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臨考《經濟生活》知識點

高三臨考《經濟生活》知識點

  1、商品的基本屬性

  商品的基本屬性:價值和使用價值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商品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2、外匯和匯率

  ⊙ 如果一定數量的外國貨幣可以兌換成更多的本國貨幣,說明外幣升值、外幣匯率上升;反之,說明外幣貶值、外幣匯率跌落。

  ⊙人民幣升值的利:①人民幣升值使中國消費者能夠買到價格便宜的進口商品。②人民幣升值使企業進口商品可節省一筆費用。③人民幣升值使中國老百姓手中的財富更加值錢。人民幣升值的弊:①人民幣升值導致出口商品價格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減弱,出口貿易更加困難,加大國內就業壓力。②人民幣升值使外商在中國市場的實際購買力受到損失,影響外來投資。③人民幣升值使我國外匯儲備貶值。

  3、影響價格的因素

  (1)供求關係影響價格

  (2)價值決定價格

  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商品的價值量越大,價格越高;商品的價值量越小,價格越低。

  4、商品的價值量與勞動時間、勞動生產率的關係

  (1)單位商品價值量與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與個別勞動時間無關。

  (2)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與個別勞動生產率無關。

  (3)商品的價值總量與個別勞動生產率成正比

  (4)商品的價值總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無關(社會勞動生產率無論如何變化,同一勞動在同一時間內所創造的價值總量是不變的)

  5、價格變動的影響

  (1)對生活的影響

  ①一般說來,價格上升,購買減少;價格下降,購買增加。

  ②價格變動對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響比較小,對高檔耐用消費品需求量的影響比較大。

  ③在替代品中,一種商品價格上升,導致另一種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在互補品中,一種商品的價格上升,會使另一種商品的需求量減少。

  (2)對生產經營的影響

  ①調節生產的規模。②提高個別勞動生產率。③生產適銷對路的高質量產品。

  6、影響消費的因素(如何提高人們的消費水平)

  (1)根本因素是經濟發展水平。

  (2)主要因素之一是居民的收入。

  ①收入是消費的基礎和前提。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人們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對各種商品和服務的消費量就越大。②居民消費水平也受未來收入預期的影響。如果預期收入高,消費水平可能就高。③社會總體消費水平的高低與人們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聯絡。人們的收入差距過大,總體消費水平會降低。

  (3)主要因素之二是物價水平。

  (4)主觀因素:消費心理和消費觀念

  ⊙消費心理:從眾心理、攀比心理、求異心理、求實心理

  ⊙樹立正確的消費觀:①量入為出,適度消費 ②避免盲從,理性消費

  ③保護環境,綠色消費 ④勤儉節約,艱苦奮鬥。

  7、消費結構與恩格爾係數

  (1)恩格爾係數是指食品支出佔家庭總支出的比重。恩格爾係數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經濟指標。

  (2)恩格爾係數的經濟意義:恩格爾係數過大,必然影響其他消費支出,限制消費層次和質量的提高。恩格爾係數減小,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費結構改善。

  8、消費對生產有反作用

  ①消費是生產的目的'。②消費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對生產的調整和升級起著導向作用。③消費是生產的動力(一個新的消費熱點的出現,往往能夠帶動一個產業的出現和成長)

  ④消費為生產創造出新的勞動力

  9、公司經營成功的主要因素

  (1)要制定正確的經營戰略。

  (2)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依靠技術進步、科學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

  (3)要誠信經營,樹立良好的信譽和形象。

  (4)要生產適銷對路的高質量產品

  (5)企業兼併和聯合

  10、就業問題

  (1)意義

  ①從國家角度看:就業是民生之本,有效的就業能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②從社會角度看:就業使得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相結合,生產出社會所需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使社會生產順利地運轉。

  ③從個人角度看:勞動者透過就業取得報酬,從而獲得生活,使社會勞動力能夠不斷再生產。勞動者的就業,有利於其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豐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2)解決就業問題的措施

  ①大力發展經濟,增加就業崗位,促進就業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途徑

  ②黨和政府: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努力改善就業和創業環境,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要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解除勞動者就業、創業的後顧之憂。要完善勞動力市場,加強勞動力市場資訊流通。

  ③勞動者:A.發揚創業精神,自主創業 B、要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即自主擇業觀、競爭就業觀、職業平等觀和多種方式就業觀,主動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求 C、要提高自身技能和

  11、依法維護勞動者權益

  (1)勞動者權利內容: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等

  (2)勞動者權利的維護:①自覺履行勞動義務是勞動者維權的基礎。②依法簽訂規範的勞動合同是勞動者維權的依據。③ 勞動者要增強自己的法律意識和權利意識,當自己的權益受到侵犯時,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式維護權益④透過投訴、協商、申請調解、申請仲裁、向法院起訴等途徑加以維護。

  12、分配方式與適用經濟

  (1)按勞分配-------公有制經濟

  (2)按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個體經濟

  (3)按勞動要素分配-------私營、外資經濟

  13、從收入分配方面實現社會公平

  (1)必要性(意義、原因)

  ①由社會主義的本質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目標即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決定的

  ②公平與效率是統一的,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證

  ③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會主義分配原則的體現,有助於協調人們之間的經濟利益關係,實現經濟的發展,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

  (2)措施(如何從收入分配方面實現社會公平)

  ①根本上:大力發展經濟,增加就業崗位,增加人們收入,提高人們生活水平

  ②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為我國實現社會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證。

  ③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合理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佔合理比重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舉措。

  ④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是實現社會公平的另一重要舉措。要加強對收入分配的調節,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⑤充分發揮財政和稅收的作用,

  14 效率與公平的關係

  (1)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前提;實現公平是提高經濟效率的保證

  (2)矛盾性:二者分別強調不同的方面,又存在矛盾

  15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係

  (1)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係,既要提高效率,又要注重公平。

  (2)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係,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懸殊;既要落實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獻精神;在鼓勵人們創業致富的同時,倡導回報社會和先富幫後富。

  16影響財政收入的因素(如何增加財政收入)

  (1)經濟發展水平對財政收入的影響是基礎性的。只有加快經濟發展,大力增加社會財富總量,才能保證國家財政收入的持續增長。

  (2)財政收入還受分配政策的制約。國家應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證國家財政收入穩步增長,又促進企業的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17財政的作用

  (1)國家財政是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保障。

  (2)國家財政具有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國家財政具有促進國民經濟平穩執行的作用。

  18政政策與貨幣政策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都是國家宏觀調控的經濟手段,二者往往相互配合起作用。但二者在政策的制定者、具體內容與措施等方面則有不同。財政政策由國家制定,境全國人大或全國人大常委會透過方可實施;貨幣政策有中央銀行直接制定和實施。凡有關財政收入與財政支出的政策,如稅率的調整、稅收的變動、發行國債等都屬於財政政策;與銀行有關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存款準備金率、匯率的調整等則屬於貨幣政策。

  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降低稅率和增加財政支出“逆風向調節”

  緊縮性財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提高稅率和減少財政支出

  19市場調節的侷限性

  (1)市場調節不是萬能的。

  (2)市場調節存在自發性、盲目性、滯後性等固有的弱點和弊端。

  20規範市場秩序的措施

  (1)良好的市場秩序依賴市場規則來維護。

  (2)形成以道德為支撐、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是規範市場秩序的治本之策。切實加強社會信用建設,大力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監督和失信懲戒制度。 (3)經濟活動參與者必須學法、懂法、守法、用法;樹立誠信觀念,遵守市場道德

  21 國家宏觀調控的目標與手段

  (1)目標是促進經濟增長、穩定物價、平衡國際收支、增加就業。

  (2)手段:①經濟手段(國家運用經濟政策和計劃,透過對經濟利益的調整來調節經濟活動的手段。國家在宏觀調控中最常用的經濟政策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價格政策、產業政策、區域政策、貿易政策等等。)

  ②法律手段(國家透過制定和應用經濟法規來調節經濟活動的手段。)

  ③行政手段(國家透過行政機構,採取帶強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規定,調節經濟活動的手段。)

  22 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主要措施

  ①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堅持以人為本。

  ②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

  ③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

  一條道路: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一個方針: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

  三大轉變: 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④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 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⑤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⑥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

  23、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必須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基本戰略

  措施:鼓勵和支援有比較優勢的各種所有制企業對外投資,帶動商品和勞務出口,形成一批有實力的跨國企業,努力實現境外投資主體多元化;增強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培育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核心技術的產品,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優化出口結構;企業要堅持以質取勝,培育我國的名牌產品,樹立“中國製造”的良好國際形象;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