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恆星、星系和宇宙》教學設計範文
《行星、恆星、星系和宇宙》教學設計範文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瞭解行星、恆星和星系等概念,知道宇宙的幾個主要天體層次;
能力目標
透過萬有引力定律在這些星系中的應用,使學生了解地球、太陽系、銀河系等的執行;
情感目標
瞭解宇宙大爆炸理論是解釋宇宙起源的一種學說,引導學生去探索神秘的`宇宙.
教學重點:
應用萬有引力定律
教學難點:
天文學知識
教學方法:
自學與講授
教學用具:
多媒體和計算機
教學過程:
問題:教師用計算機展示圖片:
1、圍繞地球作勻速圓周運動的星是什麼星?誰提供的向心力?
回答:是地球的衛星,是地球與衛星間的萬有引力提供的.
這是第一層.(地球的衛星包括月亮,地球是行星)
教師用計算機展示圖片:
2、太陽系中有幾大行星在繞太陽作勻速圓周運動?是誰提供的向心力?
回答:有九大行星,它們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其中海王星和冥王星都是用萬有引力定律找到的,太陽是恆星.)
教師用計算機展示圖片:
3、太陽系又在什麼範圍內呢?
回答:在銀河系.
4、請學生解決下列問題:
典型例題1:在研究宇宙發展演變的理論中,有一種學說叫做“宇宙膨脹說”,這種學說認為萬有引力恆量G在緩慢地減小.根據這一理論,在很久很久以前,太陽系中地球的公轉情況與現在相比:
A、公轉半徑 變大
B、公轉週期 變小
C、公轉速率 變大
D、公轉角速度 變大
解:根據“宇宙膨脹說”,宇宙是由一個大爆炸的火球開始形成的,大爆炸後各星球即以不同的速度向外運動,這種學說認為地球離太陽的距離逐漸增加,即公轉半徑逐漸增大,A答案錯誤.又因為地球以太陽為中心作勻速圓周運動,
由牛頓第二定律得:
解得:
當 減小時, 增加時,公轉速度逐漸減小.
由公式 又知T逐漸增加,故正確答案為B、C.
典型例題2:天文學家根據天文觀察宣佈了下列研究成果:銀河系中心可能存在一個大黑洞,距黑洞60億千米的星體以2000km/s的速度繞其旋轉;接近黑洞的所有物質,即使速度等於光速也被黑洞吸入.
求:
1、“黑洞”的質量.
2、試計算黑洞的最大半徑.
解:
1、由萬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 =3.6×1035kg
2、由題目:接近黑洞的所有物質,即使速度等於光速也被黑洞吸入.而脫離速度等於其環繞黑洞執行的第一宇宙速度的 倍.
得:
解得: =5.3×108m
佈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