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教學設計
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教學設計
向心力 向心加速度的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物理知識方面:
(1)理解勻速圓周運動是變速運動;
(2)掌握勻速圓周運動的線速度、角速度、週期的物理意義及它們間的數量關係;
(3)初步掌握向心力概念及計算公式。
2.透過勻速圓周運動、向心力概念的建立過程,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抽象概括和歸納推理能力。
3.滲透科學方法的教育。
二、重點、難點分析
向心力概念的建立及計算公式的得出是教學重點,也是難點。透過生活例項及實驗加強感知,突破難點。
三、教具
1.轉檯、小傘;
2.細繩一端系一個小球(學生兩人一組);
3.向心力演示器。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演示:將一粉筆頭分別沿豎直向下、水平方向、斜向上丟擲,觀察運動軌跡。
複習提問:粉筆頭做直線運動、曲線運動的條件是什麼?
啟發學生回答:速度方向與力的方向在同一條直線上,物體做直線運動;不在同一直線上,做曲線運動。
進一步提問:在曲線運動中,有一種特殊的運動形式,物體運動的軌跡是一個圓周或一段圓弧(用單擺演示),稱為圓周運動。請同學們列舉例項。
(學生舉例教師補充)
電扇、風車等轉動時,上面各個點運動的軌跡是圓……大到宇宙天體如月球繞地球的運動,小到微觀世界電子繞原子核的運動,都可看做圓周運動,它是一種常見的運動形式。
提出問題:你在跑400米過彎道時身體為何要向彎道內側微微傾斜?鐵路和高速公路的轉彎處以及賽車場的環形車道,為什麼路面總是外側高內側低?可見,圓周運動知識在實際中是很有用的。
引入:物理中,研究問題的基本方法是從最簡單的情況開始。
板書:勻速圓周運動
(二)教學過程設計
思考:什麼樣的圓周運動最簡單?
引導學生回答:物體運動快慢不變。
板書:1.勻速圓周運動
物體在相等的時間裡透過的圓弧長相等,如機械鐘錶針尖的運動。
思考:勻速周圓運動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具有周期性。用什麼物理量可以描述勻速圓周運動的快慢?
(學生自由發言)
板書:2.描述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恆量。
當t很短,s很短,即為某一時刻的'瞬時速度。線速度其實就是物體做圓周運動的瞬時速度。當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時,各個時刻線速度大小相同,而方向時刻在改變。那麼,線速度方向有何特點呢?
演示:水淋在小傘上,同時搖動轉檯。觀察:水滴沿切線方向飛出。
思考:說明什麼?
師生分析:飛出的水滴在離開傘的瞬間,由於慣性要保持原來的速度方向,因而表明了切線方向即為此時刻線速度的方向。
板書:方向:沿著圓周各點的切線方向。如圖3。
單位:rad/s。
(3)週期:質點沿圓周運動一週所用的時間。如:地球公轉週期約365天,鐘錶秒針週期60s等,週期長,表示運動慢。
(角速度、週期可由學生自己說出並看書完成)
板書:(師生共同完成)
思考: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時,v、ω、T是否改變?(ω、T不變,v大小不變、方向變。)
講述:勻速週週運動是勻速率圓周運動的簡稱,它是一種變速運動。
提出問題:勻速圓周運動是一種曲線運動,由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可知,物體必定受到一個與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條直線上的合外力作用,這個合外力的方向有何特點呢?
學生小實驗(兩人一組):
線的一端系一小球,使小球在水平面內做勻速圓周運動。小球質量很小(可用橡皮塞等替代),甩動時線速度儘量大,小球重力與拉力相比可忽略,以保證拉線近似在水平方向。
觀察並思考:
①小球受力?
②線的拉力方向有何特點?
③一旦線斷或鬆手,結果如何?
(提問學生後板書並圖示)
概括:要使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必須使物體受到與速度方向垂直而指向圓心的力作用,故名向心力。
板書:3.向心力: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所需要的力。
提出問題:向心力的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
(學生自己設想,用剛才的儀器做小實驗,憑感覺粗略體驗。學生經實驗、討論有了自己的看法後,自由發言。)
演示實驗(驗證學生的設想):研究向心力跟物體質量、軌道半徑r、角速度ω的定量關係。
提問:實驗時能否讓三個量同時變。
保持兩個量不變,使一個量變化。
實驗裝置:向心力演示器。
演示:搖動手柄,小球隨之做勻速圓周運動。
提問:向心力由什麼力提供?如何測量?
小球向外壓擋板,擋板對小球的反作用力指向轉軸,提供了小球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兩力大小相等,同時小球壓擋板的力使擋板另一端壓縮套在軸上的彈簧,彈簧被壓縮的格數可以從標尺中讀出,即顯示了向心力大小。
演示內容:
①向心力與質量的關係:ω、r一定,取兩球使A=2B觀察:(學生讀數)FA=2FB結論:向心力F∝
②向心力與半徑的關係:、ω一定,取兩球使rA=2rB觀察:(學生讀數)FA=2FB結論:向心力F∝r
③向心力與角速度的關係:、r一定,使ωA=2ωB觀察:(學生讀數)FA=4FB結論:向心力F∝ω2
歸納:綜合上述實驗結果可知: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需要的向心力與物體的質量成正比,與半徑成正比,與角速度的二次方成正比。但不能由一個實驗、一個測量就得到一般結論,實際上要進行多次測量,大量實驗,但我們不可能一一去做。同學們剛才所做的實驗得出:、r、ω越大,F越大;若將實驗稍加改進,如課本中所介紹的小實驗,加一彈簧秤測出F,可粗略得出結論(要求同學回去做)。我們還可以設計很多實驗都能得出這一結論,說明這是一個帶有共性的結論。測出、r、ω的值,可知向心力大小為:F=rω2。
反饋練習:
①對於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下面說法正確的是:A速度不變;B速率不變;C角速度不變;D週期不變。
②如圖7為一皮帶傳動裝置,在傳動過程中皮帶不打滑。試比較輪上A、B、C三點的線速度、角速度大小。
③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所需要的向心力跟半徑的關係,有人說成正比,有人說成反比。你對這兩種說法是如何理解的?
④(前後呼應)解釋跑400彎道時身體為何要傾斜等一類問題。(火車拐彎要求課後看書)
五、課堂小結
1.科學方法
①點明建立概念的過程:是透過大量例項,概括抽象出本質的內容,即由個別到一般的思維過程。
②點明實驗歸納的過程:必須經過多次實驗,必須有足夠的事實,由多個特殊的共同結論才能歸納出一般情況下的結論。
2.知識內容:(見板書)
3.對向心力的理解:向心力並不是一種特殊性質的力,它的名稱只是根據始終指向圓心這一作用效果來命名的。下節課再進一步討論。
六、說明
1.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講授順序。向心力概念的建立有兩條途徑:一是先透過實驗建立向心力概念,歸納出向心力公式,再推出向心加速度;二是先透過理論推導匯出向心加速度,再推出向心力。
先講加速度,理論推導嚴謹,又能訓練學生的推理能力,但方法較抽象,對基礎差的學生難度較大。考慮到我所任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選用了先講向心力,降低了難度,便於學生理解、接受,現行必修教材採用的也是這一順序。不足之處是:由於實驗存在誤差,只能粗略得出結論,而且課堂不可能做很多實驗,實驗歸納的事實不足。解決的關鍵是儘量減小實驗誤差,補充例項,彌補實驗事實不足的缺陷。
2.對向心力的教學,本節完成了感知、概括、定義,即完成了個別到一般的過程和簡單的再認。而進一步的再認即一般到個別,留待下節完成,所以本節對向心力的要求教學目標定為初步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