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說課稿(通用5篇)

實驗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說課稿(通用5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實驗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說課稿(通用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實驗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說課稿1

  一、說教材

  (過渡句:教材是進行教學的評判憑據,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來源。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定的分析。)

  《機械能守恆定律》選自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第七章第8節,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機械能的定義及機械能守恆定律。學生已經知道了重力、彈力及合外力做功對能量的影響,但是如果這三種能量都參與轉化,會出現怎樣的情況,這是學生亟待解決的問題,本節課中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建立已經到了“水到渠成”的時候;其次,本節課的學習也為下節學習能量守恆定律夯實基礎。因此,本節課就本章內容而言,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二、說學情

  (過渡句: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與出發點。)

  我所面對的是高一學生,他們在初中已經學習過有關機械能的基本概念,對機械能並不陌生,接受起來相對輕鬆。透過前幾節內容的學習,學生對機械能這一概念較初中也有了更深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學習機械能守恆定律會更容易些。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新課標指出,教學目標應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方面,而這三維目標又應是緊密聯絡的一個有機整體,這告訴我們,在教學中應以知識與技能為主線,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並把前面兩者充分體現在過程與方法中。因此,我將三維目標進行整合,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目標】

  知道機械能的概念,能夠分析動能和勢能之間的相互轉化問題;理解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內容和適用條件,會判斷機械能是否守恆。

  【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習從物理現象分析、推導機械能守恆定律及適用條件的研究方法,初步掌握運用能量轉化和守恆來解釋物理現象及分析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體會科學探究中的守恆思想,養成探究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提高科學素養。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學生很難建構知識點之間的聯絡,這也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如下:)

  【重點】

  機械能守恆定律的推導及內容。

  【難點】

  對機械能守恆定律條件的理解。

  五、說教學方法

  (過渡句: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傳授給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幫助學生學好相關內容。)

  本節課主要採用的教學方法有實驗演示法、問答法、多媒體演示法等。

  實驗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說課稿2

  一、說教材

  《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選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九節。本節主要內容為:學生利用打點計時器,打下紙帶,透過計算來驗證重錘在下落的過程中機械能是否守恆。本節課,可以昇華學生對上節課機械能守恆定律的理解,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態度。又可以為接下來學習動量守恆,電荷守恆等定律打下基礎,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本節課意義重大。

  基於該節課的內容和新課改的要求,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目標:會用打點計時器打下的紙帶計算物體運動的速度,掌握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實驗原理。

  過程和方法目標:透過分組實驗提高動手能力,協作能力,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透過親身的體驗以及探究學習活動,提高學生學習熱情、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的科學態度。

  透過對以上教材地位和教學目標的分析,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實驗方案的設計與實驗資料的處理;難點是實驗誤差的分析。

  二、說學情

  該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內容以及條件,也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操作技能,會用打點計時器,具備一定的資料處理能力。但是,對於實驗操作的規範性和實驗結果誤差的分析還有所欠缺,所以我在教學中要重點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以及分析能力。

  三、說教法

  在教學活動中良好的教學方法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節課我主要採用實驗法即透過實驗學生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並結合討論法,讓學生在物理課上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學會學習。

  四、說學法

  新課改理念告訴我們,學生不僅要學到具體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會怎樣自己學習。所以在課堂上我將引導學生透過實驗探究、合作交流的學法來更好的掌握實驗探究的內容。

  五、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匯入新課

  在進行新課教學之前,複習匯入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內容和表示式是什麼,同時情景引入,播放田亮跳水影片。十米跳臺跳水是種技術性極強的運動,如果不計空氣阻力,機械能是否守恆?透過問題創設,一方面可以明確本節課的實驗主題——機械能守恆,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很快被調動起來,有利於新課的教學。

  環節二:新課講授

  我將以啟發的方式提問學生讓學生思考:如果讓你來設計一個實驗來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你會怎麼做?給出你的方案。再分組討論實驗方案,並讓各個小組選出代表以彙報的方式跟全班學生分享實驗方案。然後各小組對所有的實驗方案的優缺點進行討論。再次讓各個小組選出代表以彙報的方式跟全班學生分享優缺點。在所有小組都彙報結束後,我做適當的總結。並引導學生確定最終的實驗方案——利用重物的自由落體運動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這樣設計課程,可以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裡面來,更好地調動學習氛圍。符合新課改要求: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突出學生的探究學習。還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實驗方案確定之後,我將提出第二個問題:實驗得到什麼結果,可以證明機械能守恆嗎?引導學生思考。透過提問得到結論:在任意點上,重物的勢能和動能之和等於初始位置上重物的勢能。在解答了這個問題後,接著提出第三個問題:如何計算在任意點上重物的動能。明確重物在任意位置的速度對與計算動能至關重要。分組實驗、採集資料。

  根據討論結果,指導學生分組實驗。學生四人一組進行實驗,完成實驗操作,記錄實驗資料。

  得到方案:把紙帶和重物固定在一起下落,用打點計時器在紙帶上打點,記錄下重物下落的高度,計算出對應的瞬時速度。然後,帶著學生一起透過公式的推導得到速度的測量公式:

  即:做勻變速運動的紙帶上某點的瞬時速度,等於這點前後相鄰兩點間的平均速度。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可以在分組討論中,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

  環節三:拓展鞏固

  在此環節,我會結合書上的習題,讓學生透過做題的方式加深對所學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

  環節四:課堂小結

  高中物理注重學生物理學科素養的培養,思維方法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親手操作,參與實踐,是最直觀獲得知識的手段,也是進一步加強對知識的理解。我會讓學生總結本次實驗課主要探究的內容。

  環節五:佈置作業

  作業方面,形成實驗報告(必做的作業)

  重新制定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方案。(機動性作業)

  實驗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機械能守恆定律》是人教版高中新教材必修2第七章第8節,本節內容從理論推導過程中,強化學生對動能定理的進一步理解;機械能守恆定律屬物理規律教學,是對功能關係的進一步認識,是學生理解能量的轉化與守恆的鋪墊,為今後學習動量守恆、電荷守恆打下基礎。它結合動量守恆定律是解決力學綜合題的核心,而這類問題又常伴隨著較為複雜的運動過程和受力特點是充分考查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分析能力、應用能力的關鍵點。

  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依據課程標準,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 ,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麼是機械能;

  2、知道物體的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

  3、掌握機械能守恆的條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髮現和提出問題,並利用已有知識探索學習新知識的能力;

  2、透過能量守恆的教學,使學生樹立科學觀點,理解和運用自然規律,並用來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機械能守恆定律的推導、建立過程,理解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內容;

  在具體的問題中能判定機械能是否守恆,並能列出定律的數學表示式。

  難點:從能的轉化和功能關係出發理解機械能守恆的條件。

  二、說教法

  主要採用講授法、討論法、歸納法相結合的啟發式教學方法。透過師生一起探索得出物理規律及適用條件,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採用情景→問題→分析與活動→總結的教學設計模式,以老師指導下的學生活動為主。

  三、說學法

  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這種運用歸納法的思想,從一個個典型的物理情景中總結出科學的結論,可以大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透過觀察生活中的常見形變,巧用引導性提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輕鬆、自主、討論的學習氛圍中總結出本節的主要內容從而完成學習任務。

  四、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用多媒體展示下述物理情景:A、運動員投出鉛球;B、彈簧的一端接在氣墊導軌的一端,另一端和滑塊相連,讓滑塊在水平的軌道上做往復運動。

  1、動能和勢能的轉化

  依次演示自由落體、豎直上拋、滾擺、單擺和彈簧振子,提醒學生注意觀察物體運動中動能、勢能的變化情況。讓學生思考上述演示過程中動能和勢能有什麼變化。

  2、探究規律找出機械能不變的條件

  只受重力做功作用分析

  只有彈力做功分析

  結論:在只有重力或彈力做功的物體系統內,動能與勢能可以相互轉化,而總的機械能保持不變,這就叫機械能守恆定律。

  3、 能力訓練

  例1、在距離地面20m高處以15m/s的初速度水平丟擲一小球,不計空氣阻力,取g=10m/s2,求小球落地速度大小。引導學生思考分析,提出問題:

  (1)前面學習過應用運動合成與分解的方法處理平拋運動,現在能否應用機械能守恆定律解決這類問題?

  (2)小球丟擲後至落地之前的運動過程中,是否滿足機械能守恆的條件?如何應用機械能守恆定律解決問題?

  提出問題:請考慮用機械能守恆定律解決問題與用運動合成解決問題的差異是什麼?

  4、引導學生學會應用機械能守恆定律解題的基本步驟。

  5、總結歸納

  本課學習,我們透過演示實驗歸納總結了動能和勢能之間可以發生相互轉化,瞭解了只有重力做功或只有彈簧彈力做功的情況下,物體的機械能總量不變,透過簡單的例項分析、加深對機械能守恆定律的理解。

  實驗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說課稿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掌握機械能守恆定律,知道它的含義和適用條件;會利用守恆條件判斷機械能是否守恆。

  過程與方法:學生會推導機械能守恆定律;會用歸納的方法提出守恆條件;加深對功能關係的理解。

  情感態度價值觀:透過分析事物發生的條件,學習和體會"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方法,理解自然規律,應用自然規律。

  教學重點:

  學生推導機械能守恆定律,並掌握該定律及其適用條件。

  教學難點:

  從能的轉化和功能關係出發理解機械能守恆的條件並且判斷是否守恆。

  教學方法:

  講授法,對比歸納,例項分析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課

  功和能關係如何?

  動能定理的內容和表示式是什麼?

  重力所做的功與物體重力勢能的變化之間有什麼關係?

  二、新課教學

  (一)機械能

  1、概念:物體的動能、勢能的'總和。E=EK+EP

  2、機械能是標量,具有相對性(需要設定勢能參考平面)

  3、機械能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學生舉例,教師補充)

  (二)機械能守恆定律的推導

  1、例項分析:(提前佈置的作業,課上檢查,講評)

  學生髮現:只有重力做功時,物體的動能和勢能相互轉化,但機械能總量保持不變。如果有阻力做功,則總量有變化。

  (1)

  2、理論推導過程

  思考題一:如圖所示,一個質量為m的物體自由下落,經過高度

  為h1的A點時速度為v1,下落到高度h2為的B點時速度為v2,

  試寫出物體在A點時的機械能和在B點時的機械能,並找到這二個

  機械能之間的數量關係。

  (2)

  思考題二:如圖所示,一個質量為m的物體做平拋運動,經過高度

  為h1的A點時速度為v1,經過高度為h2的B點時速度為v2,寫出

  物體在位置A、B時的機械能的表示式並找出這二個機械能之間的關係。

  初狀態:A點的機械能等於

  末狀態:B點的機械能等於

  物體只受重力的作用,據動能定理得: (1)

  據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關係得到: WG= mgh1-mgh2 (2)

  由(1)(2)兩式可得

  移項得:

  學生討論:上述表示式說明了什麼問題?

  討論後:學生代表回答

  等號左邊是物體在初位置時的機械能,等號右邊是物體在末位置時的機械能,該式表示:動能和勢能之和即總的機械能保持不變。

  教師提問:如果有阻力做功呢?上面的兩邊還會相等嗎?

  學生回答:不相等。

  結論:只有重力做功時,動能和重力勢能相互轉化,但機械能總量保持不變。

  (三)機械能守恆定律

  1、內容:在只有重力做功時,物體的動能和重力勢能發生相互轉化,但機械能總量保持不變。

  2、理解:

  (1)條件:(由學生分析、討論)

  a:只受重力作用

  b:不只受得力作用,但其它力不做功(學生舉例)

  (2)表示式

  (機械能總量始終保持不變)

  (動能的增加量等於重力勢能的減少量)

  (3)機械能守恆定律是能量轉化與守恆的特殊情況。守恆是指在運動的整個過程中"時時、處處"總量不變,而不僅僅是初狀態和末狀態總量相等。

  (4)只有彈簧彈力做功時,彈性勢能和動能間相互轉化,但物體和彈簧系統機械能總量保持不變。

  (四)鞏固練習

  1、關於物體的機械能是否守恆的敘述,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豎直下落的物體,機械能一定守恆;

  B、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機械能一定守恆;

  C、外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等於0時,機械能一定守恆;

  D、物體若只有重力做功,機械能一定守恆。

  2、下列運動的物體,不計空氣阻力,機械能不守恆的是:

  A、起重機吊起物體勻速上升;

  B、物體做平拋運動;

  C、圓錐擺球在水平面內做勻速圓周運動;

  3、從離地高為H的陽臺上以速度v豎直向上丟擲質量為m的物體,它上升 h後又返回下落,最後落在地面上,則一列說法中正確的是(不計空氣阻力,以地面為參考面)

  A、物體在最高點時機械能為mg(H+h);

  B、物體落地時的機械能為mg(H+h)+1/2mv2;

  C、物體落地時的機械能為mgH+1/2mv2;

  D、物體在落回過程中,過陽臺時的機械能為mgH+1/2mv2

  4、將物體由地面豎直上拋,如果不計空氣阻力,物體能夠達到的最大高度為H,當物體在上升過程中的某一位置,它的動能是重力勢能的2倍,則這一位置的高度為

  A、2H/3 B、H/2 C、H/3 D、H/4。

  實驗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說課稿5

  學習目標:

  1、 學會利用自由落體運動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

  2、 進一步熟練掌握應用計時器打紙帶研究物體運動的方法。

  學習重點:

  1、 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實驗原理和步驟。

  2、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實驗的注意事項。

  學習難點:

  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實驗的注意事項。

  主要內容:

  一、實驗原理

  物體在自由下落過程中,重力勢能減少,動能增加。如果忽略空氣阻力,只有重力做功,物體的機械能守恆,重力勢能的減少等於動能的增加。設物體的質量為m,藉助打點計時器打下紙帶,由紙帶測算出至某時刻下落的高度h及該時刻的瞬時速度v;進而求得重力勢能的減少量│△Ep│=mgh和動能的增加量△EK=1/2mv2;比較│△Ep│和△EK,若在誤差允許的範圍內相等,即可驗證機械能守恆。

  測定第n點的瞬時速度vn:依據"物體做勻變速直線運動,在某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等於這段時間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用公式vn=(hn+1-hn-1)/2T計算(T為打下相鄰兩點的時間間隔)。

  二、實驗器材

  電火花計時器(或電磁打點計時器),交流電源,紙帶(複寫紙片),重物(帶紙帶夾子),導線,刻度尺,鐵架臺(帶夾子)。

  三、實驗步驟

  (1)按圖裝置固定好計時器,並用導線將計時器接到電壓合適的交流電源上(電火花計時器要接到220 V交流電源上,電磁打點計時器要接到4 V~6 V的交流低壓電源上)。

  (2)將紙帶的一端用小夾子固定在重物上,使另一端穿過計時器的限位孔,用手豎直提著紙帶,使重物靜止在靠近計時器的地方。

  (3)接通電源,鬆開紙帶,讓重物自由下落,計時器就在紙帶上打下一系列小點。

  (4)換幾條紙帶,重做上面的實驗。

  (5)從幾條打上了點的紙帶上挑選第一、二兩點間的距離接近2 mm且點跡清晰的紙帶進行測量。

  (6)在挑選出的紙帶上,先記下打第一個點的位置0(或A),再任意選取幾個點1、2、3(或B、C、D)等,用刻度尺量出各點到0的距離h1、h2、h3等,如圖所示。

  (7)用公式vn=(hn+1-hn-1)/2T計算出各點對應的瞬時速度v1、v2、v3等。

  (8)計算出各點對應的勢能減少量mghn和動能的增加量1/2mvn2的值,進行比較,得出結論。

  四、實驗記錄

  五、實驗結論

  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況下,物體的重力勢能和動能可以相互轉化,但機械能的總量保持不變。

  六、實驗注意事項

  (1)計時器要豎直地架穩、放正。架穩就是要牢固、穩定。重物下落時它不振動;放正就是使上下兩個限位孔在同一豎直平面內一條豎直線上與紙帶運動方向相同,以減小紙帶運動時與限位孔的摩擦(可用手提住固定好重物的紙帶上端,上下拉動紙帶,尋找一個手感阻力最小的位置)。

  (2)打點前的紙帶必須平直,不要捲曲,否則紙帶在下落時會捲到計時器的上邊緣上,從而增大了阻力,導致實驗誤差過大。

  (3)接通電源前,提紙帶的手必須拿穩紙帶,並使紙帶保持豎直,然後接通電源,待計時器正常工作後,再鬆開紙帶讓重物下落,以保證第一個點跡是一個清晰的小點。

  (4)對重物的要求:選用密度大、質量大些的物體,以減小運動中阻力的影響(使重力遠大於阻力)。

  (5)紙帶的挑選:應挑選第一、二兩點間的距離接近2 mm且點跡清晰的紙帶進行測量。這是因為:本實驗的前提是在重物做自由落體運動的情況下,透過研究重力勢能的減少量與動能的增加量是否相等來驗證機械能是否守恆的,故應保證紙帶(重物)是在打第一個點的瞬間開始下落。計時器每隔O.02 s打一次點,做自由落體運動的物體在最初0.02 s內下落的距離h1=1/2gt2=1/2×9.8×0.022m=0.002 m=2 mm,所以若紙帶第一、二兩點間的距離接近2 mm,就意味著重物是在打第一個點時的瞬間開始下落的,從而滿足本次實驗的前提條件(打第一個點物體的初速度為零,開始做自由落體運動)。

  (6)測量下落高度時,必須從起點o量起。為了減小測量^的相對誤差,選取的計數點要離O點適當遠些(紙帶也不宜過長,其有效長度可在60 cm~80 cm以內)。

  (7)本實驗並不需要知道重力勢能減少量和動能增加量的具體數值,只要對mgh與1/2mv2進行比較(實際上只要驗證1/2v2=gh即可)以達到驗證機械能守恆的目的,所以不必測出重物的質量。

  七、誤差分析

  (1)做好本實驗的關鍵是儘量減小重物下落過程中的阻力,但阻力不可能完全消除。本實驗中,誤差的主要來源是紙帶摩擦和空氣阻力。由於重物及紙帶在下落中要不斷地克服阻力做功,因此物體動能的增加量必稍小於重力勢能的減少量,這是系統誤差。減小系統誤差的方法有選用密度大的實心重物,重物下落前紙帶應保持豎直,選用電火花計時器等。

  (2)由於測量長度會造成誤差,屬偶然誤差,減少辦法一是測距離都應從起點0量起,下落高度h適當大些(過小,h不易測準確;過大,阻力影響造成的誤差大),二是多測幾次取平均值。

  【例一】 在"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實驗中,已知打點計時器所用電源的頻率為50Hz,查得當地的重力加速度g=9.80m/s2.某同學選擇了一條理想的紙帶,用刻度尺測量時計數點對應刻度尺上的讀數如圖所示。圖中O點是打點計時器打出的第一個點,A、B、C、D分別是每打兩個點取出的計數點。根據以上資料,可知重物由O點運動到B點時:

  (1)重力勢能的減少量為多少?

  (2)動能的增加量是多少?

  (3)根據計算的資料可得出什麼結論?產生誤差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