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談《改造我們的學習》的教學設計
例談《改造我們的學習》的教學設計
在高中(試驗修訂本·必修)第二冊中,《改造我們的學習》這篇課文的學習目標是:1、篩選主要觀點及其論據;2、篩選重要語句。為了實現這兩個學習目標,筆者打破常規,沒有采用“講讀課型”來教授這篇課文,而是採用了“訓練課型”,以兩個課時來組織完成教學。主要教學過程設計為——
一、課前佈置預習,明確預習任務:閱讀深思,劃出課文中用來表達主要觀點及其論據的語句。
二、第一課時,分成三個教學階段,1、檢查預習,討論確定課文中用來表達主要觀點及其論據的語句;2、整理這些表達觀點及其論據的語句,按照合理的邏輯關係,重新組合成一篇300字以內的短文(縮寫);3、討論講評。
三、第二課時,分成兩個教學階段,1、朗讀訓練及重點詞語落實;2、重點語段綜合練習。
四、運用這種學習方式,佈置預習《〈物種起源〉導言》,倡導舉一反三,培養自學能力。
這個教學設計,讓學生在“使用”中“學習”,突出了課堂訓練,真正體現了“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使學生在課堂上“手、腦、口、耳”並用,充分發揮了各種感覺器官的作用,學習效果特別好。並且,教師教得輕鬆;教師只需給出一些啟發性指導與評講,佔的時間很少,化的力氣不多,而又落實了學習方法指導和學習能力培養。
[例項一]
對縮寫作文的講評總結,筆者的做法是:將學生的習作抽兩篇出來投影,進行對比分析,先讓學生讀、評、議,然後教師總結。
〖甲文我們要改造學習。因為儘管我們堅持馬列主義態度,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日益結合,但是主觀主義卻給我們的學習帶來了不注重研究現狀、不注重研究歷史、不注重馬列主義的應用這三方面的錯誤表現,造成不懂得歷史、不會創新、理論與實際脫離等嚴重危害。
所以,我們應採取下列措施:1、向全黨提出研究周圍環境的任務;2、對於近百年的中國史,要有組織地綜合地研究;3、對於在職幹部的教育和幹部學校的教育,要理論聯絡實際。
〖乙文我們要改造學習。其理由如次:一、縱觀中國的革命歷史,從近代史到現代史至抗戰時期,馬列主義和中國革命實踐日益結合。二、在主觀主義的態度下,黨仍存在著許多缺點,會阻礙事業發展,應及時採取措施,不可等閒視之。三、對於如何改正缺點,我有3點提議:1、向全黨提出系統地周密地研究周圍環境的任務;2、對於近百年的中國史,深入地綜合地研究;3、對於在職幹部的教育和幹部學校的教育,應理論聯絡實際。
錯誤常常是正確的先導。俗話說得好,“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我們一定要改造學習。
教師總結:1、兩篇作文,論點是對原著“我主張將我們全黨的學習方法和學習制度改造一下”這句話進行概括和提煉後得出的,正如同學們評價的一樣,的確很凝鍊,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論點的表述用語雷同,缺少變化,能否將其中一篇的論點句改為“我們要改造黨的學習”?2、兩篇作文,論據概括的質量優劣特別分明,前一篇明顯優於後一篇,剛才同學們已經說了很多,我再給大家歸納一下:①甲文經過作者改造,語言是自己的,不僅表明讀懂了原文,而且還有創造;而乙文基本上是對各個部分的主要內容的摘錄,尤其是第“二”個理由還忽略了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對比,很不妥當。②甲文還揭示出了原文中固有的兩個因果聯絡,一是“因為儘管我們堅持馬列主義態度”這一分句,與原文中第“一”部分“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日益結合”這個固有的因果聯絡揭示出來了,二是“主觀主義卻給我們的'學習帶來了”這個主謂結構,與“三方面的錯誤表現”這個固有的因果聯絡揭示出來了;而乙文,缺乏因果分析,有“以敘代議”之嫌。③甲文基本上做到了該詳則詳,該略則略,如“三方面的錯誤表現”明確具體;乙文則以“許多缺點”略之,無視原文的這一重點。④甲文對原文中提出的解決辦法把握得很準確,而乙文將解決問題的辦法錯誤地劃歸“理由”中。
[例項二]
重點語段綜合練習,教師也只需稍加點撥即可。筆者的做法是採用幻燈片練習的形式,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
①中國共產黨的二十年,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日益結合的二十年。②如果我們回想一下,我黨在幼年時期,我們對於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認識和對於中國革命的認識何等膚淺,何等貧乏,則現在我們對於這些的認識是深刻得多,豐富得多了。③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一百年來,其優秀人物奮鬥犧牲,前仆後繼,摸索救國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④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之後,才找到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最好的真理,作為解放我們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國共產黨則是拿起這個武器的倡導者、宣傳者和組織者。⑤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一經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就使中國革命的面目為之一新。⑥抗日戰爭以來,我黨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研究抗日戰爭的具體實踐,研究今天的中國和世界,是進一步了,研究中國歷史也有某些開始。⑦所有這些,都是很好的現象。
1、全段七句話,結構分析正確的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2、第一句中的“日益”這個詞語是否可以去掉?為什麼?
3、第二句話,共運用了幾種論證方法?什麼論證方法?
4、“前仆後繼”的“僕”,讀音是;整個成語與“前赴後繼”意義是否一樣?如不一樣,差異在哪裡?
5、第三句中“可歌可泣”的“可”意義是;第五句中“一經……就”相當於這一對關聯詞語;“為之一新”的“一”意義是,“新”意義是。
6、第四句中“倡導者、宣傳者和組織者”三者關係是否可以互換?為什麼?這一句中最重要的詞語是。
7、第六句中的“某些”能不能去掉?為什麼?
[例項三]
預習《〈物種起源〉導言》,要生做兩件事,一是撰寫一篇不超過200字的內容提要,二是確定一個重點段,設計一個語段綜合練習,並附上答案。在此基礎上,透過檢查和講評預習作業,僅需要一個課時就能順利完成該課的教學任務。這也驗證了《改造我們的學習》的教學設計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1、學生寫得較好的內容提要:
我是以十分慎重的態度寫出該書的。由於研究接近尾聲、體力漸感不支和同行激烈競爭這三個原因促使我早日發表。但該書還是摘要的性質,未必完備,有嫌過簡,並且可能有錯誤竄入。我的觀點是:生物的種,和變種一樣,是由以前別的種演變而來,而不是分別創造出來的。生物的種不是不變的。自然選擇作用,雖然不是物種變異的唯一條件,卻也是最重要的條件。我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從研究家養動物和栽培植物著手。
(教師簡評:第一、二、三、四句分別是第一、二、三、四節主要資訊的體現與概括,第五、六句則是第七節重點內容的概括,而最後一句話則是對課文第五、六節主要內容的概括。這個提要,既尊重原作,又有所創新,按“創作過程、發表原因、存在缺點、主要觀點、研究方法”這樣五個塊來安排和調整行文位置,說明小作者對課文閱讀理解深透,主要內容把握得非常準。)
2、學生設計得較好的一個語段閱讀綜合練習:
①關於物種起源的問題,如果一位博物學家,對於生物相互間的親緣關係、它們的胚胎的關係、地理的分佈以及在地質期內出現的程式等等事實,加以思考,那麼,我們可以推想得到,生物的種,和變種一樣,是由以前別的種演變而來,而不是分別創造出來的。②這個結論,即使很有根據,但是如果不能說明地球上的無數生物,怎樣經歷變異而達到它們的極其完善的構造和相互適應,仍然是難以令人滿意。③一般博物學家,常以外部環境如氣侯、食物等等作為唯一可能引起變異的原因。④就某一狹隘的意義上來說,這可以算是正確的,這點以後當再討論到;但是如果把像啄木鳥的構造,它的足、尾、嘴、舌如此巧妙地適應於捉取樹皮裡面的昆蟲,僅僅歸因於外界的條件是不合理的。⑤又如槲寄生,它生長在某幾種樹木上以吸取養料,需要鳥類傳播它的種子,更因為它是雌雄異花,必須依賴昆蟲才能完成傳粉作用;如果我們僅僅以外部環境,或植物習性的影響,或植物本身的傾向,來解釋這種寄生植物的構造以及它與其他幾種生物的關係,必然也同樣是不合理的。
1、第④句中“某一狹隘的意義”是相對於第(①)句中的“(生物相互間的親緣關係、它們的胚胎的關係、地理的分佈以及在地質期內出現的程式等等事實”)而言的。
2、第①句所體現的意思與第③句所表達的意思是截然相反的,第②句否定第①句,第④⑤兩句又否定第③句,在這一節文字中,代表作者觀點的到底是哪一句?(第①句)作者對自己的觀點抱著怎麼樣的態度?(堅持不疑)運用了哪兩種論證方法?(對比法、引申法)
3、第⑤句中有一個錯別字,試指出並改正(傳播—傳佈)
4、全段五句話,結構分析正確的是(D)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教師簡評:該語段閱讀綜合練習體現了該課文的教學重點,也是隻有在透徹理解這一語段表達內容的基礎上才能設計出來的,無論是中心句的把握、重點詞語的特指含義理解、作者感情傾向的體會,還是謀篇佈局的技巧分析,甚至是基礎知識的訓練,都可以透過練習得到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