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陽景點導遊詞

德陽景點導遊詞

  德陽是四川省轄地級市,別稱旌城,位於成都平原東北部。小編與大家分享景點的導遊詞,歡迎參考!

  德陽白馬關景區導遊詞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德陽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xxxx。

  白馬關景區

  白馬關景區是德陽三國文化旅遊線上一顆重要的明珠,依託蜀道五關之一、軍事重鎮——白馬關建設而成。景區內除了龐統祠外,還有龐統被射落馬的落鳳坡、劉備安葬龐統的龐統墓、以徽派迷宮院落為主的倒灣古鎮;現存世界上最早的國家級道路,連線南北走道的交通大幹道——金牛古道;以及殘存有昔日輝煌的點將臺、換馬溝、八卦古戰場、五丁谷等三國遺蹤,構成了德陽三國蜀漢文化旅遊美不勝收的歷史長廊。

  白馬關,漢代稱綿竹關,唐、宋易名鹿頭關,劍南蜀道上的五關之一,五關指的是:葭萌關、劍門關、江油關、涪城關、綿竹關。

  白馬雄關關鎖南北交通幹線——秦川古道,清代羅江才子、文學巨匠李調元有詩形容:“益州如肺腑,此地小咽喉”,素有蜀都“門戶”之稱。

  古驛道經白馬關南北關樓而過,北達長安(今西安市)、南至成都。公元前三百年“五丁開山”時所建,它是中國築路史上的偉大工程之一。當年諸葛亮“六出祁山”,大批的蜀軍和軍用物資經古驛道源源不斷的調往北伐前線。唐天寶年間,楊貴妃喜好荔枝,玄宗皇帝旨令地方官經蜀道飛騎運送荔枝入京。杜牧《過華清池絕句》中寫道:“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今天,當您走在這古道上時,是否感覺到荔枝遺留下的陣陣飄香呢。清代果親王出使西藏,繞蜀道而行,“車騎二三里,西風捲旌旗……”時過千餘載,鑲嵌在這古道上密集的腳印我們已無法追尋,唯有青石板上留下的深深車轍猶如時光的年輪默默述說著久遠的故事。

  白馬雄關:“北望秦嶺鎖八百里連雲,南俯益州開千里沃野”。“山至險峻,有小徑僅容車馬,三國時營壘也。”白馬雄關不僅是歷史上著名的古戰場、蜀漢政權五十年興衰之見證地,更是漢靖侯龐統祠墓的所在地。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龐統祠墓。

  龐統祠墓座落在白馬雄關之巔,掩映在森森翠柏之中。它是四川最早、儲存最為完整的一處三國蜀漢遺蹟,不僅是三國蜀漢政權興亡的見證地,而且也是全國唯一紀念三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龐統的專祠。1980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又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龐統,生於公元179年,字士元,號鳳雛,湖北襄陽人,自幼勤學,才智超群,品質出眾,被司馬徽視為“士之冠冕”。

  赤壁之戰,龐統、諸葛亮、周瑜聯計擊敗了曹軍,龐統才華初顯。劉備乘勢奪取了荊州,並任荊州牧,龐統以從事身份被劉備委派到耒陽試任縣令,因政績不佳,被免官。吳將魯肅致書劉備,評價龐統“才非百里”,應予以重用。同時諸葛亮也向劉備保薦龐統:“士元之才勝亮十倍”。當劉備重召龐統時,龐統就時局縱橫等諸方面向劉備作了精闢論述,並客觀的分析了優劣比勢,認為“以荊州為根本,以蜀川定天下,形成三角鼎立,相互鉗制的戰略格局,方能一統天下”。這一論斷,給劉備集團的發展方向作了一個準確的定位。

  龐統卓越的.軍事才智和富有遠見的政治謀略深受劉備器重,被委以治中從事,和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一個優秀的軍事家、政治家由此正式登上了東漢的歷史舞臺,演繹了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攻取長安後,欲繼續攻佔漢中,而漢中張魯卻意在益州,益州牧劉璋惶惶無計,別駕張松別有用心的進勸劉璋請劉備助守益州,這就埋下了引狼入室的禍害。劉璋遣法正出使荊州,法正卻給劉備獻策:“明助劉璋,暗奪益州”,但劉備卻猶豫不決。龐統也向劉備進言:“今日不取,終為人利耳”,一席話說得劉備茅塞頓開,最終採納了法正和龐統的意見。

  劉備命諸葛亮留守荊州,親率龐統領兵沿江入蜀。至涪城,也就是今天的綿陽市,劉璋設宴為劉備接風,席間,龐統向劉備獻策“藉機軟囚劉璋,不需一兵一卒便可智奪益州”,但劉備卻以“恩信未著,此不可行”而放棄了大好良機。

  劉備受劉璋之託駐守葭萌關,也就是今天的廣元市昭化古鎮,在那裡廣樹恩德,收買人心,為以後奪取益州作準備。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出兵廬江,攻吳郡。劉備認為奪取益州的機會已到,請龐統授計,龐統獻給劉備上、中、下三策,劉備認為上計太急,下計太緩慢,於是擇用其中計,誘殺了劉璋的兩位名將楊懷、高沛,並相繼攻佔了梓潼、涪城、綿竹,一路勢如破竹,直取成都。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龐統隨劉備兵分兩路攻取雒城(今廣漢市),龐統身先士卒,中流矢而亡,時年36歲。真可謂“壯志未酬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劉備倍感痛惜,將龐統厚葬在白馬關古驛道旁。

  隨即劉備急召諸葛亮入蜀,加緊了軍事進攻,次年五月,攻陷雒城後又奪取了成都,開創了蜀漢基業。劉備稱帝后,追封龐統為關內侯。後來劉禪諡龐統為靖侯,並在龐統墓前建祠祭祀。

  龐統祠隨歷史的變遷而飽經滄桑。明代崇禎末年(公元1643年),張獻忠之部將孫可望在白馬關之戰中燒燬龐統祠;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王屏藩亂蜀,龐統祠再次毀於戰亂。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四川巡撫能泰重建了龐統祠,雍正、乾隆、嘉慶年間相繼進行了修繕或改建,落成了現在的規模。

  【後門】

  醒園的後大門,在右側一帶紅牆上《李氏敦本堂存賾》較詳細的記載了李調元一家幾代的生平事蹟。字裡行間彷彿仍默默地訴說著羅江第一鄉賢、浙中名宦李化楠及一代文豪李調元、“三吳大夫未能與之先"的李鼎元和與兄齊名的李驥元“一門四進士、兄弟三翰林”名震蜀中、才譽京華的輝煌。

  跨過木門,回首仰望筆力深厚的“醒園”匾額,不禁又勾起對這一方神聖的文苑的無限依戀之情。淺褐色木門與佇立在大門兩側的斑駁石鼓相映成趣,散發出馥郁的文氣,不知迎送過多少文人墨客。

  眼前所看到的是灅水河,左岸山水修竹,垂柳拂水,倒影重重;右邊水草及岸,村舍炊煙,藍天白雲,讓人油然而生迴歸田園的詩情畫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