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詩歌的浪漫主義寫法

《楚辭》詩歌的浪漫主義寫法

  楚辭是屈原創作的一種新詩體,並且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楚辭》詩歌的浪漫主義寫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楚辭”的名稱,西漢初期已有之,至劉向乃編輯成集。東漢王逸作章句。全書以屈原作品為主,其餘各篇也是承襲屈賦的形式。以其運用楚地(注:即今湖南、湖北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和風土物產等,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辭》,對後世詩歌產生深遠影響。

  《楚辭》經歷了屈原的作品始創、屈後仿作、漢初蒐集、至劉向輯錄等歷程。成書時間應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間。劉向《楚辭》原書早亡,後人只能間接透過被認為保留最完整的東漢王逸《楚辭章句》(原書亦佚)、宋洪興祖《楚辭補註》(《楚辭章句》的補充)追溯、揣測原貌。與《詩經》古樸的四言體詩相比,楚辭的句式較活潑,句中有時使用楚國方言,在節奏和韻律上獨具特色,更適合表現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

  《楚辭》對整個中國文化系統有不同尋常的意義,特別是文學方面,它開創了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詩篇,令後世因稱此種文體為“楚辭體”、騷體。而四大體裁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騷體文學包括楚歌和楚賦,它們有二個共同特點:其一是以《楚辭》中作品為模擬正規化,其二是“兮”的大量運用;後者構成了騷賦有別於其他作品最明顯的外在標誌。

  賦體文學出於“楚辭”。這裡的“楚辭”指屈原開創的文學形式,包括《楚辭》之前的就流行於世、有可能未進入《楚辭》的楚辭體作品。賦體的形成前人有多說,從大的方面,它與《詩經》傳統、戰國諸子文風、縱橫家排比論辯的氣勢不無關係,然而最重要、最直接的淵源則是“楚辭”。從句型上看,賦體文有的全部或大部運用騷體句,如枚乘《七發》等;有的大量運用散句的散體賦,如之後宋代蘇軾《前赤壁賦》等。

  《楚辭》是公認的與《詩經》並峙的一座詩的豐碑,它創造了新的詩體,對詩歌對發展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首先,《楚辭》開創性地打破了《詩經》四言為主,重章疊韻的體式;其次,《楚辭》豐富了詩歌的題材,拓展了詩歌的表現領域,如招隱詩、遊仙詩等便是直接從《楚辭》孕育出來的,政治詠懷詩等,受《楚辭》的影響亦很大;最後,最重要的是,《楚辭》在詩壇開創了一種文學傳統,今人視為“浪漫主義”詩風的.一派都無一例外受其啟發,從中汲取精神與藝術得滋養,成了它的“苗裔”。

  散文是與韻文相對的,《楚辭》雖然是韻文,但它對散文的作用也很明顯。首先,它具備散文因素,如句式上長短不齊,有散文化傾向;如它結構抒發胸臆,辭章安排與散文通;如內涵上既可抒情又可言志,可論說也可質疑,與散文相接等。因此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稱《史記》為“無韻之《離騷》”。其次,它開創的寫法如問對及謀篇構思的方法,為散文所汲取。如《卜居》《漁父》都是一問一答,活潑有趣,後世類似文章連綿不絕,因此《文選》專門設“對問”、“設論”這類文體,《文心雕龍》也歸入雜文。

  戲劇是綜合性的表演藝術,《楚辭》對戲劇的貢獻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部分作品包含了某些戲劇成分,如《九歌》,本身就是迎神娛神的歌舞樂章,就其文學的意義說則是先秦一部戲劇。另一個方面,是《楚辭》中人物在戲劇的表現。

  對《楚辭》(楚辭)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學科,今稱為“楚辭學”。其上迄漢代,宋代大興,近現代更成為中國古典文化殿堂之顯學。而《楚辭》早在盛唐時便流入日本等“儒家-中華文化圈”,16世紀之後,更流入歐洲;至19世紀,引起歐美各國廣泛關注,各種語言的譯文、研究著作大量出現。在國際漢學界,楚辭一直是研究熱點之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