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心加速度教學設計(通用5篇)
向心加速度教學設計(通用5篇)
作為一名老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向心加速度教學設計(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向心加速度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會計算向心加速度,瞭解向心加速度公式推導。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透過對例項的討論,認識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加速度指向圓心,提高綜合分析能力;透過對向心加速度關係式的推導,提升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透過結合數學方法推導得出結論這一過程的學習,提升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培養探究問題的品質和嚴謹求學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理解向心加速度,掌握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難點
向心加速度公式推導。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匯入新課
教師複習勻速圓周運動,提問:勻速圓周運動的勻速指什麼?
學生大小不變
教師指出勻速圓周運動,速度方向時刻改變,依據牛頓運動定律,必然有加速度。提問加速度是什麼?具有什麼性質,又如何計算?帶著問題進入學習。
環節二:新課講授
教師演示地球繞太陽的勻速圓周運動,分析受力;演示光滑平面,小球在細線作用下繞圖釘做勻速圓周運動,分析受力。
教師透過例子,說明有力拉著物體做圓周運動,這個力產生了加速度,叫向心加速度,由牛頓第二定律知力的方向是加速度的方向,故向心加速度指向圓心。
教師向心加速度是一個向量,方向指向圓心,大小如何計算。
向心加速度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什麼是向心力,什麼是向心加速度,理解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大小不變,方向總是指向圓心.
2、知道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會解答有關問題.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探究物理問題的習慣,訓練學生觀察實驗的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對現象的觀察、分析能力,會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
教材分析
教材先講向心力,後講向心加速度,迴避了用向量推導向心加速度這個難點,透過例項給出向心力概念,再透過探究性實驗給出向心力公式,之後直接應用牛頓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表示式,順理成章,便於學生接受.
教法過程
1、要透過對物體做圓周運動的例項進行分析入手,從中引導啟發學生認識到:做圓周運動的物體都必須受到指向圓心的力的作用,由此引入向心力的概念.
2、對於向心力概念的認識和理解,應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點是向心力只是根據力的方向指向圓心這一特點而命名的,或者說是根據力的作用效果來命名的,並不是根據力的性質命名的,所以不能把向心力看做是一種特殊性質的力.
第二點是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時,所需的向心力就是物體受到的合外力.
第三點是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只是改變線速度的方向.
3、讓學生充分討論向心力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並設計實驗進行探究活動.
4、講述向心加速度公式時,不僅要使學生認識到勻速圓周運動是向心加速度大小不變,向心加速度方向始終與線速度垂直並指向圓心的變速運動,在這裡還應把“向心力改變速度方向”與在直線運動中“合外力改變速度大小”聯絡起來,使學生全面理解“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的含義,再結合無論速度大小或方向改變,物體都具有加速度,使學生對“力是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原因”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向心加速度教學設計3
教學重點: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及公式.
教學難點:
向心力概念的引入
主要設計:
一、向心力:
(一)讓學生討論汽車急轉彎時乘客的感覺.
(二)展示圖片1.鏈球做圓周運動需要向心力.〔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教科書(試驗修定本·必修)物理.第一冊98頁〕
(三)演示實驗:做圓周運動的小球受到繩的拉力作用.
(四)讓學生討論,猜測向心力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如何探究?引導學生用“控制變數法”進行探索性實驗.(用向心力演示器實驗)
演示1:半徑r和角速度一定時,向心力與質量m的關係.
演示2:質量m和角速度一定時,向心力與半徑r的關係.
演示3:質量m和半徑r一定時,向心力與角速度的關係.
給出進而得在.
(五)討論向心力與半徑的關係:
向心力究竟與半徑成正比還是反比?提醒學生注意數學中的正比例函式中的k應為常數.因此,若m、為常數 據知與r成正比;若m、v為常數,據可知與r成反比,若無特殊條件,不能說向心力與半徑r成正比還是成反比.
二、向心加速度:
(一)根據牛頓第二定律
(二)討論勻速圓周運動中各個物理量是否為恆量:
探究活動
感受向心力
在一根結實的細繩的一端拴一個橡皮塞或其他小物體,掄動細繩,使小物體做圓周運動(如圖).依次改變轉動的角速度、半徑和小物體的質量.
體驗一下手拉細繩的力(使小球運動的向心力),在下述幾種情況下,大小有什麼不同:使橡皮塞的角速度增大或減小,向心力是變大,還是變小;改變半徑r儘量使角速度保持不變,向心力怎樣變化;換個橡皮塞,即改變橡皮塞的質量m,而保持半徑r和角速度不變,向心力又怎樣變化.
做這個實驗的時候,要注意不要讓做圓周運動的橡皮塞甩出去,碰到人或其他物體.
向心加速度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勻速圓周運動中產生向心加速度的原因;
(2)知道在變速圓周運動中,可用公式求質點在圓周上某一點的向心加速度。
2.能力目標
(1)理解向心加速度公式的確切含義,並能用來進行計算;
(2)懂得物理學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
3.德育目標
透過a與r及、v 之間的關係,使學生明確任何一個結論都有其成立的條件。
二、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的大小a=r2=v2/r,並能用來進行計算。
2.難點: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加速度都是大小不變,方向在時刻改變。
三、教學策略
講授法、歸納法、推理法。
四、教學建議
1 教材處理
1)重點
理解向心加速度的觀念,明確它的意義、作用、公式及其變形.
2)難點
運用向心加速度知識解釋有關現象,解釋有關問題.
3)疑點
向心加速度起什麼作用?
怎樣進行多因素影響的分析?(控制變數法,可以略講)
4)解決辦法
充分利用實驗說明問題
充分利用推理說明問題
5)欄目處理意見
48頁的思考與討論可作為本章的引入,
50頁的思考與討論是本節的難點,不作為重點,引導用極限思想進行處理。
51頁做一做是一個沒有實驗的`探究活動,它給出了提示,讓學生自己嘗試去做。 2 學生學習指導
(1)向心加速度概念的建立首先要領會它的方向指向圓心,可以用動力學的觀點進行理解,但要建立科學的思維方法。
(2)引導學生去網站查閱向心加速度的幾種推導方法或老師給向心加速度推導方法的資料,指導他們學習和領會.
3 學習資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必修2》 l 向心力演示器影視 四、教學過程設計 1 引言 圓周運動是變速運動,所以一定受力的作用,因此會產生加速度,本節我們探討勻速圓周運動的加速度。 分組討論思考與討論的問題 2 速度變化量 首先介紹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改變,在介紹勻速圓周運動的速度改變。 3 向心加速度 方向:利用動畫《圓周運動的加速度》動態演示加速度的方向,體會極限的思想 推導:結合《做一做》分組推導
由於三角形AOB與 向量三角形相似,所以可以由此推匯出加速度的
根據 的關係,向心加速度有如下的計算公式:
當線速度v一定時,向心加速度與半徑成反比,當角速度w一定時,向心加速度與半徑成正比。
向心加速度教學設計5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高中物理教材第五章勻速圓周運動中的一節,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勻速圓周運動的概念以及描述勻速圓周運動的物理量。本節是本章的重點,學好這一節可以為學好本章應用部分以及萬有引力知識作必要準備。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什麼是向心力,什麼是向心加速度。能運用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解答有關問題。
2.能力目標:懂得用控制變數法研究物理問題,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分析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和科學研究態度。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向心力大小與m、r、ω的關係
2.難點:①理解向心力的概念②理解公式a=rw2和a=v2/r
四、教學方法:
由於學生剛剛步入高中,對高中物理學習還缺乏方法,習慣於硬套公式,而本節內容涉及公式較多,會給學生帶來較大的困難,所以需要教師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自己歸納結論,理解記憶公式,從而達到能靈活運用的目的。
因此本課採用“引導探究”式教學法,該教學法以解決問題為中心,注重學生的獨立鑽研,著眼於創造思維的培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其主要程式是:提出問題→科學猜想→設計實驗→探索研究→得出結論→指導實踐。它不僅重視知識的獲得,而且更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學生的主動學習。學生活動約佔課時的1/2,課堂氣氛將比較活躍,能真正體現“以教為主導,以學為主體”的教學思想。
五、教學用具
1.多媒體、錄象短片、課件
2.學生分組實驗器材:彈簧秤,繩子,小球(若干個),圓珠筆桿套
六、教學過程
(一)向心力概念:
複習上節內容,播放幾個勻速圓周運動例項的錄象短片,引導學生逐一進行受力分析,讓學生髮現,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受到的合力總是指向軌跡圓心,從而得出向心力的概念,理解向心力是做勻速圓周運動物體所受的合力,是按效果命名的,並理解它的方向和作用。
(二)向心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展示情景,提出問題
首先播放“小孩拿著帶繩子的玩具掄圈圈”的畫面和“賽車因速度過大而脫離軌道”的片段,創設情景,讓學生感受到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需要一定的向心力,否則物體將脫離圓軌道。然後設問:質量為m的物體以角速度ω做半徑為r的勻速周運動時,究竟需要多大的向心力?引出“探究向心力大小”這一研究課題。
2.思維發散,科學猜想
鼓勵學生大膽猜測:假如你是歷史上第一個研究向心力大小的人,猜猜看“向心力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並指出科學猜想是研究自然科學的一種廣泛應用的思想方法。
在這環節中,學生分組討論,根據日常生活經驗加以猜想,總結出:向心力F可能與m、ω、r有關係。
3.設疑集思,設計實驗
展示思考題:
①用什麼方法研究向心力F與m、r、ω的關係?
②實驗的研究物件是什麼?需觀察、記錄什麼?
③列出實驗原理、所用的器材和具體步驟。
在這環節中,學生分組討論,然後請個別學生回答。
4.分組實驗,探索研究
經過討論,決定利用彈簧秤、細繩、圓珠筆桿套、不同質量的帶孔小球若干,按照如圖所示的裝置進行實驗探究。
在此環節中,學生以四個人為一個小組,像科學家那樣興趣盎然地開始按擬定的方案實驗,邊做邊想邊記。教師巡視,注意他們設計是否合理,儀器使用是否得當,資料記錄是否正確,做個別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