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內沿途導遊詞

重慶市內沿途導遊詞

  重慶是全國曆史文化名城之一,以下的是重慶市內沿途導遊詞,希望你會喜歡!

  重慶市內沿途導遊詞1

  重慶市位於中國西南部,長江與嘉陵江交匯處,四面環山,江水迴繞,城市傍水依山,層疊而上,既以江城著稱。長江上游,東西長470千米,南北寬450千米,總面積8。2萬平方千米,與湖北、湖南、貴州、四川、陝西等省接壤。

  重慶是一座舉世聞名的山城,它最突出的特點是地形起伏有致,立體感強。

  重慶市旅遊資源堪稱得天獨厚。縱觀市城內巴山綿延,渝水縱橫,俯瞰歷史源遠流長,文化積澱深厚,構成了集山、水、林、泉、瀑、峽、洞等為一體的壯麗自然景色和熔巴渝文化、民族文化、移民文化、三峽文化、“陪都”文化、都市文化於一爐的濃郁文化色彩。從夏禹王“三過其門而不入”的塗山舊痕,到國共兩黨眾多名人名事遺址;從大寧河千古懸棺真貌,到“上帝折鞭之處”的合川釣魚城古蹟;從馳名古今的長江三峽,到譽滿天下折大足石刻,組成具有重慶特色的“山城都市風光”、“長江三峽旅遊黃金線”和“八大特色旅遊區”,共有景點300餘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0多個。同時,巴渝古樸獨特的民風民俗引人入勝,多姿多彩的地方文藝令人傾倒。重慶還是川菜主要代表地域之一,“吃”與“遊”相得益彰,平添旅遊者無限雅興。

  重慶是全國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文化遺址、古人文景觀眾多。巫山龍骨坡遺址、大足石刻、涪陵白鶴梁、奉節白帝城、合川釣魚城都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慶也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 的城市,革命紀念地或陪都遺址有紅巖村、曾家巖50號、桂園、新華日報社舊址、重慶談判舊址、歌樂山烈士陵園、白公館、渣滓洞、 中美合作所舊址、林園、黃山陪都遺址等處以及抗日戰爭時期韓國臨時政府舊址。古老的重慶舊貌尚可辯,新妝更奇妍,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外遊客前來觀光遊覽。

  重慶市內沿途導遊詞2

  先說說重慶的城市面貌。重慶號稱“山城”,果然名不虛傳。這座城市依山而建,所以路面不像我們蘇州平平整整的,而是高低起伏。在那裡,你幾乎不是走上坡路,就是走下坡路。你要想比較兩座房子的高低是很難的,因為房子的地基都不在同一水平線上。重慶是一個很立體、超三維的城市,有一回我走在路上,見到路旁的一座酒店,就進去休息一下,喝杯咖啡,沒想到一踏進去,這裡已經是11樓了。提到房子,重慶的高樓遠比蘇州多,人走在其中,就像井底之蛙。重慶有一個著名的解放碑,高26米,當年是重慶城內的最高建築,可現在被高樓包圍,簡直就是雞立鶴群。重慶的夜景很美,晚上我們去“一棵樹”觀景,站在山頂遠眺,山下的城市燈火輝煌,與江水交相輝映。其中重慶喜來登酒店的建築特別有型,像兩根大筍,挺滑稽的。

  重慶的美食天下聞名。去了重慶,我和媽媽都深深感慨,蘇州真是沒什麼好的小吃。重慶的美食攤特別多,種類豐富,而且價格便宜。我和媽媽一路走一路吃。我覺的'最物美價廉的是玉米脆,5塊錢能買一大袋。我吃了好多肉串,味道很香。最難忘的還是重慶的老油火鍋。這頓火鍋我們是在路邊的排檔裡吃的。這個火鍋裡面隔了九格,所以又叫九宮格火鍋。火鍋裡放了很多辣椒,不過還好,沒想象中的辣。火鍋中的老油可真是老,筷子浸一下拿出來,過個幾十秒,筷子頭就結了一層厚厚的油脂。滴在水裡一滴油,也馬上像蠟一樣凝結成一個塊。據說這個油已經被吃過N 次了,很不衛生,但味道確實不錯,我們吃的很爽。

  因為時間倉促,我們城裡只去了朝天門、解放碑、洪崖洞、羅漢寺、十八梯。羅漢寺最好玩,裡面有一個500羅漢堂,羅漢神態各異,妙趣橫生。我還在那兒算了命,據說以後會幹出一番事業,不過算命的警告我,工作前不能談戀愛,哈哈!城外我們只去了“天坑”(號稱是世界第二大天坑群)。那兒離重慶市挺遠的,有3個小時車程,不過景色震撼人心,值得一去。

  重慶的方言也很有特色,我們在那兒只能用普通話交流,重慶人基本能聽懂普通話,但都說不標準,我們時常要費一番勁才能搞懂。如果你要問我想不想再去重慶,我會大聲地回答:“要得!”

  重慶市內沿途導遊詞3

  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市大足縣境內。大足石刻始於晚唐,歷經五代而盛於兩宋,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中的憂秀代表。石窟多達76處,共有造像6萬餘軀,石刻銘文10萬餘字,總稱大足石刻。其中,尤以北山摩崖石刻和寶頂山摩崖石刻最集中。

  北山,即古龍崗山,共290龕窟。著名龕窟,如心神車窟,窟正中之皤龍“心神車”尤為奇偉。其間淨寶瓶觀音、多羅、文殊、玉印觀音、如意珠觀音、普賢、日月觀音、數珠手觀音等,雕刻對稱,嚴謹有序,渾然一體。八軀菩薩像,豐腴圓潤,典雅大方,為此間石刻之精華。北宋著名書家蔡京所書《趙懿簡公神道碑》,碑高3。7米,寬1。37米,書法藝術價值較高。

  寶頂山,風景幽麗,共13處石刻,以大佛灣和小佛灣規模最大。大佛灣為幽深的馬蹄形山灣,雕刻分佈在東、南、北三面,先以小佛灣為藍圖,後在此雕造。由19組佛經故事組成的大型群雕,各種雕像達15O00多軀,設計之精巧,竟無一雷同,破了“千佛一面”之說。寶頂圓覺洞,為整石開鑿,寬敞如室。洞正壁刻佛像三尊,主佛前有跪菩薩一尊,俯首合十,恭敬虔誠,左右壁為十二圓覺菩薩,跌坐蓮臺,妙麗莊嚴,姿態不一,衣服、肌肉質感真實,似薄紗突身,衣裙流暢自如。壁間刻樓臺亭閣,人物鳥獸,花草樹木,幽泉怪石,近似寫實作品,是大佛灣雕刻的精華。

  大足石刻,“凡佛典所載,無不備列”,在藝術上“神的人化與人的神化”達到高度統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