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設計與教後反思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設計與教後反思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理解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體會李博士和臺灣青年一心為他人著想的高尚品質,感受海峽兩岸人民的血脈親情。

  教學重點:臺灣同胞的真情奉獻

  教學難點:感受海峽兩地人民的人間真情.

  教學過程:

  一、師:《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發生在杭州的故事,因為真實,因為就在我們身邊,我在讀這個故事的時候,格外感動,我想你們也一樣,讓我們再來讀讀這個故事,看看到底是什麼感動著我們?你覺得特別令你感動的句子和段落可以反覆多讀幾遍。

  生:(自由讀課文)

  師:你可以讀一段,也可以讀幾句話,只要是令你感動的,讓你心中有所觸動的。

  朗讀:小錢得救了那血脈親情,如同生命的火種,必將一代一代傳下去。

  朗讀:針頭向皮膚刺去終於從身軀裡涓涓流出

  這段中有一個詞語突如其來,你們怎樣理解?

  朗讀:小錢靜靜地躺在病床上終於在臺灣找到了這樣的人。

  朗讀:在這場災難中期待著他的骨髓。

  三、深入閱讀文字,整合教學資源,深刻體會海峽兩地人民的人間真情

  教學設想:在小錢會感激誰?這樣一個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生深入地閱讀文字,在心靈中與課文中的人物對話,理解人們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懷,深刻體會給予是快樂的。

  師:這是一次跨越海峽的拯救行動,這是一次和死神爭奪生命的較量,最後,生命在人們的無私的給於中復活了,生命之花在人們的愛和奉獻中重新綻放了。小錢得救了,他的身體會慢慢康復,他蒼白的臉會慢慢紅潤起來,他的心中一定會充滿了感激,你想他會感激誰呢?讀讀課文,設身處地地想一想。

  生:(讀課文,思考,討論)

  師:是啊,小錢患的是嚴重的白血病,目前,唯一有效的醫治方法就是移植骨髓。很多人對捐獻骨髓懷有恐懼心理,害怕會影響自己的`健康,其實這是所有的醫學研究和臨床經驗表明,捐獻骨髓對於人體健康沒有影響;但是即使是這樣,也有很多人沒有捐獻骨髓的意願,所以到目前為止,我國大陸的中華骨髓庫中的庫存量只有4萬多份,臺灣慈濟骨髓捐獻中心庫存23萬份,而我國的白血病患者有400多萬,需要更多的人志願捐獻骨髓。而這位臺灣青年就是這樣一位志願捐獻骨髓的先行者,小錢應該感謝他,我們也應該感謝他!但是,小錢感謝那位青年,僅僅是因為他志願捐獻骨髓嗎?

  再仔細地讀讀課文,看看還有什麼令人感激的原因?有人說看文如看山,從不同的角度讀課文能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課文。

  師:他靜靜地趟在病床上,但是他的內心一定是極不平靜的,他會想些什麼呢?讓我們用心去貼近這位臺灣青年的心,聽一聽他會想些什麼。聽到了就寫下來。

  師:小錢還應該感激誰?(出示李博士畫像,並介紹)

  這位李博士就是臺灣的骨髓移植專家李政道博士,他是那樣令人尊敬,他主持創辦了臺灣慈濟骨髓捐獻中心,徵集到23萬分骨髓樣本,成為全球最大的華人骨髓庫,救助了眾多的白血病患者,讓我們記住這位可敬的老人!(出示李政道博士的照片)讓我們在深情地讀讀這段話。

  師:由於歷史和政治的原因,臺灣和大陸現在還沒有直接通航,臺灣當局不允許飛機直接飛到大陸,只有到香港中轉。儘管臺灣和大陸之間隔著一灣海峽,還有很多人為的阻隔,但還是不能阻隔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兩岸同胞用愛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三、小練筆.

  1、師:小錢得救了.兩岸骨肉同胞用愛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也許,小錢和這位臺灣青年永遠不會見面,這並不重要,因為兩岸同胞的心是連在一起的.那血脈親情,如同生命的火種,必將一代一代傳下去.

  2、生:齊讀.

  3、如果有一天小錢和那位捐骨髓的臺灣青年相遇了,他會對臺灣青年說些什麼?請用筆寫下來。

  教學反思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人教版四年級的一篇課文。課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1999年的真實的故事。語言樸質而生動,洋溢著濃濃的真情。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透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臺灣青年在餘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像李博士一樣的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從而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我在本課教學中力求透過反覆讀文,讓學生經歷豐富的情感體驗;透過多種對話,在引導學生挖掘文字內涵的過程中,多角度的開拓學生的認識空間、審美空間、情感空間,從而啟用學生的閱讀思維,實現語言、情境和精神的和諧共振,提升情感的價值。在教學時,我主要圍繞以下幾點,展開教學:我先讓學生找找課文的哪些地方令你感動?隨後給學生以充足的時間自主研讀、自我感悟。學生以臺灣青年和李博士的表現為研讀點,獨自閱讀、獨立思考。在學生交流之中,教師又以一個引導者、參與者的身份,為學生展現地震畫面,引導學生想象手術的情景,從詞、句中體會不同人物的心理,從而帶領學生深入的體會課文的情感,引起和作者的共鳴。在研讀的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換位思考,和文字中的人物進行對話,體會人物的情感。最後,教師激情導語下,層層遞進的有感情朗讀成為學生情感的抒發,內心真實的表達。

  《新課標》中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確實,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一種訓練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語文實踐活動。而《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情真意切,很適合感情朗讀。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就以讀為突破口,將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始終。

  教學中,我設計了幾處想象說話,如臺灣青年靜靜地躺在了床上,此時他的內心是極不平靜的,他的心裡會想些什麼小錢得救了,一年後小錢和臺灣青年相遇了,他們會說些什麼等,並注意了讀說結合,使學生在深刻感受了課文情感之後,抒發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這既是對文字內容的延伸,又為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提供了自我表現的舞臺。學生在經歷自我與他人的行為對比、體會手術危情和感受護送骨髓的辛勞之後,也真正體會到了海峽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教師最後的配樂結束語,昇華了主題,引發了學生對愛的思考,對人間真情的渴望。

  雖然整堂課中在某個教學環節激起了學生心中的漣漪,但是總感覺沒有完全把學生的情感激發出來,尤其是學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體會完全溶入到朗讀中。由於本節課有些環節無法預知所以在處理上語言不豐富、也不夠精煉,教學機智不夠靈活。 這些不足都有待於我不斷向其他教師學習,爭取在以後的教學中能更上一層樓。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