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鹿柴》教學設計
《古詩鹿柴》教學設計
篇一:古詩誦讀:鹿柴 教學設計
古詩誦讀:鹿柴
學習目標:
1、 認識2個字。
2、 正確流利的誦讀古詩,背誦古詩。
3、 結合圖畫和主食瞭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人的寂寞心情。
教學重點:有感情的誦讀古詩。
教學難點:瞭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人的寂寞心情。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準備: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一、導語
1、簡介詩人
王維是盛唐詩壇上極負盛名的詩人,他多才多藝,詩話書樂無不精通,詩畫作品被人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安史之亂以後,由於王維得不到朝廷的信任,墜入空門,作品的風格也充滿了空靈的色彩,後任因此稱他為詩佛。
2、引出詩題
傍晚,王維來到鹿柴附近,在空曠的山林中看不見一個人影,只偶爾聽得見山中迴盪著人說話的聲音,夕陽的餘暉射入茂密幽暗的深林,又映照在綠的青苔上。這空山的沉寂,這深林的幽暗,不禁勾起了詩人的寂寞之情,於是他提筆寫下了《鹿柴》。(教師範讀古詩)
二、 讀古詩
1、 由讀古詩,讀完後同桌合作識字。
2、 反饋識字情況,瞭解生字的意思。
3、 再讀古詩,注意把句子讀流利。
4、 指名、齊讀古詩。
三、品讀古詩
1、 結合教學掛圖、註釋自學古詩,提出不懂的問題。
2、 學生講古詩,相機指導朗讀。
首句“空山不見人”直接描寫空山的寂寥靜謐,次句“但聞人語響”以區域性的有聲反襯整體的寂靜;三、四句“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用夕陽返照來反襯深林的幽暗清冷。
3、 嘗試背誦古詩。
4、 教師小結反襯法的美學價值。
四、結語
用聲音來表現寂靜,用光亮來表現幽暗,往往比直接描寫寂靜、直接描寫幽暗效果更好,你們可以將這一手法運用到寫話中。
板書設計:
鹿柴
空山人語響寂靜
深林返景幽暗
篇二:《鹿柴》教學設計
一、 背景
1、面向學生: 小學
2、學科:
3、課時:1
4、學生課前準備:
(1)、 初讀課文,瞭解詩文大意。
(2)、 自學生字詞,讀準生字的讀音,想想詩句的意思。
(3)、 準備自己在自學中遇到的問題。
二、 教學課題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古詩《鹿柴》
教養方面:
1、 朗讀、背誦課文,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自然的美好。
2、 會寫4個字。
3、 初步學習理解古詩的方法。
教育方面:
1、 培養學生好學好問的良好習慣。
2、 激發學生熱愛古詩,熱愛自然的情感。
發展方面: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三、 教材分析
《鹿柴》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中的一首古詩,依據教材特點及學生實際,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瞭解個別詞語古今的不同意思,理解詩句的意思。教學難點是體會這首詩的意境。教學之前用百度在網上搜索了《鹿柴》這首詩的相關教學,下載了很多教案作參考,對詩中的“柴”與“景”進行了正音,並知道了王維的'詩竟是這樣的富有深意。是一首情、景、畫高度融合的佳作。我想:
只有讓學生真正的理解了詩句,才能看到詩作後面那幅別緻的畫面,激發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更深層次領會這首詩。
四、 教學方法
本課是一篇詩作,短短二十字便向我們呈現了一個幽暗靜謐的山林。要讓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併發揮想象,體會詩中描繪的意境。因此,為了實現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與難點:唯有多讀,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教學中我準備採用齊讀,師生合作讀,賽讀、默讀等,讓學生經歷一個從不懂到懂,再到提高的認知過程。加上教師的適時點撥,相信學生一定能正確理解詩句的意思。而教學難點的突破,我準備讓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先自己品味,再進行詩文意境錄影的播放,讓學生直觀形象的感受山林之美與幽靜,更深層的去領會與體味。
五、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 古詩,我國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支奇葩,它以和諧的韻律、敏銳的觀察、奇妙的聯想、精巧的構思以及精練的語言,博得了人們的喜愛。我們每個人都會吟誦很多,下面誰來給大家展示幾首呢?誰再能展示幾首關於王維的詩呢?
2、 今天,我們再來共同學習一首王維的詩——《鹿柴》,教師板書課題。指出“寨”在本課中讀“zhài” 與“寨”相通,鹿柴是一個地名,並簡介作者。
(二)、初讀古詩,學習生字。
1、讓學生聽錄音範讀。
2、學生自由練讀,教師板書全詩。
3、指名朗讀。
4、學習生字“但、返、景、復”
(三)、指導朗讀,理解每名詩的意思。
1、指導朗讀古詩。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2、齊讀古詩的第一、二句,體會詩句的意思。
(1)指名朗讀並作指導。
(2)理解詩句中的個別詞語。
但——只 聞——聽
如孟浩然《春曉》詩句“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中的“聞”就是聽的意思。
(3)理解詩句的意思。
空山裡見不到人的蹤影,卻傳來說話的聲音。
3、齊讀古詩三、四句,體會詩句的意思。
(1)指名朗讀並指導。
(2)理解詩句中的個別詞語 景:夕陽返照的光。景,通“影”。
(3)理解詩句的意思。
西斜的夕陽返照深林,餘光灑落在青青的苔徑上。
4、小組合作學習。
(1)用自己的話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2)教師明確:這首詩寫的是在深邃幽靜的山林裡,只聽見有人在說話,卻看不見人,只有夕陽的陽光透射過密密的山林,照在青青的苔徑上。
(3)從這首詩中你能瞭解到詩人怎樣的一種思想情感?
(四)、朗讀並背誦古詩,體會這首詩所描繪的意境。
1、自我輕聲吟誦,體味詩的意境。
2、藉助影像影片進一步的去體會。
(五)、作業
1、書寫生字。
2、根據你對詩意的理解,給這首詩再配一幅畫。
(六)、拓展
本詩出自王維晚年所著的《輞川集》,《輞川集》共有詩二十首,這只是其中的一首,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欣賞一下其餘的19首,進一步領略王維詩作的優美與特點。
附教學板書:
鹿 柴
【唐】王維
空 山 不 見 人 ,
但 聞 人 語 響 。
返 景 入 深 林 ,
復 照 青 苔 上 。
六、 教學反思
《鹿柴》這首詩是一首景美情真的詩篇佳作。透過詩人對幽靜山林的描繪,再現了一種人與自然十分親近,融為一體的感覺。學習之中,我注重了對學生的朗讀指導與感悟的適時點撥,使學生很自然的感受到了詩中的意境之美,運用多種方法激發了他們想象的翅膀,提高了他們想象力,品出了詩境的一些味道。但
我發現,學生表述自己的感受時,有不少同學的觀點是一樣的,不能主動的表述出自己的真實感悟。因此,在以後的古詩教學之中,我一定要讓學生獨立思考,能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篇三:鹿柴教案
學習內容:鹿柴
學習目標:
1.我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古詩。
2.我能透過朗讀體會古詩韻味及語言美。
3.我能理解詩句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自然的美好。
學習重難點: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詩人情感,感受自然的美好。
教學方法:引導法 學生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教學過程:
一、直接匯入
背誦《鹿柴》這首詩。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自讀課文,根據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
2.小組內讀古詩,互相說一說對詩句的理解。
3.朗讀古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意境。
4.小組合作,不明白的詞語,用自己的話說意思。
5.小組內書寫生字。
6.師講解“反襯”的手法。
三、達標測評
1.朗讀古詩。
2.指名彙報對詩句的理解。
3.說一說本課表達了作者的怎樣的情感。
4.把古詩編成小故事講一講。
5.聽寫生字:鹿 返 復 照 柴 回 習 相
作業設計:
1.書寫生字。
2.默寫古詩。
板書設計:
鹿柴
空山→人→人語 返景→深林→青苔
篇四:(省賽課教案)鄂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古詩誦讀:鹿柴》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 認識2個字。
2、 正確流利的誦讀古詩,背誦古詩。
3、 結合圖畫和主食瞭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人的寂寞心情。
教學重點:有感情的誦讀古詩
教學難點:瞭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人的寂寞心情。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準備: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一、導語
1、簡介詩人 王維是盛唐詩壇上極負盛名的詩人,他多才多藝,詩話書樂無不精通,詩畫作品被人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安史之亂以後,由於王維得不到朝廷的信任,墜入空門,作品的風格也充滿了空靈的色彩,後任因此稱他為詩佛。
2、引出詩題 傍晚,王維來到鹿柴附近,在空曠的山林中看不見一個人影,只偶爾聽得見山中迴盪著人說話的聲音,夕陽的餘暉射入茂密幽暗的深林,又映照在綠的青苔上。這空山的沉寂,這深林的幽暗,不禁勾起了詩人的寂寞之情,於是他提筆寫下了《鹿柴》。(教師範讀古詩)
二、 讀古詩
1、 由讀古詩,讀完後同桌合作識字。
2、 反饋識字情況,瞭解生字的意思。
3、 再讀古詩,注意把句子讀流利。
4、 指名、齊讀古詩。
三、品讀古詩
1、 結合教學掛圖、註釋自學古詩,提出不懂的問題。
2、 學生講古詩,相機指導朗讀。 首句“空山不見人”直接描寫空山的寂寥靜謐,次句“但聞人語響”以區域性的有聲反襯整體的寂靜;三、四句“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用夕陽返照來反襯深林的幽暗清冷。
3、 嘗試背誦古詩。
4、 教師小結反襯法的美學價值。 四、結語 用聲音來表現寂靜,用光亮來表現幽暗,往往比直接描寫寂靜、直接描寫幽暗效果更好,你們可以將這一手法運用到寫話中。
板書設計: 鹿柴 空山人語響寂靜 深林返景幽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