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範文

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範文

  【教學目標】

  1、正確地朗讀課文。

  2、較完整地複述故事情節,做到條理清楚,詳略合適。

  3、結合語境理解重點詞、句的深刻含義。

  4、聯絡自身生活體驗,感悟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

  1、複述故事情節。

  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蘊含的生活哲理。

  【課前準備】

  投影儀。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字詞,複述課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學設計

  一、匯入新課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難,比如,父母突然下崗了,家中經濟陷入困境;你自以為學習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學後,卻發現自己和別人差距挺大,不會學習;你想和同學們搞好關係,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對這些,你也許感到困惑,也許感到茫然,其實,人生路上遇到困難是正常的。今天,我們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從課文中這個孩子的脫險經歷中尋求啟示吧。

  二、學習字詞

  1、指導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劃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

  2、投影出示練習:

  1、給加點字注音。

  2、按拼音填空。

  3、結合語境解釋詞義。

  三、指導學生整體感知故事情節

  1、指導學生朗讀課文並思考問題:

  要求:朗讀時姿勢端正,雙手拿書,聲音洪亮,讀音準確,停頓合理,較恰當地表達語氣。

  教師可以投影出示以下問題組:

  (其他學生邊聽讀邊思考,在書上標記 )

  1、課文主要記敘了什麼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2、這件事情發生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3、我為什麼一時拿不定主意?後來又為什麼跟著夥伴們去爬山了呢?

  4、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難?當時我是怎麼想的?

  5、後來我又是怎樣脫險的?脫險以後我有什麼感覺?

  2、組織學生討論以上問題組,幫助學生掌握記敘要素,理清故事情節。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看書,不要脫離課本,要抓住課文中的一些關鍵詞、句。

  四、在理清以上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複述課文

  教師可提要求:

  1、跳讀課文,抓住以上討論要點。

  2、重點細節,尤其是脫險部分,儘量用課文原句。

  3、口齒清楚,能正確表達感情。

  (可以找兩位學生複述,其他同學聽後評析複述情節。以上環節主要為了幫助學生熟悉本文故事情節,尤其是細節描寫,為下一步探究性閱讀、多角度閱讀打基礎。)

  五、討論

  讀了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想?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文章主旨,學生只要能扣住課文說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爭議的地方,可課後思考,留待下節課繼續探究。)

  六、齊讀課文最後一段,背誦

  七、佈置作業

  1、寫生字。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學設計

  一、探究性品味脫險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上節課我們透過朗讀課文,複述故事,已經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記敘的事件,而且也悟出這篇文章主旨就是透過我的脫險經歷告訴人們不要害怕困難,不要被困難嚇倒,不管這困難多麼嚇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這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應該透過研讀重點情節再進一步領會文章。

  1、全班有感情朗讀脫險部分。

  2、組織學生深入思考、討論問題組:

  ⑴ 找出這部分開頭的自然環境描寫,想想有什麼作用。

  ⑵ 父親為什麼指揮我先邁出左腳的一小步?這對你有什麼啟示?

  ⑶ 你能辦得到的。、這似乎能辦得到。、我能辦得到的。朗讀這三句話時應把重音放在哪個字上?三句話的語氣有什麼不同?後兩句寫出了我的什麼變化?

  ⑷ 我在父親的指導下僅僅是爬下了幾米高的石架,為什麼還說我產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⑸ 結合文章最後一段,說說你對題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課的重點環節,應幫助學生扣住文章主題討論理解這些問題。)

  二、指導多角度地閱讀,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反思,進一步拓展思維空間,獲得啟示

  1、討論:你最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麼?你最不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麼?

  (這個環節是為了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認識文中的人物特點,對人物做出合理的.評判,也鼓勵學生從中有所感悟,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提示:如果學生在喜歡的人物中選擇父親和我,都應視為正確的,關鍵是把喜歡的理由說足、說全,可互相補充。不喜歡的人物可選在我困難時嘲笑我的孩子,這一點比較簡單。

  有爭議的人物可能是傑利。可能有的同學喜歡他,有的不喜歡他,可引導學生評論他做得對的和不好的方面。這樣來談,針對性可能強一點。

  2、討論:假如我的父親急忙趕到懸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來,這種做法和文中父親的做法你更喜歡哪一種?為什麼?

  提示:這個問題討論時也許有爭議,但應該傾向於文中父親的做法,因為孩子的路終究要靠自己去走,總靠別人扶,不是長久之計。父親指導兒子獨立走下來,恰恰是讓兒子經過這種歷練增加獨立克服困難的勇氣和經驗。在我們的生活中,家長、老師其實也給了我們很多這類的指導。

  3、繼續組織討論,讓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進一步拓展思維,深刻領悟文中的啟示:你在生活中曾經遇到過什麼困難?當時你是怎麼對待的?結果如何?如果現在碰到這種情況,你會怎麼辦?

  提示:討論這個內容,最好能讓學生理解得深刻一點,對困難的理解全面一點: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決的小困難,如一道難題做不出來,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賣報紙時不好意思張嘴等;更應該是比較大的,短時間內難以解決的困難,如自己學習成績落後;父母下崗,家庭經濟拮据

  三、總結全文

  1、讓學生再談學習本文之後的體會。

  2、教師小結:

  一個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蕩蕩,一帆風順;遇到困難,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們不失自信,牢記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那什麼樣的艱難險阻都將被你踩在腳下。別忘了,還要把你的這些感受傳給那些正在遭遇困難的人們。

  3、背誦(或朗讀)課文最後一段。

  四、佈置作業

  閱讀《迷途笛音》,簡單寫寫自己的心理感受。

  【點評】

  本案教學流程設計為整體感悟──探究研讀──拓展延伸三大板塊。

  教學設計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既注重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導學地位,又注重了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開展主動積極的思維活動。探究性閱讀、拓展與延伸等教學環節更是把學生的生活與語文學習緊密聯絡在一起,讓學生透過體驗反思接受正確的審美觀與情感薰陶,而對指導學生學會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也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另外,本教案在注重啟迪學生開展思維活動的同時,並沒有忽視語文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訓練,體現了語文教學要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理念。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