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教學設計

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老師,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一、課標解讀

  (一)知識目標

  1、能說明轉錄的場所、模板、原料、條件、鹼基配對、產物、資訊傳遞。

  2、能識別三種RNA。

  3、能區別轉錄和DNA分子的複製。

  (二)能力目標

  1、運用對比方法,分析轉錄與DNA複製的區別。

  2、能運用資訊科技的手段來更直觀的分析事物。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體驗基因表達過程的和諧美,基因表達原理的邏輯美、簡約美。

  2、認同人類探索基因表達的奧秘的過程仍未終結。

  二、教材分析

  教材的前二章分別學習了“基因在哪裡”和“基因是什麼”。本節進一步闡明“基因如何起作用”,這既是前面內容的進一步深入,也是學習後面章節不可缺少的基礎,本節內容在必修2教材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基因如何起作用”也是遺傳學中最基本的問題,學好它對於學生理解生物的遺傳和基因對性狀的控制具有重要意義。

  本節教學內容抽象複雜,涉及的物質種類也比較多。主幹知識是遺傳資訊的轉錄和翻譯的過程,側枝內容是DNA和RNA結構的比較、核糖與脫氧核糖的比較、三種不同種類的RNA以及遺傳密碼的組成。在側枝內容中,前兩個知識點在《分子與細胞》模組中已經學習過,在本節只作簡短的回顧和比較,後兩個知識點雖是新內容,但也不必加深和拓展,只需初步瞭解。在學習時要及時引導學生對上述知識進行歸納、比較和總結,使學生充分了解各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絡。

  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學習DNA控制蛋白質合成的一般過程,重點認識轉錄的過程和原理,比較轉錄與DNA的複製。第二課時重在翻譯的過程、原理,比較轉錄、翻譯與DNA的複製、完成鞏固練習等。本部分設計針對第一課時展開。

  三、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在必修1中學習過氨基酸的脫水縮合和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在必修2中學習過DNA分子的結構、染色體是基因的主要載體和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段”,這些都為學習“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奠定了基礎。但是受生活經驗及知識水平的影響,對於微觀世界學生無法親身感知的轉錄的知識內容,始終缺乏感性認識。透過資訊科技可變抽象為具體,使學生能更快、更準、更深的把握教學重點,理解難點。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轉錄的過程和原理。

  2、轉錄和DNA分子複製的區別。

  教學難點:

  轉錄的過程

  五、教學策略

  1、採用有利於學生建構知識網路的教學順序。先學主幹知識再學側枝內容。以轉錄和翻譯為教學主幹,在此過程中,插入相關的其他知識,把各方面內容貫穿起來。先播放轉錄與翻譯的動畫,使學生了解轉錄與翻譯的概況,然後再詳細學習轉錄與翻譯的過程。這樣設計的意圖是希望學生先搭建起基因表達的大體框架,然後再把細節內容有序地填充到框架中合適的位置上去,幫助學生建構知識網路。

  2、突出直觀教學。儘可能運用示意圖、動畫等資訊科技手段來模擬轉錄和翻譯的過程,化微觀為宏觀,化不可見為可見,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上的圖4—4和圖4—6分別是轉錄和翻譯的流程圖,是學生應掌握的主要內容,要講清、講透;圖4—1和圖4—2是讓學生區分核糖與脫氧核糖、DNA與RNA化學組成的差異,教師只需提醒學生依圖區分即可;圖4—3和圖4—5只需瞭解;至於多個核糖體同時合成多條肽鏈的示意圖,也只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小字部分的內容,不需做過多的解釋。

  3、努力創設教學情景,讓學生在探索中自己得出結論。教師要透過資訊科技手段利用各種直觀素材結合問題、和“思考與討論”等欄目,激發學生認真觀察、思考和討論,主動參與整個學習過程,切實培養各種能力,增加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六、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用教材中的`問題探討引入新課,讓學生各抒己見,調動學習的熱情。出示電影《侏羅紀公園》中的恐龍圖片,配上文字:美國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曾轟動一時。在侏羅紀公園中,生活著各種各樣的恐龍,它們在原野中跳躍飛奔、相互爭鬥,給觀眾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影片說,復活的恐龍是科學家利用提取出的恐龍的DNA分子培育繁殖而來的。提出以下問題供學生討論:

  1、現在地球上還有恐龍這種動物嗎?(答:沒有)

  2、利用已滅絕的生物的DNA分子,真的能夠使滅絕的生物復活嗎?

  讓學生提出正反兩方面的觀點,形成思維上的矛盾衝突。(答:一種生物的整套DNA分子中貯存著該種生物生長、發育等生命活動所需的全部遺傳資訊,是構建生物體的藍圖。但是,從DNA到具有各種性狀的生物體,需要透過極其複雜的基因表達及其調控過程才能實現,因此,在可預見的將來,利用DNA分子來使滅絕的生物復活仍是難以做到的。)

  複習提問:

  1、什麼叫遺傳資訊?(答:遺傳資訊是指DNA分子中鹼基或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

  2、性狀是由什麼決定的?(基因。)

  3、生物體的性狀是透過什麼體現出來的?(答:蛋白質是生物體性狀的體現者。基因透過指導蛋白質的合成來控制性狀的過程叫做基因的表達。)

  出示本章章圖,問:

  1、DNA主要存在哪裡?(答:細胞核)

  2、合成蛋白質的場所又在哪裡?(答:細胞質中的核糖體)

  那麼,細胞核中的基因如何指導細胞質中蛋白質的合成呢?

  (二)學習新課

  教師指出:在DNA和蛋白質之間,確是有一種中間物質充當信使,這種中間物質就是—RNA。

  一、 RNA

  為什麼RNA可以作為這種中間物質,而不是DNA呢?

  溫故知新: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填寫表格。(透過閱讀課文,進一步提高學生自學能力。)

  1、細胞中的兩種核酸的比較

  思考:構成人體的核酸有兩種,構成核酸的基本單位——核苷酸有()

  A、2種D、4種C、5種D、8種

  2、種類

  教師補充:RNA的在細胞中有三種:mRNA(信使RNA)、tRNA(轉運RNA)、 rRNA(核糖體RNA)。在本節將提到前兩種的用途及構成。

  二、基因控制蛋白質合成過程

  透過播放動畫,回憶DNA複製部分內容。引導學生透過閱讀課本相關內容,初步對遺傳資訊的轉錄過程形成大致印象。

  然後利用多媒體,動畫顯示轉錄過程。結合課本示意圖和課件動畫演示,一步步詳細講解轉錄過程

  (一)轉錄:

  1、場所:細胞核

  2、模板:DNA解旋,以其中一條有意義鏈為模板;

  3、原料:4種遊離的核糖核苷酸

  4、所需酶:解旋酶、RNA聚合酶等

  5、產物:mRNA

  6、原則:鹼基互補配對原則(A與U、C與G配對)

  7、結果(就原DNA分子是否存在展開):

  8、過程特點

  9、小結:

  定義:

  【鞏固總結】

  利用課本思考與討論部分。以與DNA複製的形式來總結轉錄的過程。學生思考,小組討論,以小組發言,列表比較DNA複製和轉錄的區別

  七、鞏固練習

  回顧複習基礎知識,完成下列習題。

  1、下列關於DNA複製和轉錄區別的敘述中,正確的是AB

  A、複製和轉錄的產物不同

  B、複製和轉錄的原料不同

  C、複製和轉錄的模板不同

  D、複製和轉錄的酶都相同

  2、在一個DNA分子中,鳥嘌呤和胞嘧啶之和佔全部鹼基含量的46%,其中一條鏈的鹼基中28%是腺嘌呤,22%是胞嘧啶,求:由它轉錄的mRNA中,腺嘌呤與胞嘧啶分別佔mRNA鹼基總數的C

  A、22% 28% B、23% 27% C、26% 24% D、54% 6%

  3、對於下列的式子,正確的說法有C

  ①表示DNA複製過程②圖中共有5種鹼基③圖中共有8種核苷酸

  ④圖示結構共有2種五碳糖⑤圖中的A均代表同一種核苷酸

  A、①②③ B、④⑤⑥C、②③④ D、①③⑤

  八、板書設計

  一、RNA

  1、RNA與DNA的比較

  2、RNA的種類

  二、基因控制蛋白質合成過程

  兩階段:轉錄、翻譯

  (一)轉錄:

  1、場所:細胞核

  2、模板:DNA解旋,以其中一條有意義鏈為模板;

  3、原料:4種遊離的核糖核苷酸

  4、所需酶:解旋酶、RNA聚合酶等

  5、產物:mRNA

  6、原則:鹼基互補配對原則(A與U、C與G配對)

  7、結果(就原DNA分子是否存在展開):

  8、過程特點

  9、小結:

  定義:

  九、教學反思

  本節因為側枝內容較多,課前要確定好各個側枝內容的出場順序,既要順理成章,又要便於學生理解,安排不妥當則會顯得條理混亂。

  在教學中要避免繁瑣的講解,可用設問加利用資訊科技手段加強直觀素材,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教材,觀看動畫,討論、分析,在教學中要加強生生互動、師生互動。

  本教學設計採用的是先讓學生學習轉錄過程再總結出定義的方式。鞏固練習不一定都放在講完新課內容後才進行,也可穿插在新課內容學習的過程中。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