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第一節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教學設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第一節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教學設計(第一課時),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學目標:
1.概述人體透過眼、耳等感覺器官獲得外界環境資訊的情況。
2.描述眼球的結構、主要功能和視覺產生的過程。
3.說出近視的成因及預防的方法。
4.養成良好的用眼衛生習慣。
教學重點:
1.眼球的結構
2.視覺產生的過程。
教學難點:
近視的成因及預防的方法
課前準備:
眼球模型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二次備課
情景匯入:
設想你走在放學回家的路上,突然間狂風大作,電閃雷鳴,這時你會做出什麼樣的反應?
學生回答:跑回家、找地方躲起來等。
你是怎樣做出天要下雨的判斷的?
學生回答:狂風大作,電閃雷鳴;生活經驗等。
你感覺到天氣驟變以及做出的相應反應是透過身體的哪些器官和系統完成的?
學生回答:眼睛、耳朵、大腦、神經系統、運動系統等。
我們生活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只有靈敏地感知環境的變化並對自身的生命活動進行調節,才能維持自身的生存。那麼,人體是如何感知外界環境的呢?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第一節《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互動一:人體對外界環境感知的器官
1.剛才我們對“狂風大作,電閃雷鳴”的感知有什麼器官參與?
學生分析回答:眼睛、耳朵、大腦等。
2.我們對外界環境的感知還有哪些感覺和器官參與?請舉例說明。(可參考課本p88第一節第一段,進行分析)
學生分析回答:嗅覺、味覺、熱覺、觸覺、痛覺等,鼻子、舌、皮膚等器官
教師小結:是的人對外界環境的感知是多方面的,不同的感覺器官在我們的生活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其中大腦對各種資訊進行分析我們才產生了各種感覺。而據科學家統計,在我們從外界獲得的資訊中,大多是來自視覺。
視覺的形成當然離不開眼睛,眼睛的結構是怎樣的呢?
互動二:眼球的結構
1.觀察課本p89人眼球結構和照相機結構示意圖,完成討論1、2。
學生討論,回答:
2.觀察圖ⅳ-46眼球的基本結構和功能,說一說眼球的晶狀體、瞳孔和視網膜分別相當於照相機的什麼結構?
學生回答:晶狀體——鏡頭;瞳孔——光圈;視網膜——膠捲(底片)
3.請同學們利用一分鐘的時間熟悉眼球的結構,然後透過眼球模型,分析眼球的結構,並說出每一部分結構的功能。
學生熟悉眼球結構,教師出示眼球模型,學生解說。
教師強調:(板圖)我們俗話說的白眼珠(白眼球)和黑眼珠(黑眼球)指的是哪兩部分?(師生共同分析)白眼球——鞏膜;黑眼球——虹膜。虹膜內所含色素不同就出現了藍眼、褐眼等。
互動三:視覺的形成過程
1.請大家根據眼球的結構分析:光線從外界進入眼球到達視網膜的途徑是怎樣的?
學生分組討論整理,各組呈現分析結果,進行展示解說,其他組進行補充。
光線→角膜→瞳孔→晶狀體→玻璃體→視網膜
教師強調:對光線起折射作用的是晶狀體玻璃體,成像的部位是視網膜,成的像是倒像。
2.視網膜上成像後我們就看到物像了嗎?我們實際看到的物像是倒立的嗎?這是為什麼呢?
學生結合課本p90上面第一段解決這一疑難。
教師講解:視網膜上對光線敏感的細胞還要把影象資訊透過視神經傳到大腦的特定區域——視覺中樞,產生了視覺。
3.有一個人眼睛失明瞭,你能幫他分析分析可能有哪些原因嗎?
學生分析,教師點撥:根據視覺的形成過程。
4.觀察課本圖ⅳ-48貓的瞳孔大小的調節,你能發現什麼規律?人也會有這種變化嗎?請你設計一個實驗來探究一下。
學生回答:貓的瞳孔在暗處比在亮處大。推測人也會這麼變化。然後設計實驗方案:
⑴拉上窗簾,過一會再拉開
⑵用手電筒照射同學的眼睛,觀察瞳孔變化
⑶先觀察一位同學的瞳孔大小,然後用手捂住眼睛,過一會鬆手,觀察瞳孔變化
⑷觀察同學從教室內走到教室外時瞳孔的變化
等等,選擇幾樣在教室內能完成的當堂探究。
互動四:近視的成因及預防
1.大家看一看我們班有多少位同學戴眼鏡?他們戴的都是什麼眼鏡?
學生統計並做出判斷:近視鏡
那麼近視是怎麼形成的呢?請大家閱讀課本p91內容,結合圖ⅳ-49,分析近視的成因。
學生分析,表達交流。
教師強調:晶狀體調節緊張引發的近視眼叫假性近視,如果這時注意保護視力,消除使晶狀體過度緊張的因素,做一些按摩放鬆自己,視力可以好轉和恢復到正常。但如果進一步發展到眼球前後徑過長,也就是說晶狀體和視網膜中間的'距離加長,這時無論你怎麼調節自己的晶狀體,遠處射來的光線經過折射都只能在視網膜前面成像,我們在視網膜上只能獲得模糊的影像。這就是真性近視。
對於近視我們有什麼矯正的辦法嗎?
學生:戴眼鏡。
教師:戴什麼樣的眼鏡呢?哪位同學願意描述一下自己配的近視鏡。
學生:中間薄,四周厚。
教師:這種鏡子正好和放大鏡相反,我們叫它凹透鏡,凹透鏡可以發散光線,然後再經過角膜、瞳孔等結構,就可以使物像正好落在視網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
2.請幾位近視眼的同學談一談近視心得,讓其他同學引以為鑑。
幾生談自己是如何近視的
教師指出大部分同學的近視都是由於過度用眼,長時間近距離看書,不注意用眼衛生造成的,開始階段都是假性近視,進行適當的矯正應該是能恢復正常視力的。
3.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結合課本圖ⅳ50總結預防近視的方法。
學生熟記“三要”、“四不看”,並應用到生活中去。
整合提升: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內容,教師以例項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
能力拓展:
分析老年人遠視的視網膜成像特點和結構病變,並提出矯正方法。
板書設計:
第六章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
第一節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第一課時)
一、眼球的結構
(教師板圖)
二、視覺的形成過程
光線→角膜→瞳孔→晶狀體→玻璃體→視網膜→視神經→視覺中樞
(透光)(折射)(成像)(形成視覺)
三、近視的成因
四、近視的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