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頭娃娃與營養不良
大頭娃娃與營養不良
“大頭娃娃”是怎樣產生的?能夠治癒嗎?有哪些預防措施?本刊特約請湖南省兒童醫院兒童保健所主任醫師鍾燕來為讀者解疑釋惑。
近期媒體頻頻報道的“大頭娃娃”是由於缺乏能量和蛋白質所致的一種營養缺乏症,主要見於以蛋白質供應不足為主的浮腫型的3歲以下嬰幼兒。臨床上以體重明顯減輕、皮下脂肪減少和皮下水腫為特徵,常伴有各器官系統的功能紊亂。急性發病者常伴有水、電解質紊亂,慢性者常有多種營養素缺乏。嚴重營養不良的孩子往往出現浮腫,臉色變得像泥膏且閃閃發光,臉也越來越“胖”,因而呈現出“大頭”模樣。
提示一:餵養不當是導致“大頭”的重要原因
由於小兒處於生長髮育的階段,對營養素尤其是蛋白質的需要相對較多,此時如母乳不足而未及時新增其他富含蛋白質的食品;奶粉配製過稀或長期服用蛋白質含量不足的劣質奶粉;突然停奶而未及時新增輔食;長期以澱粉類食品(粥、米粉、奶糕)餵養等均可導致“大頭娃娃”的`發生。較大小兒的營養不良多為嬰兒期營養不良的繼續,或因不良的飲食習慣如偏食、挑食、吃零食過多、不吃早餐等引起。消化吸收障礙,如消化系統解剖或功能上的異常如唇裂、顎裂、幽門梗阻、遷延性腹瀉、過敏性腸炎、腸吸收不良綜合徵等均可影響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而導致營養不足。先天不足和生理功能低下如早產、雙胎因追趕生長而需要量增加也可引起營養不良。
提示二:營養不良帶來的危害
機體發生新陳代謝異常,由於蛋白質攝入不足或蛋白質丟失過多,使體內蛋白質代謝處於負平衡,可發生低蛋白性水腫。易出現低滲性脫水、酸中毒、低鉀、低鈉、低鈣和低鎂血癥。能量攝入不足時,體內脂肪大量消耗以維持生命活動的需要,當體內脂肪消耗過多,超過肝臟的代謝能力時可造成肝臟脂肪浸潤及變性。糖原不足和血糖偏低,可引起低血糖昏迷甚至猝死。營養不良兒體溫偏低,可能與熱能攝入不足有關;皮下脂肪菲薄,散熱快;心臟收縮力減弱,心搏出量減少,血壓偏低,脈細弱,氧耗量低、脈率和周圍血迴圈量減少。由於消化液和酶的分泌減少、酶活力降低,腸蠕動減弱,菌群失調,致消化功能低下,易發生腹瀉。腎小管重吸收功能減低,尿量增多而尿比重下降。精神抑鬱但時有煩躁不安、表情淡漠、反應遲鈍、記憶力減退、條件反射不易建立。 非特異性(如皮膚粘膜屏障功能、白細胞吞噬功能、補體功能)和特異性免疫功能均明顯降低。由於免疫功能全面低下,患兒極易併發各種感染。
提示三:營養不良有哪些臨床表現
體重不增是營養不良的早期表現。患兒消瘦,皮下脂肪逐漸減少以至消失,皮膚逐漸失去彈性,蒼白,肌張力逐漸降低和肌肉鬆弛。重度可有精神萎靡,反應差,體溫偏低,脈細無力,無食慾,腹瀉、便秘交替。合併血漿白蛋白明顯下降時(低蛋白血癥),可有凹陷性浮腫、皮膚髮亮,出現呈水腫面容的“大頭娃娃”,嚴重時可破潰、感染形成慢性潰瘍。重度營養不良可有重要臟器功能損害,如心臟功能下降,可有心音低鈍,血壓偏低,脈搏變緩,呼吸淺表等。常見的併發症有營養性貧血,可有多種維生素缺乏,約有3/4的病兒伴有鋅缺乏,由於免疫功能低下,故易患各種感染,如反覆呼吸道感染、鵝口瘡、肺炎、結核病、中耳炎、尿路感染等;嬰兒腹瀉常遷延不愈加重營養不良,形成惡性迴圈。可併發自發性低血糖,患兒可突然表現為面色灰白、神志不清、脈搏減慢、呼吸暫停、體溫不升但無抽搐,若不及時診治,可致死亡。
提示四:調整飲食不能操之過急
營養不良的治療原則是積極處理各種危及生命的合併症、祛除病因、調整飲食、促進消化功能。在查明病因的基礎上,積極治療原發病,如糾正消化道畸形,控制感染性疾病,根治各種消耗性疾病、改進餵養方法等。
調整飲食是重要的治療措施,但過快增加攝食量易出現消化不良、腹瀉,故飲食調整的量和內容應根據實際的消化能力和病情逐步完成,不能操之過急。人工餵養兒從給予稀釋奶開始,適應後逐漸增加奶量和濃度。除乳製品外,可給予蛋類、肝泥、肉末、魚粉等高蛋白食物,必要時也可新增酪蛋白水解物、氨基酸混合液或要素飲食。蛋白質攝入量從每日1-2g/kg開始,逐步增加到3-4.5g/kg,過早給予高蛋白食物、可引起腹脹和肝腫大。食物中應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藥物促進消化改善消化功能,可給予B族維生素和胃蛋白酶、胰酶等。鋅可提高味覺敏感度,有增加食慾的作用。中藥參苓白朮散能調整脾胃功能,改善食慾;針灸、推拿、撫觸、捏脊等也有一定療效。
提示五:預防應採取綜合措施
預後取決於營養不良的發生年齡、持續時間及其程度,其中尤以發病年齡最為重要,年齡愈小,其遠期影響愈大,尤其是認知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易發生缺陷。營養不良的預防應採取綜合措施。大力提倡母乳餵養,因為母乳含有小兒生長髮育所需要的絕大多數營養素,並且富含免疫物質。對母乳不足或不宜母乳餵養者應及時給予指導,採用混合餵養或人工餵養並及時新增選購合格的輔助食品;糾正偏食、挑食、吃零食的不良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