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與熱物理教學設計
電與熱物理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
本課設計中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基本理念,並注重多種方式進行科學探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
結合教學內容,將公式P=I2R的呈現做了處理,用閱讀探究的方式出臺,並以“探究卷”為橋,完成本次課教學內容。
【教材分析與處理】
“電和熱”是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第七章第四節的內容。本節的主體內容是在電流相同時,電能轉化成熱時的功率與電阻成正比。編者的實施建議是根據生活現象發現問 題,學生透過實驗探究結論,最後將結論應用於生活中,體現從生活走得物理──再從物理走進社會這一新課程基本理念。
尊重編者的建議,結合學生實際,對教材做如下處理:
第一環節:開啟探究之門。
教師組織學生觀察電爐子、電餅鐺通電時發生的現象,並說出啟示,提出問題。
第二環節:探究與發現。
透過實驗探究,在電流相同時,電能轉化成熱時的功率跟導體電阻的定性關係;再透過閱讀探究;電熱功率P與導體的R及透過的電流I之間的關係式。
第三環節:應用與創新。
用結論解答課前實驗現象,繼而再觀察多媒體的兩個演示實驗,根據結論判斷實驗現象,並加以解釋,最後將結論應用於生活。
第四環節:拓展與延伸。
讓學生用挑剔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應用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提出改進意見。並對課堂中一直控制的另一個變數電流二,設計實驗進行探究,即對於同一個用電器熱功率P與電流I的關係探究,使課堂得以延伸……
【教學目標】
1.知道電流具有熱效應,知道在電流相同的條件下,電能轉化成熱時功率跟導體的電阻成正比。
2.透過實驗,探究電流的熱效應跟電阻大小的關係。
3.領悟從生活走進物理,將物理應用於生活這一課改基本理念。
【教學準備】
電池組、帶蠟油的鉛筆芯、帶蠟油的銅絲、導線、“探究卷”、。
重點:在電流相同時,電能轉化成熱時的功率跟導體的電阻成正比。
難點:P=I2R解決實際問題。
關鍵:做好探究實驗,認識現象。
【教學過程】
一、匯入(5分鐘)
師語:請同學觀察通電的電爐子和電餅鐺,回答它們工作時能的轉化。
學生:電能轉化成熱能。
師語:請仔細觀察,談談你的“發現”,並提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學生:可能性的.發現和提問(摘選)。
1.電阻絲很快地發紅,電餅鐺也很快地熱起來,而與之相連的導線卻不太熱。
2.為什麼電阻絲熱得發紅,而導線幾乎不熱。
(若學生沒有“發現”,則提示用手觸控電餅擋、導線,“發現”問題。)
師語:結合2引思:探究課題──在電流相同時,電流透過導體時產生熱效應與電阻有什麼關係?
(“匯入”中注重“從生活走向物理”)
二、探究與發現(15分鐘)
1.實驗與發現。
目的:探究在電流相同時,電流的熱效應與電阻的關係。
過程:學生根據所給器材操作(參考裝置圖如下)。
學生:根據銅絲和鉛筆芯上的蠟油熔化的快慢,推斷出電流相同的條件下,電熱功率P與電阻R的定性關係。
發現小結:在電流相同時,電阻越大,產生的熱功率越大。
2.閱讀與探究。
目的:瞭解電熱功率P與電流I及電阻R的關係。
過程:組織學生閱讀材料,並分析資料,得出熱功率P與電流I及電阻R的關係式。(附閱讀卷)
小結關係式:P=I2R
師再引導:由P=UI、U=IR推導P=I2R,根據關係式,用語言描述熱功率P與電阻R的關係。
探究結論:在電流相同時,電能轉化為熱的功率與導體的電阻成正比。
(此教學目的,一是放手讓學生進行知識總結,突破P=I2R這一教學難點;二是學會閱讀探究方法。)
三、應用與創新(2分鐘)
目的:用剛剛得到的結論去解釋開課的實驗現象。
(教師給出提示語,學生填相關知識)
1.過程:以探究卷形式學生解答實驗現象。
師:多媒體大螢幕演示實驗。
師:應用結論指出實驗出現的現象,並加以解釋。
2.將結論應用於生活。
師語:請你回憶一下,生活中和許多產業中,哪些場合用到了電熱器,請說出兩個場景及包含的物理原理。
生:聯想。
師語:利用電熱器加熱時,我們採用什麼辦法降低它的溫度?
生:交流,解決問題。
師語:哪些場合用電器通電時發熱,但我們並不希望它們發熱?我們採用什麼辦法降低它的溫度?
生:交流,解決問題。
師語:若用挑剔的眼光看待被研究的問題,關於這兩方面,你有那麼改進意見。
生:交流、評估,教師做總結性發言。
(教師贈語:科學靠我們發現、探究、改進──科學永無止境。)
(此環節教學目的有三,一是培養學生聯想、解決問題能力;二是培養學生評估能力;三是培養學生另一種探究思維程式:透過閱讀得出結論→根據結論解釋某些現象→再將這結論應用於生活中→將問題做創造性改進、發展。)
四、小結與延伸(5分鐘)
1.師生共同構建知識結構。
2.透過多媒體給出生活中電熱危害的例項,學生課後分析原因,找出防止危害的辦法;課後設計實驗探究電熱功率P與電流I之間的關係,要求說出所需要的物品,並畫出電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