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洛斯的維納斯教學設計

米洛斯的維納斯教學設計

  一、教學背景

  本單元學習文藝學論文和隨筆,教學重點應訓練學生研究探討、融會貫通深入領會文章的能力。

  研究探討,深入,也就是解決疑難,解決疑難的前提是把疑難提出來,也就是要質疑,陳獻章說:“前輩謂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可見,質疑是學業進步的基礎,也是一個人必備的素質之一。

  在理解文章基本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文章的觀點產生疑問,激發學生對審美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從而達到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的目的。

  質疑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遇到不懂,理解不透的地方,把疑問提出來。語言文字,有淺層意思,有深層含義。無論淺層深層,有疑而問,都是質疑。這一類質疑,需要鑽研精神。另一類質疑,是在作者說法觀點的基礎上發表自己的新見。這一類質疑,需要懷疑和創新精神。

  二、課堂實錄

  1、導語設計

  我先給大家講一個小笑話:有一對戀人,星期天去商店想購買一些藝術品裝點新房,他們在店裡看到了一排維納斯像。那男的仔細地看了一遍,說:“怎麼全是次品,沒有一隻完好的?”站在旁邊的售貨員聽了,忍不住發笑,而那女的聽到笑聲,便對男的說:“看,人家笑你真笨,有便宜貨不知道買。”

  老師發問:同學們為什麼發笑?

  學生回答:這對戀人沒有品味、沒有藝術修養。

  老師請一位學生為大家介紹維納斯及這尊雕像的來歷,其他同學可稍做補充。

  2、簡介維納斯

  維納斯是羅馬神話中的愛與美之神,也是象徵豐饒多產的女神。古希臘神話中稱為阿佛洛狄忒,傳說在大海的泡沫中誕生,以美貌著稱。維納斯雕像大約是在公元前4世紀,由希臘著名的雕刻家阿海山納,在神話的基礎上加以想象和創造,用大理石雕刻而成的,但後來失卻了。這尊雕像於1820年在愛琴海南部的米洛斯島上被一個農夫發現的,因此又叫米洛斯的維納斯。米洛斯的維納斯是舉世聞名的古希臘後期的雕塑傑作。自她被挖掘出以後,雙臂就已失去,但這卻讓人感到一種殘缺的美,以“斷臂美神”聞名遐邇。長期以來,她一直被認為是迄今被發現的希臘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

  同學們,你們認為維納斯美嗎?那好,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日本作家清岡卓行的《米洛斯的維納斯》,看看他是如何看待斷臂的維納斯的。

  3、概括作者基本觀點

  請同學們把書翻到88頁,用課文的原句概括作者的基本觀點

  學生齊答:她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

  作者為什麼認為維納斯要秀麗迷人,就不能擁有雙臂呢?請同學們在課文中找出相關語句作答。

  4、朗讀課文1——3段,思考問題

  (1)“我既感到這是一次從特殊轉向普遍的毫不矯揉造作的飛躍,也認為這是一次借捨棄部分來獲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學生回答:“完整的偶然追求”理解——甲:完美的東西未必就是完美的

  乙:特殊是有雙臂,普遍是沒有雙臂

  丙:失去雙臂有殘缺美,發揮想象,不唯一

  老師:為什麼作者認為失去是普遍,特殊是擁有?

  學生:有雙臂就只有一種情況,沒有雙臂就有無數種情況。

  老師:維納斯失去雙臂好在哪?

  學生:激發人們的想象。

  (2)怎樣理解“為了漂向更遠更遠的國度,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時代。”

  學生:古希臘到現在跨越了時間、地點,失去了雙臂引起人們想象,迎合人的審美想象。

  明確:殘缺使她超越時空,走向世界,走向永恆,成為不朽的傑作。如果手臂完好無損,無論多麼美妙,也只是一種特定的形態,是受到它自身造型限制的“特殊”,手臂殘缺則能喚起人們無窮的想象,想象出無數雙秀美的玉臂,那是不定型的“普遍”和“完整”。喪失玉臂,在藝術效果上是一種質的飛躍。

  (3)“這一方是包孕著不盡夢幻的‘無’,而那一方卻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地精妙絕倫。”

  “無”是沒有手臂,但恰恰包含著無數個有。

  “有”是擁有手臂,但只能是無數中的一個,受到侷限、不充分。

  明確:“無”中暗示了種種可能性,給人以極廣闊的想象空間,所以說是“包孕著不盡夢幻”;“有”,肯定了一個,否定了其餘,人們的想象空間小,所以說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

  (3)“米洛斯的維納斯正是丟失了她的雙臂,才奏響了追求可能存在的無數雙手的夢幻曲。”

  學生回答:丟失了一種獲得無數種,丟失部分獲得整體。

  (4)“這座喪失了雙臂的雕像中,人們稱為美術作品命運的、同創作者毫無關係的某些東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著作品。”

  ①老師引導:你如何理解美學作品的命運?

  學生回答:雕像是作品,它的命運是被欣賞。

  ②老師引導:為什麼作品的命運與創作者無關?

  學生回答:甲:喪失是偶然

  乙:人的思想,人們怎麼想它與創作者無關

  丙:大家欣賞改變了藝術品的命運

  明確:“美術作品命運”是指觀賞者留下回味餘地和想象空間的藝術表現手法。“某些東西”應指欣賞者對殘臂造型的美麗相象,即所產生的藝術效果。

  6、小結

  透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清岡卓行認為:維納斯雕像喪失了雙臂,這種在外形上的不完整、不確定,能夠引起欣賞者們多種多樣的想象,殘缺的維納斯雕像也從而具有了某種“神秘”氣氛,實現了藝術價值與藝術魅力方面質的飛躍,即殘缺也是一種美。你是否同意他的觀點?試舉例說明。

  生:⑴同意。殘缺引人遐想。

  師:你跟作者的觀點是一樣的。

  生:⑵不同意。有些人會想象好的,有些人想象不好的。比如想象這是一雙罪惡之手。

  師:人的思想是不同的。

  生:⑶不同意。生活中,人們是希望有手臂還是沒有手臂,如果殘缺就成了殘疾,她自己不覺得美。生活的殘缺往往是殘病。

  師:你無法接受這種現實。

  生:⑷不同意。大家都追求殘缺,就沒美了。如果大家都追求殘缺就沒有完整了。

  師:生活中不能都是殘缺的。

  生:⑸同意。藝術品是供人欣賞的,失去手臂可以提高美術品的價值,更能體現雕像的美。

  師:你是從藝術品這個角度分析的。

  生:⑹同意。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觀點,殘缺就容易擁有適合自己審美感情的維納斯。

  師:殘缺給了你一個再創造的機會。

  生:⑺同意。每人有自己的觀點,每人心中有自己的維納斯。在想象中追求完美。

  師:在你的思想裡維納斯不是殘缺的。

  生:⑻不同意。如果丟失身體而留下手,你還能想象她身體的美嗎?

  生:⑼不同意。沒有雕像只有文字是不是更美?

  師:你們認為如果什麼都沒有,美就失去了依託。

  生:⑽同意。沒有殘缺美就顯示不出完整美。

  師:殘缺是為了顧全大局。

  生:⑾不同意。殘缺是一種偶然,不能因此而得出美的觀點。

  生:⑿同意。營造神秘氣氛,提供想象空間。

  生:⒀同意。有雙臂的維納斯就不會陳列在羅浮宮,因為類似的雕像有很多。

  師:說明她很有個性,現在是一個追求個性的時代。

  7、討論總結,解釋藝術創作的手法——虛實相生法

  “如果發現了真正的原形,我對此無法在抱一絲懷疑而只能相信時,那我將懷著一腔怒火,否定掉那個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藝術的名義。”

  明確:作者認為,真正的原形,有手臂的維納斯,遠沒有雙臂殘缺的維納斯那樣富有無比神妙的整體美。從藝術性上說,應該肯定的應是雙臂殘缺的維納斯。

  這是藝術與生活的差別,藝術是寬容的、慈愛的,生來就是讓人欣賞的,而生活卻是冷酷而且充滿功利性的。藝術的價值在於被人欣賞,給人以瑣碎生活之外的休閒與美的薰陶,讓人遠離俗世的煩惱與市井的喧囂,令人在功利之外尋求心靈的寧靜與超脫。其實作者所說的殘缺美就是在藝術創作上的虛實相生法。

  出示《寒江獨釣圖》

  《畫鑑析覽》:人但知有畫處是畫,不知無畫處皆畫,畫之空處全域性所關,即虛實相生法。

  事為實,情為虛;物為實,理為虛;形為實,神為虛;醒為實,夢為虛;現實為實,理想為虛;肉體生存所需求的諸如吃穿住行之類為實,靈魂所追尋的諸如真善美、信仰、思想、藝術之類為虛;一切有關物質產品的生產、創造和消費皆為實,一切有關精神產品的生產、創造和消費皆為虛。虛是實的鋪墊,實是虛的依託。

  出示《蝦》、《春江水暖》

  中國畫論中有“留白天地寬”之說,意思即是:作畫不可太實,要給鑑賞者留有想象的空間,才能獲得最佳的審美效果。

  虛實相生法除了可以在繪畫上應用以外,在文學作品中也常有體現,如詩歌的言有盡而意無窮。這就好象是比喻這種修辭手法在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等不同文體中的運用。我們在今後的寫作上也可以借鑑。

  8、總結

  最極致的完整,看上去卻像是殘缺不全的,但它的意義卻是最為正確和生氣勃勃的;而最極致的充實完滿,看上去卻像是空虛欠然,然而它的內涵卻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欣賞者對維納斯斷臂的遐想這種審美過程其實就是一個追求完美的過程,沒有對完美的渴求,就不可能產生“多種多樣可能性的生命之夢”。也就是說“缺憾的美”,其實就是一種“力求完美的想象的美”。無論是“殘缺”還是“完整”,它們都體現了人類對於美的不斷探索與追求。人類對於美的追求是永恆的,斷臂的維納斯正滿足了人們的需求,因此必將受到人們永久的青睞。同學們,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我們應該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不斷地在生活中發現美、欣賞美、感受美!

  9、作業

  作者在文章的最後兩段表明:米洛斯的維納斯“喪失的部位必須是兩條胳膊”才能“放射出變幻無窮的生命光彩”。你是否同意這種看法?

  請以200字的短文表明你的觀點。

  三、教學反思

  滿意之處:

  1、由於學生預習到位,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比較踴躍、順暢。

  2、學生們在討論“殘缺是不是一種美”時,發言積極,氣氛熱烈,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由藝術談到了生活,由理想談到了現實。

  3、講到“虛實相生”學生掌握很快,並能學以致用。

  不足之處:

  1、匯入部分設計不夠理想,講解東西過多,學生參與較少,沒有很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在理解課文關鍵語句時,學生的回答比較單一,沒有拓展思路,(或許是有些緊張,或許是老師引導不夠)對作者觀點的理解還不是很透徹、深刻。

  3、配樂聲音過大,有些喧賓奪主。

  針對上述分析,我認為在今後的教學中,應注重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在問題

  設計上注意聯絡學生實際,讓他們“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教師的適當引導更是必要的。透過這次實踐,我驚喜地發現學生有他自己獨到的見解,學生的潛力如地下之泉,挖之越深其水質越清,水量越足。教師只有不斷地充實自己才能滿足他們求知的慾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