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地貌的發育》說課稿範文
《河流地貌的發育》說課稿範文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三節《河流地貌的發育》適用於,高中一年級學生學習。
一.相關課程標準的閱讀與理解
"課標"的要求:結合例項,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外力因素。舉例說明地表形態對聚落分佈的影響。
我的理解與分析:本條課標的行為動詞是“分析”,屬於理解層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學生達到的認知水平是能夠理解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各種內、外力因素。該標準的行為條件是“結合例項”,對學生達到水平要求所採用的方法進行了限定,即要透過對實際例子的分析來得以實現。但是對於具體案例沒有進行限定,這對於不同層次學校的案例選擇還是有很大的自由度,比較容易結合鄉土教學,增加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單元教材緊緊圍繞地表形態與人類生存和發展關係這一主線,作為本單元的最後一節內容,有了前面兩節課的鋪墊,本節的學習可以將之前的理論知識再次應用,並利用前面已經學習過的內容和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分析各種河流地貌的形成及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起到鞏固知新的作用。
三、三維課程目標的確定
根據課標的要求,我確立了本節的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瞭解河流侵蝕地貌的形成,掌握河流侵蝕作用的三種形式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理解河谷的形成過程。
過程與方法目標
閱讀河谷的演變過程示意圖,能夠分析不同階段河流侵蝕作用的差異。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學習中瞭解身邊的地理,讓學生感受地理是對他們終身發展有用的,同時形成正確的環境觀和人地觀。
2、進一步形成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
四.透過以上對教材的分析,考慮到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確立如下重難點:
教學重點:河流的侵蝕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
教學難點:河流侵蝕的不同型別。
教學重、難點確定的依據:之所以將河流侵蝕地貌設為重點和難點,主要是因為知識比較抽象,另外透過理解這一地貌的形成過程,有助於充分合理地利用這種地貌形態,掌握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學生狀況分析
透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掌握地表形態形成及變化的基本原理,況且高一的學生思維活躍,已具有一定的問題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及表達能力,學生的這種知識和能力的儲備,有利於三維目標的落實。但由於學生閱歷較淺,受知識面的侷限,對教材中河流三種侵蝕作用方向的理解,對案例分析的過程、對活動完成中看待問題的視角等都有待進一步提高。
因此,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根據師大附屬學校學生的實際,
(家庭條件好熟悉計算機的操作),結合新課標的理念,在教學手段中,利用google earth這一的軟體,GoogleEarth是全球定位系統(GPS)、遙感技術(RS)、地理資訊系統(GIS)和數字地球的完美結合。
它能展示全球各地區高畫質晰度衛星照片。
我們可利用這一軟體讓學生感受現代科技的魅力,極大地調動起每一個學生的求知慾,引導學生透過身邊的'地理事物學習地理原理,為學生創設親切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並透過合作學習和探究式學習,獲得知識和能力,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做到課本讓學生看,疑難讓學生議,規律讓學生歸納,使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
五、教學過程設計分個階段
(一)教學引入:由會操作googleearth的學生在軟體上找出松花江發源地天池,流經城市吉林、哈爾濱的一段河流圖片。然後問學生:這些地貌的形成與什麼因素有關?這節課我們就來看一下外力作用中河流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態的。
(二)自主與合作探究
1首先讓學生閱讀教材自主學習河流地貌的分類、河流的侵蝕地貌、河流侵蝕地貌的三種方式等概念為學生的探究掃清知識上的障礙。其中河流侵蝕的三種方式是本節的一個難點,為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一個表格幫助學生歸納三種侵蝕方式的不同特點及河流的影響。
2河流的侵蝕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是本節重點,這部分內容我把全班學生分成三組,讓各組學生分別點選googleearth上天池、吉林、哈爾濱這三地,讓各組學生概括三地的河流河谷形態特點,學生結合教材82頁3、4段及圖4。17,分三組探究不同階段河谷特徵及成因。在這一階段我透過兩個問題引導學生的思維問題:
1河谷與溝谷有什麼區別?在googleearth上觀察長白山的眾多溝谷中是否是每個溝谷都有河流發育?
2為什麼河流在凸岸堆積,在凹岸侵蝕?
然後每組組長將知識進行彙總,並發表結果。由每組選出一名代表發表結論,其他組進行補充。然後我設計一個表格(河谷發育不同階段的特徵比較表)將三組的探究結論綜合到一起從而總結出河谷發育的不同階段,河流侵蝕作用的方向,河谷的形態特徵,我在這個過程中進行適當點撥,引導學生思維,從而保證學生探究結論的科學性並糾正學生表述不準確語言不嚴密之處。
(三)遷移應用
學會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去解釋生活中的地理現象是地理學科中的重要能力,在本節教學中三類侵蝕只是知識的鋪墊,而透過河谷的演變過程認識外力對地表形態的影響才是遷移應用的重點,所以在這一階段我佈置給學生三個探究任務:
1在googleearth中點選哈爾濱附近的一段彎曲河段,向學生髮問:這段河流哪一岸沉積,哪一岸侵蝕?在河流的哪一岸建碼頭比較合適?
2落實課本設計的"活動"
3讓學生在googleearth軟體上找出通化,並讓他們判斷這裡的河流處於河谷發育的哪一個階段,河谷的形態特點是什麼及河流侵蝕作用的型別。
(四)小結:引導學生小結,將本節知識系統化。並讓學生總結地表形態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從而實現本節知識與前面已學知識的有機結合。
(五)練習:利用課件展示習題。
(六)教學反思:
學會傾聽學生及引導學生相互之間認真傾聽,我們教師應當在有效設計的前提下跟上學生的思路,及時捕捉學生的觀點並予以靈活的點撥,實施課堂上的有效交流,是駕馭探究式教學的難點,這也將是我今後的努力方向。
我的說課內容到此結束,不足之處,希望各位評委、老師給予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