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數量變化說課稿

人口的數量變化說課稿

  《人口的數量變化》是在學習了必修上冊自然地理之後剛開始進入人文地理的學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人口的數量變化說課稿,歡迎閱讀!

  一、說教材

  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是目前人類最為關注的四大熱點問題。不難發現,在人類與環境的關係中,人口是關鍵因素,人口問題是資源問題和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人口數量和空間上的變化,都會引發包括資源、經濟及社會等在內的一系列變化。因此,教材把人口的變化作為全書的開篇。這也正符合了高中地理課標總目標要求學生“瞭解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理解人文地理環境 的形成和特點;認識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及主要途徑”的要求。

  第一節教材內容的課標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

  區分佈。首先從數量這樣一個最直觀的角度來探討人口的變化,因為目前我國和世界上的人口問題,正是由於人口增長過快引起的。並且,這一部分的基礎知識,初中已有涉及,由此引入,更顯得順理成章,有助於學生對該問題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和理解,進一步樹立起人地關係的思想理念。

  二、說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概念,能據圖說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長的地區差異,瞭解人口基數對自然增長率、人口增長絕對數量的`影響。

  2、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

  3、培養學生良好的讀圖習慣,教給學生讀圖的方法和技巧,讓學生掌握讀圖的要領,提高從地圖中獲取知識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透過圖片資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國公眾對目前已十分龐大,並且還在不斷增長的世界人口的關注。

  2、利用相應的文字資料和練習替闡明人口自然增長與自然增長率的關係及自然增長率與出生率、死亡率的關係。

  3、利用圖表分析、比較法引導學生概括世界人口變化在不同時期的特點和同一時期不同地區人口增長的差異,理解相應國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讀圖思考。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學習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可持續發展觀。

  2、進一步培養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發展的角度看待問題的辨正唯物主義世界觀。

  3、透過學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我國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理解。

  三、說學情

  對於人口及人口問題的基本知識,學生是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的,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中的地理課及生物課中都已學過。但大部分學生對這個問題的認識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現象上,因此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分析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佈,目的旨在使學生對這個問題由初中的感性認識為主提升到理性認識層面。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1、理解人口數量增長在時間、空間上的差異及其成因。

  2、培養學生良好的讀圖習慣,提高學生從地圖中獲取知識的能力。 難點:影響人口自然增長的因素

  重難點的突破主要是(1)透過教授讀圖方法及步驟讓學生在反覆讀圖中真正掌握圖表分析的一般步驟和方法。(2)透過課堂活動及問題思考明白影響人口自然增長的因素。

  五、課時安排:1課時(40分鐘)。

  六、說教法

  問題引導法、討論法、比較法、因果聯絡法、材料分析法、多媒體輔助教學。

  七、說學法

  1、 學會掌握地理曲線統計圖的閱讀方法(橫縱座標及曲線的含義)

  2、 學會掌握柱狀統計圖的技能

  八、說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自主學習:預習教材內容,完成基礎知識梳理。

  <二>課堂教學過程

  1、[新課匯入](多媒體顯示)PRED 問題(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問題),

  透過PRED 問題匯入人口問題,然後從數量這個最直觀的角度看人口 變化的情況——第一節《人口數量的變化》

  2、[講授新課]匯入圖片1.1世界60億人口日,由書上的圖片入手,並加入一些趣聞,有助於引起學生的注意,並讓學生清晰地意識到人口問題的嚴峻。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