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重心的南移》初中歷史練習題

《經濟重心的南移》初中歷史練習題

  一、課堂訓練

  1、“昔汴都數百萬家,盡仰石炭,無一家燃薪者”這一記載所反映的歷史是:()

  a.北宋汴河流域人以石油作燃料b.北宋東京居民以石油作燃料

  c.北宋東京居民以煤炭作燃料d.河南開封是我國最早以煤炭作燃料的地區

  2、與漢唐相比,宋元經濟發展的特點是()

  ①經濟重心移至江南地區②商品經濟活躍,出現了紙幣

  ③對外貿易頻繁,轉為海路為主④棉紡織業成為新興的手工業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反映的是()

  a.北宋時,江浙地區推廣種植占城稻取得的成果

  b.南宋時,水田增加,太湖流域的稻米產量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

  c.王安石變法在太湖流域取得的成效d.唐朝時,太湖流域的豐收景象

  4、至今仍存有南宋時的港口、船塢遺蹟,伊斯蘭教寺院遺址和阿拉伯人的墓碑的重要港口是()

  a.廣州b.泉州c.明州d.福州

  5、宋朝時的主要對外貿易港口有()

  ①福州②廣州③泉州④明州⑤杭州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⑤d.③④⑤

  6、《清明上河圖》反映了宋代哪個地區商品經濟的繁榮?()

  a.東京b.杭州c.廣州d.景德鎮

  7、列關於宋代經濟敘述錯誤的是:()

  a.浙江居民能吃到當地產的占城稻b.宋代商人能夠到非洲從事貿易活動

  c.王安石看到東京城外棉花長勢喜人d.東京居民冬天燒煤來取暖

  8、從五代起,南方的農業超過北方的原因是()

  a.南方戰禍少,許多中原人流落到江南,增加了那裡的勞動力

  b.從越南引進的占城稻得到推廣c.南方重視興修水利d.麥田面積擴大

  9、北宋時,出產的瓷器質地細膩,色澤瑩潤,後來發展為瓷都的是()

  a.定窯b.鈞窯c.景德鎮d.哥窯

  10、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出現在()

  a.北宋後期b.南宋前期c.南宋後期d.北宋前期

  二、課堂回顧

  1、問答題

  市舶司:沿自唐的市舶使制,宋代的市舶司主要有三項職責:

  2、問答題

  你能回顧歷史,分析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及原因麼?

  三、課堂延伸

  看宋代耕穫圖(故宮博物院藏品,採自《宋人畫冊》回答以下問題:

  1、請你描繪《耕穫圖》畫面上情景。2、這《耕穫圖》有何價值?

  2、放大鏡

  人一牛比一人兩牛節省了一牛。為什麼能節省一牛呢?關鍵在哪?

  3、宋代水稻生產規模大是什麼原因呢?

  4、挖掘《耕穫圖》蘊含的主要資訊,找出南方農業得到發展的幾個原因。

  6、占城稻是秈稻,你吃過沒有,好吃麼?不好吃,為什麼地主還要大量生產?

  一、課堂訓練

  1、c 2、d 3、b 4、b 5、b6、a 7、c8、a 9、c 10、d

  二、課堂回顧

  1.問答題

  答:(1)管理外來商人;

  (2)向商人徵收入口稅(稱為「抽解」),以及對非禁榷品實行收購(稱為「博買」);

  (3)把「抽解」和「博買」得來的舶貨送往京師。

  2.問答題

  答:可分為三個時期:三國吳時,江南地區經濟開始得到發展;南朝時,南方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推廣牛耕,江南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南宋時,南方生產水平超過北方。北方戰亂、南方較為安定;南來的北方避難人口不但補充了南方的勞動力,而且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政治重心的南移(東吳、南朝、南宋等),且南方政府較為重視農田開墾和興修水利;南方的氣候等自然條件優越。

  三、課堂延伸

  1、青山下,一條小河流淌,兩岸稻田連著一片。小河東岸,北面是莊園大門,門前岸邊有一架翻車,南面是一片稻田。小河西岸,南面是倉場,北面是一片稻田。在東岸稻田和西岸倉場之間,有一座小木橋。在莊園門前,一位老者策杖而立,前來視察的.莊主。在木橋東頭田埂上,有一個手持遮陽傘的人,他是督促佃客勞動的監工。其餘的人都是佃客。他們正在從事耕地、耙田、插秧、灌溉、築場、耘田、收割、挑禾、上架、脫粒、簸揚、舂米、入倉、堆秸等不同的勞動。

  2、描繪的是一座江南地主田莊生產勞動的場面,重點反映了種植水稻的佃客從耕田到收穫的全過程。《耕穫圖》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是我們瞭解宋代江南農業生產狀況難得的形象材料。反映的宋代江南水稻生產技術水平。

  3、答:關鍵在犁具。宋代先進的犁具,轅進一步縮短、彎曲,是真正的曲轅犁,比唐代的曲轅犁構造更簡單,體積更短小。

  4、答:大規模引種原產越南的占城稻。占城稻早熟而耐旱,為水稻一年兩熟制創造了條件。種占城稻能為社會提供更多糧食。南宋舒璘說:占城稻“得米多,價廉,自中產以下皆食之”。看來,平民百姓特別歡迎占城稻。《耕穫圖》上描繪佃客們種植和收穫的水稻,大概就是這種早熟耐旱的占城稻。

  5、第一,青山綠水,片片肥田,江南溫暖溼潤的氣候,具有發展農業的優越自然條件。第二,佃客們的勞動場面和莊主悠閒自得情景,只有在社會安定的條件下才能為農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第三,出現翻車,出北方人遷移南方,不僅為南方農業生產提供了勞動人手,還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加快了南方農業發展的速度。第四,一人一牛犁耕的方法,宋代南方耕作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並超過了北方。第五,江南一年兩熟的雙季稻生產情況。宋代江南形成較為穩定的一年兩熟制,

  6、答:米質稍差,不如粳稻米好吃。廣種早熟耐旱的占城稻,一年兩熟,目的是追求產量高,得米多。

  今天的內容就介紹到這裡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