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15篇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1

  老舍的這篇散文,可謂是寫景的經典之作。在教學中,應該讓學生美美地讀,發現其韻律美;讓學生細細地品,體味其語言美;讓學生靜靜地寫,模仿其寫景美。

  我在教學這篇文章時,我擬定了如下教學目標:①飽含深情地誦讀課文,發現並體味濟南的冬之美。②體會比喻、擬人手法的妙用,學習表現美的方法。③仔細揣摩作者對平凡景物的獨特感受,寄予的深情。

  透過以下幾個環節來達成目標,其分析如下:

  1、在新課程大談合作的前提下,也注重學生的自學能力。“獨學抓特點”這一環節,讓學生透過分析“寶地”、“溫晴”、“奇蹟”、“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這幾個詞,把握濟南冬天的特點,從而讓學生明白對比的寫作手法。在教學中,因為這個題設計簡 單,學生透過預習之後,無需討論,就能直接完成,佔用時間不多,完成情況較好。

  2、因材施教,分層設題。在“對學品美句”環節中,我為了做到因材施教,進行了分層設題,分別對ABC三個層次的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要求B層學生能在A1地帶領下,透過對學,能運用老師我教的賞析句子的方法,完成一兩個句子賞析;C層學生能在A2地帶領下,透過對學,能出一兩個句子賞析題給其他組;A層學生能針對C層出的句子賞析題,能即興進行賞析。因為是公開課,所以學生有點緊張,特別是即興賞析的時候,表達的語言不夠凝鍊。同時因為每組對ABC三層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所以由於各組需要三層同學都舉手參與,以致於有點組不敢積極參與其中。

  3、難點突破,透過小組群學的方式來達成。透過“群學理方法”環節,讓學生髮揮小組力量,來弄清在文章中的“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由於前面第二環節佔用的時間過多,導致這部分過於倉促,學生討論不夠充分。

  透過這一節課的教學,讓我明白了兩點:

  1、在以後的教學中,應給更多孩子展示和說話的機會。在以前的教學中,每個小組的發言人幾乎是固定的,導致許多學生沒有機會發言,也不能訓練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應該給這些孩子發言的機會。

  2、在公開課教學引入之前,應該激發學生的激情。一節課的成敗在於學生的表現,學生的表現完成在於教師的引導。在教學前,教師應該把學生帶入學習情境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確保公開課的成功。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2

  閱讀教學主要以課文作為憑藉,因此讀書是閱讀教學的最重要一環。如果沒有學生讀書,或學生讀書不充分,那麼,即使教師講得精妙絕倫,學生也不會有多少收穫,更難有真切的體會。讀的過程是學生對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過程,也是想象、加工、創造的過程。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反覆朗讀課文,先是教師範讀學生朗讀整體感知,再是重點朗讀品味賞析,最後是集體朗讀深入體驗。在反覆朗讀中學生既領略了濟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領略了老舍作品的語言之美。從閱讀能力的培養來說,學生反覆讀了,背誦了,自然對文章的主旨、內容、寫作技巧、價值等都會有一定的認識。

  透過“讀”感知課文,這只是閱讀教學的第一層面,要進一步知其然,就需要質疑和釋疑了。在課堂討論中,我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了一些問題,如 “濟南的總特點是什麼?”“濟南總特點是從那些方面來表現的?”等等,透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特別是在研讀賞析這一環節中,我沒有給學生過多的限制,而是讓他們自己選擇喜歡的景物、喜歡的語句段落來進行品味,給學生以較多的空間,更進一步激發了他們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討論中學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辯,主觀能動性得到了發揮。

  在學生反覆研讀課文,並對課文有了自己的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我又適時地予以引導,幫助學生總結出一些閱讀寫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寫好此類文章的方法,這樣讓學生能舉一反三,學會對同類文章賞讀,學會觀察描寫景物,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整堂課下來,感覺教學環節設計的還算流暢,教學目標也基本落實了下來。但是在解決本文的難點——品味語言這點上,做的還不夠到位,在引導學生品位的時候沒有做好示範性的教學,學生品和教師引導的時候顯得有點散亂不夠集中。基於這個問題,我覺得自己平時缺少對學生語言品味的教學指導,因此,語文課也少了很多的語文味。於是,對於如何品味語言,如何讓語文課更有語文味,將是我今後教學中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3

  經過七年級語文教研組的討論決定,由我來講一堂公開課,於是,我選擇了《濟南的冬天》這篇文章。在七三班全體同學的配合下,這節公開課得以順利進行。

  首先要感謝同事們對我的支援和幫助。由於我工作以來一直任教的是初中英語這一學科,這是第一次講語文公開課,所以雖然我進行了精心的準備,但還是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和不足。是前來聽課的同事們發現並指出了這些不足和缺點,我才能得以進步和提高。比如問題設定的梯度不夠,問題難易程度差距較大,不能很好地帶動學生學習。再比如對學生的關注度不夠,小組化學習進行的不充分,很多學生不能真正的融入課堂。這需要我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要更多地向優秀的同行學習,不斷地提高自己,更好的為學生服務。

  其次,我也要感謝我的學生。上課之前,同學們做了充分地預習。在課堂上學生們都在儘自己所能的配合老師,對於老師設定的問題積極思考,踴躍作答,課堂氣氛相當熱烈,當堂訓練完成的很有效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做得相當好。

  透過這次公開課,在改正和克服自身缺點、弱項的同時,我看到了自己與優秀同行們的差距,這更激發了我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不斷提高的鬥志。我相信,在以後的教育工作中,我會透過自身的不懈努力取得更大的教育成績,成為一名合格的優秀的語文教師。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4

  這是一篇寫景散文,為了上這篇課文,我曾經反覆思考:怎麼樣才能讓學生真正瞭解老舍先生對濟南的深厚感情,真正體會老舍先生的文章之美。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儘可能的讓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思考,互動交流,合作探究。整節課按照六步教學法“匯入新課—明確任務—整體感知—重點研讀—拓展延伸——梳理總結”的思路,先是教師範讀學生朗讀整體感知,再是重點朗讀品味賞析,最後是集體朗讀深入體驗。在反覆朗讀中學生既領略了濟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領略了老舍作品的語言之美。特別是在研讀賞析這一環節中,我沒有給學生過多的限制,而是讓他們自己選擇喜歡的景物、喜歡的語句段落來進行品味,給學生以較多的空間,更進一步激發了他們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討論中學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辯,個性得到了發揮。

  整堂課下來,感覺教學環節設計地還算流暢,教學目標也基本落實。但是在解決本文的難點——品味語言這點上,做的還不夠到位,在引導學生品味的時候沒有做好示範性的教學,學生品味和教師引導的時候顯得有點散亂。對此我有了以下思考:

  1、重朗讀。朗讀是學生進入課文的橋樑,語文課就是要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感受文章的語言美,進入文字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在讀中學習,在讀中感受語文的本色美。

  2、重方法。在引導學生品味的時候,應做好示範型教學,並學會從哪些角度對句子進行品味,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5

  老舍的《濟南的冬天》是一片寫景的散文,文章先總寫了濟南冬天的溫晴的特點,再從山和水兩個方面分別寫濟南的冬天,思路清晰,安排有序。

  因此,我在教學設計時,抓住濟南冬天的溫晴的特點,透過對山和水的描繪,來抒發老舍先生對濟南冬天的讚美之情。之前學過了朱自清的《春》,學生大致掌握了寫景散文的學習方法,因此,我安排了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感受老舍先生對濟南的冬天的熱愛之情,運用自己在《春》這一課中學到的寫景的方法,自學這一課,然後,做一個老師,在課堂上傳授給其他的同學。

  我整體課堂的設計是兩個課時,第一個課時的安排是:美讀課文,整體感受老舍先生對濟南冬天的熱愛之情,理清文章的結構:總—分,然後是學生回憶在《春》中學習到的寫景散文的學習方法。自己選取2,3,4,三段中的最喜歡的一節,寫一篇小教案。第二課時:講清楚講課的規則,開展“教師大比武”比賽,由學生點評,最後老師總評,總結這節課的得與失。

  從教學設計上看,這節課的設計完全遵守了新課程的理念,教師是課堂的主導,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傳授給學生文章的學習方法,“授之以漁”,在小組合作的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探究性,最後,形成自己的研討成果,在課堂上和其他的同學進行交流,以便取他人所長,補比自己之短,既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然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由於個人的課堂調控能力有限,沒能很好地進行課堂調控,以致於出現了一發難收的局面。氣氛之熱烈,效果之顯著,固然讓人欣喜,但個人的課堂調控能力,還有待於進一步提高!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6

  這堂課的目標之一是品味生動準確的語言,一堂課下來,感覺教學環節設計的還算流暢,教學目標也基本落實了下來,但是在品味語言這點上做得還不到位,在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的時候沒有做好示範性的教學,學生品和教師引導的時候顯得有點散亂不夠集中。基於這個問題,我覺得自己在這方面做的確實還不夠,平時缺少對學生語言品味的教學指導,因此語文課也少了很多的語文味兒。課後對於如何品味語言,如何上好語文課,讓語文課更有語文味,我有了以下思考。

  一,重朗讀。朗讀是學生進入課文的橋樑,語文課就是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感受文章的語言美,進入文字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讀中學習,在讀中感受語文的本色美。

  二,重方法。在引導學生品味的時候,做好示範性的教學,並學會從哪些角度對句子進行品位,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

  三,重定位。語言的品味是個底線性的教學目標,一堂語文課如果沒有落實在語言這個層面上,他就算不得一堂真正的語文課,因此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應把重點放在語言的品味上,讓學生更多地進入到語言中,讓語文課更有語文味。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7

  學習目標:學習目標:

  1、識記本文的生字詞,瞭解本文的文學常識。

  2、理清文章的結構,體會濟南冬天的特點。

  3、體會文章表達的精妙。

  4、積累本文的佳詞妙句,達到熟能成誦

  學習重點與難點

  1、結合重點詞句體會濟南冬天的特點。

  2、學習本文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寫法,體會比喻、擬人修辭手法對突出景物特點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導學過程:

  一、回顧有關冬天的詩句

  二、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老舍(1899~1966),原名______,字______。北京人,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現代著名作家。是語言大師,被譽為 “____________”。著名作品小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和戲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話劇《___________》被西方人譽為“東方舞臺上的奇蹟” 老舍於1929年離英回國,1930年前後來到山東,先後在濟南齊魯大學和青島山東大學任教7年之久,對山東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山東被稱為他的“第二故鄉”。《濟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時寫成的。

  1、脈絡填空(※典型景物的典型特點)

  第一部分,(1段)濟南冬天 的天氣特點,具體:無 、無 、無 。

  第二部分,(2、3、4段)濟南冬天的山景。

  一層;寫陽光照耀下的山景。 特點: 二層:寫雪後的山景。 特點: 三層:寫城外遠山。 特點:

  第三部分(5段)寫濟南冬天的水色。特點

  2、文章第1自然段運用了什麼樣的手法寫出濟南的冬天的特點,簡要說明。

  二、【課堂研討】

  1.聽錄音。

  2.學生自由朗讀,標劃生字詞並掌握。

  (1)注音:濟南()鑲()水藻()貯蓄( )髮髻()澄清( )著落() 看護( )

  (2)釋義:響晴: 秀氣:

  貯蓄: 澄清:

  空靈:

  1.為什麼說濟南是個“寶地”?

  2.本文寫了濟南冬天的哪些景物,各有什麼特點,你能用第一段的一個詞語說明它的總體特徵嗎?

  3.作者運用哪些修辭方法對景物進行描繪,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

  4.濟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寫了哪三幅山景圖,寫水是從什麼角度寫的?

  5.全文的結束語和課文標題有怎樣的聯絡,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6.標題可否換為“冬天的濟南”?

  三、細讀課文,探究文意

  1、齊聲誦讀第3語段,就如下內容品析研討,請同學們自主完成。

  (1)全段的中心句是:

  (2)全段的層次劃分是:

  (3)全段寫“小雪”之美妙,主要透過其他的景物來進行烘托,這些景物是:

  (4)文中的動詞用得好,如:

  (5)文中的色彩詞用得好,如:

  (6)文中是怎樣化靜為動的呢?

  (7)主要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

  (8)你在對全段的朗讀要求上有什麼體會?

  9、“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此句中的“臥”字用得極妙,理由是:

  四、揣摩優美語句,品析寫景藝術,領悟思想感情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讀,你最喜歡濟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認為語段中哪個詞語用得最妙?妙在何處? 結合重點詞句談出自己的體會。有感情地朗讀你所喜歡的語段。

  五、【學習反思】

  六、【教師批閱】

  時間: 等級或分數:

  七、【獎勵記錄】

  優勝學習小組: 優勝展示小組(個人): 優勝點評小組(個人):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8

  《濟南的冬天》是一篇美文。學習這樣的美文,既能讓學生得到語文的滋養,又可以得到審美的陶冶。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讓學生讀美文,賞美文。

  所謂“讀美文”,就是以讀貫穿教學的始終。如,讀課題,讓學生初步感知作者對濟南的深情;讀濟南的三大特點,讓學生從中真正感受到作者發出內心的:“濟南真得算個寶地”這樣的感嘆,同時學習老舍對“故鄉”的這種深情,並學會用這種深情去閱讀這篇文章;讀優美的語句,讓學生品味語言美……

  所謂“賞美文”,就是對文中的優美語言進行賞析。作為“語言藝術大師”老舍,其語言的精煉、純淨是值得學生去探究的。同時,作為初一的學生,應該逐漸學習對語言的賞析。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預設了多個句子,是學生能夠充分的發揮他們的學習能力,細細品味這些優美的句子。如擬人句:“請閉上眼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藍天下很暖和安適的睡著;只等春風來把他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的品析;比喻句“那點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的品析;重點字詞的品析——“鑲”(“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等。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9

  《濟南的冬天》是一篇精讀美文。學習這樣的美文,既能讓學生得到語文的滋養,又可以得到審美的陶冶。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讓學生透過讀美文,賞美文來品析文章的“美”,把握文章內容。

  所謂“讀美文”,就是以“讀”貫穿教學的始終。如,“讀課題”,讓學生初步感知作者對濟南的深情;“讀濟南的三大特點(無風聲、無重霧、無毒日)”,讓學生從中真正感受到作者發出內心的:“濟南真得算個寶地”這樣的感嘆,同時結合寫作背景,引導學生學習老舍對“故鄉”的這種深情,並學會用這種深情去閱讀這篇文章;“讀優美的語句”,讓學生品味語言美……

  所謂“賞美文”,就是對文中的優美語言進行賞析,學會基本的語句賞析的方法(例如:修辭的運用、寫作手法的運用)。作為“語言藝術大師”老舍,其語言的精煉、純淨是值得學生去探究的。同時,作為初一的學生,應該逐漸學習對語言的賞析。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預設了如下多個句子,是學生能夠充分的發揮他們的學習能力,細細品味這些優美的句子。如對擬人句:“請閉上眼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藍天下很暖和安適的睡著;只等春風來把他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的品析;對比喻句“那點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的品析;對重點字詞的品析——“鑲”(“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等,從中培養學生自己感受美的能力,把握品析美的方法。

  教,然後知不足。在整個教學中當然還是存在著許多的不足和缺點。首先是對文字的研讀不夠到位。在對“陽光朗照下的山和薄雪覆蓋下的山”進行教學的時候,我覺得對其中幾個句子的賞析還是不到位,如對“請閉上眼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藍天下很暖和安適的睡著;只等春風來把他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這句話的賞析。其實,老舍給讀者鋪設了一個很美的意境。可是,我卻只是分析了“睡著”“喚醒”的擬人手法,而忽視了“閉上眼睛”這種優美意境的感受,沒有很好的帶領學生體會語言文字所創設的情景之美。

  其次,是在這種美的學習中缺乏了美的享受。其一體現在板書上。我覺得板書的字太多了不夠精簡,白色的粉筆字使美文黯然失色。其二體現在對“薄雪覆蓋下的山的教學上”。在這塊知識點上,我特地注意了其中的色彩運用。白色、青色、銀色、藍色、彩色、粉色……給人的視覺感受已經很美了。遠望這座薄雪覆蓋下的的山:看山上,它是白的,“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松的翠與雪的白相映生色;看山尖,它是銀的,“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如洗的藍天與似銀的雪相映生輝;看山坡,它是彩色的,“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是它的色;看山腰,它是粉色的,“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在傍晚雪光的渲染中微微泛紅:讓讀者以美的視覺享受。可是,在教學中,我只注重了這些色彩的詞語,卻忽視了與整個文章的結合,不僅是文章的美失色,更讓語言失去了魅力。這一失誤,我覺得使得這堂課失去了美的陶冶。

  第三,是自身引導語的問題。在教學中,我雖時刻提醒自己關注引導語。但是,在一些小問題上還是出現了一些缺陷。比如對“薄雪覆蓋下的山”解讀之後,我進行了一個小練筆。我說:“假如給你一座山,你會怎麼寫。”這樣的引導語,我自己在課後也覺得很難想象。但若是換個語言,也許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如:“假如讓你寫你心中的山,你會如何去描繪呢?”所以,在引導語方面,我還需要不斷改進。另外,“兒”化音的朗讀做的不夠到位。自己雖然注意到了這一點,可是,學生在這方面沒有感受到。細節決定成敗,細微之處見真知,今後教學中要多多注意細節,做到精益求精。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10

  上完這節課後我得到了兩點經驗:

  一、小組如何合作

  現在我們的課堂座位的形式與傳統的課堂發生了很大變化,這樣做的初衷是為了便於小組合作交流,如何讓小組合作取得有法、有序、有效,就要求我們在這方面做點探究,因而我把本學期的微型課題就確定為《“三環節、雙點式”語文課堂有效小組合作的探究》。

  1、小組分工

  小組合作前要做好分工,即要有組織人(一般是組長)、中心發言人、記錄人、確定展示人。這也是借鑑何炳章先生的做法。我把課文分成六個板塊,即作者簡介和生字生詞、陽光朗照下小山、薄雪覆蓋下的山、城外遠山、評析濟南的水、優美語句賞析,各小組承包一個板塊進行預習、展示。

  2、合作時機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很多公開課,老師給學生3-5分鐘時間討論,場面熱熱鬧鬧,實質流於形式,學生的討論合作應該建立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然後才有合作。

  3、如何合作

  應該說,小組合作應該貫穿於整個三個環節,但我個人認為,預習環節尤其離不了小組合作。我在與預習是讓每個小組各承包一個板塊內容,先讓學生自主預習,然後組內交流,由組長組織,預習最充分的同學作為組內中心發言人,其他同學進行補充,由專人加以記錄,然後確立本組的展示人。從實際效果看比較理想,但過程需要耐心指導。

  二、展示環節如何不流於形式

  以前我們在展示環節,只是單純的展示本組的預習成果一下子就把成果告訴了全班同學,其他同學沒有思考的過程,難以深入理解。因而,我讓每組展示的時候應以問題引領,展示的同學儘量能夠模仿老師上課的做法,帶領大家學習。這樣,展示的同時也鍛鍊了學生的能力。葉聖陶老先生說,教是為了達到不教,我們也喊了很長時間: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這就是要給他落到實處。

  事實證明,學生的老師當得還是像模像樣的,葛藝勳同學就如何設計臺詞回家想了一晚上,第二天還在跟馮老師說,汪貴旗同學展示的認真負責,唐逸、王雅嫻、孫偉等同學的展示也可圈可點。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在展示時爭相質疑互動,小組展示不夠充分的地方或難以回答質疑的地方,我給以了適時的“點撥”,如對於濟南的冬天為什麼是“溫晴”的,這一特點如何貫穿全文始終的,學生難以找出規律,其實這牽涉到散文的特點,即“形散而神不散”,我給了學生以點撥,對於小組的展示,我和同學進行了恰當的“點評”。

  課後我跟他們說,你們的展示比我初當老師的時候還成功。

  一點不足:

  讓每組承包一個板塊,同學們大多致關注本組的板塊內容,對其他足的內容較少關注,因而影響了整篇文章的學習,上完後我在第二節課予以了糾正,規定以後預習,每個板塊大家都要預習,在此基礎上各組在進行承包預習、展示。這一點組內老師在評課時也給與了指出。

  總之,課改就需要我們不斷動腦筋去探究,隨時加以總結。我相信我們一定能夠在課改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11

  一、課後交流:

  一是與同組同學科申愛麗老師進行教學研究,我發現這節課花架子較多,例如第四環節2、3、4問題,不管它是不是符合改革的內容,在這節課是沒有用處的,學生沒有時間也沒有能力沒有興趣做,所以這屬於無效勞動。因此應該果斷捨去。將第1題調整為三環節的第8題,主要環節合併為做、讀、寫三個。

  二、重新調整:

  三個主要環節各為13分鐘。並且逐個分析那些題目學生自己能做出來,那些題目經過同學互相提示能做出來,那些題目教師需要重點點撥。結果發現,不超三個,並且學生可以做一些,關鍵的其實就是那兩三個思維點。

  三、再次交流:

  我覺得上節課有許多東西沒有解決,課後問了部分學生,因為學校檢查作業忙,課後實質上也沒有再進行深入學習。為此,我邀請申愛麗老師再次聽課。課前幾分鐘,學生們看見我來了,很高興。紛紛與我談論上節課的情況,有的學生告訴我,上節課老師真多,我真緊張死了。還有的說,我想起來回答問題的,但沒敢,場面太大,老師,對不起。還有個學生說,昨天的時間不夠用。我們說說笑笑,我告訴學生我們今天再接著高高興興的學習語文,認識事物,看出來學生真的是高興。

  四、重新上課:

  我先告訴同學們,常態的閱讀和常態的考試就是這樣接觸文字後,看能感悟些什麼,做出題目來。並且是有時間限制的。考場上我們所能做的只能是在反覆讀中尋找答案。然後我和同學們說,把昨天的當做預習,我們再一次重新開始。課程進行的很順利,但在檢測後校對答案時,由於我的語速慢,又等於挨個把題目讀書了一遍,有點延時,導致寫作時只有部分同學寫成,組內交流不充分,只有一位同學在班級發言並且師生評價不是太到位。

  五、課後再思考:

  申老師說這一次覺得很好,如果中間緊湊點,不延時就比較完美了。是啊,教學是一門藝術,一門有缺憾的藝術,但我願意在這缺憾中做永遠無憾的追求。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12

  課前反思

  一、教學思路問題:

  1、我先把課文認真地讀了幾遍,把我讀懂的內容用黑色筆做了標註,然後出了檢測題目,看學生是否能答。如果能答,這個內容我不教。

  2、我再把課文認真地又讀書了幾遍,我把新的發現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用紅筆做了記錄,這些是我要交給學生的重點內容與方法。例如對毒、響亮這些詞語的理解,對擬人句子分析過程的獨特理解。

  3、一篇文章,特別是“大家”的`文章,可學之處很多,但不可都在一節課中都學完,也不能都學會,我讀了十幾遍都讀書不懂的東西,不奢學生能在短短的一節課內去讀書懂,因此我決定我十幾遍都讀不懂的我也不講。學生如果問出,我就告訴他們長大以後就會懂得。

  二、教學內容與方法的選擇問題:

  1、這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要依據“形散而神不散”來教,我想把它作為第二課時去處理。這一節課我主要是想透過第一二段教學生閱讀文章後做題的方法。所以我設計邊讀課文邊做檢測題的方法。利用搜集資料、採集資訊點的方法做自己能做的題目。留下自己有困惑的題目,這些題目就是我要重點教的題目。

  2、品味語言、理解字詞、學習句子,理解內容、領悟主旨、體會情感都是需要教學的內容,我選擇了透過示例的方法教學字詞,解析修辭方法,滲透對比寫作手法,透過反覆朗讀理解內容,領悟主旨,體會情感。

  3、我用較長時間的匯入為後面的寫作理清了思路,加上教師的範例,引導學生做練筆寫作。並在各組內交流,推薦小組內優秀的作品在班上交流。

  4、作業我是想激起學生自主預習的想法,但又不給他們增加壓力,導致學習語文成為一個負擔。讓學生愉快地、高興的在課堂上認識事物,學習語文知識。

  三、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1、本節課不是展示課也是展示課。不是展示課是說各方面考慮的還不是太成熟,說是展示課是想驗證一種語文教學的思路。

  2、語文課教什麼不是隨便的,是要“依據體式,依據學情”來確定的,透過檢測,重點教學生不會的而又想學會的。而不是教師會什麼教什麼,教師喜歡什麼教什麼。教師能教什麼教什麼,參考別人的東西可以,但教師必須有自己的思維。

  3、這樣備一節課的時間可能長了點,但思路還是比較明確的。可能會有缺憾,但我願意在這種缺憾中做無悔的追求。

  課中反思

  一、課前導學案印刷不是太清,四個版面各漏印了一行。其他教師對我懷著一種期待,共有22位教師聽課,這是聽課史上最多的一次。

  二、匯入語中用比喻寫家鄉冬天寒冷的特點,學生不會。我跳過去。原計劃7個題目用10分鐘時間檢測的,學生蒐集資訊的能力不強,有的同學不看題目,直接從題目開始讀書起,計劃讀書完再做題目。但對很有提綱作用資訊豐富的課文提示語沒有同學讀書。我提示學生課文的範圍。情況好了點。有些同學開始到黑板上寫,前兩個題目做的不錯,特別是作者姓名與字的特點同學們挖掘的不錯。

  三、第四個題目正在思維,我發現時間到了,就叫了停頓。教師開始示範朗讀,學生結合題目進行重點內容的反覆朗讀。學生仍在找答案,沒有人朗讀。教師提示後,學生讀了一會,教師讓學生說又學會了什麼,兩個同學發言,效果還不錯。解決了兩個題目,有一個題目教師適當組織了點撥。

  四、在設計的幾個交流環節,沒有學生回答。由於時間關係,又匆匆進入了寫作環節,教師有示範,學生也在寫,但沒有來得及交流,下課鈴就響了。黑板上的內容沒有核對,檢測題目沒有作完,寫作的內容沒有落實,這節課就結束了。留下了無盡的遺憾。但是看出學生對這節課還很很感興趣的,他們接觸到了與以前不一樣和形式。按以前的想法,我可能會在結束之前發現學生做完了檢測題目。

  課後反思

  四、課後交流:一是與同組同學科申愛麗老師進行教學研究,我發現這節課花架子較多,例如第四環節2、3、4問題,不管它是不是符合改革的內容,在這節課是沒有用處的,學生沒有時間也沒有能力沒有興趣做,所以這屬於無效勞動。因此應該果斷捨去。將第1題調整為三環節的第8題,主要環節合併為做、讀、寫三個。

  五、重新調整:三個主要環節各為13分鐘。並且逐個分析那些題目學生自己能做出來,那些題目經過同學互相提示能做出來,那些題目教師需要重點點撥。結果發現,不超三個,並且學生可以做一些,關鍵的其實就是那兩三個思維點。

  六、再次交流:我覺得上節課有許多東西沒有解決,課後問了部分學生,因為學校檢查作業忙,課後實質上也沒有再進行深入學習。為此,我邀請申愛麗老師再次聽課。課前幾分鐘,學生們看見我來了,很高興。紛紛與我談論上節課的情況,有的學生告訴我,上節課老師真多,我真緊張死了。還有的說,我想起來回答問題的,但沒敢,場面太大,老師,對不起。還有個學生說,昨天的時間不夠用。我們說說笑笑,我告訴學生我們今天再接著高高興興的學習語文,認識事物,看出來學生真的是高興。

  七、重新上課:我先告訴同學們,常態的閱讀和常態的考試就是這樣接觸文字後,看能感悟些什麼,做出題目來。並且是有時間限制的。考場上我們所能做的只能是在反覆讀中尋找答案。然後我和同學們說,把昨天的當做預習,我們再一次重新開始。課程進行的很順利,但在檢測後校對答案時,由於我的語速慢,又等於挨個把題目讀書了一遍,有點延時,導致寫作時只有部分同學寫成,組內交流不充分,只有一位同學在班級發言並且師生評價不是太到位。

  八、課後再思考:申老師說這一次覺得很好,如果中間緊湊點,不延時就比較完美了。是啊,教學是一門藝術,一門有缺憾的藝術,但我願意在這缺憾中做永遠無憾的追求。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13

  今天下午,我上了一節題為《濟南的冬天》的公開課。上完課,心裡總覺得遺憾,因為存在許多不足,為了進一步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特將本節上成功與不足,總結一二。

  一、課件製作與展示

  自認為課前雖做了充分準備,在上課的過程中才發現,在聽課文朗讀的環節中,由於課件沒打包,導致在展示時,無法播放,後來只好到檔案包裡單獨播放,雖然是個小失誤,還是說明了心不夠細,技術不過硬。致使教學環節銜接不緊湊,影響了教學效果。

  二、課堂預設與生成

  本安排一節課的內容,結果下課鈴聲響了,教學任務卻還沒有完成。究其原因,在生字詞教學環節用時過多,本計劃2分鐘完成的任務,有由於學生對詞語意思預習不充分,結果花費了5分鐘也沒能完成。最後經過引導雖然學生理解了,但寶貴的時間也流失了。

  因此對學情應能夠充分了解,否則會導致對課堂進度預設失誤。致使在教學時在某些環節用時太多,使餘下的內容沒有時間進行。

  三、課堂應變

  在匯入的環節,我預設了一個環節,讓學生暢談對冬天的感受,本以為學生會討厭冬天,並說出一大堆理由,並把他們可能說的內容放到課件中,結果出乎意料是,都說喜歡,致使在展示課件時出現了我預設的內容,導致場面十分的尷尬,也打亂了我的上課節奏和思緒。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能都遇到過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如何處理突如其來的問題,是對教師臨場應變能力的考驗。如果問題化解得巧妙,不僅能使教師自己迅速擺脫窘境,保證課堂教學順利進行,而且還會得到學生的敬佩;反之則猶如掉進了泥潭,不要說這節課的教學任務完不成,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也要大打折扣。這實際上是對教師思想、知識、能力,素質以及個性修養的全面考驗。

  雖然在整個上課環節中出現一些差錯,沒有達到自己預期的效果,但總的來說還算是差強人意。旨寄希望於下一次能汲取此次教訓,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更上一層樓!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14

  《濟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構思精巧,語言優美。學習這篇的課文,我重點引導學生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來感受文章到的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與語言美。

  課堂朗讀分三步走:

  初讀整體感知:透過範讀、齊讀、散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學生初步瞭解課文描寫了濟南冬天的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點來寫的。

  再讀深入理解:以“我喜歡濟南冬天的,因為”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再讀課文,各抒己見,深切的感受作者筆下的濟南冬天之美。

  三讀品味賞析。老舍先生筆下的濟南的冬天,那山、那水、那陽光、那白雪……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特別是浸透在如詩如畫美景中的濃郁情致,更使作品有了一種神韻,一種悠長的味道。值得讓學生在反覆的誦讀中感悟、理解、體會、學習。

  總結本節課,我認為,在品味語言這點上,做的還不夠到位,在引導學生品位的時候沒有做好示範性的教學,學生品和教師引導的時候顯得有點散亂不夠集中。平時的課堂教學,也缺乏對學生進行語言品味的教學指導,因此,今後在這方面,我還要多下功夫。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15

  教材分析

  1、《濟南的冬天》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第二篇課文。本單元課文都以描寫四季景物為主,而且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具有許多共同的特點:意境優美、構思精巧、語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詩情畫意。學習這些課文,不僅能鍛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更能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從而激發他們熱愛美、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本文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生動形象地描寫了濟南冬天天氣的溫晴,又進一步從山和水具體描繪,抒發了自己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3、本節核心內容的功能和價值:作為寫景抒情的散文,本文運用了豐富的寫景方法和技巧,是同類作品中的典範,更是學生學習寫景方法的最好範例;同時,文中優美的語言、美好的意境,都足以讓學生獲得不少的教益。

  學情分析

  1、學生認知發展分析:由於地域相距較遠,學生對濟南知之甚少,但結合我們當地的冬季景物,可以很好地理解本文內容。另外,學生活潑好動,善於思考探究,有利於課堂上的合作學習與互動交流。

  2、學生認知障礙點:本文內容較易理解,對學生來說,比較困難的是:抓住事物特徵多角度描繪景物的方法。

  3、在教學過程中,我準備利用導學案讓學生先進性自學,然後重點探討重難點問題,最後再通過當堂檢測題考察學生對知識的落實情況。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積累字詞;積累文中優美的語句,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作用;理解文中描繪濟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寫中情與景的融合;培養自讀寫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揣摩、品味文中優美的語言,學習運用各種修辭給文章增添文采的方法;把握濟南冬天的特點,學習由裡到外、由山到水的寫景順序,學會抓住特徵多角度描繪景物。

  情感態度價值觀:朗讀感悟文章的圖畫美、情感美、音樂美;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家鄉和祖國的感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及其作用;由裡到外、由山到水的寫景順序,抓住事物特徵多角度寫景的方法。

最近訪問