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軸對稱圖形》課後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軸對稱圖形》課後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軸對稱圖形》課後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軸對稱圖形》課後的教學反思1
《軸對稱圖形》是人教版十一冊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為概念課。這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學過基本幾何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節課雙基訓練要求是
1、初步學會判斷一個圖形是否軸對稱圖形。
2、學會畫一個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曾經何時,我們數學老師們都在思索一個問題:為什麼學生老不愛學數學?上海市1998年的一份調查揭示:92%的學生不愛學數學。即使數學考試成績很好的學生也不愛數學。我們曾經都把這歸納於數學學科是抽象的,知識是枯燥的。現在在新課程理念的昭示下,我們恍然大悟,我們過去苦苦追求的讓所有學生都愛上數學原本根本就不可能的,因為我們讓學生學習的教材內容,原本就沒有建立在學生的生活經驗基礎之上,我們的數學學習內容根本就是為了培養數學家的東西。這就決定讓學生喜愛數學只能是空中樓閣。記得荷蘭的教育家拂雷登塔爾提出:“數學是現實的,學生要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再把學到的數學應用到現實中去。”新制定的數學課標對數學教學也提出了要求:數學學習的內容與形式必須建立在學生的生活經驗之上。結合以上理論,也簡要談談本人對數學課課改理念的粗淺理解,我覺得新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模式要做到:
1、讓學生覺得課堂上他是快樂的。
2、讓學生能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探究、應用數學。
3、數學的學習不能僅僅著眼於追求單一的分數,應該追求一種更高一層次的對學生的發展有所作用的東西。所以,本節課我對教材做了一些償試,在把握教材雙基要求的同時,教學設計上力求體現“生活數學”、“美與快樂數學”這二條基本理念,力求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產生“數學是美的、數學是快樂的、數學是有用的、數學在生活中”的情感體驗,力求讓學生用快樂的方式去做數學,用快樂的方式去用數學。
根據以上設計理念,本節課我設計了:猜——折——畫——擺——展五個環節。對於概念的揭示摒棄了過去概念課繁瑣的推理過程,改之為遊戲、猜想、驗證的學習過程。對概念的應用,也改變已往簡單的作業本練習方式,改之為輕鬆活潑的活動。這樣的設計,目的為了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在活潑的動手實踐中發展思維,豐富眼界,培養創新意識,提高實踐能力,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到數學的美與數學的快樂,讓學生不再懼怕數學,不再把數學學習當成是老師要他學的東西。
本節課中,第一個環節中的遊戲的設計,在為創設情境的同時,也讓學生在遊戲中喚醒生活記憶,初步感知數學概念的生活原形。為猜測軸對稱圖形的特徵搭路鋪橋。
第二個環節與第三個環節的折與畫,用手指比劃,既是對概念的進一步感知,也是概念的初步應用。對新知起鞏固作用。練習中用學生喜愛的“愛心”置換課本練習題毫無意義的圖形以提高興趣。“愛心”後面“抽象的'眼睛”的對稱軸學生不容易畫,是讓學生明白畫對稱圖形的對稱軸乃至思考問題要著眼於整體,同時也是為了下面擺軸對稱圖形來點啟發。
第四個環節介紹軸對稱圖形的應用與擺軸對稱圖形,在使本課的學習內容得以綜合應用,拓展提高的同時,同時體現一些人文的東西和學科綜合的東西在裡頭,也使數學學習與藝術創造有機結合,提高學生創新能力與創造能力,讓數學回歸於生活,就用於生活。
第五個環節的展示,是為了讓學生在展示中體驗成攻感受,同時也為了在交流中從他人的成攻的作品中得到一些啟示,實現不斷創新。最後,對學生課後提的二點要求,是作業的生活形式化。讓學生用最樂意的方式實現課堂的延伸。
《軸對稱圖形》課後的教學反思2
軸對稱圖形是一個較抽象的概念,在教學中始終以學生為主體,著力引導學生透過操作、觀察、比較、思考、交流、討論等等活動,主動獲取知識,掌握和理解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和基本特點,並在自主探索中體會到探索之趣,成功之樂,培養了學生學習興趣,更發展了學生的能力。從以下幾個途徑可以提升課堂教學的活力和效果。
1、從直觀引入,將軸對稱圖形的特點具體化,學生較易理解,得到了初步感知。
2、動手操作充分,透過對各種圖形的折、畫、剪,學生在操作活動中進一步理解了軸對稱圖形的特點及對稱軸的含義。
3、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知覺感官來學習知識,整個教學活動中留有足夠的空間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在判斷正方形、圓形等圖形是否是軸對稱圖形中,學生自主探索,探究,理解了對稱軸的意義,同時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發現了有的圖形的對稱軸不止一條,可能是1條、2條、3條……無數條。
整節課的安排,努力貫徹“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學生自主發展的教育原則。教師只是對概念的引入加以指導以及對整個教學流程加以控制,其餘都讓學生自己觀察、思考;操作、聯想;討論、口述,這樣將有利於每位學生積極動腦、動手、動口、耳聞、目睹,各種器官並用,使全體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其中動手操作不僅適合四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處於一種躍躍欲試的求知狀態,從而創設良好的求知氛圍,這樣將有利於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去發現與掌握新知識。我認為,在經歷了親自探索、討論交流、相互啟迪的過程後,每位學生的自主意識、自主能力都將得到提高,最終將達到提高學生思維品質的教育目的。
《軸對稱圖形》課後的教學反思3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總結起來說,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本節課中教師更多的是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欣賞者而存在於學生的學習過程之中。教學中教師更多的是關注學生對數學美感的感受、捕捉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透過遊戲與生活,感知對稱美。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曾經說過:“如果我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學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生的最重要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很多學生在幼兒園和小學二年級的剪紙課上,就已經會用對摺的方法剪出左右兩邊形狀、大小完全一樣的圖形。因此,現實中一些對稱的圖形學生在課前早已接觸過,然而何謂“對稱”,這一概念對於學生來說卻是新鮮的。由此可見,如何讓學生科學地認識並建立“對稱”的概念是我這節課要達成的重要目標之一。因此,教者設計“貼眼睛”的這樣一個活動,有效地幫助學生構建科學的“對稱”概念,抓住對稱的本質特徵,讓學生對“對稱”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認識,也為其在生活中如何判斷對稱現象提供方法。
二、動手創造,感受對稱美。
皮亞傑指出:“要知道一個客體,就必須動之以手。”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再進行學具操作,有利於學生形成表象,促使學生從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的轉化。平面幾何圖形中軸對稱圖形的判斷是本節課學習的重點。在學生經歷了生活化的情感體驗和實踐操作,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也就水到渠成。教者從學生的興趣出發,透過從生活中感知、在操作中研究、在合作中感悟,讓學生實踐操作,逐步體驗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在操作的基礎上討論交流,在小組合作中進一步理解軸對稱圖形的特徵,繼而將軸對稱圖形與實際生活相融合,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體會對稱的科學與美學價值。這裡教師完全放手讓學生在大膽猜想、辨別爭論、動手驗證,充分提供給學生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自主探究者。
三、欣賞圖片,感悟對稱美。
在學生了解了對稱及對稱圖形後,讓學生跟著圖片一起欣賞各種對稱物體、圖形。把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對稱及對稱圖形在課堂上進行抽象、概括後,又回到現實生活,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判斷生活中的對稱,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生活中的數學,同時,進行了美的薰陶。
這節課的教學,使我感受到,數學不再是簡單的數學課,它將和精彩的生活共同演繹數學文化以及數學圖形的美麗。“數學,如果正確地看她,不但擁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數學提供了一種精確簡潔通用的科學語言,數學語言正是以她的結構與內容上的完美給人以美的感受。”
《軸對稱圖形》課後的教學反思4
課堂教學,不僅是要讓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創造一種和諧愉悅的氣氛,讓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並主動地去探求知識,發展思維。因此,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中,我力圖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反映和體現《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
1、激情導學。以興趣為先導,從美麗的風景畫面開始,引入學習數學的境界。然後進行遊戲:猜一猜,使學生在遊戲中初步感知“軸對稱圖形”,這樣做到了“寓知識於遊戲,化抽象為形象,變空洞為具體”,使學生的學習具有形象性、趣味性。使學生在情境中發現數學資訊,找出數學規律,滲透“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新的“數學思想”。
2、透過大量的動手操作,如剪一剪、折一折、畫一畫等活動,力圖讓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開放地去探索、去發現、去再創造,以張揚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透過大量的感性經驗形成表象,進一步體會軸對稱的含義,變“學”數學為“做”數學,提高了動手實踐能力,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生在整個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了對稱圖形的形成,感受到了對稱圖形的內在美。透過欣賞同學的作品這一活動,使學生在欣賞漂亮圖案的同時與大家分享“創造美”的愉悅,體驗數學的美和創造的美。學生在相互交流和觀摩同學作品的過程中也會受到啟發而獲得一份寶貴的學習資源。
3、挖掘教材中可發展學生創造思維的因素,不僅注重學生知識的掌握,更注重學生能力的發展:讓學生自主地摺紙、剪圖案,發揮他們的想象,創造性地剪出各種美麗的圖案,同進比較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的區別與聯絡;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在教學中我設計的推理遊戲,中考連結等等這些活動,從很大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
4、讓學生學會評價他人,評價自己,喚醒學生自我評價的意識,讓學生建立自信,超越自我。
在這堂課中,我更多的時間與空間還給了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他們的發展需求,較好地體現了教學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的理念。
《軸對稱圖形》課後的教學反思5
對稱是一種最基本的圖形變換,是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必要基礎,對於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本冊第一次教學軸對稱圖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樣的操作活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結合教材的特點,設計了三次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逐步體驗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
一、創設情境教學。
請會摺疊衣服的同學上臺來展示一下疊衣服的方法,從而引出課題。
1、出示軸對稱物體:天安門、飛機、獎盃、讓學生觀察它們有什麼共同特點?學生觀察發現,它們的兩邊都是一樣的。
2、剪小樹:透過不同剪法師生共同評價得出這些圖形兩邊都一樣的,所以先把紙對摺,然後再剪,剪定後再展開,就是這棵小樹了。
這是本節課第一次操作活動,安排在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對稱現象後,目的在於讓學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軸對稱現象。學生這次操作活動看似一次無目的操作活動,但要一棵小樹甚至一個漂亮的窗花,不去尋找規律,也是非常困難的,透過學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兩邊一樣的圖形可以對摺起來再剪,這就是軸對稱圖形特徵的初步感知。
二、動手畫一畫,折一折。
透過把同學們看到的物體畫下來得到下面的圖形(天安門、飛機、獎盃等)進行分組操作討論,得出結論——圖形對稱後,兩邊完全重合了,從而得出什麼樣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
這是本節課的第二次操作活動,安排在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特徵有了初步感知之後。學生此次操作是由目的性,有導向性的操作,目的是在操作活動過程中,探究圖形對摺後摺痕兩邊的部分完全重合這一基本特徵,在此基礎上解釋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
三、想辦法做出以各軸對稱圖形、並分組展示自己的作品。
這是本節課達三次操作安排,且是在學生對軸對稱圖形有較為正確系統的認識之後,意在操作活動中鞏固深化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學生這次操作活動手段是多樣的,作品也是豐富多彩的。
三次的操作活動目的不同,所產生的成效也截然不同,學生在這次活動中,透過有序、有層次的操作更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特徵以認識,充分概念之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
本節課最大感受是由於課前準備充分,所有的練習和操作活動較為自然的串聯在參觀的情景中,課堂結構緊湊,學生興趣濃烈,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體會軸對稱圖形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