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說課稿《佤族木鼓舞—敲木鼓》含反思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佤族木鼓舞—敲木鼓》含反思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大班說課稿《佤族木鼓舞—敲木鼓》含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我是第x號參賽選手。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幼兒園大班藝術活動《佤族木鼓舞—─敲木鼓》,下面我從說設計意圖、說活動目標、活動流程等七個方面向各位評委加以說明。

  一、設計意圖

  普洱民族文化多元豐富,佤族是雲南的獨有民族之一,而我所實習的幼兒園就在普洱西盟佤族自治縣,每年4月16—18日普洱西盟縣佤族自治縣都舉辦佤族木鼓節。合理地利用身邊的教育資源,挖掘本地的優秀民族文化藝術,將其融合到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中,豐富幼兒的認知,從而使幼兒逐漸對本地區、本民族的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是我所在實習幼兒園一直嘗試研究的園本科研課題內容。 "木鼓舞"是從佤族人民祭祀、生活、生產勞動中演變出來的,是普洱西盟佤族文化中一塊瑰寶,咚咚的木鼓聲和不時的高吭歌聲、歡呼聲,伴著充滿激情的舞蹈,強烈地表現了佤族人民純樸的鄉土情感和執著追求的民族精神。舞蹈節奏強烈有力,聲響渾厚高亢,非常熱烈而具有感染力,能激發孩子參與舞蹈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我從佤族最具特色的木鼓舞第三段"敲木鼓"中提煉出適合大班幼兒學習的內容,試圖透過與"敲木鼓"的接觸,讓孩子在熱烈、歡快的氛圍中,感受佤族木鼓舞的藝術魅力。

  二、活動的目標

  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因此,整個活動都是在以幼兒前期對佤族民俗風情、木鼓舞的產生背景以及表現風格有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根據《新綱要》強調指出"應支援幼兒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表達,發揮藝術的情感教育功能,克服過分強調技能技巧和標準化要求的偏向"以及本班幼兒實際情況,我從認知、情感、能力方面設計了適宜的活動目標:

  1、情感目標:感受木鼓舞中相互配合,合作舞蹈的快樂,進而產生對身邊民族文化的喜愛之情。

  2、技能目標:初步學習木鼓舞———敲木鼓的`典型敲打法,鼓勵幼兒大膽運用肢體動作表現敲木鼓,嘗試舞蹈創編。

  3、知識目標:複習運用佤族舞蹈以甩手、走步和跺腳為主的基本舞步。

  三、活動重點和難點活動

  重點:學習木鼓舞———敲木鼓的典型敲打法。

  活動難點:能結合節奏譜,準確的進行敲打併有所創新。

  四、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

  ①已觀看了影像《西盟佤山》,初步瞭解西盟佤族人民的生活習俗,瞭解木鼓的作用。

  ②已學會佤族舞蹈以甩手、走步和跺腳為主的基本舞步。

  2、物質方面

  ①和幼兒人數相當的自制小型木鼓與鼓槌

  ②音樂《阿佤人民唱新歌》、《加林賽》;

  ③圖譜一張;

  ④牛頭貼畫若干五、說教法和學法

  (一)教法新《綱要》中提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教師要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幼兒,時時有教育,以互動的、開放的、研究的理念,讓幼兒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體。因此我運用了直觀、生動、形象的教學手段,在活動中以激發幼兒的興趣為出發點,為幼兒搭建了一個自我表現,自我創新的舞臺,讓孩子們透過發現、欣賞、探索、創新,從而獲得成就感。在潛移默化中使幼兒的節奏感、樂感、表演及自由創編能力相應得到培養和提高,從而進一步激發幼兒對舞蹈藝術的憧憬和熱愛!本次活動主要採用的教學方法如下:

  1、示範法:是根據舞蹈的難易,幼兒接受水平及教學階段目的的不同,我採用完整示範和區域性示範。示範前對幼兒提出要求,引導幼兒有目的地觀察、模仿。

  2、練習法:是指幼兒親身參加到舞蹈藝術創編活動中來的一種基本方法,它是幼兒學習舞蹈的基本知識技能,陶冶情感、性格的基本途徑。在教師指導過程中主要採用了基本動作、難點動作、分樂句和完整串排練習方法。在幼兒練習、掌握的過程中,我採用了分組、分角色、單獨練習方法。

  (二)學法教學中,根據大班幼兒愛動、愛表現的心理特徵,我以幼兒為主體,以活動為主線,以生活為源頭,創設了多種感受、表現的形式和渠道,讓幼兒自主探究與學習,發展自己的綜合潛能。藉助木鼓,音樂、課件等手段,引導幼兒參與、模仿、表演,調動幼兒多種感官參與活動,主動學習。

  五、活動流程

  好的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積極引導孩子們去探索,去嘗試,讓他們在活動中真正的動起來、跳起來,全身心投入學習過程中,為達到本節課的預期目標我設計了以下三個教學環節。

  (一)活動匯入把孩子帶入一種特定的學習環境中,讓幼兒在接近真實的環境中感受輕鬆、和諧、愉快的學習氛圍,能使他們在愉快的情緒中主動學習。所以我在《阿佤人民唱新歌》的音樂聲中,帶幼兒跳著基本的佤族舞步進入"佤族村寨"(活動室)這樣的形式匯入課題。

  (二)、教師示範,幼兒學習基本動作⑴、首先請幼兒欣賞活動室裡擺放的小型木鼓。

  這裡我採用的是啟發提問法,提問能引導幼兒有目的地、仔細地觀察,啟發幼兒積極思維,大膽的想象。我運用啟發性提問讓幼兒將看到的、想到的具體事物用語言描述出來或動作表現出來。之後我用簡潔的語言,引出學習內容,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2)、教師演示敲木鼓的典型敲打法。講清跳木鼓舞的要求:敲的時候注意握著鼓槌的中間,不能傷到旁邊的小朋友;二是在敲木鼓的過程中可加上雙膝彈動;三是在起始部分新增歡呼聲"喔呵|喔呵|"表示歡慶,最後結束時新增"喔呵",動作均為雙手持鼓槌兩側上舉。教師喊口令,練習兩次。這個環節我根據木鼓典型敲打法的難易,大班幼兒接受水平及教學階段目的的不同,我採用完整示範法。示範前我對幼兒提出要求,引導幼兒有目的地觀察、模仿,突出了本次活動的重點"學習木鼓舞———敲木鼓的典型敲打法"。

  (3)、請幼兒取出鼓槌,站到木鼓前跟著老師學習敲木鼓。

  (4)、請幼兒六人一組自由組合,分組練習。

  (5)、鼓勵幼兒進行新的創編,給予幼兒牛頭貼畫獎勵,帶領幼兒一起嘗試表演。這個環節我用的是有針性的別指導法,運用這對於能力較強的幼兒,我從動作美感,自主創編、大膽表現等方面進行個別指導,然後請他個別示範,達到"以強帶弱"、"互相學習"的目的;對於能力稍差的幼兒,我從動作規範、完整連貫等方面給於個別指導,縮小了全班幼兒學習舞蹈的水平差距,增強幼兒對學習舞蹈的積極性。對本次活動的難點"準確的進行敲打併有所創新"得於突破。

  (6)、最後播放《敲木鼓》音樂,師幼共同表演木鼓舞:幼兒帶著喜悅的心情,加大動作幅度和力度,新增一些表現激情的動作敲木鼓,教師在幼兒的鼓點聲中跳起木鼓舞中女角的舞蹈動作,進一步豐富幼兒對木鼓舞的藝術認知。下面我給大家展示幾個舞蹈片段。

  六、拓展延伸

  將小型木鼓、鼓槌和相關道具投放在活動區角"阿瓦部落",鼓勵幼兒嘗試木鼓的其他玩法。幼兒的興趣未盡,這樣的設計可以引領幼兒繼續學習佤族木鼓舞,為新的藝術活動生成奠定基礎。

  七、教學反思:

  整個活動過程,思路比較清晰,教態自然,能夠根據教案的流程來上課。但是整個活動過程的氣氛有點沉,不能夠體現幼兒對活動的樂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