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居住地-聚落》說課稿

《人類的居住地-聚落》說課稿

《人類的居住地-聚落》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聚落,尤其是傳統聚落承載了更多的人類智慧、社會經濟、文化、政治、民俗等資訊,表現了不同時代的文明。聚落文化是學生了解世界的一扇窗。同時有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人地觀,理解和尊重各國的文化傳統,這也是“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新課程基本理念的體現。

  (二)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七年級學生的知識基礎及認知能力,我確定:

  1、知識與能力目標:鄉村與城市景觀的差異;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根據材料從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聯絡學生生活體驗及已有知識儲備,運用圖片或材料等分析歸納問題。

  3、情感態度價值觀:瞭解世界聚落文化的差異,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的意義,形成正確的人地觀 。

  (三)教學重點:依據新課標及教材內容,確定聚落與環境的關係為本課的重點

  教學難點:由於學生的生活經驗不足,認識水平有限因而確定分析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為難點。

  二、教法

  (一)模式方法:根據七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心理發展規律,採用導向互動對話模式,在教學中運用觀察對比、討論、小組合作等多種方法,引導學生看書、討論,聯絡現實生活經歷和體驗,探究知識,並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

  (二)教學手段:由於世界各地的自然環境及文化習俗等差異很大,因而聚落景觀各有千秋,僅有教材並不能滿足學生了解世界的願望,因此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構建了一個開放式的課堂,從而拓寬學習空間,同時達到強化直觀教學,提高課堂效率的作用。

  三、說學法:

  現階段的學生其邏輯思維正從感性向理性發展,他們剛從小學上來,好奇心強,愛表現,因此根據其特點,同時也為實現新課程理念終身學習的目標,我,指導學生進小組合作探究,,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學習方法,給每個學生創造參與學習體現自我的機會,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探求知識的快樂,深挖學生的潛能,使學生熱愛地理學習。

  四、說教學程式

  (一)激情引趣

  課件展示一組鄉村和城市的圖片並配有音樂,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走進聚落的世界。設疑:這些景觀圖片可以分兩類,同學們知道是哪兩類嗎?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導言:鄉村和城市都是人們的集中居住地,我們稱之為聚落,聚落不僅是人的居所,也是人們進行勞動生產和社會活動的場所。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入不同的聚落。

  (二)探究新知

  1、鄉村和城市聚落的差異

  二者的差異是多方面的,由於七年級學生生活經驗有限,因此利用課件展示多組鄉村和城市聚落圖片,對比出現,將鄉村與城市在人口、規模、道路、勞動生產方式、建築等方面的差異用直觀方式展示給學生,學生觀察並從這些人文圖片中提取有效的地理資訊、小組探究得出結論。同時學生也能瞭解更多的聚落文化。

  (理論依據:

  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作過關於人類獲取資訊的來源和途徑的心理實驗。實驗證實:人類獲取資訊83%來自視覺;實驗還表明人對圖形、符號的反應與記憶有著較大差異,其中對影象所傳達的豐富資訊接收最為充分,並保持最長時間的記憶。300多年前的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也曾經寫道:“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

  過渡:鄉村和城市聚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那同一種聚落間就沒有差異嗎?猜猜看下面的鄉村聚落分別是哪個大洲的。課件展示三大洲鄉村圖片小組競猜。進而引出哪些因素影響聚落的形成和發展呢。

  2、聚落與環境的關係

  此內容是本課的重點,而分析聚落與環境的關係又是本課的難點。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採用了問題解決式進行教學,即將大問題化為小問題,指導學生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個個擊破。

  (理論依據:美國著名數家哈爾莫斯說“有了問題,思維才有了方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透過有目的地提出系列的不同型別的問題和任務,引導學生主動發現、積極探索、實踐體驗、解決問題、以便深層理解並掌握和運用基本知識,有效地解決問題,實現從能力到人格的整體發展,使之具有創造精神的學習者。)

  (1)先提出問題:如果讓你選擇一個居住地,你將挑選怎樣的自然條件呢?使學生真正成為知識探究的主人。進而透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找到問題結論。(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氣候適宜、資源豐富)

  (2)再問:除自然條件外,你還會考慮哪些因素呢?(交通,服務設施等)如果不具備這樣的條件,聚落分佈會怎樣(很少或沒有)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展示高山荒漠的圖片及中緯度平原區圖片,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瞭解世界聚落的分佈大勢。

  (3)如果自然環境已定,你在所處的自然環境中會有怎樣的房屋創意呢?(課件展示:沙漠區、溫帶草原區、熱帶雨林區、極地地區、黃土高原區,圖片下有文字材料說明)每組選定一種環境進行房屋設計要經濟實用,最好就地取材。

  學生展示作品,教師進行適當的鼓勵性評價,最後課件展示現實環境中的房屋建築結構,進而達到共識:聚落受多種自然因素影響。(學生根據自然環境的特點,會設計出很多的房屋建築,可能與現實生活中的有些出入,但其與當地自然環境的適應功能是有相同或相近之處的,師生互動時,要適當引導,從而與現實自然環境中的建築拉近距離)

  (4)除以上因素外,還有一些因素也會影響聚落的形成和發展,結合材料分析。如巴西利亞(巴西為管理內地而遷都,是政治因素),黃山市(我國黃山旅遊資源的開發而興起,旅遊因素),石家莊(原是小村莊,後因京漢先等鐵路透過而使其成為鐵路樞紐,是交通因素)等。(為使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補充教材之外的材料,同時培養學生透過材料學習和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

  總結:聚落在長期發展中受自然和人文環境的影響形成了不同的建築風格和文化特色。

  學生已經具備一定聚落知識的基礎,讓學生欣賞一組世界各地的聚落景觀(包括部分世界文化遺產),學生感受欣賞聚落文化的魅力。(教師進行適當的解說,並提供相應的網址,便於學生充分利用網路資源)

  過渡:當我們在為以上聚落文化感到自豪的同時,我們也看到有很多具有鮮明特色的傳統聚落卻止步了,甚至有些已經消失了。

  3、聚落的發展與保護

  時代在發展,聚落也在發展。聚落的發展為人們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環境。同時我們也面對這樣一個問題:昔日特色鮮明的傳統聚落在時代發展的程序中,是否應該保留呢?以20xx年奧運會舉辦城市北京的四合院在城市建設中的去留問題為例。(教師補充材料:北京四合院是北京最有特點的居住形式,所謂四合,四“東、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圍在一起,形成一個“口字形”,四合院體現了傳統的建築工藝和人居創造的守完美結合。結合圖片進行說明,增強直觀性。)採用角色扮演小組合作進行,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語言表達能力及增強責任感,達到師生情感的共鳴——傳統聚落也應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三)知識延伸:蒐集家鄉的聚落資料,並將其發展中存在問題及建議形成小文章,並以此為題,出一期板報。(使學生能真正將課堂知識內化,並透過實踐活動增加對家鄉瀋陽歷史文化的瞭解,認識到瀋陽是一座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增強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四)板書設計:提示重點,強化記憶 ,設計結構式板書。

《人類的居住地-聚落》說課稿2

  尊敬的各位領導、評委:

  上午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三節《人類的居住地---聚落》。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目標分析、教法與學法設計、教學過程設計這五個方面闡述我對本節課的設計意圖。

  一、教材分析:

  1、本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類的居住地---聚落》是七年級地理上冊第四章《居民與聚落》第三節的內容。本章是七年級地理中學生首次接觸人文地理的開端,意在讓學生了解世界人文的概況,探討人文地理與自然地理的關係。

  《人類的居住地---聚落》將從一個嶄新的角度加深同學們對人文地理與自然地理關係的認識,是前兩節內容的延續和拓展,透過讓學生觀察聚落的景觀圖片,例舉分析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明白傳統聚落的保護意義,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密切關係,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地理知識,促進學生觀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和審美意識的發展,促進學生地理思維方法的形成,因而,在整個世界地理學習中起著橋樑和紐帶的作用。

  2、本課主要知識點:

  ①知道鄉村聚落與城市聚落是人類各種形式聚居地的總稱;

  ②理解並能表述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③理解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④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與及各地民居建築的差異,培養學生聯絡實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從學生的知識儲備來看,透過前面知識的學習,學生對世界各地的地形、氣候等自然環境都有所瞭解,這為研究本節聚落與環境的關係打下了良好的知識基礎;其次從學校的地理位置來看,雖然地處城市,但因面向全區招生,可能有部分生活在農村或集鎮的學生或者到過鄉村旅遊,他們都對自己生活的居住地非常的熟悉,這也為學好本節內容打下了良好的生活基礎;另一方面,文峰中學堅持推進自主學習,先學後教的模式已有多年,這種模式的最大優點在於能培養學生的自學、閱讀、動手、講解和評價能力,學生應已初步具備了自主學習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主動參與能力、勤於動手能力、上臺講解能力和互相評價能力。因此,我採用了自主學習、小組合作、講解評價等形式來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三、目標分析

  基於本節課的特殊地位及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校學生情況,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技能:

  ①知道鄉村聚落與城市聚落是人類各種形式聚居地的總稱;

  ②理解並能表述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③理解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④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與及各地民居建築的.差異,培養學生聯絡實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透過啟發、自學、討論、比較為主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認識保護傳統聚居的重要意義,培養學生保護和珍惜傳統聚居的意識,並把這種責任與義務變成自己的自覺行動;

  重點、難點:

  學習重點:根據新課標及教材內容,確定聚落與環境的關係為本課的重點

  學習難點:鑑於學生的生活經驗不足,認識水平有限,確定分析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為難點。

  四、教法與學法分析設計

  《課標》中明確指出:地理教學要突出地理學科的特點,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方法和教學手段,重視創新精神和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提倡探究式學習,引導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逐步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制訂以下教法與學法:

  本節課我採用以學案導學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主要有以下五個環節:示案導學-交流討論-精講評析-練習鞏固-反思拓展。教學的理念可概括為“三先三後三促進”。三先三後三促進是指:先學後教,以教促學;先思後啟,以啟促思;先做後評,以評促能。

  本節課對的使用我的想法是這樣的:因為按新課程改革要求和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培養學生透過圖片和景觀認識探討人文地理與自然地理的關係,並能透過所學的地理知識去解釋和說明其中的原因,故我對設計的要求一是用充當圖片展示道具,讓學生透過展示的圖片去觀察其中的地理本質;二是將課置於學案之下,不能讓的展示干擾到學生對學案的關注度;三是萬一學案不能印刷到位,則臨時用電子稿充當學案展示。吃偏飯合上述考慮,我將的展示只設計用於第一個迴圈完成之後和第二個迴圈之前,只預計使用十分種左右的時間。

  五、教學過程設計

  考慮到本次區教研室組織的“課內比教學”活動採取的是異校教學,在備課前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不能親自去了解,同時考慮到我所抽到的班級畢竟只是才進入初中的一年級新生,在文峰中學涉及先學後教時間不長,故我將先學後教設計為三個層次的迴圈:即基礎知識以個人為主體的先學後教(只涉及到教材現有的文字)、再到綜合梳理以小組為主體的先議後教(加深涉及到本節考點的提煉),同時又改為表格這種學生易接受的形式進行、最後才是綜合運用以小組為主體的先議後教(加深到本冊考點的綜合),這樣透過先易後難的自主學習,也降低了教師管控課堂的難度,提高了學生熟悉學案的程度。

  至於教後的反思,因時間短促,沒能形成文字加以研摩,故以聆聽各位領導、評委專家意見為主,我就不班門弄斧了。

  我的說課完畢,不當之處敬請各位領導、評委專家指正。謝謝!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