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下冊中國的地理差異教學設計範文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中國的地理差異教學設計範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那麼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級下冊中國的地理差異教學設計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八年級下冊中國的地理差異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1.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等重要地理分界線,說明“秦嶺—淮河”一線南北以及其他區域分界線兩側的地形、氣候(氣溫和降水)、植被等自然差異和人們的生產、生活和文化等人文差異,感悟“區域差異”,體味“秦嶺—淮河”等地理分界線的意義。

  2.在地圖上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大地理單元的大致範圍,說出四大地理單元劃分的主導因素,比較它們的突出自然地理差異,感悟“區域劃分”的意義。

  3.用事例初步說明“秦嶺—淮河”南北自然地理環境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理解“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絡”。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說明“秦嶺—淮河”一線南北以及其他區域分界線兩側的自然和人文差異,體味“秦嶺—淮河”等地理分界線的意義。

  2.教學難點

  感悟“區域劃分”的意義。

  三、教學策略

  本節課,教師首先引領學生對已經學習過的中國各種自然和人文差異進行一一梳理,感受中國地理環境的多樣性與複雜性,體味區域(中國)內部的差異性。針對如此複雜的區域,為了研究方便,我們可以將其(中國)劃分成尺度更小的區域進行更細緻的研究。所以,教師接著引導學生透過區域內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絡進行區域劃分,在區域劃分的探究中瞭解四大地理單元的大致範圍,比較它們的突出地理差異,全方位理解“秦嶺—淮河”等重要地理分界線的意義,感悟“區域劃分”的意義。

  本節課以教師引領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為主要目的,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和引領者,教師在學生活動中適時進行點撥和評價,引領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幫助學生完成探究問題。

  四、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中國地形、氣候、河流、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口、農業、工業、交通等人文要素分佈圖和各種景觀圖片。

  2.學生準備

  課前透過電視、網路、報刊等查詢關於中國地理差異的資料。

  五、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教師播放影片,師生共同欣賞祖國最美風光。

  設計意圖:在欣賞祖國風光的過程中感受祖國各地自然差異與人文差異,為後面的中國地理差異和區域劃分做鋪墊。

  (一)地理差異顯著

  活動:說說祖國各地的不同

  1.教師提出討論話題:美麗的祖國,風景如畫,多彩多姿,請你回顧以前的學習內容,說說祖國各地在自然與人文等方面都有哪些差異。

  2.學生小組內交流之後選代表在班集體交流。學生在集中交流的過程中,可以同時展示自己課前蒐集到的資料,也可以利用教師課件中提供的.地圖或圖片來證明自己的觀點。預設學生回答如下:

  ①我國地形複雜多樣,各種地形型別齊全;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佈。

  ②我國降水東南多,西北少,自東南向西北依次為溼潤地區、半溼潤地區、半乾旱地區和乾旱地區。

  ③我國氣溫南方高北方低,自南向北依次為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和寒溫帶,青藏高原海拔高形成特殊的高原氣候區。

  ④我國東部季風區河流多,流量大,屬於外流區;西北部非季風區河流少,多內流河,屬於內流區。東部地區河流南方河流流量大,無結冰期,北方地區流量小,冬季有結冰期。

  ⑤我國東南部水資源豐富,西北部水資源匱乏。

  ⑥我國東部平原多耕地,種植業發達;西部高原多草地,畜牧業發達;東北和西南山區多林地,林業發達;南方多河湖的地區以及東部沿海漁業發達。

  ⑦我國北方樹木冬季落葉,南方樹木四季常綠;北部內蒙古高原自東向西植被越來越稀疏。

  ⑧我國東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從東南向西北人口密度逐漸減小。

  ⑨我國東部地區工業發達,西部地區工業欠發達。

  ⑩我國東部地區鐵路線稠密,交通便利,西部地區交通不便。

  我國傳統民居……;我國傳統節日……;居民飲食……

  3.師生共同小結:

  設計意圖:喚起學生已有的認知,全面、系統地認識中國的地理差異。

  (二)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絡

  活動:舉例說明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絡

  1.教師提出討論話題:從同學們的交流中能夠看出,這些地理要素的分佈都是有一定規律的,有些要素的分佈甚至有一定的相似性,這種相似是一種巧合還是有原因的呢?請同學們舉例說明。

  2.教師由簡單到複雜示範1~2個例項。

  例1:

  例2:

  3.學生小組內交流之後選代表在班級交流,預設學生例證如下。

  ①我國東部季風區降水多,平原多,土壤肥沃,種植業發達;西部非季風區降水少,多高原山地,以畜牧業為主。

  ②我國東部地區地形平坦,工業、農業都發達,人口眾多,交通運輸業也發達。

  ③我國秦嶺—淮河以南降水多,以水田為主,多種植水稻;以北降水少,以旱地為主,多種植小麥。

  ④我國南方地區氣候溫暖溼潤,樹木四季常綠,北方地區冬季寒冷,樹木冬季落葉。

  ⑤我國有“南稻北麥”的飲食習慣,是因為南方盛產水稻,北方盛產小麥。

  ⑥受氣溫影響,從北向南我國作物熟制從一年一熟到兩年三熟、一年兩熟、一年三熟。

  ⑦哈爾濱因為冬天寒冷,所以有冰燈節,西雙版納由於氣候較熱所以有潑水節。

  4.師生共同小結:區域位置不同,其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不同,區域的人文景觀也不同。也就是說,區域位置、地形、氣候等要素往往對區域特徵起決定作用。當然區域人文要素反過來對區域自然要素也會產生影響。

  設計意圖:引領學生用舉例說明的方式感悟:區域所處的位置不同,其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也不同,最終決定了其人文景觀也不同。即,區域特徵的決定性因素往往是區域位置、地形、氣候等自然要素。

  (三)地理區域劃分

  活動:怎樣劃分區域更合理

  1.教師提出探究主題:從同學們的討論中,我們不難發現這樣一個規律:區域位置、地形、氣候等要素往往對區域特徵起決定作用。中國如此廣闊,地形和氣候複雜多樣,區域特徵也就千差萬別。倘若要進行更深入和細緻的研究,還是把她分成尺度更小的區域分別進行研究更方便。你認為怎樣劃分區域更合理呢?請說明理由。(提示:關注重要地理分界線)

  2.學生小組內交流之後選代表在班級交流,並將本小組的劃分辦法畫在螢幕上。列舉學生的劃分辦法如下。

  ①以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界線劃分成東南和西北兩部分:東南部多平原、丘陵,氣候溫暖,降水多,人口、城市密集,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發達;西北部多高原山地,降水少,氣候乾旱,多草地和沙漠,以畜牧業為主,人口、城市稀少,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比較落後……

  ②以三級階梯的界線劃分成西部、中部和東部三部分:自西向東地形越來越平坦,人口、城市也越來越稠密,農業、工業、交通等越來越發達。

  ③沿青藏高原的邊緣,將青藏高原單獨劃分出來:這裡地勢高,以高原山地為主,草場多,以畜牧業為主,人口稀少,生產落後,交通不便……

  ④東部地區以秦嶺—淮河為界線,分成南方和北方兩部分:南方氣溫高、降水多、樹木四季常綠,河流水量大,冬季不結冰,耕地以水田為主,多種植水稻,作物一年兩熟或者三熟;北方氣溫低,降水較少,河流水量較少,冬季結冰,耕地以旱地為主,多種植小麥,作物僅一年一熟或者兩年三熟。

  3.師生共同總結:教師將螢幕上各種劃分方案中大多數同學贊同的分界線留下,看到的就是四大地理區域的大致分界,然後師生共同對分界線進行細節上的調整和修改,最後請同學們給每個區域命名。

  設計意圖:引領學生在嘗試進行區域劃分的過程中明確四大地理單元的大致範圍,比較它們的突出自然地理差異,全方位理解“秦嶺—淮河”等分界線的地理意義,感悟區域劃分的依據、決定因素以及區域劃分的意義。

  4.活動:歡迎到我家鄉來將學生分成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個大組,組內討論本區域的位置、範圍、主要自然特徵和人文特色。討論後,每組選一名代表在班級展示,並邀請同學們有時間到自己的家鄉旅遊。最後,同學們給其他三個組投票,選出優勝小組。列舉學生的展示內容如下。

  ①我的家鄉在是北方地區,她位於秦嶺—淮河以北,青藏高原以東,400毫米年降水量線東南;我們這裡冬冷夏熱,四季分明;春季可以賞花,夏季可以爬山,秋季可以觀紅葉,冬季可以打雪仗;冬季,哈爾濱的冰燈節宛如童話世界,不要怕冷哦,我們室內可都是有暖氣的;我們的一日三餐主食主要有饅頭、包子、餃子、麵條……

  ②我的家鄉是南方地區,她位於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我們這裡氣候溫暖溼潤,樹木四季常綠,一年四季瓜果不斷;我們可以到河裡游泳、划船,還可以到山上的河中漂流;端午節的賽龍舟更是刺激;在我的家鄉既可以觀賞到各種秀水美景,還可享受到“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特色;我們三餐多見米飯、米線、湯圓、粽子……

  ③我的家鄉是西北地區,她主要位於青藏高原以北的非季風區,比較乾旱;到我的家鄉,既可以在草原上騎馬,也可以到沙漠中騎駱駝;一年一度的那達慕大會熱鬧非凡;晚上我們可以住草原上的蒙古包;西部地區平頂房的屋頂白天可以曬糧食,晚上可以躺在上面乘涼、看星星;我們這裡一日三餐多牛羊肉和奶製品,歡迎肉食的小饞貓來……

  ④我的家鄉是青藏地區,她位於青藏高原上;我們這裡冬冷夏涼,晝夜溫差大;人們都穿寬大的袍子,中午熱的時候可以脫下一隻袖子,將袍子系在腰間;藍天、雪山、湖泊、草原和馬、牛、羊組成了一幅幅絕美的風景畫;我們一日三餐多吃牛羊肉,還有青稞酒、酥油茶和糌粑;藏曆年、雪頓節都是我們這裡很有民族特色的節日……

  設計意圖:透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導遊宣傳形式,回顧本節課的重點知識,理解區域內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整理地理思維,感悟區域劃分的意義。

  課堂總結

  本節課,根據各地不同的特徵,我們將我國劃分成了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四大地理區域。在區域劃分的過程中,我們學習了研究區域的一種方法,那就是根據區域內部的差異以及區域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將區域劃分成更小尺度的區域進行研究。後面,就讓我們用這種地理思維方法進行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具體研究吧。

  八年級下冊中國的地理差異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地理區域劃分的不同依據及相應的區域型別。

  2、知道四大地理區域劃分的自然、人文原因。

  3、初步瞭解四大地理區域的自然地理差異。

  能力目標:運用地圖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的位置和範圍。在圖上找出秦嶺、淮河,並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情感態度價值目標:透過對家鄉自然地理的瞭解增強學生熱愛家鄉、熱愛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

  1、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依據;

  2、宏觀認識“我國的四大地理區域”;

  3、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教學難點

  地理區域的不同劃分型別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談話:上節課,我們瞭解了我國顯著的地理差異表現在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方方面面,一些高大綿長的山脈往往成為區別地理差異和劃分地理區域的自然界線,你能說說我國最典型的事那一條嗎?

  2、指名交流,及時補充。

  3、引導: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把我國劃分為不同型別的地理區域。提問:你知道我國有哪些型別區域?這些型別區域是根據什麼劃分的?

  (如:溫度帶是根據氣溫差異劃分的等)

  4、揭示課題:綜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點,可以將我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

  二、新課教學

  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版書)

  1、播放(出示)四大地理區域圖片

  講述:我國面積遼闊,跨經緯度廣,氣候型別多,地勢高低差異大,根據地理位置、氣候特點、人文差異等自然社會條件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

  2、請學生讀幾遍四大區域的名稱。

  3、播放四大區域不同的自然景觀,請同學分辨其所屬區域,再說自己家鄉屬哪個區域,並描述自己家鄉的地形,氣候特徵。21教育網

  4、指導學生讀四大區域圖,說出各區域的位置、範圍及主要省、直轄市、自治區。

  出示(播放)“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圖”

  問:西北地區與青藏地區及北方地區界線與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界線比較是否相似?這條界線確定的主導因素是什麼?

  生討論:回答,這條線與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基本吻合,其主導因素是夏季風影響。

  師:出示(播放)“一月等溫線分佈圖”和“年降水量分佈圖”

  問: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分界線大致與1月那條等溫線和多少毫米等等水量線大致一致?這條分界線確定的主導因素是什麼?

  生:大致與1月0C度等溫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接近,大致與“秦嶺淮河”一線相吻合。這條線確定的主導因素氣候和降水。

  師:出示播放我國三級階梯圖片

  問:青藏地區與其他三個地理區域大致與那兩級階梯的分界線相吻合?確定這條分界線的主導因素是什麼?

  生:看圖回答,地勢第一級與第二級階梯分界線大致吻合,確定的主導因素是地勢和地形。

  三、活動與鞏固練習

  1、講述:四大地理區域雖然是一種綜合的區劃,但是,確定某一條界線時考慮的主導因素可能只是一種或兩種

  2、學生將教材圖5.5與5.1對照,依次討論圖5.5中A、B、C三條界線的確定所考慮的主導因素,完成“活動”3、指導學生完成“活動”,讓學生歸納四大地理區域在氣溫、降水、地形方面的突出特點和相互的差異。

  界線A大致與400毫米等降水量線的分佈最接近

  確定界線A考慮的主導因素是降水(水分)

  界線B大致與1月1℃等溫線的分佈最接近

  界線B大致與800毫米等降水量線的分佈最接近

  確定界線B考慮的主導因素是氣溫和降水(熱量和水分)

  界線C與地勢的第一階梯的邊界線基本吻合

  確定界線C考慮的主導因素是地形

  4、完成地理填充圖冊地4頁

  四、師課堂評價、小結:

  師:四大地理區域是體現我國宏觀地理差異的一級區劃,每個大的地理區域範圍都很大,所以,其內部的地理差異仍然明顯,可以進一步劃分為不同的地區。例如:北方地區還可以劃分為東北地區、華北地區、黃土高原等。

  生:同桌相互在地圖上指出我國四大地理區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