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子樹與平等》教學設計

《椰子樹與平等》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連線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於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那麼大家知道規範的教學設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椰子樹與平等》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椰子樹與平等》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文章的論點及論題,理清其論證思路。

  2、結合語境,解析文中語句含義,正確辨析句子內蘊的語氣。

  3、選擇一個專題,根據自己所理解的文中的觀點,結合實際,展開交流與研討。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整體把握全文意旨,理清思路。

  難點:結合所學,針對專題提供的情境,展開思考與交流。

  【媒體準備】

  用電腦編輯製作相應的課件(用WORD或POWERPOINT編輯)。

  【課時安排】

  1課時。

  【預習要求】

  瀏覽全文,標註生字詞,把握全文意旨,理清思路。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標題是《椰子樹與平等》,請問作者想表達的意思是什麼?請從原文中找出根據。

  2、關於諸葛亮砍椰子樹的原因分析有三種,請你分析予以查詢與概括。

  3、作者認為消除不平等有兩種方式,作者贊同哪一種?為什麼?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參考方案〗角度:模仿作者的思維,設計訓練式導語,要求互動。

  (隨意板書幾個詞,比如:石塊,電視,奸詐。教師可以讓學生髮揮想像與思想,將這三個詞語合理地組合起來,表達一段思想或故事。當學生做完了這些後,教師總結。)

  世界無限的寬廣,超過了我們的眼睛、耳朵和腳步的距離。那麼,世界還是無限聯絡的麼?

  是的,應該是的,但不是在所有人的心中。

  無限聯絡的真實世界只存在於一種人的眼中,那一定是:思想者。只有思想才能超越任何距離與分隔,任何表象的冷漠與孤立,思想有打破時間與空間的超能力量。今天,一個認真的思想者將走進我們,用幽默的語言告訴我們生活中平靜生活裡許多貌似真理的現實的可笑與荒誕。他會讓我們更加明白成為一個思想者的快樂與重要。因為王小波就說過,對於一個知識分子來說,成為一個思想精英遠比成為一個道德精英重要。

  【設計說明】這樣的設計目的是透過模仿的思維訓練活躍氣氛,同時又能讓學生初步理解作者的標題與內容,為下一節的課文閱讀理解奠定基礎。同時,也是對學生的一次有益教育,讓他們對於思想的重要有個初步認識。這也符合本單元“精神家園”的主題。當然,我們還可以從其他角度設計,比如,從作者作品、經歷的介紹匯入,比如作者的《一隻特立獨行的豬》這一篇文章,相信學生也會有很濃厚的興趣。

  二、課文探究與分析。

  1.檢查預習,學生交流討論上節課佈置的練習。

  〔問題回放〕瀏覽全文,標註生字詞,把握全文意旨,理清思路。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標題是《椰子樹與平等》,請問作者想表達的意思是什麼?請從原文中找出根據。

  (2)關於諸葛亮砍椰子樹的原因分析有三種,請你分析予以查詢與概括。

  (3)作者認為消除不平等有兩種方式,作者贊同哪一種?為什麼?

  2.師生討論,明確:

  第(1)題:作者是借“椰子樹”來說明自己對“平等”的看法。原文中作者說“我這篇文章題目在說椰子,實質在談平等問題,掛羊頭賣狗肉,正是我的用意”。作者其實是想癢闡明自己對於“平等”的觀點。

  第(2)題:

  原因一:諸葛亮為了用孔孟之道教化蠻夷之人而砍樹,並且用武力威脅別人執行。

  原因二:諸葛亮為了糾正蠻夷之人輕狂的道德缺陷而砍樹。

  原因三:諸葛亮為了讓不同地域的人達到生活與道義平等而砍樹。

  第(3)題:消除不平等有兩種方式,其一是“向上拉平”,其一是“向下拉平”。作者贊成“向上拉平”,因為我們可以從用語中看出作者對於“向下拉平”的諷刺意味。具體來說,比如,“要把所有的正常人都變成殘疾人就很容易:只消用鐵棍一敲,一聲慘叫,這就變過來了。諸葛先生採取的是向下拉平之道,結果就害得我吃不上椰子。”

  〔學情預測〕根據初三學生的情況與能力要求來判斷,這三道題的難度各不相同。第一題最易,因為文中在較明顯的語意轉折處就公開說明清楚,這道題設題目的在於讓學生把握論點及全文論述重點;第二道題設題目的在於讓學生能理清文章思路,並且訓練學生的查詢及概括歸納的能力。難度會稍大,教師最好在學生尋找過程中適當地予以指導及引導;第三道題的設題目的在於把握作者文風特點,同時明確作者的立場。從初三學生總體要求及水平看,屬於中難的,教師在引導的時候可以先引導學生分析句子的語氣及情感。

  3.結合課文語境,解釋加點詞義。

  ①砍樹用的刀斧也可以用來砍人,砍樹這件事說明他手下的人手夠用,刀斧也夠用。當地人明白這個意思,就怕了諸葛先生。

  ②對於此事,野史上是這麼解釋的:蠻夷之人,有些稀奇之物,就如此輕狂,膽敢藐視天朝大邦;沒了這些珍稀之物,他們就老實了。

  ③這種椰子樹長在人腦裡,不光能給人帶來物質福利,還有精神上的幸福,這後一方面的差異我把它稱為幸福能力的差異。

  師生討論明確:

  第①題:諸葛亮軍隊人多,會用武力來殺人。

  第②題:諸葛亮把雲南椰子樹砍光的事。

  第③題:精神上的幸福。

  4.結合課文語境,品析作者的語言特點。

  ①帕霍姆最後需要的土地只有從頭到腳六英尺那麼一小塊。

  ②就以諸葛亮先生為例,那身道袍料子雖好,穿在身上除了捂汗和捂痱子,捂不出別的來;至於那頂道冠,既不遮陽,也不擋雨,只能招馬蜂進去做窩。

  ③另一種方法則是:一旦聰明人和傻人起了爭執,我們總說傻人有理。久而久之,聰明人也會變傻。

  師生討論,明確:

  第①句:作者有意識地運用對比來造成強烈的反差,以形成強烈的反諷意味。具體地說,便是帕霍姆追求之心極大,可得到的極小,這之間的對比形成了諷刺的效果。

  第②句:作者在這句裡運用了獨特的想像與誇張來造成幽默的表達效果。

  第③句:作者在這句裡透過故意違反常理的思維方式得出一個荒謬的結果來表達諷刺之意。

  〔學情預測〕第4題主要是針對課文中作者語言中的情感色調的理解與把握而設。從學生的理解與水平來說,大部分學生應當能辨識出其中諷刺的意味。至於各句中諷刺效果的由來,則要求學生要結合語境,技巧來理解,教師在這方面做適當的引導將有助於理解。

  三、專題討論研究。

  【設計說明】課文所提供的觀點“對消極平均主義的否定”對於初三的孩子來說是抽象的,是超越他們的經驗認知層面的。而一種思想真正紮根於心靈並因此而盛開自己的花,那一定必伴以能產生經驗的例項。課堂的生活能提供一種思想,但更應該提供一種模擬思想產生的生活情境,儘管它是虛擬的。在這樣一個虛擬的平臺上,思想因為實踐而變得更加生動鮮活,思想因為被辯論與交流而產生了更強大的爆發力。

  專題的選擇來自於學生生活實際。教師可根據自己生活環境以及學生的實際選擇其中一個,當然,更提倡自已設立圍繞觀點的`專題。

  〔專題一〕怎樣建設一個好班級

  任何一個班級裡都有先進與落後的,有相對的優勢與弱勢的,那麼,怎樣實現在一個共同美好目標下的共同進步呢?

  〔專題二〕如何才能真正幫助貧困地區脫貧

  關注社會。我國地域廣闊,地區經濟文化發展極不平衡,社會各階層的生活差距也在拉大。怎樣實現在共同致富和諧社會的目標下各地區的共同進步呢?是授以魚,還是授以漁?

  〔建議〕實施步驟:

  1.確定專題,佈置學生蒐集相關資料。

  2.學生分組討論交流,並選定主要發言人。

  3.師生討論交流。

  4.教師總結。

  〔學情預測〕從教學心理來看,學生對於活動類的課型有較濃厚的興趣,因此,教師根據實際以及準備情況,可以考慮將此專題討論作為課堂一小節活動,也可擴充套件成一次專題辯論賽。

  四、作業佈置。

  1.完成《伴你學語文》中與本課相關的練習。

  2.預習《陋室銘》,反覆誦讀以至背誦。

《椰子樹與平等》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作者借寫雲南椰子樹從有到無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雖然人人需要平等,但並沒有真正的平等,即使看上去平等,也是消極的平等,指出了消極的平均主義的危害。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文章的論點及論題,理清其論證思路。

  2.結合語境,解析文中語句含義,正確辨析句子內蘊的語氣。

  3.選擇一個專題,根據自己所理解的文中的觀點,結合實際,展開交流與研討。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整體把握全文意旨,理清思路。

  【教學難點】

  結合所學,針對專題提供的情境,展開思考與交流。

  【教學建議】

  1. 匯入角度:模仿作者的思維,設計訓練式導語,要求互動。

  (隨意板書幾個詞,比如:石塊,電視,奸詐。教師可以讓學生髮揮想象與思想,將這三個詞語合理地組合起來,表達一段思想或故事。當學生做完了這些後,教師總結。)

  2.作者簡介。藉助多媒體展示作者資料及圖片。

  3.課文探究與分析。

  (1)瀏覽全文,標註生字詞,把握全文意旨,理清思路。思考以下幾個問題。(多媒體或投影展示)

  1)標題是《椰子樹與平等》,請問作者想表達的意思是什麼?請從原文中找出根據。

  2)關於諸葛亮砍椰子樹的原因分析有三種,請你分析予以查詢與概括。

  3)作者認為消除不平等有兩種方式,作者贊同哪一種?為什麼?

  師生討論明確。

  [學情預測]根據初三學生的情況與能力要求來判斷,這三道題的難度各不相同。第一道題最易,因為文中在較明顯的語意轉折處就公開說明清楚,這道題設題目的在於讓學生把握論點及全文論述重點;第二道題設題目的在於讓學生能理清文章思路,並且訓練學生的查詢及概括歸納的能力。難度會稍大,教師最好在學生尋找過程中適當地予以指導及引導;第三道題的設題目的在於把握作者文風特點,同時明確作者的立場。從初三學生總體要求及水平看,屬於中難的,教師在引導的時候可以先引導學生分析句子的語氣及情感。

  (2)結合課文語境,解釋加點詞義。(多媒體或投影展示)

  ①砍樹用的刀斧也可以用來砍人,砍樹這件事說明他手下的人手夠用,刀斧也夠用。當地人明白了這個意思,就怕了諸葛先生。

  ②對於此事,野史上是這麼解釋的:蠻夷之人,有些稀奇之物,就如此輕狂,膽敢藐視天朝大邦;沒了這些珍稀之物,他們就老實了。

  ③這種椰子樹長在人腦裡,不光能給人帶來物質福利,還有精神上的幸福,這後一方面的差異我把它稱為幸福能力的差異。

  師生討論明確:

  第①題:諸葛亮軍隊人多,會用武力來殺人。

  第②題:諸葛亮把雲南椰子樹砍光的事。

  第③題:精神上的幸福。

  (3)結合課文語境,品析作者的語言特點。(多媒體或投影展示)

  ①帕霍姆最後需要的土地只有從頭到腳六英尺那麼一小塊。

  ②就以諸葛亮先生為例,那身道袍料子雖好,穿在身上除了捂汗和捂痱子,捂不出別的來;至於那頂道冠,既不遮陽,也不擋雨,只能招馬蜂進去做窩。

  ③另一種方法則是:一旦聰明人和傻人起了爭執,我們總說傻人有理。久而久之,聰明人也會變傻。

  師生討論,明確。

  [學情預測]第4題主要是針對課文中作者語言中的情感色調的理解與把握而設。從學生的理解與水平來說,大部分學生應當能辨識出其中諷刺的意味。至於各句中諷刺效果的由來,則要求學生要結合語境、技巧來理解,教師在這方面做適當的引導將有助於理解。

  4.專題討論研究。

  【設計說明】課文所提供的觀點“對消極平均主義的否定”對於初三的學生來說是抽象的,是超越他們的經驗認知層面的。而一種思想真正紮根於心靈並因此而盛開自己的花,那一定必伴以能產生經驗的例項。課堂的生活能提供一種思想,但更應該提供一種模擬思想產生的生活情境,儘管它是虛擬的。在這樣一個虛擬的平臺上,思想因為實踐而變得更加生動鮮活,思想因為被辯論與交流而產生了更強大的爆發力。

  專題的選擇來自於學生生活實際。教師可根據自己生活環境以及學生的實際選擇其中一個,當然,更提倡自己設立圍繞觀點的專題。

  [專題一]怎樣建設一個好班級

  任何一個班級裡都有先進與落後的,有相對的優勢與弱勢的,那麼,怎樣實現在一個共同美好目標下的共同進步呢?

  [專題二]如何才能真正幫助貧困地區脫貧

  關注社會。我國地域廣闊,地區經濟文化發展極不平衡,社會各階層的生活差距也在拉大。怎樣實現在共同致富和諧社會的目標下各地區的共同進步呢?是授以魚,還是授以漁?

  [建議]實施步驟:

  1.確定專題,佈置學生蒐集相關資料。

  2.學生分組討論交流,並選定主要發言人。

  3.師生討論交流。

  4.教師總結。

  [學情預測]從教學心理來看,學生對於活動類的課型有較濃厚的興趣,因此,教師根據實際以及準備情況,可以考慮將此專題討論作為課堂一小節活動,也可擴充套件成一次專題辯論賽。

  (二)教學課件(積件)要求:

  1.相關圖片如椰子樹、諸葛亮、王小波影象等。

  課件使用目的:讓學生形象地感受到課文內容。

  2.課堂需要合作討論的問題。

  課件使用目的: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文章的特色,從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審美特質。

  3.專題討論研究板塊的多媒體展示。

  課件使用目的:培養學生更好理清主題訓練思路。

  (三)教學資料要求:

  1.作者簡介

  王小波(1952—1997),北京人。1968年去雲南插隊,1978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學習商業管理。1984年至1988年赴美國匹茲堡大學學習,獲碩士學位後回國。曾任教於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後辭職專事寫作。1997年4月11日病逝於北京。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時代三部曲》、電影文學劇本《東宮·西宮》、雜文集《思維的樂趣》、《我的精神家園》、《沉默的大多數》等。

  作為一個關懷整個社會和人類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王小波在他的雜文中積極弘揚科學、理性、獨立、自由、寬容的理念,堅決反對愚昧、專制、教條、虛偽、奴氣等反文明的惡習,充分表現了知識分子“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王小波的雜文充滿了幽默的諧趣。散文評論家林賢治認為:“幽默,玩笑,在中國作家中並不顯得匱乏;在20世紀90年代,甚至因此釀成一種可惡的風氣。幽默而可惡,就因為沒有道義感,甚至反道義。能夠把道義感和幽默感結合起來,鍛煉出一種風格,不僅五十年,就算新文學運動以來的近百年間,也沒有幾個人。魯迅是唯一的。王小波雖然尚未達到魯迅的博大與深刻,但他在一個獨斷的意識形態下創造出來的‘假正經’文風中自成格局,也可以說是唯一的,難以替代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