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版新教材高一語文必修(上)黑塞《讀書:目的和前提》參賽教學設計

統編版新教材高一語文必修(上)黑塞《讀書:目的和前提》參賽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統編版新教材高一語文必修(上)黑塞《讀書:目的和前提》參賽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

  1、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及其經歷;

  2、瞭解課文內容及寫作思路;

  3、解讀作者的觀點,獲得教養的途徑以及正確的讀書觀;

  4、鑑賞文章中重點的語句,賞析文章中娓娓道來的語言特色。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理解研讀經典的重大意義,並努力去做一個閱讀經典作品的人。

  三、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

  黑塞的諾貝爾頒獎辭:他那些靈思盎然的作品,它們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創意和深刻的洞見,一方面象徵古典的人道理想和高尚的風格。

  2、寫作背景

  1912年黑塞定居瑞士後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戰便爆發了。戰爭無疑是毀滅人性的。這使得黑塞深深地陷入了對人性的思考和探討中,他試圖從教育和修養兩個方面來探索人性,透過讀書提高修養,達到心靈和個性的自我完善,因此他寫下了一系列探討人性的作品。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傑作。在文中作者認為讀書是獲得教養的主要途徑,讚美了讀書的作用,勸說人們要用心研讀經典作品,在書籍中發現世界、認識社會、完善自我修養。黑塞受中國的老莊哲學的影響很大,所以他才會筆隨心走,其作品又具有心理的深度、哲學的深度。

  3、作者介紹

  德國浪漫派最後一位騎士——赫爾曼黑塞

  赫爾曼黑塞,1877年7月2日出生在德國,德國作家、詩人。1919年遷居瑞士,1923年46歲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獲多種文學榮譽,194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愛好音樂與繪畫,是一位漂泊、孤獨、隱逸的詩人。1962年於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歲。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為題材,表現對過去時代的留戀,也反映了同時期人們的一些絕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門青》《荒原狼》《東方之旅》《玻璃球遊戲》等。

  黑塞一生曾獲多種文學榮譽,比較重要的有:馮泰納獎、諾貝爾獎、歌德獎。194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作品: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門青》《荒原狼》《東方之旅》《玻璃球遊戲》等。

  4、題目解說

  《讀書:目的和前提》節選自《黑塞說書》,原文是一篇黑塞介紹自己讀書經驗和推薦世界文學作品的長文,譯者主要節選了開場白與結尾部分,對閱讀與提升教養的關係作了獨特思考。

  5、層次結構

  文章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1):什麼是真正的修養。

  第二部分(2):獲得教養的途徑是研讀世界文學。

  第三部分(3~7):讀書要走一條愛之路,而非義務之路。

  第四部分(8):號召人們閱讀傑作。

  6、全文分析

  1.作者認為真正的修養是什麼?

  明確:

  作者認為真正的修養是對“精神和心靈完善的追求”,同時又認為真正的修養呈現的形式是“永遠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說,它是一種努力的過程,是動態呈現的。真正的修養不存在功利的企圖,而是為了獲得精神和心靈的自我完善,修養是人生存的境界。

  2.黑塞說“真正的修養不追求任何具體目的”,又說教養就是對精神和心靈完善的追求,這兩句話是否矛盾?

  明確:

  並不矛盾。這裡的“修養”和“教養”的內涵是交叉的。真正的修養不存在功利的企圖,是為了“自我完善”,而“具體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說的有功利企圖地提高某種能力和本領。從人的生存來講,能力和本領固然重要,但它們畢竟只是生存的手段,而修養是人生存的境界。

  3.作者倡導的是一種怎樣的讀書觀?

  明確:

  作者認為“我們先得向傑作表明自己的價值,才會發現傑作的真正價值”,這句話闡述的是閱讀的態度。閱讀傑作,特別是閱讀那些有久遠影響、有世界聲譽的傑作,要有崇敬之心、莊重之感,如果沒有一種敬重之心,是難以體會傑作的偉大的。作者闡明瞭一個認識,即閱讀經典的關鍵不在於數量的多少,而在於是否能懷著對知識的敬重之心,為獲得“心的教養”而進行“愛的閱讀”。在具體的閱讀方法上,作者主張“憑自己的愛好去開始閱讀”“傑作需要我們認真對待,需要我們在讀的時候花力氣,下功夫”。

  4.作者為什麼提倡研讀世界文學?

  明確:

  讀書學習,“讀什麼”是個基本問題。作者認為研讀世界文學是獲得教養最重要的途徑之一。透過閱讀各國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逐漸熟悉並掌握大師們的思想成果,能獲得鮮活的意識和理解。一個人在青少年時代所讀的書註定要影響他的一生,對他的人文素養的形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決定他一生的審美追求。所以,人應當在學習的起始階段就注意打好精神的“底子”,確立一生閱讀的.方向,研讀世界文學。

  5.如何理解“教養得有一個可教養的客體作前提,那就是個性或人格”?

  明確:

  通俗地說,就是讀書人自己必須有獲得教養的願望,有完整的人格,有個性的追求。如果人沒有個性,沒有人格,他也未必能透過閱讀獲得教養。獲得教養必須以“個性或人格”的追求為前提。書中的知趣、理趣、情趣,要靠個性和人格來吸納、融合。

  6.作者在回顧自己的讀書經歷時談到了對巴爾扎克的不同評價,有什麼作用?

  明確:

  讀者在閱讀名家經典時,可能會因為年齡和認知能力的差別而存在不同的評價,但我們不能因為不能徹底理解經典就否定經典,而應該對經典“不厭百回讀”。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認知能力的增強,我們對經典的認識就會越來越深。作者意在勸說人們用心研讀經典作品,在書籍中認識名家,發現世界,完善自我。

  7.為什麼要讀傑作?談談你的看法。

  明確:

  傑作既是民族與人類文化的結晶,也是語言藝術的典範,它代表了一個時代在人文和語言方面的最高成就。

  從獲得教養的目的出發,必須閱讀傑作。一個人在青少年時代所讀的書註定要影響他的一生,對其人文素養的構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決定其一生的審美追求。所以,人應當在學習的起始階段就打好精神的“底子”,確立閱讀的方向。

  8.如何理解“我們先得向傑作表明自己的價值,才會發現傑作的真正價值”?

  明確:

  “自己的價值”指對閱讀的熱愛和對知識的尊重,這句話闡述的是閱讀的態度。閱讀傑作,特別是閱讀那些具有久遠影響享有世界聲譽的傑作,要有崇敬之心、莊重之感,否則就難以體會其偉大之處。同時,此句也是對前文“教養得有一個可教養的客體作前提那就是個性或人格”的補充說明。

  7、寫作特點

  1.構思精巧,條理清晰。

  作者從真正的修養談起,指出研讀世界文學是獲得真正的教養的最重要的途徑之一,進而以自身的閱讀經歷為例,論述應以個性或人格為前提進行獲得教養的閱讀,最後針對當今出現的輕視閱讀的現象,提出閱讀傑作的建議。論述層層推進,脈絡清晰。

  2.方法靈活,論證有力。

  ①舉例論證。文中,作者以自身的閱讀經歷為例,將論述的道理寓於故事之中,形象易懂。

  ②對比論證。文章多處運用對比論證。如第2段中的“讀書絕不是要使我們‘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們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虛假的慰藉來麻痺我們,使我們對無意義的人生視而不見,而是正好相反......”作者連續使用兩次“不是要......是......”來論述讀書的作用,增強了語言的嚴密性和說服力。

  ③比喻論證。如第1段中的“真正的修養一如真正的體育,既是完成同時又是激勵,隨處都可到達終點卻又從不停歇,永遠都在半道上,與宇宙共振,於永恆中生存”,以“體育”為喻,把抽象的道理闡釋得很具體,指出真正的修養的形式是!“永遠都在半道上”,即獲得修養是一個不斷完善自我的動態過程,而不是一個短暫的功利性行為。

  3.談話方式親切自然,語言富有哲理。

  隨筆抒寫的是作者對生活的某種感受,捕捉的是那種瞬間的思想火花,抓拍的是那些一閃而過的場景。作者真實地表現自己的所思所想,花費大量的筆墨,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例,娓娓道來,強調讀書需要注意的問題,如“在它數以千計的卷帙裡面,絕大多數我一點不感興趣,也永遠不會再感興趣。可是就在這故書堆中,漸漸地,我也發現了另一類東西”。語言親切自然、富有哲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