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G大調絃樂小夜曲》教學設計
八年級《G大調絃樂小夜曲》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八年級《G大調絃樂小夜曲》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教學理念
本節課的教學理念是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把全體學生的普遍參與與發展不同個性因材施教的有機結合起來,透過音樂感受與鑑賞、表現、創造及音樂與相關文化的學習,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質,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豐富審美情感,發展審美想像,深化審美理解,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教學目標
透過各種有效的途徑和方式引導學生走進音樂,認知作曲家生平及作品的題材、體裁、風格等,包括對音樂作品情緒、格調、思想傾向、人文內涵的感受和理解,培養音樂鑑賞和評價的能力,養成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使學生在真善美的音樂藝術世界裡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寬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識和集體注意精神。
三、教學重點
這首樂曲不是那種單一情緒的音樂作品,因此,要引導學生感受、體驗、判斷樂曲多種音樂情緒的發展脈絡,並盡力從音樂要素上探索其相關聯絡;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與其相關的音樂知識,如:小夜曲等;並要透過各種教學手段,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在欣賞曲目的同時,能夠感受、體驗樂曲的音樂情緒。
四、教學難點
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創造性音樂實踐活動。如:對音樂作品的內容進行聯想想象,大膽發表個人見解,闡述自己感受音樂的體驗並能從音樂要素方面探索其與音樂情緒之間的關係;能夠創造性地自制撥絃樂器,並在樂曲指定的位置上參與伴奏。
五、教學材料分析
本課在所選材料上力求突出莫扎特音樂的特點,營造出一種歐洲音樂文化的氛圍,今年恰逢“莫扎特誕辰250週年”,所以在選材上選用了最能體現莫扎特音樂風格的《G大調絃樂小夜曲》,在欣賞樂曲的同時,瞭解這位著名音樂家的生平及其樂曲的音樂風格和所涉及到的音樂知識。由於曲目為四個樂章,一個課時無法完成,因此,只選了第一樂章,使學生能夠聽懂、聽透,並可悟出莫扎特的心聲。
六、教學方法
在網路環境執行下,透過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多媒體影片,網際網路教學,師生互動,突出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實踐與創造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注重學生獲得音樂的經驗,擴大學生的縱向、橫向知識範圍。儘量培養學生獨立檢索資料、閱讀資料的能力及創作能力,使學生能夠做到有準備地、積極主動地聆聽音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播放課件)
以一首小夜曲把同學們帶到課堂裡去,完全融入到本節課的教學,用音樂說話,拉開這節課的序幕。
二、作者簡介
1.在柔和的背景音樂襯托下緩緩地介紹(播放課件)莫扎特的生平:
莫扎特(1756-1791)奧地利作曲家生於薩爾茨堡的.一個宮廷樂師家庭。4歲開始學習鋼琴,5歲開始作曲,11歲寫了一部歌劇。此後相繼寫出大量作品。1773年任薩爾茨堡大主教宮廷樂師,因不甘忍受屈辱的僕從地位,於1781年憤然辭職在維也納定居,專事創作。由於繁重的創作、演出和貧困的生活損害了他的健康,僅僅活到36歲就過早的離開了人世。
他的音樂作品成為世界音樂寶庫的珍貴遺產,為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其創作汲取奧地利民間音樂和傳統音樂文化的營養,作品清新,充滿詩意,旋律純樸、優美,織體乾淨、細緻,配器注重音色效果,對後世音樂創作產生很大的影響。作品有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唐璜》、《魔笛》等近二十部,交響曲五十餘部,康塔塔、清唱劇、小夜曲以及各種體裁的器樂曲、聲樂曲等千餘部。
2.當莫扎特在創作的時候,清朝乾隆時代的中國知識分子在做些什麼?這是中西橫向比較研究,目的是為了幫助、啟發我們這些中國人從一個長久被忽視的小小側面去把握莫扎特的音樂藝術世界。
莫扎特和曹雪芹是同時代人,曹雪芹死的那年(1764年),莫扎特年僅8歲,卻寫下了六首鋼琴、小提琴和長笛奏鳴曲(作品第10—15號),兩部交響曲(作品第16、19號),那是獻給英國國王的,因為1765年4月,莫扎特和父親曾在倫敦開了音樂會。
鄭板橋和莫扎特也是同時代人,前者死的那年,莫扎特年僅9歲,這年他卻寫下了六部作品,包括一部交響曲(作品第22號)。
空間相隔萬餘里,時間幾乎落在同一區間:18世紀
三、介紹曲目《G大調絃樂小夜曲》:(播放課件)
莫扎特一生共寫過13首夜曲(Serenade),作品第525號即《G大調絃樂小夜曲》,是最後一首,作於1787年。這是莫扎特的夜曲中最受人喜愛的一首;也是音樂會上演奏的最多的和最通俗的一首。一個想步入莫扎特音樂寶庫的人,應當從這首曲子入門,它是寶庫的一扇大門,它很容易被推開,你一旦走進去了,便是一生的幸福。或者打個比喻,這首夜曲正是“阿里巴巴”的那句咒語:
“芝麻,芝麻,開開門!”
山洞大門一旦被開啟,你準會欣喜若狂,不知先取走哪堆金銀財寶好。(13首夜曲,曲曲都是如珠如玉似的珍寶)
這首夜曲的樂器編制原來只是絃樂五重奏,因其篇幅小,德國人稱它為“一首小的夜曲”(EinekleineNachmusik)。全曲共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快板,奏鳴曲式,4/4拍,具有進行曲式的特點,開始的主題,也是整個樂章的主題,非常典押、透明、亮麗。
第二樂章:是首浪漫曲,調性是C大調,2/2拍,平衡和對稱部分形成如下結構:A—B—A—C—A
第三樂章:小快板,小步舞曲。旋律溫深而徐緩,天真無邪,非常純樸,主要是不失童心。
第四樂章:迴旋曲,快板,主調為G大調,2/2拍,基本主題是個明朗、活潑的旋律。正是這種性質的旋律把莫扎特的“真心”、“童心”披露無疑。
四、欣賞曲目《G大調絃樂小夜曲》四個樂章的片段(播放課件)
莫扎特音樂的對稱結構
“哪裡有對稱性,哪裡就有大美,就有絕對和諧、絕對美”
我們不妨做個小實驗:
切開一個蘋果,會看到什麼?
第一種方法:豎切(常見的切法)
第二種方法:橫切(會有驚喜的發現)
五、欣賞曲目《G大調絃樂小夜曲》第一樂章:(播放課件)
樂曲的第一樂章用奏鳴曲式寫成。其呈示部的主部主題包括了兩段風格不同的音樂:
(一)主部主題:韃恐魈獾目頭是帶有那不勒斯風格的一段旋律:
オフ獠糠忠衾鍾彌鰲⑹艉拖業姆紙夂拖夜鉤尚律,採用問答式的手法作為旋律的基礎,並在此基礎上予以發展,給人以雄壯有力、流暢明快的感受。隨後,呈現了一段柔婉輕盈的旋律:
フ舛渦律留給人們一種莊重典雅的舞蹈印象。接著,樂曲把人們引向一種熱烈歡快的景象之中。
(二)副部主題牐牳輩恐魈庥脛韃恐魈廡緯上拭韉畝員齲帶有濃郁的維也納風格。它優美、抒情、溫柔、靚麗,富於青春的氣息。其一:
牐犝舛渦律精巧、活潑,每句的後半部分多用跳進寫成。其二:
這段旋律輕盈、俏皮、歡快、活潑,給人以十分開朗的感受。ィ牐犂智的展開部很精練,只有20小節。它採用了主部主題的兩部分內容。開頭是主部主題的引伸:
オゾ」芩非常短小,卻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此後,主要是將副部主題的後半部分在不同的調性上加以發展變化。其素材是:
樂曲的再現部基本上保持了呈示部的面貌。但在調性上,再現部完全呈現在G大調調性上。整個樂章在絢麗燦爛的色彩中結束。六、學唱《G大調絃樂小夜曲》第一樂章主部主題(播放課件)
七、音樂知識:
1.小夜曲——起源於歐洲中世紀騎士文學中的愛情歌曲。多為青年人於黃昏、夜晚徘徊於戀人窗前演唱(奏)的獨唱曲或獨奏曲。音樂情緒纏綿委婉,多用吉他或曼陀林伴奏。ィ牐18世紀中葉,作曲家創作的供室內樂隊或管樂器演奏的組曲,也稱作小夜曲。其音樂風格近似於嬉遊曲或遣興曲。它常常用於晚間娛樂活動。
2.介紹絃樂常用的樂器:
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八、實踐與創造
1.用象聲詞演唱《G大調絃樂小夜曲》主題
女同學用“la”演唱:男同學用“beng”演唱:
2.用塑膠杯、塑膠小桶及橡皮筋自制一個撥絃樂器。當老師彈奏下列旋律時,用撥絃樂器在指定位置做伴奏:
3.讓學生自己在網際網路上搜索有關於莫扎特以及他的音樂作品等。
使用常用的搜尋工具:
九、小結
本節課欣賞了《G大調絃樂小夜曲》第一樂章,透過欣賞,讓我們瞭解了莫扎特的生平,他的“童心未泯”地音樂風格,及所涉及到的音樂知識,如:小夜曲、絃樂樂器。並透過網際網路,搜尋了莫扎特其他的音樂作品,擴大豐富了知識面,使課堂得以延伸。
十、結尾
讓我們在一首歡快的《莫扎特的煩惱》歌聲中結束本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