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聲音的特性》說課稿範文
初二物理《聲音的特性》說課稿範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二物理《聲音的特性》說課稿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二物理《聲音的特性》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學生在知道聲音的產生和傳播的基礎上,對聲現象進一步探索和研究的較為重要的一節課。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聲音的三要素:音調、響度、音色;知道決定聲音的音調、響度、音色的因素是什麼?從而使學生對聲音有進一步的認識,也為今後的聲學研究對下基礎。
教材安排本節課內容時,基本上分為音調、響度、音色三塊分別研究與學習,透過實驗以及觀察波形,對聲音的三要素有比較直觀的感受。
(1)重視與日常生活相聯絡。教材在“探究影響聲音高低因素”時,實驗器材使用學生身邊的刻度尺、梳子,讓學生體驗聲音音調有高低之分。
(2)使學生感知現代技術手段對分析科學問題的作用。教材對不同音叉發出不同頻率的聲音以及不同樂器發出不同音色的聲音,採用示波器觀察波形的方法,有利於學生對抽象問題的認識,並能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科學的興趣。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瞭解聲音的特性。知道聲音的響度跟聲源的振幅及離人耳的距離有關,知道音調跟聲源的振動頻率有關,知道不同發聲體發出的音色是不同的。透過學習聲音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體會科學、技術和社會的聯絡。
初步領略聲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培養學生熱愛、親近自然的情感,能注意不同場合講話時,使自己發音的響度適當。培養學生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敢於發表自己見解的意識。
3、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1)研究聲音的音調、響度和音色各與什麼因素有關;
(2)領悟科學探究的方法。
難點:
用人耳感知聲音特性之間的區別。
二、學法點撥
響度、音調、音色是表示聲音特性的三要素,是我們學習的重點內容之一,三種特性的區別是學習的難點。除了從意義上區分外,還應透過實際聲音感受它們的區別,透過實驗探究它們的不同。
三、學情分析
學生透過前面第一節《聲音的產生和傳播》的學習,對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有了初步的瞭解,他們對生活中豐富多彩的聲現象也產生著深厚的興趣。初中生對未知世界往往產生好奇心、求知慾,這些對本節課的學習起著積極的作用,但由於本節課一是內容較多,不僅有樂音的三要素:音調、響度、音色,還有頻率、振幅等概念;二是對聲音的特性的認識上,由於學生在生活中有一些先入為主的錯誤認識,如聲音的高低與響度的強弱往往混淆不清,對這節課的教學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注意。
四、說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我們能聽到聲音,還能區分聲音。
⑴播放一段樂曲。(有各種樂器發出的聲音)
⑵在家裡聽到有人說話,馬上就能判斷出這是爸爸聲音還是媽媽的聲音。
⑶提出問題:人們是根據什麼來區分不同的聲音的呢?
(二)新課教學
1、聲音的高低
(1)教師首先請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說相同的一句話“聲音的高低”,問學生:這兩句話有什麼不同。
(2)在學生回答男同學聲音粗(低沉),女同學聲音尖細後,告訴學生什麼叫做音調(聲音的高低)。
(3)實驗探究:影響聲音高低的因素。
①提出問題:什麼因素決定音調的高低?音調與物體振動的快慢是否有關?
②設計和進行實驗:如圖2-20所示,將一把學生用刻度尺緊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邊。撥動刻度尺,聽它振動發出的聲音,同時注意刻度尺振動的快慢。改變刻度尺伸出桌邊的長度,再次撥動。注意使刻度尺兩次的振動幅度大致相同。
③分析和討論:比較兩種情況下刻度尺振動的快慢和發聲的音調。
④教師講解:物體在1秒內振動的次數叫做頻率。頻率是用來表示物體振動快慢的物理量。物體振動越快,頻率越高;振動越慢,頻率越低.因此,頻率決定著聲音的音調。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頻率越低,音調越低。頻率的單位是赫茲。
⑤實驗結論:物體振動得快,發出聲音的音調就高,振動得慢,發出聲音的音調就低。
(4)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瞭解不同人的音調和音樂中同一音符在不同基調的音調。閱讀表2-2,瞭解各種動物發出和接收聲波的頻率範圍。
(5)瞭解超聲波與次聲波的應用,知道科學知識與社會技術的聯絡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6)提出問題:我們這裡講的音調的“高”、“低”,與我們生活中講的聲音的高、低是否一樣?讓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2、聲音的強弱
探究響度跟哪些因素有關
提出問題:聲音的響度與什麼因素有關呢?
①演示實驗1:做演示實驗,將系在細繩上的塑膠球輕觸正在發聲的音叉,觀察塑膠球被彈開的幅度。使勁敲擊音叉,使音叉發出聲音的響度增大,重做上面的實驗。
②演示實驗2:用手按自己的喉部,小聲和大聲喊“啊……”,看手的感覺。
③小組實驗小紙屑放在桌子上的實驗,輕敲和重敲紙屑變化的實驗。
④讓學生自己根據看到的實驗現象,總結什麼是振幅,響度跟什麼因素有關。
⑤實驗結論:物體振動時,偏離原來位置的最大距離叫做振幅。聲音的響度跟振幅和離開聲源的距離有關。
⑥引導學生閱讀課本圖2-30,使學生認識振幅,瞭解聲音的響度單位:分貝,瞭解各種不同物體發聲的分貝數。
3、聲音的品質
⑴演示:播放一段樂曲(有各種樂器發出的聲音),讓學生說出所聽到的樂器名稱,其他學生補充。
⑵演示:讓全體學生閉上眼,找幾位學生到講臺上說一句話,讓學生找說話人。
⑶提出問題:你們是根據什麼猜對的?在學生回答“各種樂器的聲音不同”“他們說話的聲音不同”後,指出不同樂器、不同的人所發出的聲音的品質是不同的。
⑷告訴學生什麼是音色。音色與哪些因素有關。(聲音的品質叫做音色。音色是由發聲體的材料、結構,以及發聲方式等因素決定的。)
⑸列舉日常生活中的有關利用音色知識的現象。如挑選西瓜、購買陶瓷製品、“聞其聲而知其人”等。
4、聲音的三要素
告訴學生什麼是樂音,什麼是噪聲。讓學生知道聲音的三個特性,也叫做聲音三要素是:響度、音調、音色。
(三)作業佈置
獨立完成作業本第三節 第二課時。
總之,本節課是在培養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前提下設計的,教學中以實驗為基礎,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以概念的認識為主線,運用實驗、多媒體等多種手段執行任務,把傳播知識、培養興趣和能力、滲透方法等有機結合在一起。
由於本人準備不足,整個設計過程一定有許多缺點和漏洞,希望各位專家能給予批評指正。謝謝!
初二物理《聲音的特性》說課稿2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滬科版物理八年級全一冊第三章《聲的世界》第二節《聲音的特性》中的內容。在“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這一知識點之後,透過各種各樣的聲音適時提出聲音的特性;並透過實驗得出響度與振幅、音調與頻率的關係,透過生活例項指出聲音的音色;從而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和理解聲音,併為後面認識噪聲的防治、超聲與次聲奠定基礎。透過本節課內容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並讓學生學習兩種基本探究方法:“轉換法”和“控制變數法”。
在新課程標準對於《聲音的特性》一節的要求是:瞭解樂音的特性,瞭解現代技術中聲學知識的一些運用。
二、說學情
物理是八年級學生新接觸的一門學科,學生對物理有著濃厚的興趣及好奇心;學生前面透過對“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的學習,已經對聲音有了一定的認識,並且學生的腦海中對於生活中的聲音的現象也有一定的經驗積累,這對本節課的學習起著積極的影響;然而學生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掌握欠缺,以及在對聲音的特性的認識上,學生會由於對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的錯誤認識,如聲音的高低與響度混淆,不能很好地區分,從而對本節課的學習產生不利的影響。為此,透過學生動手進行實驗探究認識音調與響度的區別,並進行易錯鞏固練習來幫助學生理解。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對教材作用及地位的分析,結合課程標準要求,我制定瞭如下三維教學目標,目的是要讓學生積極地學習物理知識,並透過實驗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親身體會獲得物理知識的過程,激發物理的學習興趣,並在這過程只學會觀察,歸納、總結。
知識與技能方面: 瞭解聲音的特性;聲音的響度與振幅有關,音調與頻率有關,不同發聲體發出聲音的音色不同。
過程與方法方面: 透過“響度與振幅有關”、“音調與頻率有關”兩個實驗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和比較、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並從中體驗“轉換法”與“控制變數法”的科學探究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直觀方面:從各種活動中激發和培養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透過參與和體驗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透過教材分析與學情分析,我覺得學生在原有的生活經驗知識的基礎上,對於聲音的響度及音色要較容易接受一些。而對於音調的理解及其影響因素對於學生來說有一定的困難,除此之外由於生活中有時所說的“高”“低”指的是聲音的響度,容易與聲音的高低(音調)混淆,因此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是響度及其影響因素,音調及其影響因素;難點是響度與音調的區別。
五、說教法
本節課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及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教法以學生為本,主要採用創設情境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演示實驗、實驗探究、講解點撥、歸納總結等多種方法相結合,同時利用多媒體與常規教學相整合,指導學生從活動中總結得到科學知識。因為聲音因學生生活學習緊密相關有助於學習,鼓勵學生多動手實驗,學會觀察、總結,有利於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六、說學法
本節課採用了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等學習方法,讓學生逐步形成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即:提出問題、實驗探究、討論歸納、基本運用。還應該開始讓學生接觸“轉換法”和“控制變數法”的思想。因為要從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七、說教具準備
鋼尺、鼓、紙屑、梳子、多媒體課件。
八、說教學過程
對於教學過程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包括“新課匯入”、“探究新知”“課堂小結和鞏固”、“作業設計”和“板書設計”。
(一)新課匯入
利用多媒體播放兒歌“小白兔乖乖”動漫影片,並提出問題:小白兔是根據聲音的什麼特性來判斷兔媽媽和大灰狼的聲音的?從而引入這節課的課題《聲音的特性》。(這樣設計的意圖是透過學生熟悉的故事兒歌營造輕鬆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與求知慾,併為聲音的特性(音色)做鋪墊。)
(二)探究新知
1.響度與振幅
學生活動:輕輕拍手兩下和用力拍手兩下,感知聽到的聲音的強弱不同,進而引入“響度”的概念。
教師演示:擊鼓,引導學生思考“響鼓需要重錘敲”的道理,深入提問“響度與振動幅度有什麼關係?”後學生開始討論得出自己的猜想的情況下問學生“怎樣觀察鼓面的振動幅度的大小”從而進行“轉換法”這一科學探究方法指導的同時用實驗現象驗證猜想,得出結論“聲音的響度與物體振動的幅度有關,振動的幅度越大,響度越大”。
學生動手自主進行實驗探究:用刻度尺探究響度與振動幅度的關係。學生自主實驗的過程中巡視實驗情況,發現問題後趁機引入科學探究方法“控制變數法”,如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長度一定。學生繼續實驗,交流討論歸納得出結論。(設計意圖:在此安排一個演示實驗和一個學生實驗,目的讓學生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並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
提出問題:聲音的響度除了與振動的幅度有關以外,還與什麼因素有關?舉例說明。學生思考並舉例,透過分析例子得出還與“距離聲源的遠近有關,與聲音的分散程度有關”。例:在教學過程中,站在前排減小說話的聲音,前排同學聽得到說話的內容,而後排同學卻聽不到;聽診器。
2.音調與頻率
創設情境並提出問題:合唱社要排練合唱,需要有高音聲部和低音聲部,這裡的“高”和“低”指的是聲音的什麼特性?從而引出“音調”的概念。
學生利用自己的梳頭髮的梳子和刻度尺做實驗:用同樣的力將刻度尺在梳齒上分別快速的劃過和慢慢劃過,比較聲音的該地有什麼不同(要求學生判斷出聲音的尖細與低沉即可)並觀察梳齒振動的快慢;交流討論然後歸納總結出結論:聲音的音調與發聲體振動的快慢有關,物體振動越快,音調越高。在講到振動快慢的時候簡單介紹頻率。最後介紹古代打擊樂器——編鐘。(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動手體驗中感受聲音的高低,將其與聲音的響度區分開來,而介紹編鐘主要是讓學生了解一下古時對於聲音音調的應用,增強民族自豪感)
讓學生及時對生活中的幾個現象進行判斷:
①“男低音高聲唱歌,女高音低聲伴唱”,“竊竊私語”,“引吭高歌”,“低聲細語”中的“高”“低”分別描述的是聲音的什麼特性。
②老牛叫的聲音和蚊子發出的聲音相比,誰的響度大,水的音調高。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會區分音調與響度)
3.瞭解音色
開始播放音訊:學生欣賞用不同樂器演奏的同一音樂,然後提出問題:是根據聲音的什麼特性判斷出各種不同的樂器的?引入音色的概念,引導學生討論得出“發聲體的材料或結構不同,發出的聲音音色不同”。(設計的意圖:讓學生在學習中放鬆一下,並在輕鬆的氛圍下獲得新知。)
學生回答新課匯入環節的問題,將學得的新知識“學以致用”,且起到前後呼應的一個作用。
(三)課堂小結和鞏固
本環節分主要完成兩項任務:一是引導學生回憶聲音的三要素(聲音的特性),二是學生理解具體概念,並討論影響因素。為了全盤把握,可以用多媒體進行展示,形成知識結構模型及框架,便於理解記憶。
最後鼓勵學生應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對“聲音洪亮,音高八度”的理解,對“向水瓶灌水”的感受等,從而實現了從物理走向生活,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並檢測學生對於知識點的掌握。
(四)作業設計
製作橡皮筋吉他,並完成課本43頁迷你實驗室。目的是讓學生自己動手製作學習用具幫助學習理解聲音的音調,並在過程中體會學習物理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五)板書設計
由於有利用多媒體課件結合教學,所以採用的是綱要式板書,目的是可以讓學生清楚地知道本節課的基本學習內容,也可以在課堂小結環節給與提醒。
第二節 聲音的特性
1、響度——振幅 (轉換法、控制變數法)、距離聲源的遠近
2、音調——頻率
3、音色——結構 材料
初二物理《聲音的特性》說課稿3
一、教學背景
新課程標準要求課堂應注重讓學生經歷從生活到物理,從自然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實驗和活動,從被動到主動,在鍛鍊能力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技能,瞭解科技發展,從而融入到現代社會中。所以本課(聲現象)在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員參與、讓學生主動探究等方面作者作了一些努力。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聲現象是學生剛接觸物理並逐步參與系統學習和研究的第一步,因此保護好學生這一寶貴的好奇心和嚴謹認真的求學態度尤為重要。而這又主要來源於對學生物理學習興趣的激發。《聲音的特性》是第二節,在瞭解了聲音的產生、傳播道理之後,對身邊出奇的聲音現象感到驚異的同時,適時提出聲音的特性以幫助學生建立概念至關重要。這是聲現象中的重點小節,也是難點一節。這對於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和理解聲音,認識噪聲、聽不見的聲音從而把握聲現象,培養起觀察、比較、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也有重要意義,並可能激發起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產生物理學習的持久動力。
三、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方面:
知道響度、音調、音色是聲音的三個特徵;瞭解響度與振幅(距離聲源遠近)有關,音調與頻率有關,音色與發聲體發聲情況不同有關。
2、過程和方法層面:
透過演示、觀察、探究、活動、討論等方法,培養學生親歷親為和比較、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並能從中體驗轉換法與控制變數法的科學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從各種活動中激發和培養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透過參與和體驗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感受科學探究方法的偉大,並能激發起為科學進步而努力奉獻的決心和信心。
四、教學重點、難點
響度、音調、音色是理解日常聲現象中的重點,更是難點。比較三個特性,我們覺得,聲音的響度與音色特點稍許容易接受一點(可能與生活原有的經驗知識基礎有關),可對於音調及其影響因素有一定的困難,可視作一個難點。另外,學生對於聲音的響度(大小)與聲音的音調(高低)概念也易混淆,這也算作一個難點吧,應重點突破的'。同時,難點的還有一點就是概念較多:強弱、大小、響度、振幅、高低、音調、快慢、頻率、赫茲等,需要逐步深入。對響度、振幅、音調、頻率應重點強調。
五、教學法選擇及其依據
本節課準備採用演示實驗、實驗探究、歸納總結、交流討論等方法,指導學生從活動中總結與聲音有關的現象與本質。因為畢竟聲現象與生活結合的還是比較緊密而易於建立模型的。學生的理解難度也不是很大,鼓勵學生多動手,動腦,動感官,對於重點突出,難點突破是有幫助的。
從學生層面來理解,剛接觸到的物理現象,都是從學生的生活現象開始的。因此,感性、直接、易於把握便成了學生學習物理的代言,然而唯一缺失的就是從生活中總結歸納現象的能力,因此,如何更為科學地描述現象,總結規律或是在引導下科學有序地建構模型,從而掌握新興知識還是必要的。本課的設計就是注重了這一點的訓練。
六、教學輔助手段
實物器材:羊皮鼓、二胡、紙屑、鋼尺、梳子、撲克牌、A4紙、橡皮筋等。
多媒體器材:影片、各種課前錄製的聲音檔案、展臺等。
七、教學過程及思路設計
(一)、課前活動
為了能夠突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高課堂活動的目的性和操作熟練程度,為解決重難點服務,設計了三個實驗,其中一個為自選實驗,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選擇探究的主導思想。
實驗1:選擇鋼尺或橡皮筋做這樣一個實驗
伸出長度
撥動方式
振動幅度
聲音強弱(大小)
等長
用力撥動
輕輕撥動
活動2:撕一張紙,比較快撕、慢撕發出聲音高低的不同(注:只要判斷出尖細與低沉即可)
撕的方式
快速撕動
緩慢撕動
聲音高低(尖、沉)
活動3:用硬紙片划動梳出,比較有何不同(類同活動2)
劃的方式
快劃
慢劃
聲音高低
(二)、課堂實施過程
1、溫故知新:
用孔子的話“溫故而知新”,引出對前面知識的鞏固,此環節中涉及到聲音的產生、傳播及固、液體傳聲的不同。既是對前面的總結,也是為今天的學習做一個知識性的情景滲透,讓學生的思維集中到聲現象中來。
2、激趣匯入:
世界真的精彩。聲現象便是一例,然後用多媒體播放課前採集的各類聲音:動物叫聲、音樂鈴聲、煙花綻放、車水馬龍等等。讓學生辨聽並體驗不同,接著讓學生交流感受,也給學生一個消化吸收的時間,最後請學生代表課堂公開交流心境。為引出探究這些聲音的特性打下內部需要的心理基礎,這樣課題的揭示便顯得水到渠成而不費力氣。
3、教學新知:
(1)理解響度特徵並探究其影響因素:
以教師演示敲鼓行為引導學生思考“響鼓重槌敲”的道理,進而自然引出“響度”概念。深入一步:“響度與振動振幅有關嗎?”同時向學生揭示“振幅”概念。在學生充分討論並得出初步猜想的前提下提問學生“怎樣檢查振幅大小?”引導學生探究的方法,不失時宜地加以方法的指導——“轉換法”,同時用學生的演示實驗來結束討論驗證猜想。接下安排了學生的一個活動過程,同時體現課堂的開放性和自主性:“用所提供的器材設計一個實驗,檢驗響度與振幅的關係”,鋼尺、橡皮筋等皆可成為實驗的器材。在此活動中仍然遵循“先說方法,再實驗,後交流”的思路,體現對方法指導和對實驗有效性的調控,在此過程中,也滲透給學生另一種科學方法,即“控制變數法”,如“鋼尺伸出長度一定、橡皮筋伸長長度一定等”。這些物理方法的滲透和指導,對於把握實驗環節,培養科學思維是有幫助的。
在探究影響響度大小的因素這個問題時,這裡還補充了與“距離聲源遠近”的關係,同樣是採用學生身邊可信服的理由——“對前排學生說句悄悄話,請後排同學猜”,使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氣氛中接受了聲音響度的特性。
(2)理解音調特徵,並探究其影響因素:
音調的特性是本節的難點,因此在這個環節上,教學設計加大了時間分配的額度。首先以彙報劃梳齒實驗引出聲音高低的概念,並指出這就是音調,與剛才的強弱有所不同。
接著引導學生從聲音產生的角度看,“音調與振動快慢有關嗎?”為了便於學生理解,這個環節預設了一個影片演示和活動模擬的情節——撕布、撕紙,以幫助學生朝著定向性目標進發,得出音調與振動快慢有關,進而指出頻率的概念。在教學這個概念時,為避免學生腦海中概念混淆,這裡並未花費更多時間,而是一筆帶過,聽懂就行,以免強調過多適得其反(因為在以往的實際教學案例中就有過這樣的教訓)。接著以兩個影片軟體來介紹和表現音調與頻率的關係——不同聲音訊率音調的高低,讓學生辨聽並找出規律。然後又透過演示實驗的方法探究如何改變絃樂器的音調——二胡演奏的應用,既輕鬆了課堂氛圍,並滲透以民族自豪感教育,讓學生感同身受,更加親切,得出“長短、粗細、鬆緊”時影響絃樂器音調高低的道理。這裡同樣也滲透了“控制變數法”的思想。然後用介紹人體發聲頻率的不一樣指出男女生聲音的不同。這對於學生一般性知識的拓展也是一個途徑。為了鞏固難點突破的成果,讓學生及時對生活中的兩個現象進行了判斷,即男低音唱,女高音伴,女生小麗和爺爺學唱戲的不同,加強了對音調特性的理解。
(3)理解音色特徵,探究其影響音因素:
首先讓學生欣賞用不同樂器演奏的同一段音樂的方式,表面上是讓學生放鬆一下,其實是在輕鬆之餘滲透了知識,體現了愉快教學的審美理念。(當然素材是課前老師錄製的)引出了音色的概念,並指出(或由學生討論)由於發聲體結構或材料不同造成,同時從“聲音是一種波”上理解波形與對應音色的關係,播放一段音樂,示波器顯示不同波形,加強對音色特性的感性理解。最後介紹了音色在生活中的應用——音色密碼。這一塊處理較為簡潔,因為學生有“未見其聲便知其人”的生活基礎做鋪墊。
4、全課小結階段:
此環節分兩步走,一是引導學生回憶聲音的三要素(聲音的特性),二是涉及對具體概念,影響因素的討論。為了全盤把握,用媒體先後展示,形成知識結構模型及框架,便於意義記憶。
5、課堂鞏固:
以“學以致用”的觀點鼓勵學生應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如男女聲音的差別,聲音洪亮,音高八度的理解,聽診器如何增大響度等。
為了讓學有餘力的學生能吃的更好,本課堂最後設計了一個“延伸學習”環節。即讓學生判斷生活中的聲現象主要由聲音的哪個特性所決定的。(燒開水,向水瓶灌水,自制塑膠管笛等)從而真正實現了從物理走向生活,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
6、板書設計:
二、聲音的特徵
1、響度——振幅 (轉換法、控制變數法)
距離聲源的遠近
2、音調——頻率 (粗細、長短、鬆緊)
3、音色——結構 材料 (波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