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嫻:一語道破愛情

張小嫻:一語道破愛情

  張小嫻她是個很敏感的女人她的預感很靈驗,有時候靈驗得她自己也害怕起來。

  人物素描·相信美好:這個社會,包括愛情在內的所有事物都不是完美無缺的,儘管如此,若我們的眼睛始終看著美好的那部分,相信承諾,相信愛情,那麼就不會失掉愛的能力。

  人物素描·愛自己:我們常犯的錯誤是羨慕別人的愛情,嫉妒別人的成功,在仰望的同時,卻忘記了腳踏實地地愛自己,和自己好好相處,感知自己的冷暖人生。

  人物素描·有愛的獨行者:來時孑然一身,去時一身孑然。這是多麼無奈而悲觀的宿命論。可樂觀主義者卻看到了不一樣的結局,好好愛自己,愛別人,即使一個人走,也不會感到孤獨。

  知名香港作家張小嫻,我們這個時代的愛情代言人,至今,她已出版了40多本小說和散文集,其中《荷包裡的單人床》《再見野鼬鼠》《三月裡的幸福餅》《麵包樹上的女人》等,更是在全球華語讀者群中人氣不衰。今年4月,她的散文集《謝謝你離開我》力壓柴靜的《看見》和韓寒的《我所理解的生活》,登上暢銷書排行榜榜首。

  張小嫻的寫作風格既溫柔又犀利,她喜歡透過對話來描繪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係,一句話一小段,短小精悍,字字珠璣,平靜之下暗潮洶湧。很多人喜歡引用她的名句——“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好的愛情是你透過一個人看到世界,壞的愛情是你為了一個人捨棄世界。”

  金庸對他的評價說得中肯:“關於愛情,你應該問張小嫻。”楊瀾在採訪過張小嫻之後也說:“讀她的書,我們往往能夠在其中輕而易舉地找到異乎尋常的共鳴,對於愛情的感受,那些我們不知從何說起的思緒都被她簡簡單單地一語道破。”

  而在她的書迷看來,張小嫻給予讀者的提醒並不僅僅關乎愛情,而且關乎人生。在她諸多作品的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立場——每個人都渴望得到愛情和安全感,這種愛和安全感並不來源於別人的饋贈,而是來源於我們自己。

  有記者問她:“你覺得不需要依附任何人,只要好好愛自己就可以了嗎?”張小嫻回答道:“無論男人還是女人,這一生,始終有自己的路要走。愛情並不是人生唯一的追尋,它只是最爛漫的追尋而已。沒有了自己,如何能愛得好?只有當你活得好,愛情這部分才會幸福。”

  這個寫了20多年“愛情”的女作家,至今單身,她低調地寫小說、辦雜誌,勤於更新部落格、微博,也時常在網上與讀者們互動,但似乎永遠都是在解答別人的問題。

  在張小嫻書的扉頁上,總是寫著這樣的話:“她相信承諾,喜歡一切美好的東西……她找尋幸福,然後發現,失望有時也是一種幸福……她追尋愛情,然後發現,愛,從來就是一件千迴百轉的事。”

  拓展:張小嫻的簡介

  張小嫻,祖籍廣東開平,畢業於香港浸會學院傳理系。曾任職電視臺編劇及行政人員,亦曾編寫電影劇本。香港

  著名言情小說家,95年推出第一部長篇小說《麵包樹上的女人》而走紅文壇,是繼亦舒之後,香港最受歡迎的言情小說家。

  1985大學時代邊工邊讀,在香港無線電視臺任當編劇,5年之後轉工去亞洲電視,1993年偶然為編劇協會替《明報》撰寫兩則專欄,得到嘗識,開始在《明報》先以《嫻言嫻語》後用《貼心感覺》開專欄。

  1994年第一部小說《麵包樹上的女人》在《明報》上連載,一炮而紅,1995年結束10年編劇生涯正式成為專職作家,1995年6月在《蘋果日報》開專欄“禁果之味”,隨後加盟皇冠出版社,並於當年出版《三個ACup的女人》 ,成功地打動了港臺讀者。

  1997年5月,她出版的《荷包裡的單人床》一書,除打進香港暢銷書排行榜首之外,還持久走紅新加坡及馬來西亞。之後,她的《再見野鼬鼠》、《不如,你送我一場春雨》、《三月裡的幸福餅》及《漢仔夫婦》系列作品相繼問世,銷量數以十萬計,張小嫻風頭席捲全球華文地區,直逼國際出版市場。

  1998年她創辦了香港第一本本土女性雜誌《AMY》,任總編輯至今,現為香港皇冠出版社簽約作家,為《經濟日報》撰寫專欄,是香港著名的暢銷言情小說家。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