訊並綜合應用聯絡發散思維,回答:“樟腦丸”變小、“乾冰”製冷、燈絲變細等是昇華;霜的形成、燈泡發黑、玻璃窗的冰花等是凝華。

  教師:培養學生蒐集處理資訊的能力,讓學生感受物理來源於生活。加深對“昇華凝華”的認識。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科學世界》。讓學生閱讀“科學世界”的內容,學生根據所學的“物態變化”知識來對此現象做出解釋。

  學生:分析、小組討論。

  教師:培養學生尋找答案的過程,引導學生關注自然現象中的物理學道理,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

  五、小結

  教師:請學生對照板書進行小結。

  學生:思考,總結歸納本課的主要內容,談談學生學習感受。

  教師: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加深對重點知識的理解。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9

  一、教學設計理念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社會需要的是具有創新和實踐能力的人才,這就要求我們不僅僅要“學習物理”,更重要的是要“探究物理”。在“探究”中提出物理問題,在“探究”中經歷並體驗科學探索的歷程,在“探究”中將物理學習跟生活緊密地聯絡起來,在“探究”中將物理學習最終歸於生活。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將科學探究的要素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使學生在探究中敢於質疑、勇於辯論,在充分交流中比較、篩選出最佳的實驗方案。而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的指導作用突顯出來,從而使師生互動不再停留在形式上,而具有實質意義。這樣一堂鮮活的課上完後,學生收穫的不只是知識,還收穫了研究問題的方法,從而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培養、提高。因此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知道浸在(漂浮、懸浮、下沉)液體中的物體,都受到液體對它施加的豎直向上的浮力,知道如何計算浮力的大小,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浮力並知道浮力的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透過實驗探究認識浮力。

  2.經歷探究“浮力大小等於什麼”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協作精神。

  2.學習阿基米德善於觀察思考的精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透過實驗探究認識浮力及其方向,會測量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學難點:探究“浮力的大小等於什麼”的過程。

  四、實驗器材

  演示實驗器材:鐵架臺、重垂線、雞蛋、食鹽水、乒乓球、大燒杯、紅毛線、水桶、水盆,準備一組與學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實驗器材(便於學生上講臺演示實驗方案)。

  學生實驗器材:橡皮泥、小石塊、小木塊、鐵釘、乒乓球、燒杯(100ml)、彈簧測力計、溢水杯、小桶、空易拉罐、水槽、細線。

  五、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課件展示生活中有關浮力的事例:漂浮在水面的輪船、木塊、水鴨子、人,浸沒在水中的潛水艇等。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事例中的輪船、人等為什麼會浮在水面上?

  小組合作學習,嘗試分析這些現象的原因。

  透過討論交流使學生認識到:這些現象與浮力有關;不僅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會受到浮力,而且浸在氣體中的物體也會受到氣體對它的浮力。然後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浮力現象,想了解哪些有關浮力的知識,從而發散學生的思維,引出本節課的課題。

  2.新課教學

  模組一:感知浮力的存在,建立浮力的概念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10

  物理規律(包括定律、定理、原理、法則和公式等)是物理現象、過程在一定條件下發生、發展和變化的必然趨勢及其本質聯絡的反映,它是中學物理基礎知識最重要的內容,是物理知識結構體系的樞紐。物理規律的教學既是物理知識教學的核心內容,也是新課標強調的培養學生實驗探究能力,鍛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怎樣才能搞好規律教學呢?本人自參加工作十幾年以來一直從事物理教學工作,對物理規律的教學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認識,現總結如下:

  一、瞭解物理規律的型別

  物理規律可分為三種類型:

  1.實驗規律

  物理學中的絕大多數規律,都是在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透過分析歸納總結出來的,我們把它們叫做實驗規律。如歐姆定律、焦耳定律、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阿基米德原理、液體內部壓強特點等都屬於這一類。

  2.理想規律

  有些物理規律不能直接用實驗來證明,但是具有足夠數量的經驗事實,如果把這些經驗事實進行整理分析,去掉非主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推理到理想的情況下,總結出來的規律,我們把它叫做理想規律。如牛頓第一定律。

  3.理論規律

  有些物理規律是以已知的事實為根據,透過推理總結出來的,我們把它叫做理論規律。如萬有引力定律是牛頓經過科學推理而發現的。

  二、物理規律教學的基本方法

  在物理規律的教學工程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規律本身,還要對規律的建立過程、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進行深入瞭解,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如何應用規律來解決具體問題。為此,對不同的物理規律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下面分別對以上三類規律的教學談一下自己的認識。

  1.實驗規律的教學方法

  在物理學的建立和發展過程中,物理實驗既是歸納物理規律、產生物理假說的實驗基礎,也是驗證物理預言和物理假設的主要依據。觀察和實驗既是形成物理概念和認識物理規律的基礎,又是學習物理學的基本方法,而初中物理學科主要是讓學生在觀察、實驗的基礎上初步瞭解物理學的一些基本知識。具體方法大致的以下幾種:

  (1)由日常經驗或實驗結果進行直接歸納得出結論。如研究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我讓學生思考生活中自己曬衣服的體會得出;光的反射定律是透過演示實驗得到的等。

  (2)先從實驗結果或從對例項的分析中得出定性的結論,再進一步透過實驗尋求嚴格的.定量關係,得出定量化的結論。如研究液體內部的壓強時,我先透過演示實驗:底部和側壁有橡皮膜的玻璃管,裝滿水,觀察橡皮膜凸出且底部凸出明顯,讓學生知道液體壓強跟深度有關,再進一步實驗研究得到它們成正比的定量關係。

  (3)引導學生在觀察實驗或分析推理的基礎上進行猜想,然後透過實驗來驗證、修正自己的猜想,得出結論。如在焦耳定律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觀察並思考兩個實驗事實:1.燈泡熱的發光,而與之相連的導線確察覺不到發熱,這說明電流產生的熱量與什麼有關?2.同樣的導線,在併入用電器很多時,就會察覺到導線發熱,這又說明了什麼?然後利用焦耳定律演示器進行實驗驗證。

  2.理想規律的教學方法

  理想規律是在物理事實的基礎上,透過合理推理至理想情況而總結出的物理規律。因此在教學中應用“合理推理法”。如在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中,引導學生透過在不同表面上做小車沿斜面下滑的實驗,發現平面越光滑,摩擦阻力越小,小車滑得越遠。如果推理到平面光滑、沒有摩擦阻力的情況下,小車則將永遠運動下去,且速度不變,做勻速直線運動,從而總結出牛頓第一定律。

  3.理論規律的教學方法

  理論規律是由已知的物理規律經過推導,得出的新的物理規律。因此,在理論規律教學中應採用“理論推導法”。如物體的浮沉條件由F浮與G的關係可推出ρ物與ρ液的關係。

  無論是採用哪種方法,最後都要在探索的基礎上,得到物理規律的文字表述和數學表達。

  三、物理規律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排除學習規律的思維障礙

  《新課標》注重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學習,學生在平時的生活過程中,已經在原有感情知識的基礎上,形成了消極的思維定勢,很大程度上干擾了學生對物理規律的理解的掌握,限制了學生思維靈活性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生活常識的干擾。學生在學習物理規律之前,從日常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對一些問題形成了某些觀念。這些觀念,有的看似正確但是往往有一定的片面性,有的更是錯誤的,那些錯誤的“先入為主”的觀念對學生正確理解物理規律起著嚴重的干擾作用。例如,在運動和力的關係上,看到有馬拉車車才向前運動,有人推桌子桌子才會移動的生活現象,學生認為力是物體運動的原因,物體受力才能運動,不受外力的物體是不能運動的;對於物體在液體中受浮力的問題,看到鐵塊放入水中就下沉,往往認為只有浮在液麵上的物體才受到浮力等等。所以,對於物理規律的教學,首先要消除學習過程中有些錯的生活。觀念的干擾,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儘量設計可直觀的實驗對錯誤觀念進行排除。

  第二,數學知識的干擾。例如,初中物理電學中歐姆定律的數學表示式I=U/R,變形為R=U/I,從純數學的角度考慮,得出導體的電阻與加在它兩端電壓成正比,與透過它的電流成反比等一類錯誤的理解,再如力學中密度的數學表示式ρ=m/v,學生也誤認為物質的密度與它的質量成正比,與它的體積成反比。類似的錯誤在於學生用純數學的觀念理解物理的概念、規律和思考處理物理問題,而忽視了它們的本質,造成對物理知識的錯誤理解。

  2、引導學生深刻理解規律的物理意義,防止死記硬背

  (1) 準確呈現物理規律的內容

  物理規律的語言陳述十分精煉和準確,概括程度非常高.在教學中,向學生呈現教學內容時,不但要準確,而且對一些關鍵字詞應加以突出,給予適當的說明,以引導學生足夠的注意和正確理解,並與其他類似的或易混淆的概念和規律進行比較,建立類比聯絡.如如牛頓第一定律中“一切物體”是泛指任何物體,“不受力”是條件,“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中的“或”字理解是關鍵,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可這樣理解:一切物體在不受力時,原來靜止的仍然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原來運動的要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2)要從物理意義上去理解物理規律的數學表示式,如上面提到的對密度的數學表示式ρ=m/v的理解;

  (3)充分認識物理規律中各個物理量的物理意義,如對液體壓強公式P=ρgh,要特別強調“h”的意義:h是到液麵的豎直距離。

  (4)明確物理規律的適用條件和範圍,如歐姆定律公式I=U/R中I、U、R必須是同一段電路上的,而且要注意同時性;

  (5)要引導學生總結物理規律間的相互聯絡,以便更深入地理解物理規律。如焦耳定律公式與電功公式間的聯絡與區別;計算液體壓強和壓力時,要先由公式P=ρgh計算壓強,再由F=PS計算壓力,注意液體的壓力不一定等於液體的重力。

  四、運用物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1.培養學生運用物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題的作用就是示範性,透過對例題的分析,總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與步驟,引導學生應用物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如學生學完密度這一節後,可以出這樣一題“用密度知識鑑別體育課用的鉛球是否是純鉛製的”,透過測量鉛球的質量和體積,求出鉛球的密度,再與純鉛的密度比較後進行判斷,得出結論。可以各設計一個典型例題,指導學生運用實際問題,從而達到培養學生運用物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強化訓練學生運用物理規律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

  對於重點的物理規律,不僅要求學生理解,而且要求會靈活運用,因為掌握物理規律的目的就在於能夠運用物理規律去解決問題。初中階段,雖然不要求學生解某些複雜問題,但是,也應當要求學生學會運用物理規律去說明和解釋有關的現象、解決一些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面可以鞏固和深化對規律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學到分析、處理實際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發展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邏輯地說理和表達能力以及手腦並用獨立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為此可精心挑選習題,讓學生透過適量訓練,在實踐中總結運用物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與技巧,從而達到提高運用物理規律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注意習題要少而精,不搞題海戰術.

  五、適時組織測驗,檢查學生運用物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適時、定期組織物理測驗,是檢查物理規律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值得注意的是,在運用物理規律的過程中,要指導學生不斷總結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技巧,能做到舉一反三。

  綜上,是我對物理規律教學探索的一些體會。教學是一門創造性藝術,只有在教學中不斷創新,敢於嘗試,大膽改革,才能提高物理規律的教學水平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11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滬科版九年義務教育八年級物理八章第三節的內容,這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壓強的概念、壓強的公式和單位、液體壓強的特點和規律以及液體內部壓強的公式之後,學習的又一壓強方面的知識。這節課主要講的是關於氣體壓強中大氣壓強的初步知識,與前面所學的固體壓強,液體壓強一起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教材透過事例、實驗引入課題,教材的編排符合初中生的學習特點,重視定性分析和實際應用,強調實驗探究。透過這節課的學習,要求學生理解大氣壓強的存在和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會用大氣壓強解釋簡單的現象,並且知道托里拆利實驗說明了什麼,知道大氣壓強的大小.學好本節課,對學生理解大氣壓的成因、大小及其應用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幫助學生認識自然和利用自然,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對進一步認識“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科學研究方法具有指導意義。

  二、教學目標

  根據物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及本課的編排特點,結合未來教育發展的方向,擬定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

  (1)理解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能說出幾個證明大氣壓強存在的事例;能用大氣壓強解釋簡單的現象。

  (2)知道托里拆利實驗和標準大氣壓的大小。

  (3)知道大氣壓強隨高度增加而減小,大氣壓強的大小可以用氣壓計來測量。

  (4)知道沸點隨氣壓減小而降低,增大而升高。

  2、能力目標

  (1)進一步提高實驗動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2)能夠把所學知識與生活、生產實際相結合。

  (3)培養物理科學實驗探究研究方法

  3、德育目標

  (1)學會與人合作,共同學習。

  (2)重視理論聯絡實際,學以致用。

  三、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經過一個多學期的物理學習,對這門學科有了簡單的瞭解,物理觀察、實驗探究、分析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也親身體驗到了物理知識與人們生活、生產的密切聯絡,對物理有了一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他們希望教師能滿足他們對新知識的好奇、渴求,希望在老師的引導下獲得鍛鍊及施展自己能力的機會,同時更希望品嚐到成功學習的快樂。教學中應注意設計好問題,引導學生的同時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探索新知識的勇氣,教會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方法,真正讓學生成為探究式學習的主角。

  四、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1、選擇生動、趣味性強、直觀的實驗,不但有力地說明大氣壓的存在,降低教學難度,同時還激發學生的學習物理的興趣。

  2、觀察托里拆利實驗,說明原理和變化

  3、大氣壓的變化的理解和應用

  五、教學與學法:

  (一)、說教法

  1、設計思想

  本節課總體採用小組合作、自主學習和實踐探究的方法。

  全班分為六個學習小組,天才學生與需要幫助的學生搭配組成。課前佈置預習任務,提供必要的參考資料如實驗設想、相關網站等,要求學生最後能完成佈置的相關的學習任務,

  在“空氣的力量”的學習中,由各個學習小組展示各自準備的能證明大氣壓強存在的實驗或事例,教師透過演示或利用網頁動畫課件設定懸念,用虛擬實驗引起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判斷真假。在後面“大氣壓強有多大”的學習中,主要由教師透過實驗演示結合課件講解分析,對教材的重點難點逐個突破。最後出示相關問題進一步拓展研究,達到鞏固深化學習的目的。主要教學流程設計如下:

  2、教學過程

  有學生動手實驗,在於防止虛擬的網路介面,過度的刺激學生,讓學生體會物理的學習是研究客觀事物的。安排機動的實驗內容班幫助學生學習。

  3、托里拆利的實驗學習

  以提供課件為主,學生透過課間的內容,小組討論,自組學習,大大的提高課堂學習效率,避開了實驗操作的繁瑣,同時也避開水銀的危害。

  (二)、說學法

  學生圍繞一個活動主題(即任務、問題),在老師的精心設計和安排下,利用現代教育資訊科技積極主動地投身於探究活動,收集相關的資料,去準備小實驗,一切都是在充滿激情、懷有極大的興趣、帶著強烈的求知慾的心態下進行,可以想象這時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在探究過程中解決每個問題,學生內心都會充滿成功的喜悅,富有成就感,同時更進一步激發他們探求下一個答案的樂趣。這種探究型的學習模式不但使學生基本可以掌握所學的內容,達到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的要求。同時,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團隊合作的精神,提高了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得到了體現,學生實驗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加強。學生綜合學習能力得到了發展。

  這種學習模式的顯著特點,使學生置身於實驗探究的學習環境中,學生由感性認識到實驗探究,然後上升到理論分析,最後鞏固拓展,迴歸生活,逐層推進,學生在愉快的學習中體驗了“從實驗中來到實驗中去”的方法論。

  六、主要教學程式設計

  (一)複習提問:

  1、如圖(多媒體展示)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是否受到液體對它的壓強?(受)

  2、液體內部向什麼方向有壓強?(各個方向)

  3、液體內部壓強產生的原因是什麼?(液體受重力,具有流動性)

  (二)新課教學

  1、大氣壓強:問題:

  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周圍被厚厚的空氣層所包圍,即大氣層,也有流動性,地球上的物體(包括人)都浸在其中。那麼大氣對浸它裡面的物體是否有壓強呢?說說你的猜想並用你日常所見一些現象來支援你的猜想。引導學生根據日常所見一些現象來支援他的猜想。如:

  (1)把一個小小的塑膠掛衣鉤緊貼在很平的牆上,就能用它掛衣服而掛衣鉤卻不掉下來

  (2)只有一個小孔時,飲料罐裡的飲料不易倒出

  (3)吸飲料時,飲料罐紙盒會變扁

  初步分析討論出結論:從以上的現象,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生活其中的大氣對我們應該是有壓強的?

  但是,純討論出的結論是否完全正確呢?所以我們還得從科學實驗探究中驗證是否有大氣壓強。

  科學實驗探究:請用給出的儀器,設計一~二個驗證是否有大氣壓強的實驗,並解釋現象實驗1把浸過酒精的棉花用火柴點燃投入事先準備好的空瓶中,用剝了皮的熟雞蛋堵住瓶口,稍後,雞蛋被吸入瓶內.

  實驗2給茶杯中裝滿水,蓋上硬紙片,倒置過來發現水和硬紙片都不下落.

  實驗3拿一空鐵皮罐,放少許水,罐口開啟,放在火上將水燒開。水燒開後,注意觀察鐵皮罐的形狀,然後將鐵皮罐罐口用蓋子蓋緊,小心放入盆內,然後用冷水澆鐵皮罐,再仔細觀察鐵皮罐是否有變化?

  實驗4取兩個掛東西的小吸盤對接,擠出吸盤內部的空氣,然後試圖拉開吸盤,注意體驗拉開吸盤容易嗎?

  實驗5馬德堡半球實驗---它第一次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

  正確結論:由以上的眾多實驗證明,我們生活其中的大氣對我們確確實實有壓強。那麼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解釋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我們生活的地球是一個蔚藍色的星球,地球周圍被厚厚的氣體包圍著。地球周圍被厚厚的氣體包圍著,這厚厚的氣體人們通常稱之為大氣層。

  大氣層的厚度大約有幾百千米,主要由氮氣、氧氣等多種氣體組成。其中,大部分氣體分佈在距離地球表面幾十千米厚度的範圍內。

  交流與討論:空氣有質量嗎?

  我們在上一章裡已經知道空氣的密度是/m3,可見空氣是有質量的,空氣體積很大時,其質量也是相當大的。同學們試計算充滿我們這間教室的空氣的質量有多大。

  計算:

  ∵ρ=m/v、v=10m×6m×4m=240m3∴m=ρv=kg/m3×240m3=kg

  我們周圍的大氣既有質量,同時又要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而且具有流動性,這幾個原因就產生了大氣壓強。

  2、大氣壓強的測量

  (1)托里拆利實驗

  根據奧托·格里克的馬德堡半球實驗,不僅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還表明大氣壓強是很大的。那麼大氣壓強有多大呢?

  我們先看看,歷史上人們是怎樣測量大氣壓強的?

  1644年,伽利略的學生托里拆利及其同伴透過實驗第一次測出了大氣壓強的大小。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托里拆利是怎樣測出大氣壓強的?

  ①介紹托里拆利實驗裝置

  ②演示:托里拆利實驗(課件演示)

  ③分析:

  玻璃管內水銀面上方是真空,而管外水銀面受到大氣壓強,正是大氣壓強支援著管內760mm高的水銀柱,就是大氣壓強跟760mm高水銀柱產生的壓強相等。

  p=ρgh=×103kg/m3×10N/kg×=×105Pa

  ④應用:人的頭頂面積約為m2,請計算大氣壓對頭頂的壓力為多少?

  (2)測量大氣壓強的工具:

  ①水銀氣壓計:優點:精確缺點:不方便攜帶

  ②金屬盒氣壓計:原理:優點:使用方便缺點:不精確

  3、大氣壓強的變化:

  (1)隨著海拔高度的上升,大氣壓強不斷減小。

  海拔3000M以內,每上升10M,大氣壓強減小100Pa。

  (2)1個標準大氣壓=760mm高水銀柱所產生的壓強

  4、思考:

  1、學過本節後,你對馬德堡半球實驗,有什麼新的推論?

  2、抽水機是靠大氣壓把水壓上去的,抽水機能否一次把水從地面抽上地王大廈的頂樓?

  3、西藏的人們為什麼習慣吃燒烤的東西而不習慣湯煮的東西?

  (三)、課堂小結

  讓學生總結本節所學的內容(用多媒體給出)

  1、空氣受重力的作用且具有流動性所以空氣對浸入其中的物體有壓強;

  2、托里拆利實驗測出大氣壓的值等於760mm高的水銀柱產生的壓強即×105帕;

  3、大氣壓強在日常生產生活中有很廣泛的應用。

  (四)、佈置作業

  1、複習課文,預習第四節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係

  2、課本第159頁,作業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12

  【學習主題】

  牛頓第一定律

  【學習時間】

  1課時

  【課程標準】

  知道牛頓第一定律

  【內容分析】

  牛頓第一定律是力學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也是培養學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很好的素材。本節課是在學習了運動學和力學知識基礎上,首次將力和運動聯絡起來,研究力和運動的關係和規律的知識,本課內容在初中物理知識體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為後面平衡力等知識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因此教材比較注意科學地編排內容,它把理論聯絡實際,還把物理知識融入到生活中去,能讓學生覺得物理就在身邊,從而激發學生繼續學習物理的興趣。本節需要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安排學生實驗得出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第二課時要理解慣性的內容。

  【學情分析】

  透過實驗並不能直接得出牛頓第一定律,它是總結事實,分析、概括、推理得出的,這方面要注意強調。

  【學習目標】

  1、透過分析具體事例,知道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2、透過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知道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3、透過教師整合說明,知道牛頓第一定律內容;

  4、透過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培養學生觀察和實驗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科學想象能力。

  【評價設計】

  1、透過問題1、2、3、4、5、6檢測目標1的達成。

  2、透過問題7、8、9、10、11檢測目標2的達成。

  3、透過教師整合說明和問題12檢測目標3的達成。

  4、透過問題8、9、10、11檢測目標4的達成。

  【學習過程】

  一、匯入新課:(教師根據學生看到的演示實驗,在設定問題,引發深入思考)

  出示斜面、小車演示:

  (1)、用力拉小車在水平木板上前進。

  (2)、停止用力,小車停止。

  問題1:什麼原因使小車前進?

  問題2:能否說物體運動必須受力?

  問題3:運動需要力來維持嗎?

  (3)、將小車放在斜面上,放手後讓小車滑下。

  問題4:到水平面上後會立即停止嗎?

  問題5:小車能一直運動下去嗎?

  問題6:小車到達水平面時,雖然在水平方向上沒有受拉力,但仍然繼續前進,運動需要力來維持嗎?

  (4)教師總結:學生形成兩種不同結論分別代表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運動需要力來維持;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運動不需要歷來維持。(板書他們的觀點)

  問題7:小車到達水平面時,雖然在水平方向上沒有受拉力,但仍然繼續前進;雖然能繼續前進,卻不能一直運動下去,這是為什麼?

  (5)教師總結:阻力會影響物體的運動。

  二、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透過教師創設問題,轉化成可操作性強的具體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同時,進行了合作、交流、思考,同時知道了自己應支援誰的觀點)

  問題8:小車在水平面上前進的距離與哪些因素有關?

  (教師讓學生充分猜想後,總結:斜面坡度,小車質量,小車起始高度,水平面的阻力。)

  問題9:研究小車在水前進的距離和水平面對它阻力的關係,你應該如何設計實驗?

  (學生猜想,小組討論,分享猜想設計的依據和研究方案。)

  教師總結:運用控制變數法必須讓其他因素相同,表面粗糙程度不同。即在同一斜面上用同一小車在同一位置開始運動,分別在不同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進行多次試驗。

  選擇合理方案,讓學生分組進行試驗。

  教師根據實驗引導學生分析:

  問題10:三個表面相比,哪個阻力最小,哪個阻力最大?

  問題11:小車在木板上運動得最遠,在毛巾表面上運動得最近。其原因是什麼?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阻力越小,前進的距離越遠,若表面更光滑,則小車所受阻力更小,前進的距離更遠;若表面非常光滑,則小車所受阻力將非常小,速度減小得也將非常慢。

  進一步推理問題12:如果物體不受力,它將以一個恆定的速度永遠地運動下去。

  透過比較推理的結果,讓學生思考後用自己的話說出實驗結論,得到運動和力的關係,並指出自己支援兩位誰的觀點。

  三、教師整合說明(根據推論引出牛頓第一定律,讓學生明確它不是實驗結論)

  英國科學家牛頓總結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條重要的物理規律:牛頓第一定律(板書課題)-----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板書內容)

  四、教師強調說明:(讓學生加深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

  (1)“一切”表明這條規律的普遍適用性,不符合這條規律的物體是不存在的。

  (2)“不受力”是定律成立的條件,這是一種理想情況,它也包含物體在某一方向上不受力的情況,通常把受平衡力看成不受力。

  (3)“總保持”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只有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兩種可能,要改變這種狀態,物體必須受力的作用。

  (4)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5)它雖然不是直接由實驗得來的,但經受了實踐的檢驗,是公認的力學基本定律之一。

  五、小結

  【板書設計】:

  牛頓第一定律

  亞里士多德(物體運動需要力來維持)

  伽利略(物體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13

  【設計理念】

  本課設計中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基本理念,並注重多種方式進行科學探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

  結合教學內容,將公式P=I2R的呈現做了處理,用閱讀探究的方式出臺,並以“探究卷”為橋,完成本次課教學內容。

  【教材分析與處理】

  “電和熱”是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第七章第四節的內容。本節的主體內容是在電流相同時,電能轉化成熱時的功率與電阻成正比。編者的實施建議是根據生活現象發現問 題,學生透過實驗探究結論,最後將結論應用於生活中,體現從生活走得物理──再從物理走進社會這一新課程基本理念。

  尊重編者的建議,結合學生實際,對教材做如下處理:

  第一環節:開啟探究之門。

  教師組織學生觀察電爐子、電餅鐺通電時發生的現象,並說出啟示,提出問題。

  第二環節:探究與發現。

  透過實驗探究,在電流相同時,電能轉化成熱時的功率跟導體電阻的定性關係;再透過閱讀探究;電熱功率P與導體的R及透過的電流I之間的關係式。

  第三環節:應用與創新。

  用結論解答課前實驗現象,繼而再觀察多媒體的兩個演示實驗,根據結論判斷實驗現象,並加以解釋,最後將結論應用於生活。

  第四環節:拓展與延伸。

  讓學生用挑剔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應用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提出改進意見。並對課堂中一直控制的另一個變數電流二,設計實驗進行探究,即對於同一個用電器熱功率P與電流I的關係探究,使課堂得以延伸……

  【教學目標】

  1.知道電流具有熱效應,知道在電流相同的條件下,電能轉化成熱時功率跟導體的電阻成正比。

  2.透過實驗,探究電流的熱效應跟電阻大小的關係。

  3.領悟從生活走進物理,將物理應用於生活這一課改基本理念。

  【教學準備】

  電池組、帶蠟油的鉛筆芯、帶蠟油的銅絲、導線、“探究卷”、。

  重點:在電流相同時,電能轉化成熱時的功率跟導體的電阻成正比。

  難點:P=I2R解決實際問題。

  關鍵:做好探究實驗,認識現象。

  【教學過程】

  一、匯入(5分鐘)

  師語:請同學觀察通電的電爐子和電餅鐺,回答它們工作時能的轉化。

  學生:電能轉化成熱能。

  師語:請仔細觀察,談談你的“發現”,並提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學生:可能性的發現和提問(摘選)。

  1.電阻絲很快地發紅,電餅鐺也很快地熱起來,而與之相連的導線卻不太熱。

  2.為什麼電阻絲熱得發紅,而導線幾乎不熱。

  (若學生沒有“發現”,則提示用手觸控電餅擋、導線,“發現”問題。)

  師語:結合2引思:探究課題──在電流相同時,電流透過導體時產生熱效應與電阻有什麼關係?

  (“匯入”中注重“從生活走向物理”)

  二、探究與發現(15分鐘)

  1.實驗與發現。

  目的:探究在電流相同時,電流的熱效應與電阻的關係。

  過程:學生根據所給器材操作(參考裝置圖如下)。

  學生:根據銅絲和鉛筆芯上的蠟油熔化的快慢,推斷出電流相同的條件下,電熱功率P與電阻R的定性關係。

  發現小結:在電流相同時,電阻越大,產生的熱功率越大。

  2.閱讀與探究。

  目的:瞭解電熱功率P與電流I及電阻R的關係。

  過程:組織學生閱讀材料,並分析資料,得出熱功率P與電流I及電阻R的關係式。(附閱讀卷)

  小結關係式:P=I2R

  師再引導:由P=UI、U=IR推導P=I2R,根據關係式,用語言描述熱功率P與電阻R的關係。

  探究結論:在電流相同時,電能轉化為熱的功率與導體的電阻成正比。

  (此教學目的,一是放手讓學生進行知識總結,突破P=I2R這一教學難點;二是學會閱讀探究方法。)

  三、應用與創新(2分鐘)

  目的:用剛剛得到的結論去解釋開課的實驗現象。

  (教師給出提示語,學生填相關知識)

  1.過程:以探究卷形式學生解答實驗現象。

  師:多媒體大螢幕演示實驗。

  師:應用結論指出實驗出現的現象,並加以解釋。

  2.將結論應用於生活。

  師語:請你回憶一下,生活中和許多產業中,哪些場合用到了電熱器,請說出兩個場景及包含的物理原理。

  生:聯想。

  師語:利用電熱器加熱時,我們採用什麼辦法降低它的溫度?

  生:交流,解決問題。

  師語:哪些場合用電器通電時發熱,但我們並不希望它們發熱?我們採用什麼辦法降低它的溫度?

  生:交流,解決問題。

  師語:若用挑剔的眼光看待被研究的問題,關於這兩方面,你有那麼改進意見。

  生:交流、評估,教師做總結性發言。

  (教師贈語:科學靠我們發現、探究、改進──科學永無止境。)

  (此環節教學目的有三,一是培養學生聯想、解決問題能力;二是培養學生評估能力;三是培養學生另一種探究思維程式:透過閱讀得出結論→根據結論解釋某些現象→再將這結論應用於生活中→將問題做創造性改進、發展。)

  四、小結與延伸(5分鐘)

  1.師生共同構建知識結構。

  2.透過多媒體給出生活中電熱危害的例項,學生課後分析原因,找出防止危害的辦法;課後設計實驗探究電熱功率P與電流I之間的關係,要求說出所需要的物品,並畫出電路圖。

  板書設計: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