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趨同價值取向散文

人生趨同價值取向散文

  漸入中年,特別是親身經歷了“5.12”特大地震的鉅變,不再滿足於物質層面的需求,而是轉向精神世界的拓展。人生的意義到底何在?苦苦地思索,總算有些甘之如飴的收穫。一切都源自斯普蘭格“價值型別說”的啟迪。

  想在大眾傳媒上看到“斯普蘭格”的名字,恐怕只是個夢想,反正筆者是從未在報刊上見過。這個名字僅限於學術圈裡流傳,並且極不遙遠。然而,他的真實貢獻卻大大超越自己的聲望。

  初次接觸到斯普蘭格的“價值型別說”,是在大學時期,所讀文字介紹非常簡單,語義泛泛。生平知之甚少,只曉得是個德國人,學術生涯的高峰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斯普蘭格算不上是位心理學家,他的專業是哲學,師從著名哲學家狄爾泰。他那最有代表性的研究工作並不為世人所知,屬於埋沒在書齋裡的黃金級,甚至鑽石級理論,就是“價值型別說”。因為,他提出了不同人生的意義,決定於價值取向的相同、類似或者迥異。

  斯普蘭格廣泛收集資料,旁徵博引,把世界上存在的各種價值取向歸納為六大類,恰好形成彼此對立的三組:理論價值VS審美價值,宗教價值VS實用價值,政治價值VS社會價值。一些心理學家把斯普蘭格的“價值型別說”又稱作“性格型別說”,認為他是在描述偏執於各種價值型別的人。筆者以為這樣理解不妥當。斯普蘭格首先是歸納了客觀存在的價值型別。價值並不是人賦予的,是客觀事物與人的關係,人只能去挖掘客觀事物的價值。

  同件事物可以同時包含幾種價值。比如,早晨天空中的紅霞很美麗,具有審美價值,但它又是下雨的徵兆,觀察它有實用價值。一所著名寺院首先有宗教價值,同時作為旅遊點肯定又有實用(經濟)價值。在西方社會里,教會經常創辦福利機構,它們既體現社會價值,又體現宗教價值。一個企業首先要創造利潤,同時吸納社會勞動力,解決失業問題,又具有社會價值。“蒙娜麗莎”是偉大的藝術品,同時又是保值增值的投資品。科學以求知為最大價值,然而在今天它又是“第一生產力”。單純只有一種價值的客觀事物幾乎不存在。

  對於一個具體的人來說亦是如此。每個人都要面對許多價值選擇,偏執於某個價值的只是極少數人。比如,牛頓既是偉大的科學家,又是虔誠的宗教徒,還是造幣廠廠長。斯皮爾伯格作為世界級導演,肯定極其重視審美價值,然而他的傳記作者又稱,他還是談生意的高手。索羅斯被輿論視為“金融殺手”、“投資巨鱷”,但是透過他的言論可知,他其實還想實現許多的政治和社會理想。把某個人活生生地歸作一個價值型別是不妥當的。

  值得注意的是,斯普蘭格把六種價值是並列介紹的,意味著他本人不準備在它們中間分出高低。它們都是整個價值體系的一部分。但是,社會上卻不乏抬高一種貶低其他價值的言論。比如,在一些文學作品裡,企業家和政治家往往成為反面角色,正面描寫企業家和政治家的極少極少。與其說天底下奸商或者政客太多,莫如說是文人們在內心裡貶低實用價值和政治價值。相反,藝術家推崇審美價值的言論則屢見不鮮。

  正是因為客觀上有這種極揚極貶的做法,形成了人們普遍傾向一種價值,忽視其他價值的習慣。比如,在中世紀歐洲,宗教價值壓倒了其他價值。在中國古代,甚至到中國的近現代,社會價值與政治價值壓倒了一切。在今天,則是實用價值壓倒了其他一切價值,以至於凡事都要用金錢來衡量價值。這已經造成了社會整體的不協調。

  不得不特別觸及宗教價值了。其他五種價值的涵義不言而喻,宗教價值的提法,是斯普蘭格生前活在濃厚宗教氛圍,故此命名的緣故。因而,後人將“超驗價值”的`概念等同之,更有跨文化色彩,更有普遍意義。什麼是“超驗價值”呢?我們平時都埋首於具體的人和事中,每天接觸一個個具體的人,處理一件件具體的事。然而,我們免不了會想:自己天天忙這些有什麼意義?這到底是為了什麼?這個答案無法在日常經驗中尋找,因為日常經驗無非就是這些瑣碎的人與事,只能超越日常經驗去尋找答案。這就是“超驗”的意思。追求宗教價值,實際上就是追求精神寄託,渴望某種超凡脫俗的感受。

  超驗價值在人的一生中有種輪迴的意義,卻並非每個人能夠領會到。學生時代,普遍有追求超驗價值的傾向,喜歡高談闊論、玄思冥想,因為大多不接觸實際工作,很少體驗到實用價值。進入社會以後,人們一方面迅速融入實際工作中,另一方面不再有經常討論“形而上”問題的機會。大家從普遍追求超驗價值,轉過來追求實用價值,同時不免自嘲當年的的荒誕不稽。

  但是,這個轉型並非最後結果,人到中年,特別是功成名就以後,往往容易又轉回去,再次對超驗價值感興趣。因為實用來實用去,處理的無非都是一些瑣事。透過完成這些實際工作,人們該擁有的這時候都已經擁有,不能擁有的也不再抱幻想。

  這個時候,恰恰是再次轉向超驗價值的契機。意識到了,把握住了,人生便會真正有意義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