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山水優秀教學設計

中國古代山水優秀教學設計

  《中國古代山水畫》教案

  教學目標:透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中國山水畫的發展脈絡和風格特點。

  教學重點:各種皴法的認識。

  一、匯入:請同學們閉上眼,播放音訊:山泉流動的聲音和啾啾的鳥鳴聲。

  二、提問:聽了剛才的聲音,你們想到了什麼?

  學生回答——彷彿到了大自然當中。

  提問:同學們都到過哪些名山旅遊過,你覺得哪裡最美?

  學生回答——林州紅旗渠,石板巖,桃花谷,輝縣八里溝等。

  三、我們現在每逢節假日都喜歡外出旅遊,喜歡遊覽的心情古今都是一樣的.,但古代由於交通不便,很少有人能像徐霞客一樣足跡遍佈我國的名山大川。有很多時候,古人提倡“目遊”,即屋裡掛一幅山水畫,手捧一壺清茶,往藤椅上一躺,目光隨著畫中的山間小徑遊移,好像自己已經到了名山之巔,江河之畔一樣。這也是中國古代山水畫興盛的原因。

  四、提出問題:請同學們觀察下面幾幅圖來對比魏晉南北朝時期及隋代的山水畫的特點。

  播放幻燈:1、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

  2、隋代展子虔《遊春圖》

  3、《洛神賦》區域性,重點標出進出的樹和元代的文人畫中近處的松樹進行對比。

  4、《洛神賦》中的山和《遊春圖》中的山進行對比。

  五、學生討論:魏晉時期和成熟期的山水畫分別具有什麼樣的特點?

  總結:(1)魏晉時期(中國山水畫的萌芽期):風景沒有脫離風俗畫,風景知識襯托。“人大與山,水不容泛”“畫樹如伸臂布指”

  (2)隋代(山水畫的獨立期):山水畫已經和人物畫脫離,人物只是點綴。“遠山無石,遠水無波,遠人無目,遠樹無枝,丈山尺樹寸馬豆人”

  六、播放幻燈:唐李思訓《明皇幸蜀圖》,吳道子《青山訪友圖》並講述傳說:李思訓數日之功,吳道子一日之跡。

  提問:李思訓數日之功,吳道子一日之跡說明了什麼?

  ——中國山水畫出現了工筆山水和寫意山水的分別。

  七、中國古代山水的成熟期

  播放幻燈:五代荊浩《匡廬圖》,簡介荊浩是河南濟源人,晚年隱居於林州洪谷山。

  五代關仝《關山行旅圖》

  五代南塘巨然《秋山問道圖》

  五代董源《龍宿郊民圖》

  北宋米芾米家山水

  北宋范寬《溪山行旅圖》

  南宋馬遠《踏歌圖》

  提問:以上這些繪畫的用筆方法都一樣嗎?你看到了哪些用筆方法?此處可以讓學生在黑板上畫出這些皴法。

  總結:披麻皴,牛毛皴,馬牙皴,米點皴,斧劈皴。

  八、播放幻燈:1、太行山2、南方的山3、陝北黃土山4、武夷山並和剛才的山水中的皴法進行印證。得出結論:藝術遠處生活,山水畫的用筆方法同樣來源於生活。

  九、繪畫練習:每位學生髮太行山風景速寫一張,木炭條一根,五分鐘練習。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