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學習與資訊科技整合教學反思

宋詞學習與資訊科技整合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宋詞學習與資訊科技整合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確立用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教學平臺教學“宋詞學習”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首先,我對傳統詩歌教學模式有自己的困惑。傳統的詩歌教學基本是一種誦讀加教師解讀賞析的教學,詩詞學習課堂,由教師範讀或聽朗誦錄音開始,接下來分析詩詞內容,這中間也有叫學生來賞析,但基本是教師把自己對詩歌的解讀講解給學生,然後再以誦讀結束。這種教學方式,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對詩歌意境的體悟、對詩歌情感的把握等情況,教師都不能清晰地知曉掌握,學生仍然是被動學習,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得到體現,或者說根本不可能發揮全體學生的主動性。這樣的教學效果總是不如人意。

  有了網路教學平臺,就有可能解決這一問題,我想在傳統誦讀的基礎上,利用教學平臺,讓每個學生對詩歌的真實理解得以展現,不管他的理解是到位深刻,還是擦邊膚淺,那都是他個人的解讀,他在試著走近詩歌。如果在主觀理解的基礎上,他能得到教師有針對性的點撥和指導,那麼他接下來的進一步鑑賞也必將會成為他個人的主動思考。在這樣的學習過程裡,學生一直是處在一種主動自發的狀態中,學習效果就比只聽教師賞析要好。

  在“宋詞學習”這個教學設計中,學生有自己選擇的自由,選一首宋詞製作朗讀課件、選兩首詞進行賞析、選蘇軾和李清照的兩首詞進行比較、選一則詞譜填詞。有了選擇,學生的學習熱情高多了,每一教學環節,學生參與的熱情和學習的質量都讓我感到異常驚喜。

  其次,選擇“宋詞學習”,也是我對教學平臺的認識所致。對於這個教學平臺,發現教學資源庫裡有大量的拓展輔助資源,利用這些資源,讓學生在課外學習,能保證新課標裡“課內外學習時間1/1”的要求。

  在“宋詞學習”這個教學設計中,學生表現出來的熱情和智慧,確是我以前很難見到的。

  用這個教學設計,利用平臺虛擬教室和現實教室結合教學宋詞,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對學生要刮目相看了。原來的教學要了解學生的思想是比較困難的。課堂發言受時間的限制,大多數學生的智慧、思想無法展示,極大地限制了某些同學的才能發揮。如今有了網路教室,有了語文論壇,學生的學習過程我可以清楚的瞭解,把學習語文的整個過程都展現在大家眼前,對於學生來說也是一個激勵,好的學生的得到別人的肯定,越發興致盎然。差的學生看到差距,又能找到比較的目標和學習的榜樣,對他們的幫助也特別大。

  以下出示的是學生在宋詞學習過程中的一些帖子內容,從中不難看出,學生表達的不僅是對宋詞的理解,也是每位學生的個性展示。

  據我所知,蘇軾死了妻子,李清照死了丈夫,後來二人心中都充滿悲傷,那怎麼辦?於是二人便寫起了詞。李清照她丈夫在建康時病死了,本來李清照也不想活了,但後來一想:不行!所以就繼續活著了。過了幾年後,寫完《金石錄後序》的一個傍晚,她突然來了靈感,創作了《聲聲慢》!這雖是他死了丈夫好幾年後寫的,但從此中仍明顯看出她對他的思念之情。第一句“尋尋覓覓……”,寫她想把她丈夫那些古玩找回來,可這是不可能的.!為什麼呢?因為被拿得差不多了。看到大雁飛了過去,很傷心;喝幾口小酒,又害怕晚上風大著涼,再加上自己本來就夠愁了,配上這環境就更愁了,總之就是讓她很不爽。

  而蘇軾的《江城子》呢,是他為了紀念他死掉的妻子的。寫作背景倒是挺嚇人的,做了個夢,夢到了死了的妻子!雖然都過了十年,但依然對她一片痴心,這一點和李清照很像。但即使看到他妻子了估計他妻子也不一定認識他了。為什麼呢?蘇軾給予了回答:“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唉,為什麼古人48歲就到了知天命的歲數了呢?保養不夠?工作量太大?有壓力?官場黑暗?我估計蘇軾肯定是這樣的。對蘇軾來說,梳妝這個動作可能是他印象最深的一個動作了,想起了他妻子的這個動作,再加上那孤墳、明月夜、短松岡,更使他傷心了。

  二人這時都夠愁的,其實那時候的人沒幾個不愁的吧。

  方鵬——宋詞比較

  這樣的個性表達,如果沒有平臺,這樣的表達平常教師是不容易看到的。還有一些學生的學習結果的展示,表明他們的學習探究已經有了相當的深度,表現出來的思想,如果沒有資源庫裡的資料為學生的思考提供階梯,學生的思想是上不了這樣的高度的。

  我還是認為蘇東坡不屬於豪放派,只能說他開創了豪放派。蘇東坡詞流傳下來的362首詞中只有四十幾首是豪放詞,而且蘇詞的精華不是豪放部分,而是其睿智和清秀的部分。這也正是我喜愛蘇詞的原因。

  那種睿智是是忍受住世間磨練後對人生的灑脫,是經歷盡人生滄桑後對生命的洞察。(帶酒衝山雨,和衣睡晚晴)

  那種清秀是樂呵呵地隨世而流卻不染一塵,是淡幽幽地遇景梳妝又素面朝天。(玉盆纖手弄清泉,瓊珠碎卻圓)

  讀到那些睿智的詞我常常和蘇老一起樂呵呵地抿著嘴笑。

  讀到那些清秀的詞我卻常常奇怪,為何一個拉著長馬臉的老頭竟能寫出小姑娘都寫不出來的秀麗之詞。

  但想到溫庭筠醜得被叫做溫八叉,卻也寫的一手溫香暖玉的好詩詞,於是也就釋然而樂了。

  劉陽——宋詞比較

  劉陽同學幾經思考,多次閱讀蘇軾的大量詞作,說“我還是認為蘇軾不屬於豪放派,只能說他開創了豪放派。”雖然觀點有誤,但是他學習後的感受,敢於說,不迷信,不盲從,這比聽老師說什麼就是什麼要令人欣慰。馬丁同學從意象出發,陳述自己的理由,證明自己的觀點,我覺得這就是研究性學習,是自主學習。而劉凱蒙同學和李倩同學,他們把目光投向詞作的背後,關注到作者的身世、經歷、思想、審美取向,關注到了當時的社會背景,討論詞作風格不同的深層原因,這樣的學習收穫比我們在上課裡給他們講解,價值要大得多。

  在虛擬教室裡學生的學習是自由的,沒有教師威權在上的壓抑,沒有時間的限制,沒有其與他同學對比的思想負擔,而且有充分的資源可供參考,可以深入思考,精心組織語言表達。這樣的環境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

  學生的學習結果達到了我自己的教學預期,與傳統的詩歌教學相比,我認為這種教學更有利於學生掌握古代詩歌。

  在這個虛擬的環境中學生學習方式有了巨大的改變,同樣在整合的教學中,老師的教學方式也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原來一堂裡的精妙授課,成了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原來考慮怎樣匯入課堂、如何安排教學內容的講授次序,變成了如何安排學生的學習活動、怎樣佈置一個一個的學習任務;原來考慮一堂課的各個教學環節如何水到渠成的銜接,變成了考慮虛擬課堂和現實課堂怎樣互動互生;原來佈置預習安排課後作業,變成了更直觀可控的虛擬課堂學習任務的設計安排。總的說來,是從關注學生的課堂學習轉而考慮學生整個學習過程。在這樣的教學裡,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轉變,究竟在哪些方面有了轉變,有感觸,但不清晰,還需要進一步思考。

  現場課上完後,我一直在思考。有以下幾點認識。

  上這一課的指導思想有些亂,是兩種教學思想在衝撞,既希望學生在課上充分發揮自主,想讓他們放開來談,適當加以引導推進,又沒有擺脫自己的舊觀念,總想把自己的一些既有結論給學生,拉著學生往自己的設計好模子裡走。教什麼和引導什麼、學什麼和還需掌握什麼,這兩點在課上體現的不明顯。教師的引導作用沒有體現充分。

  對於整合後的語文教學,不同文體的教學有什麼特點,自己認識不清。比如帶思辨性的散文、文學色彩很濃的小說和科學知識偏重的文章的教學,在虛擬和現實課堂裡教學的呈現方式和古代詩歌教學一樣嗎?如何充分的發揮虛擬和現實課堂相連線和優勢,達到古代詩歌教學的最佳效果?這個“宋詞學習”的教學設計是否充分利用了二者結合的優勢,還有沒有更好的設計,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更好更多的收穫,我現在還沒有想明白。

  但現場課上,如何及時恰當的點評引導學生的發言,確是向我提出了一個新的挑戰。應該說學生在網上的發言,在這節課前,是看過很多遍,原來設計在學生的發言中提煉出一個問題,組織課堂討論,結合學生的發言完全不是他網上的內容了,原來準備的思路在課上只實現了一半,就是他們爭論風格形成的原因那部分還在。這使我認識到,學生的網上發言與現實是有差距的,來回貼上別人的文字沒有自己的理解,課上自然不能自圓其說;另一種情況是,網上資料的豐富,查閱的便捷,也可能學生沒有把自己的所得完全呈現在網上,現實課堂上發言可能會有很多驚人之言。面對這樣的情況,老師要駕馭課堂,在思維敏捷、學識淵博、教學經驗豐富等方面就有了更高的要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