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歷史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測試題及參考答案

初一歷史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測試題及參考答案

  基礎達標

  一、選擇題

  1、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統一了蒙古草原的民族是()。

  A蒙古族B匈奴族C突厥族D東夷

  2.匈奴歷史上稱首領為()。

  A可汗B單于C皇帝D大王

  3.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出擊匈奴是在()。

  A公元前119年B公元119年C公元前1世紀中期D公元1世紀中期

  4.昭君出塞發生在下列哪個皇帝統治時期()

  A漢高祖B漢文帝C漢武帝D漢元帝

  5.使匈奴再也無力與西漢對抗的事件是()。

  A奪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B經過漠北戰役的沉重打擊

  C匈奴分裂為幾部,彼此攻殺不休D呼韓邪單于向漢稱臣

  6.“漢與匈奴合為一家,世世毋得相詐相攻。”這一史書記載下列哪件歷史事件有關?()。

  A張騫出使西域B絲綢之路的開通C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D昭君出塞

  7.關於“昭君出塞”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A是一段流傳千古的佳話B向漢朝提出和親的是呼韓邪

  C是漢朝迫於匈奴壓力的一項和親D為漢匈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

  8.下列對漢朝與匈奴的關係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兩漢對匈奴的反擊都經歷了幾次重大的戰役

  B反擊匈奴後,加強了對西域的管理

  C反擊匈奴的主要原因是為了加強同西域的關係

  D與匈奴的和戰、友好交往是主流

  二、填空題

  1.匈奴民族在過著遊牧生活,逐水草遷徙。之際,其傑出首領單于第一次統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強大的國家。

  知識空間

  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是我國曆史上的一個真實故事。王昭君,名嬙,字昭君,原為漢宮宮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于被他哥哥郅支單于打敗,南遷至長城外的光祿塞下,同西漢結好,曾三次進長安入朝,並向漢元帝請求和親。王昭君聽說後請求出塞和親。她到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象徵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後來呼韓邪單于在西漢的支援下控制了匈奴全境,從而使匈奴同漢朝和好達半個世紀。後來也有根據這個故事創作的詩歌、琵琶曲、戲劇、電視劇等藝術作品。

  2.漢武帝時,經濟繁榮,強盛,開始對匈奴大規模反擊,奪取了地區和地區。年,漢武帝又派衛青、分別率精騎出擊匈奴,他們分道北上。在大敗匈奴,使其無力再與西漢對抗,部分匈奴人開始。

  3.時,單于入朝請求和親。宮女王昭君自願前往,這就是歷史上稱頌的昭君出塞。這件事為漢匈的友好相處和做出了重大貢獻。

  能力提升

  一、選擇題

  1.第一次統一蒙古草原的匈奴傑出首領是()。

  A.冒頓單于B.呼韓邪單于C.老上單于D.郅支單于

  2.下列關於冒頓單幹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秦漢之際,匈奴族的傑出首領B.首次統一蒙古草原

  C.建立了強大的奴隸制國家D.與西漢訂立和好盟約

  3.賈誼(公元前200一公元前168)在《過秦論》中說:“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引文指的是()。

  A.蒙恬率軍反擊匈奴B.衛青、霍去病反擊匈奴

  C.竇固率軍反擊匈奴D.竇憲大敗北匈奴

  4.(2006年,湖北荊州)衛青、霍去病沉重打擊匈奴的地點是()。

  A.漠北地區B.蒙古草原C.河西走廊D.河套地區

  5.下列對西漢與匈奴戰爭的表述,正確的是()。

  A.西漢政府反對匈奴南下掠奪是反侵略戰爭

  B.西漢政府反擊匈奴保持邊境安全是正義之舉

  C.是西漢政府和匈奴爭奪對西域控制權的鬥爭

  D.是少數民族政權與中原政權爭奪統治權的鬥爭

  6.董必武《謁昭君墓》一文中有:“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其“胡”是指()。

  A.越族B.匈奴C.西域各族D.東胡

  7.“皇帝女兒不愁嫁”,昭君出塞是哪個皇帝時的事()。

  A.漢高祖B.漢武帝C.漢元帝D.漢和帝

  8.“漢武雄圖載史篇,長城萬里遍烽煙。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鏑無聲五十年。”這首詩是現代史學家翦伯贊所作,他在詩中讚揚了()。

  A.漢武帝B.冒頓單于C.王昭君D.呼韓邪單于

  在王昭君的家鄉湖北姊歸,流傳著這樣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王昭君為了漢胡和好,遠嫁塞外。昭君出塞前返回故里探親,懷抱琵琶,坐在香溪河上的小舟上,深情彈了一曲《琵琶行》,不禁黯然淚下,晶瑩淚珠滴入河水頓時化作體態透明的桃花魚。從此每年三月,當香溪河畔桃花盛開的時候,就可以在溪水中看到悠悠遊蕩的桃花魚。王昭君出塞以後更加思念家鄉,可又不能回到漢朝。年老的時候,她立下遺囑,要求在她死後安葬在歸化(呼和浩特)郊外,墳墓要坐北朝南,讓她能夠遙望自己的父母之邦。她去世後,她的子女們在歸化郊外選了一塊向陽的水草豐茂的小坡地,為她修建了墳墓。沙漠地區寒冷乾燥,大多數地方只在夏季很短一段時間才長青草,據說昭君墓上的草卻是四季常青。因此,後人就把昭君墓稱為“青冢”。

  二、材料解析題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匈奴人失去河西,損失重大,唱道:“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再息(意為生長繁盛),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嫁婦無顏色(不能打扮得漂亮了)!”

  材料二史書記載,昭君和親後,邊關的城門很晚才關閉,處處都是放牧和貿易的牛馬,好幾代人再聽不到報警的狗叫聲,老百姓再也沒有戰爭之苦。

  請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漢與匈奴的哪兩種關係?

  (2)材料中的兩種歷史現象是如何出現的?

  (3)你如何評價材料中的兩種歷史現象?

  拓展探究

  秦漢時期,匈奴族一直是活躍於我國北方的少數民族。

  (1)與匈奴相關的一項重大工程建築是什麼?說出其修築的目的。

  (2)匈奴的最高首領稱為什麼?請列舉出你知道的兩位匈奴首領的名字。

  (3)請你列舉出這一時期,我國與匈奴關係的主要事例。(最少三例)

  (4)在與匈奴關係的主要事例中,請說出你最支援哪一種做法?並說明理由。

  馬踏匈奴

  西漢時期的中國雕塑藝術成就,突出表現在和園林的裝飾性雕刻上,其中漢朝驃騎將軍霍去病墓石刻就是留存至今的一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石雕作品。這件《馬踏匈奴》就是整個群雕作品的主體,同時也是這些雕塑所謳歌的主題。雕塑中,作者運用了寓意的手法,用一匹氣宇軒昂、傲然屹立的戰馬來象徵這位年輕的將軍。它高大、雄健,以勝利者的姿態佇立著,有一種神聖不可侵犯的氣勢;而另一個象徵匈奴的手持弓箭的武士則仰面朝天,被無情地踏在腳下,顯得那樣渺小、醜陋,蜷縮著身體進行垂死掙扎。

  (5)東漢末年以來,匈奴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數民族陸續內遷,最後匈奴人滅掉了哪一個政權?

  (6)現在我國的56個民族中有匈奴族嗎?請試著說一說匈奴族在我國曆史上有哪些貢獻。(說出兩點即可)並結合其所做的貢獻,談一談自己的感悟。

  知識連結

  你喜歡詩歌嗎?歷史與詩歌往往是分不開的。關於昭君出塞歷史上留下了許多讚揚的詩作,這裡僅摘錄幾首如下,請先欣賞:

  仙娥令下嫁,驕子自同和。劍乾歸田盡,牛羊繞塞多。

  ——(唐)張仲素《王昭君》

  關月夜懸青鏡,塞雲秋薄漢宮羅。君王莫信和親策,生得胡雛虜更多。

  ——(唐)蘇鬱《詠和親》

  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社稷依明主,安危託婦人。

  ——或星《詠史》

  漢武雄圖載史篇,長城萬里遍烽煙。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鏑無聲五十年。

  ——翦伯贊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詞客各胸臆滿,舞文弄墨總徒勞。

  ——董必武

  綜合上述引詩,結合昭君出塞的史實,說說你對古代“和親”政策的看法。

  參考答案:

  基礎達標

  一、選擇題

  1.B2.B3.A4.D5.B6.D7.C8.C

  二、填空題

  1.蒙古草原秦漢冒頓

  2.國力河套河西走廊公元前119霍去病漠北西遷

  3.漢元帝呼韓邪文化交流

  能力提升

  一、選擇題

  1.A2.D3.B4.A5.B6.B7.C8.C

  二、材料分析題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戰”的關係;材料二反映的是“和”的關係。

  (2)材料一是指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大敗匈奴,匈奴被趕到大漠以北,故唱此曲。材料二是指王昭君出塞嫁給呼韓邪單于,邊境的匈奴人民過上了多年安定生活。

  (3)都有積極的作用,漢武帝反擊匈奴的勝利使北部邊部得到了安定;昭君出塞,漢、匈和親,為兩大民族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

  拓展探究

  (1)長城。抵禦匈奴

  (2)單于。冒頓、呼韓邪

  (3)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反擊匈奴,奪取河套地區;漢武帝時,派衛青和霍去病大破匈奴;漢元帝時,昭君出塞與呼韓邪單于和親。

  (4)昭君出塞。能以和親政策帶來民族間的長期的友好交流和和平,避免了戰爭給民族雙方所帶來的損害。

  (5)316年匈奴人的一支滅掉西晉。

  (6)沒有匈奴。開發了祖國的邊疆;為以後全國性的統一創造了條件;創造了匈奴文化,豐富了祖國的文化資源。(3)感悟:與匈奴少數民族的關係中,友好交往是民族之是的主流。中華民族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的。

  知識連結

  點撥:題中詩歌反映的是西漢和親政策的有關史實,關鍵是要了解和親政策實施的背景和目的,特別是和親後產生的影響,再選一角度談談對此政策的主觀看法。

  答案:從贊同或反對任一角度談出自己的觀點均可。(提示:我國自古是個多民族國家。在兩漢時期,匈奴和漢既有民族矛盾和民族戰爭,也存在和平友好的關係。它們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聯絡,共同締造著祖國的歷史。兩漢與匈奴的和戰在形式上有極大的相似,但二者卻又不完全相同,這與當時的統治政策和國家實力有巨大的關係。漢初和親與昭君和親在目的上是相同的,都是透過和親政策換取漢匈兩族間的和平友好關係。但它們又是不同的:漢初和親是在軍事大敗情況下進行的,統治者採取了納貢求利之策,具有屈辱性,這種和條政策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邊境上匈奴的騷擾問題。而昭君出塞時,呼韓邪單于向漢稱臣,請求和親,目昭君也是自願前往的,雙方是平等互利的結合。昭君出塞和親為漢匈兩族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此後半個多世紀,西漢與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