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能定理教學設計(通用6篇)

動能定理教學設計(通用6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那麼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動能定理教學設計(通用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動能定理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動能的概念。

  2.熟練計算物體的動能。

  3.會用動能定理解決力學問題,掌握用動能定理解題的一般步驟。

  二、過程與方法

  1.運用演繹推導方式推導動能定理的表示式,體會科學探究的方法。

  2.理論聯絡實際,學習運用動能定理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演繹推理的過程,培養對科學研究的興趣。

  2.透過對動能和動能定動能和動能定理理的演繹推理,使學生從中領略到物理等自然學科中所蘊含的嚴謹的邏輯關係,反映了自然界的真實美。

  教學重點

  理解動能的概念,會用動能的定義式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

  1.探究功與物體速度變化的關係,知道動能定理的適用範圍。

  2.會推導動能定理的表示式。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傳說早在古希臘時期(公元前200多年)阿基米德曾經利用槓桿原理設計了投石機,它能將石塊不斷拋向空中,利用石塊墜落時的動能,打得敵軍頭破血流。

  同學們思考一下,為了提高這種裝置的殺傷力,應該從哪方面考慮來進一步改進?學習了本節動能和動能定理,就能夠理解這種裝置的應用原理。

  二、新課教學

  (一)動能的表示式

  教師活動:大螢幕投影問題,可設計如下理想化的過程模型:

  設某物體的質量為m,在與運動方向相同的恆力F的作用下發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1增加到v2,如圖所示。

  提出問題:

  1.力F對物體所做的功是多大?

  2.物體的加速度是多大?

  3.物體的初速度、末速度、位移之間有什麼關係?

  4.結合上述三式你能綜合推導得到什麼樣的式子?

  推導:這個過程中,力F所做的功為W=Fl

  根據牛頓第二定律F=ma

  而=2al,即l=

  把F、l的表示式代入W=Fl,可得F做的功W=

  也就是W=

  根據推導過程教師重點提示:

  1.動能的表示式:EK=mv2。

  2.動能對應物體的運動狀態,是狀態量。

  3.動能的標矢性:標量。

  4.動能的單位:焦(J)。

  練習:關於對動能的理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BC)。

  A.動能是機械能的一種表現形式,凡是運動的物體都具有動能

  B.動能總為正值

  C.一定質量的物體,動能變化時,速度一定變化;但速度變化時,動能不一定變化

  D.動能不變的物體,一定處於平衡狀態

  (二)動能定理

  教師:有了動能的表示式後,前面我們推出的W=,就可以寫成W=Ek2—Ek1=,其中Ek2表示一個過程的末動能,Ek1表示一個過程的初動能。上式表明什麼問題呢?請同學們用文字敘述一下。

  學生:力在一個過程中對物體所做的功,等於物體在這個過程中動能的變化。

  教師:這個結論叫做動能定理。

  1.動能定理的內容:力在一個過程中對物體所做的功,等於物體在這個過程中動能的變化。

  2.動能定理的表示式:W=。

  教師:如果物體受到幾個力的作用,動能定理中的W表示什麼意義?

  學生:如果物體受到幾個力的作用,動能定理中的W表示的意義是合力做的功。

  教師:那麼,動能定理更為一般的敘述方法是什麼呢?

  學生:合力在一個過程中對物體所做的功,等於物體在這個過程中動能的變化。

  3.對動能定理的理解:

  ①公式中的W指合外力做的功,也就是總功。

  ②動能變化量為標量,即末狀態的動能減去初狀態的動能。

  ③總功的計算方法,既可以先求合力,再求合力的功;也可以先求出各個力的功,再求功的代數和。

  教師:投影展示例題,學生分析問題,討論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架噴氣式飛機質量為5.0×l03kg,起飛過程中從靜止開始滑跑。當位移達到l=5.3×102m時,速度達到起飛速度v=60m/s。在此過程中飛機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飛機重力的0.02倍。求飛機受到的牽引力。

  教師:從現在開始我們要逐步掌握用能量的觀點分析問題。就這個問題而言,我們已知的條件是什麼?

  學生:已知初末速度,初速度為零,而末速度為v=60m/s,還知道物體的位移為5.3×102m以及受到的阻力是重力的0.02倍。

  教師:我們要分析這類問題,應該從什麼地方入手呢?

  生:還是應該從受力分析入手。這個飛機受力比較簡單,豎直方向的重力和地面對它的支援力合力為零,水平方向上受到飛機牽引力和阻力。

  教師:分析受力的目的在我們以前解決問題時往往是為了求物體的加速度,而現在進行受力分析的目的是什麼呢?

  學生:目的是為了求合力做的功,根據物體合力做的功,我們就可以求解物體受到的牽引力。

  教師:請同學們把具體的解答過程寫出來。

  投影展示學生的解答過程,幫助能力較差的學生完成解題過程。

  解題過程參考

  解:飛機的初動能Ek1=0,末動能Ek2=

  合力F做的功W=Fl

  根據動能定理,有Fl=

  合力F為牽引力F牽和阻力F阻之差,而阻力和重力的關係為F阻=kmg(其中k=0.02)所以:

  F=F牽–kmg

  代入上式後解出

  F牽=

  把數值代入後得到

  F牽=1.8×104N

  飛機受到的牽引力是1.8×104N。

  教師:用動能定理和我們以前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相比較,動能定理的優點在哪裡?

  學生1:動能定理不涉及運動過程中的加速度和時間,用它來處理問題要比牛頓定律方便。

  學生2:動能定理能夠解決變力做功和曲線運動問題,而牛頓運動定律解決這樣一類問題非常困難。

  教師:下面大家總結一下用動能定理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

  (投影展示學生的解決問題的步驟,指出不足,完善問題。)

  用動能定理解題的一般步驟:

  1.明確研究物件、研究過程,找出初末狀態的速度情況。

  2.要對物體進行正確的受力分析,明確各個力的做功大小及正負情況。

  3.明確初末狀態的動能。

  4.由動能定理列方程求解,並對結果進行討論。

  教師:請同學們參考用動能定理解題的一般步驟分析計算教材P73—74例題2。

  提問並點評,展示規範的解答過程。

  練習:

  1.關於運動物體所受的合力、合力的功、運動物體動能的變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運動物體所受的合力不為零,合力必做功,則物體的動能一定要變化

  B.運動物體所受的合力為零,物體的動能一定不變

  C.運動物體的動能保持不變,則該物體所受合力一定為零

  D.運動物體所受合力不為零,則該物體一定做變速運動

  答案:BD

  2.質量不同而具有相同動能的兩個物體,在動摩擦因數相同的水平面上滑行到停止,則()。

  A.質量大的滑行的距離大

  B.質量大的滑行的時間短

  C.它們滑行的時間一樣大

  D.它們克服阻力做的功一樣大

  答案:BD

  三、課堂小結

  本節課主要學習了:

  1.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動能可用Ek來表示,物體的動能等於物體的質量與物體速度的二次方的乘積的一半。

  2.動能是標量,也是狀態量。

  3.動能定理是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和運動學公式推匯出來的。

  4.動能定理中所說的外力,既可以是重力、彈力、摩擦力,也可以是任何其他的力,動能定理中的W是指所有作用在物體上的外力的合力的功。

  5.動能定理的表示式是在物體受恆力作用且做直線運動的情況下得出的,但對於外力是變力,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情況同樣適用。

  課堂練習

  1.在下列幾種情況中,甲乙兩物體的動能相等的是()。

  A.甲的速度是乙的`2倍,甲的質量是乙的

  B.甲的質量是乙的2倍,甲的速度是乙的

  C.甲的質量是乙的4倍,甲的速度是乙的

  D.質量相同,速度大小也相同,但甲向東運動,乙向西運動

  答案:CD

  2.一個小球從高處自由落下,則球在下落過程中的動能()。

  A.與它下落的距離成正比

  B.與它下落距離的平方成正比

  C.與它運動的時間成正比

  D.與它運動的時間平方成正比

  答案:AD

  3.一顆質量為10g的子彈,射入土牆後停留在0.5m深處,若子彈在土牆中受到的平均阻力是6400N。子彈射入土牆前的動能是______J,它的速度是______m/s。

  答案:3200800

  4.甲、乙兩物體的質量之比為,它們分別在相同力的作用下沿光滑水平面從靜止開始作勻加速直線運動,當兩個物體透過的路程相等時,則甲、乙兩物體動能之比為______。

  答案:1:1

  5.一顆質量m=10g的子彈,以速度v=600m/s從槍口飛出,子彈飛出槍口時的動能為多大?若測得槍膛長s=0.6m,則火藥引爆後產生的高溫高壓氣體在槍膛內對子彈的平均推力多大?

  答案:子彈的動能為:=1800J

  平均推力做的功:,所以,F=3000N

  五、佈置作業

  教材P74問題與練習第3、4、5題。

  動能定理教學設計2

  一、教學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

  動能定理是一條適用範圍很廣的物理定理,也是力學中最重要的規律之一,它的應用貫穿於以後的許多章節,但該節內容又是學生第一次定量的研究能量,所以教材在推導這一定理時,由一個恆力做功使物體的動能變化,得出力在一個過程中所做的功等於物體在這個過程中動能的變化,要求學生透過做功轉化成其它能量的數學描述,瞭解動能的概念。

  2.教學物件分析

  初中時學生已學過了動能的初步知識,這為本節教學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瞭解物體的動能與物體的質量和速度的定量關係,為實驗探究外力做功與物體動能變化的定量關係做好鋪墊。

  3.教學環境分析

  本課是與紅旗中學的同課異構活動,教學活動選擇多媒體教室的教學環境。活動中學生透過對教師精心設計製作的多媒體課件的理解明確學習任務,在多媒體課件的輔助下進行體驗學習活動。

  二、教學目標:

  ①理解動能的概念。②熟練計算物體的動能。③會用動能定理解決力學問題,掌握用動能定理解題的一般步驟。

  三、教學過程:

  1.激發情感匯入:授課時教師首先運用多媒體播放錄影,錄影內容日本海嘯,湧動的海水具有巨大的能量,吞噬無數條生命,摧毀無數房屋……學生觀看錄影後,教師提問,海水為什麼具有這麼大的破壞力。同學們自然會回答運動的海水具有能量,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量物理學上稱為動能,前面我們學習過,某個力對物體做功一定對應著某種能量形式的變化,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關係,彈力做功與彈性勢能的關係,本節就來尋找動能的表示式。

  2.理論推導,定量描述,讓每一位同學都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每一位同學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悅。

  (1)學生分析情境。

  (2)教師用多媒體出示關鍵句,透過提示引發學生思考,並透過步步思考、推理,引導學生一步步接近目標。

  (3)讓學生根據推導結果,並結合前面學習過的內容對得到的結果進行分析。式子右側對應初末狀態的某個物理量的變化,而左側正好等於力對物體做的功功,某個力對物體做功一定對應著某種能量形式的變化,所以1/2mv2對映的也是一種能量,這個物理量既與物體的質量有關,也與物體的速度有關,所以這就是我們探尋的動能的表示式。

  動能的大小:Ek=1/2mv2

  物體的動能跟物體的質量和速度有關。m越大Ek越大:v越大Ek越大。

  然後請同學們對動能進行理解,物體的動能變化,速度一定會變化嗎?物體的速度變化,動能一定會發生變化嗎?

  3.對推導結果進一步分析,得到物理中另一重要的定理——動能定理

  再來回顧我們剛剛得到的結果,等式右側是動能的變化量,等式左側是外力所做的功,合外力所做的功,等於物體在這個過程中動能的變化,這就是動能定理。

  W=1/2mv22-1/2mv12

  這是動能量理的表示式(強調,寫動能定理表示式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合外力所做的功,等於動能的增量,即末動能減去初動能,然後舉幾個例子請同學們寫出動能定理的表示式,鞏固提高)

  例:質量為m=3kg的物體,在水平恆力F=9N作用下從靜止開始運動,當物體位移x1=8m時撤去推力。物體與水平地面之間的動摩擦因數μ=0.2,g取10m/s2。

  寫出有恆力F作用過程中的動能定理表示式:

  寫出撤去恆力F後減速到0過程中的動能定理表示式:

  分析:

  一、教學目標達成:

  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有機統一。目標明確,具體,恰當,具有可操作性,落實到位。教學設計無知識性、科學性和思想性錯誤,把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知識知識容量合理、知識銜接自然有序,注重聯絡學生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把握:

  能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緊扣教學目標,恰當地確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並試圖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三、教學過程設計:

  1、教學過程安排有序,符合認知規律,符合學生實際,教學步驟嚴謹,過渡自然,時間安排合理。

  2、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基礎,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習慣、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3、課堂教學內容容量適度,突出重點;抓住關鍵,突破難點。課堂提問有針對性,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

  4、根據學科特點、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選擇體現啟發式教學原則的、合適的教學方法,並恰當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增強教學的靈活性和直觀性。

  5、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係,體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學生在探究中解決問題,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時間分配合理。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參與度大,主動性強。

  四、作業佈置

  緊扣教學內容,突出重點難點,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針對訓練,鞏固所學知識,手把手教習。

  不足之處:從整個教案來看,雖然明瞭易懂,但教學內容對於學生過於簡單,有些動能定理的應用如適用於變速、曲線運動沒有及時補充到位,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本節課的重點是動能及動能定理,而動能定理的應用又在高中物理佔有一席之位,如果要加延伸,可能會模糊本節課的重點,對學生而言也是極大的負擔,所以本節課可以加入一些其應用,但不應貪多,否則不利於教學。

  動能定理教學設計3

  《動能和動能定理》是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機械能及其守恆定律》第七節的內容,我從:教材分析、目標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和教學反思六個緯度作如下彙報:

  一、教材分析

  1.內容分析

  《動能和動能定理》主要學習一個物理概念:動能;一個物理規律:動能定理。從知識與技能上要掌握動能表示式及其相關決定因素,動能定理的物理意義和實際的應用。

  過程與方法上,利用牛頓運動定律和恆力功知識推導動能定理,理解“定理”的意義,並深化理解第五節探究性實驗中形成的結論;

  透過例題1的分析,理解恆力作用下利用動能定理解決問題優越於牛頓運動定律,在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最佳化和整合上,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切實進行兩種方法的相關計算,在例題1後,要補充合力功和曲線運動中變力功的相關計算;

  透過例題2的探究,理解正負功的物理意義,初步從能量守恆與轉化的角度認識功。在態度情感與價值觀上,在嘗試解決程式性問題的過程中,體驗物理學科既是基於實驗探究的一門實驗性學科,同時也是嚴密數學語言邏輯的學科,只有兩種方法體系並重,才能有效地認識自然,揭示客觀世界存在的物理規律。

  2.內容地位

  透過初中的學習,對功和動能概念已經有了相關的認識,透過第六節的實驗探究,認識到做功與物體速度變化的關係。將本節課設計成一堂理論探究課有著積極的意義。因為透過“動能定理”的學習,深入理解“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並在解釋功能關係上有著深遠的意義。為此設計如下目標:

  二、目標分析

  1、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動能的概念,並能進行相關計算;

  2.理解動能定理的物理意義,能進行相關分析與計算;3.深入理解W合的物理含義;4.知道動能定理的解題步驟;

  (二)、過程與方法

  1.掌握恆力作用下動能定理的推導;

  2.體會變力作用下動能定理解決問題的優越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狀態的變化量量度複雜過程量”這一物理思想;感受數學語言對物理過程描述的

  簡潔美;

  2.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對動能公式和動能定理的理解與應用。

  難點:透過對動能定理的理解,加深對功、能關係的認識。

  教學關鍵點:動能定理的推導

  三、教法和學法

  依據《物理課程標準》和學生的認知特點,在課堂教學設計中要透過問題探究的方式,強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基於問題探究的過程性體驗,為此,採取“任務驅動式教學”設計程式化的問題,有效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和有效的探究性學習。為此,在教學設計中重點突出三個環節:“問題驅動下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問題解決中對物理規律的深化理解”、“引申提高中對物理規律的深化應用”。所以任務驅動式教學成為本節課重要的教學方式,同時採取精講釋疑教學法;

  學生的學法採取:任務驅動和合作探究;

  選取多媒體展示、嘗試練習題和“任務驅動問題”本節課為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設計成6個教學環節:提出問題,匯入新課;任務驅動,感知教材;合作探究,分享交流;精講點撥,釋疑解惑;典例引領,內化反思;課堂總結,佈置作業。

  動能定理教學設計4

  一、教材分析:

  動能定理是本重點,也是整個力學的重點。動能定理是一條適用範圍很廣的物理定理,但教材在推導這一定理時,由一個恆力做功使物體的動能變化,得出力在一個過程中所做的功等於物體在這個過程中動能的變化。然後逐步擴大幾個力做功和變力做功及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情況。這個梯度是很大的,為了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動能定理,教師可以設定一些具體的問題,讓學生尋找物體動能的變化與那些力做功相對應。

  二、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動能的符號和表示式和符號,理解動能的概念,利用動能定義式進行計算。

  2、理解動能定理表述的物理意義,並能進行相關分析與計算

  3、深化性理解動能定理的物理含義,區別共點力作用與多物理過程下動能定理的表述

  (二)過程與方法:

  1、掌握利用牛頓運動定律和動學公式推導動能定理

  2、理解恆力作用下牛頓運動定律與動能定理處理問題的異同點,體會變力作用下動能定理解決問題的優越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物理學中定性分析與定量表述的關係,學會用數學語言推理的簡潔美。

  2、體會從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教學重點:理解動能的概念,會用動能的定義式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探究功與速度變化的關係,會推導動能定理的表示式,理解動能定理的含義與適用範圍,會利用動能定理解決有關問題。

  三、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匯入新

  透過上節探究功與速度變化的關係:功與速度變化的平方成正比。

  問:動能具體的數學表示式是什麼?

  (二)動能表示式的推導

  1、動能與什麼因素有關?

  動能是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量,所以動能與物體的質量和速度有關,質量越大、速度越大,物體的動能越大

  2、例;有一質量為的物體以初速度V1在光滑的水平面上運動,受到的拉力為F,經過位移為X後速度變為V2.。根據以上,可以列出的表示式:

  3、動能

  1.定義:_由於物體運動而具有的能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式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

  ⑴狀態物理量→能量狀態;→機械運動狀態;

  ⑵標量性:大小,無負值;

  (三)動能定理

  1、表示式:

  2、內容:合外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等於物體動能的該變數。

  3、理解:

  四、例題解析:

  例1質量為8g子彈以400m/s的速度水平射入厚為5cm的木板,射出後的速度為100m/s,求子彈克服阻力所做的功以及子彈受到的平均阻力。

  解:子彈射入木板的過程中,在豎直方向受到的重力和支援力的作用互相抵消,在水平方向受到阻力為Ff,如圖所示。根據動能定理得

  五、方法歸納:

  動能定理的應用步驟:

  (1)明確研究物件及所研究的物理過程。

  (2)對研究物件進行受力分析,並確定各力所做的功,求出這些力的功的代數和。

  (3)確定始、末態的動能。(未知量用符號表示),根據動能定理列出方程

  (4)求解方程、分析結果。

  動能定理教學設計5

  一、背景和教學任務簡介

  動能定理是高中物理中十分重要的內容之一,是中學階段處理功能問題使用頻率最高的物理規律。而在動能定理的運用中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有兩個:一個是初狀態、末狀態的確定;一個是合外力所做的功的計算。本節課在上一節對《功和功率》複習課的基礎上展開對《動能動能定理》複習課的教學。希望透過師生對一些實際問題的共同討論,使學生能根據題意,正確的確定初狀態、末狀態;在不同情形下用不同的方法計算合外力做功。希望使學生能加深對動能定理的理解,瞭解動能定理的一般解題規律,透過動能定理進一步加深功與能的關係的理解,讓學生對功、能關係有比較全面、深刻的認識。

  本節課的方法主要是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透過學生討論、教師點撥,然後歸納得出解決一些常見問題的方法,希望對提高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有所幫助。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透過一個簡單問題的引入讓學生回憶動能和能定理的內容;

  2、理解和應用動能定理,掌握動能定理表示式的正確書寫。

  3、分析得出應用動能定理解決問題的解題步驟。

  4、能熟練應用動能定理解決一定的物理問題。

  能力目標:

  1、能根據功是動能變化的量度關係解決簡單的力學問題。

  2、理論聯絡實際,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透過動能定理的理解和解題應用,培養學生對物理複習課學習的興趣,牢固樹立能量觀點,堅定高考必勝信念。

  三、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

  1、本節重點是對動能定理的理解與應用。

  2、總功的分析與計算對學生來說始終是個難點,總功的符號書寫也是學生出錯率最多的地方,應透過例題逐步提高學生解決該問題的能力。

  3、透過動能定理進一步複習,讓學生學會正確熟練應用動能定理,掌握應用動能定理解題的步驟,這是本節的難點。

  四、教學流程:

  透過同學們每天都做的踢毽子游戲引入複習內容,然後透過一個熱身訓練讓學生明確應用動能定理解題的步驟,同時教師把規範的解題步驟展示給學生,以便學生能逐漸掌握應用動能定理解題的正確書寫。教學過程中始終貫徹“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採用學生討論、思考、資訊獲取、演算、總結及口頭表述的方法,突出老師與學生教與學的相互性,力求改變老師一講到底的傳統上課方式,在課堂教學模式上有所突破,同時根據學生的認知過程強化雙基教學,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基本能力。

  教學流程是透過一個遊戲活動引出動能和動能定理的複習內容。以受力分析為線索,透過師生對問題的共同討論分析,最後由學生討論、發言,總結出動能定理解題的一般步驟,並且透過鞏固練習和思考提示學生進一步掌握應用動能定理解題的方法步驟。透過本節的複習,應使學生理解動能定理的內容,清楚動能定理的解題步驟,透過對比分析使學生體會到應用動能定理解題較牛頓運動定律與運動學公式解題的優點:即運用動能定理解題,由於不涉及物體運動過程中的加速度和時間,適合於恆力做功,也適合於變力做功,既適用於直線運動,也適用於曲線運動,因此用它來處理問題有時比較方便。從而使學生樹立應用動能定理解題的更高(高階思維方式)、更快(加快解題速度)、更強(強化能量意識)的思想。

  五、學習資源準備

  教學課件,“五羊高考”複習資料

  六、案例實錄: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踢毽子游戲活動中有沒有對毽子做功,如何求這個功)學生討論並回答:有做功,可以用動能定理求解做功

  板書:動能定義和動能定理內容及公式

  動能和動能定理的幾點說明:

  1、動能是標量,沒有方向;動能也沒有負值。

  2、動能定理公式中的左邊是合力做的功,右邊是動能的變化。

  3、動能變化一定是末動能減去初動能。

  4、合力做功是物體受到的所有力做功的總和,而不是某一個力做的功。

  (二)、動能定理的熱身訓練(學生獨立完成)展示幾個學生的答案,最後教師展示規範解題步驟,透過學生對比討論,總結出應用動能定理比動力學和運動學結合的方法解題的優勢,從而樹立能量思想;並總結出應用動能定理解題的一般步驟,

  教師總結並課件展示:運用動能定理解題的步驟:

  1、確定研究物件;

  2、分清研究物件受力情況,研究各力做功,確定合力做的功;

  3、分析選定階段的初、末動能,確定動能增量;

  4、運用動能定理求解

  (三)、動能定理應用之一:(學生做例1)透過該題的練習主要讓學生明確研究物件的選取問題,特別是連線體問題,物體的受力、做功與動能的變化應具有同一性,不能張冠李戴相互混淆;

  (四)、動能定理應用之二:多過程問題(學生做例2)透過該題練習使學生進一步確定正確應用動能定理解題的方法步驟,特別是多過程問題如何選取研究過程至關重要;能全程的最好全程;然後透過變式訓練2鞏固全程思想,最終確定根深蒂固的能量觀點;

  教師課件展示多過程問題的解決辦法,特別是全程法;

  (五)、動能定理應用之三:變力做功問題(學生獨立完成訓練3)請同學到黑板展示解題過程,檢查學生掌握程度;

  教師最後總結:透過以上練習我們認識到動能定理不管物體運動軌跡是直線還是曲線、不管受力是恆力還是變力都可以應用,沒有任何使用條件的限制,因此我們要牢固樹立能量意識。

  動能定理教學設計6

  一、學情分析

  導學案前置,學生是複習的引領者。透過及時批改導學案,發現學生在複習過程中的對知識理解的薄弱之處,對知識應用的欠缺之處。主要存在的問題:對瞬時功率的定義式應用不熟練;書寫動能定理公式不是很熟練,主要表現在對變力做功束手無策。另外,學生剛參加完運動會,興奮之餘,學習狀態還需要調整。

  二、教學目標

  1.鞏固強化瞬時功率的計算公式,會運用瞬時功率的公式準確解決問題;

  2.鞏固強化摩擦力做功的特點,熟練書寫動能定理公式。

  三、教學策略

  1.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髮現規律

  透過設計問題:物體沿粗糙斜面下滑,求物體下滑過程中摩擦力做的功?讓學生運用功的公式計算出物體下滑過程中摩擦力做的功。教師引導學生對計算結果進行分析,讓學生髮現一個重要規律,物體沿斜面下滑摩擦力做的功與物體在相應的水平面上滑動摩擦力做的功是相等的。透過變式訓練題,鞏固這個規律的應用,學生收穫很大。

  2.精心設計問題,提升學生對新舊知識的辨析能力

  初中學生學過功率,但是不對功率進行分類,並且力和速度的方向始終同向。高中階段,根據時間長短,把功率分為平均功率和瞬時功率,並且力和速度的方向不在同一直線上。因此,計算瞬時功率時,一定要考慮力和速度的方向夾角。學生受已有知識的影響頗深,很難意識到這個問題。由此我精心設計問題:飛行員抓住鞦韆杆在豎直面內從高處擺下,求飛行員所受重力的瞬時功率的變化情況?要求學生嚴格按照瞬時功率的定義,計算出各個關鍵位置的重力的瞬時功率。透過計算發現重力的瞬時功率是從零變到不是零,最後再變到零。因此,重力的瞬時功率是先增大後減小,學生感到茅塞頓開。

  四、教學效果與反思

  1.複習課就要放手,讓學生去發現

  導學案前置,讓學生髮現問題,展示問題,討論問題,最後解決問題。這樣極大的提高了課堂效率,學生的學習困惑得到了解決,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自信心有了很大的提升,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更強了。

  2.精益求精,不斷改善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能夠正確使用瞬時功率的公式,摩擦力做功的計算更加熟練,題目正確率大幅上升。像這種複習課堂怎麼設計,怎麼上,我和老教師經常交流,老教師的建議是根據學情,精心設計導學案,調動學生對物理問題的探究欲。響應學校號召,做好導學案,多讓學生講解,真正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